:::
在《土地的吶喊》Cry of the Earth—戲中,馬諾坡原住民呈現自身之處境。(鍾喬 攝)
藝術節 Festival 藝術節

土地的吶喊 記菲律賓Midulani戲劇節

就好比菲律賓的民衆劇場在關切社、經結構之同時,讓傳統劇場美學擁有其自主性力量,並貫穿傳統於當代的表演系統之中一般;民答那峨戲劇節的演出項目,幾乎全部與當地原住民的祭典儀式發生關聯,並藉此呈現原住民在當前社會和歷史殖民情境下的遭遇。

就好比菲律賓的民衆劇場在關切社、經結構之同時,讓傳統劇場美學擁有其自主性力量,並貫穿傳統於當代的表演系統之中一般;民答那峨戲劇節的演出項目,幾乎全部與當地原住民的祭典儀式發生關聯,並藉此呈現原住民在當前社會和歷史殖民情境下的遭遇。

布土安Butuan是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島的一個濱海城鎭。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這三天,就在這個偏遠的小鎭裡,民答那峨島的民衆劇場團體齊聚一堂,燃起了十年一度的劇節燈火。

從地理與語言族系的分佈,菲律賓明顯地區分爲呂宋島群,比撒亞島群和民答那峨島群三大部分。長久以來,菲律賓的民衆文化雖致力於抵拒外來新殖民主義文化的滲透,然而,在這個歷經新舊殖民主義宰制的國度裡,卻在民族內部依三大群島的文化差異,各自衍生著自生性的民衆文化傳統。而民答那峨的傳統恰恰是豐富的回民與原住民文化的蘊生之地。

在這個爲期三天的民答那峨戲劇節活動中,策劃單位選擇了復甦原住民文化的主題,將活動分別安排在市立體育館、博物館及市內一所學院中舉行。

戲劇節的開場、閉幕及三齣具地方性色彩的戲碼發生於市體育館內;一齣由原住民編演的《土地的吶喊》Cry of the Earth的戲,則以戶外演出呈現在博物館的廣場前;學院中的禮堂,除了舉行戲劇工作坊之外,並推出三部由學生團體演出的戲碼。

護守傳統免於遭受經濟發展摧毀

近些年來,由於亞洲經濟社會的日漸形成,處於發展邊陲的菲律賓和其它亞洲貧困的第三世界國家一般,不可避免地捲進跨國性資本流動的潮汐中。或許,恰因爲發展所帶動的經濟力量,正貪婪地伸出經濟的巨掌,意圖尋找更多的市場資源罷!民答那峨群島已被菲律賓政府劃定爲經濟開發區,預計在西元二○○○年到來時,全面開放外國投資的市場。這項以經濟發展爲思考核心的規畫,導致民衆劇場工作者的高度警覺,亦成了此次戲劇節的主題:護守傳統原住民社會的文化資源,免於遭受「發展神話」的計劃性摧毀。

就好比菲律賓的民衆劇場在關切社、經結構 之同時,讓傳統劇場美學擁有其自主性力量, 並貫穿傳統於當代的表演系統之中一般;民答那峨戲劇節的演出項目,幾乎全部與當地原住民的祭典儀式發生關聯,並藉此呈現原住民在當前社會和歷史殖民情境下的遭遇。

打從一九七○年代開始,民答那峨的民衆劇場工作者便積極投身復甦原住民表演文化的工作。在一九八四時,劇場界曾合力構成一次稱作「自由頌歌」的戲劇節:歷經十年之後,這一回的戲劇節則將原住民的集體儀典象徵性地推舉到舞台上。斐.瑞摩笛,女詩人、劇作家並且是這次戲劇節的主要策劃人之一。她在談及復甦原住民劇場傳統時表示,原住民是菲律賓人民的祖先,爲了追溯祖先的祭儀傳承,這三十年來,不斷有劇場工作者前往原住民山區展開田野訪談工作,而後將工作成果具現在表演文化中。她進一步說:「劇場工作者在原住民山區的美學訪査可分爲三個階段:㈠從原住民的生活和祭儀中獲取創作劇本的靈感;㈡深入原住民生活的現場,貢獻民衆劇場的草根文化給原住民,藉以成爲部落與部落或部落與平地社會溝通的橋樑;㈢在經過草根性的對話之後,讓原住民藉由民衆劇場的表演體系,重新編導原住民爲主體的戲碼,在菲律賓社會中演出。」

菲律賓的原住民佔總人口數六千五百萬人的十分之一;分佈在呂宋島和比撒亞島者計有十九族,而民答那峨島則有二十七族之多。有一則流傳久遠的傳說敍述,菲律賓原住民原係馬來族系,僻居於馬來半島,在一次移徙的海程中,他們搭乘一葉輕舟抵達菲律賓群島,從而在海濱居住下來。根據口傳的歷史轉述,原住民最早和現在的菲律賓平地人支離,肇因於某個回敎部落的建立,確定了階層社會的制度。而後,西班牙人帶來了殖民文化,美國人更將原住民視作降服的對象,從而原住民便愈來愈往山區移居,降至今日,成爲貧困菲律賓社會中的少數族群。

在今年的戲劇節中,民答那峨的民衆劇場工作者選擇了阿拉欽峽谷的馬諾坡Manobo族,作爲整個表演活動的呈現主軸。在開場的《航向人民》Lawig BaLanghai的戲碼中,以馬諾坡原住民的處境爲主題,呈現部落遭致西班牙人殖民統治的情境,演出結合了原住民的傳統表演美學及寫實劇的精神,充分傳達反殖民主義的歷史意涵。該劇的編寫者斐.瑞摩笛表示,整齣戲的靈感來自於對原住民文化的深思與追索,並且將歷史的政治、經濟面向融入演出中。

馬諾坡族之喊

事實上,以馬諾坡族原住民爲例,歷史的遭遇坎坷不斷,晚近四十年來,更是備受平地封建與資本經濟的衝擊。前者導因於愈來愈多的平地地主至山上劃地爲主,而後向政府取得土地契約,開發牧場,將馬諾坡族人驅往深山;後者則是森林開伐和貨幣經濟的入侵,帶來馬諾坡族人文化的嚴重流失。爲了呈現族人的當前處境,戲劇節安排了馬諾族人在博物館的廣場前演出《土地的吶喊》一戲。這場街頭演出雖然簡短,卻意涵深遠,因爲,戲中的祭儀是馬諾坡族的傳統祭典;而劇情中的社區議題卻和馬諾坡族人息息相關:籲求從平地地主的手中取回生養的土地資源,復甦他們自身的原始記憶。

負責策劃戲刻節的涅斯特.荷雷拉因而語重心長地說:「當我們將馬諾坡族人的表演帶到平地社會來時,最想吿訴人們的一件事實是:這是族人們自己創作的戲碼……,他們是我們的祖先。」

涅斯特和他所帶領的Kaliwat劇團,打從一九八七年開始,便深入馬諾坡先人的祖居地,一方面向族人學習原住民的祭典舞蹈,一方面將族人備受現代化經濟衝擊的處境編寫成劇本,在民答那峨島巡迴演出。根據Kaliwat劇團經年的田野調査顯示,馬諾坡族人崇拜大自然。在族中的神話中,有一位稱作Manama的神抵創造了兩條河流,藉以平衡經常發生地震的島嶼。然而,飽經商品經濟農作以及伐木的侵襲之後,現代的馬諾坡人正面臨喪失自身原初信仰的衝擊。「馬諾坡人相信唯有尊敬土地、保持自然生態平衡,才能獲致豐收。」涅斯特說,「但,要達到此一目的,只有將土地從地主中取回,歸還給族人。」

爲了復甦尊嚴而舞

土地是馬諾坡人的信仰和生活核心。從民衆劇場文化的角度出發,復甦土地卻和復甦尊嚴一般重要。Kaliwat這支創源於民答那峨島原住民祭典藝術,而後充分積累現代表演藝術能力的劇團,因其極具原創特質的演出風格,備受菲律賓劇場界的矚目。前年,他們在倫敦的演出,更是受到如潮的佳評。在這次的戲劇節中,他們推出了《原住民》Oya!Arakan一戲,在壓軸演出後,受到數以萬計布土安居民的熱烈掌聲歡迎。

《原住民》由涅斯特和知名的菲律賓劇場導演艾爾.山多士合力編導,整個演出跳脫傳統原住民劇場的型態,另創新風格:結合傳統、現代音樂於一爐,更放進大量的創作歌曲。更重要的是,在演員的動作上,成功地讓原住民舞蹈溶入現代劇場的表演型式中。這齣戲以一個原住民酋長之子和平地女孩結婚爲主軸,呈現平地商品經濟在原住民社會中的負面影響。「爲了創作這個劇本,我在馬諾坡部落長久待下來,將寫好的情節和歌辭唸給族人們聽,他們欣然同意將之推上舞台。」艾爾.山多士說,「演出後,被邀請到戲劇節的馬諾坡族人上台與演員共舞,我深信這一切都是爲復甦族人的土地與尊嚴。」

民答那峨戲劇節是菲律民衆劇場在九○年代的一波高潮;也是全球復甦原住民文化聲浪中,發生在偏遠亞洲第三世界國家的一椿文化大事紀。

 

文字|鍾喬  「民眾劇場」負責人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