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與「動」 共築讓夢想閃耀的「演劇之街」 訪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
日本劇團52PRO!的台灣公演《夾縫轍痕》於三月初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院落幕,這是該團的第三度訪台公演,屬於日本東京本多劇場與華山屋梅劇場的跨國交流計畫。此次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也隨團來台,趁著演出空檔,本刊專訪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一談他們的劇場與劇團經營之道。
日本劇團52PRO!的台灣公演《夾縫轍痕》於三月初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院落幕,這是該團的第三度訪台公演,屬於日本東京本多劇場與華山屋梅劇場的跨國交流計畫。此次本多劇場負責人本多慎一郎也隨團來台,趁著演出空檔,本刊專訪本多慎一郎與52PRO!團長塚原大助,一談他們的劇場與劇團經營之道。
《情熱東京》是伊恩.布魯瑪在一九七○年代生活於日本六年間的回憶。這本書最吸引人之處,除了伊恩銳利的觀察與反思,還有他與各藝術領域的大師們接觸往來的故事,包含電影導演、攝影師、劇場編導、舞踏編導、詩人、小說家、漫畫家、音樂家等,皆是開創當今日本藝術、文學及劇場的風雲要角。
一九六七年首演的寺山修司劇作《毛皮瑪麗》,以LGBT族群為主角,透過大膽的裸露與魔幻的場面、淫亂又頹靡的劇情,反映日式母子關係的人物,顛覆關於性別的類型化與想像,直指世人對於「LGBT異者」的歧視與殘酷。在卅五年後,曉劇場將首次在台灣正式演出中文版本的《毛皮瑪麗》,導演鍾伯淵表示,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寺山修司藉由本作向世人提出的問題,至今依然是大哉問
被世人稱為鬼才的寺山修司,身兼歌人、詩人、作家、劇作家,也是電影導演與評論家,可謂斜槓青年的先驅。他是劇場界的「前衛戲劇四大天王」之一,也是電影圈裡新浪潮運動的中堅分子。十二月中,承繼其精神的日本劇團「演劇実験室◉万有引力」將赴港演出其經典劇作《奴婢訓》,同時放映其電影創作,並展出他與其劇團「天井棧敷」合作作品的海報,讓人一探其跨越時代的前衛魅力。
身為在日韓國人第三代、從小住在貧民聚落的鄭義信,以自身經驗描繪了社會底層的各色非主流人物,也透過生活化的台詞,述說移民世代的辛酸與悲哀。身兼劇作家與導演的他,得過多個日本戲劇界大獎的肯定,十月與十一月將分別帶來《杏仁豆腐的心裏話》與《海的孩子們》兩齣作品,讓台灣觀眾領略其平實中動人的劇場力量。
繼與台南的高中生聯手創作的《我的星球》後,日本導演柴幸男再度來台,與台灣的演員排練了《我並不悲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原劇去年底在東京首演,這回柴幸男在台北駐地兩個月進行創作,與不同的演員合作對他而言是令人興奮的挑戰,他說:「就算使用同樣的食譜,只要食材不同,我就想做出新的料理。」
今年臺南藝術節有一個很特別的製作,是由日本扮家家酒劇團的編導柴幸男,帶領十一位台南當地的高中生共同創作。《我的星球》源於柴幸男於瀨戶內海的小豆島駐地創作經驗,也是他為高中生量身訂做的作品。之前已經有過兩個版本,柴幸男這回特地來到台南與高中生共同發展,他透過遊戲、練RAP、練土風舞,逐步激發出他們的演技,從無到有,讓他們經歷一場獨特的劇場之旅。
從小就是電視兒童的三谷幸喜,對各種電視節目如數家珍,自七歲起便是NHK大河劇的死忠觀眾,也對戰國武將知之甚詳。早早顯露才華的他,在愛情劇當道的潮流中堅持創作喜劇,甚至破天荒以喜劇編劇身分編創歷史大河劇,翻轉了固有的大河劇風格。在他的戲劇世界裡,英雄也是凡人,凡人就是主角,他藉由喜劇來描寫人生,使用各種手法來娛樂觀眾,降低視角來貼近觀眾的劇情總讓人又哭又笑,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這就是三谷幸喜無可取代的獨特魅力。
原本專攻建築與設計的高谷史郎,因緣際會加入了Dumb Type這個跨領域的表演團體,從此與劇場結下不解之緣。對他而言,劇場設計與裝置藝術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而即將訪台的作品《靜/止》,核心概念就是「時間」,他使用黑色的水覆滿地板,「時間跟一整面漂亮的平面成為一體的存在」,透過平靜水面上人的活動,讓人意識到時間的存在。
舞台上狹長的天幕,如魔術般映出一幅幅令人驚嘆的畫面:舞台上的演員被投影在螢幕上,彷彿正在下墜;長桌上的杯盤放大呈現,卻是難以想像的視角;台上舞者起舞,螢幕上的舞者也起舞,影像與真人間似同步非同步這些奇妙的圖像構成,是怎麼辦到的?
依循著去年驟逝的維新派創辦人松本雄吉的心願,原劇名中就有「臺灣」二字的《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依原訂計畫,將於十月底、十一月初來台演出,而這也是創立迄今四十年的維新派劇團的熄燈之作。透過訪談該團製作人清水翼與《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導演平野舞,我們進一步認識維新派劇團的創作特色與工作方式,以及創辦人松本雄吉的生前面貌。
以「窺看系列」與「大不同系列」圖文集風靡台灣書迷的妹尾河童,是日本赫赫有名的舞台設計大師,六月底在香港演出的《蜷川馬克白》舞台就是他的傑作。八十七歲高齡的他,當年誤打誤撞走進舞台設計這一行,卻發光發熱成就非凡,還以狂放行徑獲致「河童」名號,名聲之響亮,讓他乾脆改名為「妹尾河童」。充滿好奇心的他總是以新鮮的眼光看世界,玩心豐沛,宛如劇場老頑童!
暢銷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曾被改編為電影與連續劇,最受人注目的,自然是書中兩位主角「L」與「夜神月」由誰扮演,電影版的松山研一與藤原龍也形象深植人心,而音樂劇版的小池徹平與柿澤勇人、浦井建治,也成為樂迷的熱門關注焦點。趁著小池徹平與柿澤勇人來台舉行記者會,本刊特地進行專訪,請他們一談對表演的看法與《死亡筆記本》音樂劇的工作心得。
因為演出日本版《西貢小姐》中「工程師」一角,精湛演技讓人稱譽其為「全球第一的工程師」,市村正親從加入四季劇團出道迄今,是縱橫舞台、電視與電影界的硬底子演員。他與知名導演蜷川幸雄合作多年,互相欣賞,歷經胃癌之痛,重新復出的市村正親便應蜷川之邀演出《蜷川馬克白》中的主角馬克白,面對生死的覺悟與透徹,於是成就舞台上動人的演出。
才卅歲出頭的藤田貴大,除了戲劇啟蒙得早,更在不到卅歲就得到日本劇場界的重要大獎「岸田國士戲曲賞」,可說是英雄出少年。師承平田織佐,藤田也發展出自己的劇場特色,透過重複同樣的場景(refrain),讓觀眾從不同角度來觀看,營造獨特的戲劇體驗,即將來台的作品《異形三姊妹》,將讓我們看到他年輕的創意能量。
日本中生代導演鳴海康平,擅於將演員的身體性及表現能力、人工化的舞台設計、文本內在的戲劇性並置,呈現出「隨著時間累積的風景」。這次的《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是與台灣莎妹劇團合作,他認為,戲劇更需要具有多樣性與包容,吸納各種想法、文化,讓作品向上昇華,因為跟每個想法不同的觀眾一起進行共享的作業,戲劇才能從希臘時代傳承至今。
日本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高齡化社會,長壽者比比皆是,也成為重要的政經議題。當年叱吒小劇場的第一、第二世代如蜷川幸雄、流山兒祥,在進入中高年後,也展開「跟同世代的人一起玩戲劇」的行動,創立熟齡者劇團;甚至也有專演音樂劇與全女性的劇團,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表演一樣有趣動人。日本現今大約有五十個左右的中高年者劇團,不管是職業或業餘,長者在戲劇中找到讓生命重燃熱情的力量,也豐富了自己熟齡後的人生。
在日本有「地下劇場的帝王」之稱的流山兒祥,年近五十歲時招募素人演員成立熟齡劇團「樂塾」,最初他只想跟同世代的人徜徉在戲劇世界一起遊玩,但是團員活力十足的表演,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每次排練都像做實驗般充滿樂趣。樂塾這次訪台的《女人的和平》,是寺山修司改編希臘悲劇《利西翠妲》劇本的歌舞版,演員演技自然不做作,透露出具有生活感的真實,正是樂塾的獨特魅力所在。
莎劇在日本也是人人想挑戰的對象,不管是傳統藝能或小劇場,甚至影視圈,不時有莎劇製作推出,今年遇上莎翁四百年忌辰,更有理由大鳴大放!寶塚著眼莎翁本尊推出新劇,其他的經典演出也是新舊並出,真的「莎」很大!
日本的音樂劇發展發源甚早,可以溯及廿世紀初,更發展了獨樹一格的少女歌劇類型,迄今仍蓬勃不歇。而在西方音樂劇引入後,也發展出翻譯劇潮流,更造就了許多音樂劇明星。另一方面原創性作品也頗有質量,整體形成了劇壇的音樂劇盛景。但日本同樣也面臨觀眾群以年輕世代為中心難以擴展,以及原創作品不如西洋翻譯作品來得賣座等難題,令人好奇未來將如何發展。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