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
兩廳院故事交易所
這個位置,就是我的藝術王座!
作為經驗豐富的表演藝術觀眾,他們總是會細心考慮、精挑細選,選擇一個最合自己需要,也最適合觀賞的座位,讓自己如王者般享受一段美好的藝術旅程!且讓他們現身說法,他們如何挑、怎麼選,為什麼兩廳院的這個位子,是他們的心頭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實的讓你懂 由生活造就的我們
二○一四年的法國駐村異鄉生活經驗,讓林祐如開始真正面對「自己」,面對「來自台灣」的意義,「我在歐洲感覺到亞洲人的身體狀態、與家人的相處模式、教育模式,也發現自己不認識土地、不認識周圍的人,不認識自己。這是創作的開始。」於是林祐如開始看台灣史、跟著走白沙屯媽祖進香,也想拋下嚴肅的使命,讓觀眾也放輕鬆地用身體感覺,「我想做一個大家都看得懂的作品。」於是有了《台灣製造》
-
舞蹈 林宜瑾《渺生》
從黑洞出發 往自我內在探勘
從取材自牽亡歌的《彩虹的盡頭》之後,編舞家林宜瑾持續對台灣人舞蹈身體的探索,去年底在台南六甲看到的宗教儀式「謝公願」,其中下地府的乩身幾不可見的震顫給了新作《渺生》方向,她讓舞者從黑洞出發,在最低限的動作中,往自我內在探勘,行至比彩虹的盡頭更遠的地方。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雲門2藝術總監
鄭宗龍《毛月亮》 召喚身體原始動能
很少人知道,以「街的孩子」為人所知的編舞家,同時也是自然的孩子。 鄭宗龍在年初2019TIFA節目發表記者會後「直面藝術家」的活動中,分享卅年前某個晴朗天氣的夜晚,父親拎著幼小的他上山夜釣的經驗,依然清晰如昨日,「我們會半夜兩三點到碧潭集合,轉乘裕隆803,那是當時的計程車。一車子的人有文具店的禿頭老闆、麻將骰子老闆、做回收皮革生意的叔叔,一行人往烏來的方向行去。」 那是一九八九年,自然等同危險,山海尚未除魅的年代。人們入山,行政手續繁雜,路程也不輕鬆。但鄭宗龍說起那段十五公里的碎石路,快樂與危險並存,「當時路上有一個窟窿,門就開了,我坐在最旁邊,我爸的手很快,警覺地一下就拉上了車門。當時還沒有開路,路走到中途,一座山就擋在眼前,只有一條古泰雅族人的卡拉莫基獵道,每個人都要坐進流籠,好像猴子一樣被拉到對山」 抵達南勢溪,十三歲的鄭宗龍拋下大人們,一個勁地往上游溯去,「我好奇那盡頭有什麼。」 「登山的身體感,跟跳舞很像」鄭宗龍噠噠噠地數著拍子,說起走中級山顛簸的古道,時常山友們累壞了,他依然腳步輕盈,帶著身體工作者的自得。 人面向未知所投射的希望與恐懼,召喚身體的野性以抵禦自然的懾人力量,是登山的基本節奏。實際攀爬的山是堅硬、陡峭、鋒利的岩石,是溫暖扎人的土,是刺人不馴的植物,那完全不同於想像的、隱身在螢幕後的幻美事物。 數十年過去,編舞家的身體依然銘刻這不同於城市的節奏,使他一得空便往山走去,強制自己從手掌銀幕與佈滿LED燈的城市生活中「斷線」。 「但山好像也老了魚的大小、數量都變了,水變混濁了,美好消失了。」鄭宗龍頓了頓,「《毛月亮》是我對自然警訊的不安感受。」 新作《毛月亮》從對自然地貌轉變的不安出發,並置了都市生活的LED巨型屏幕與自然野性的身體,卻逆反了當代對於「後人類」身體的討論,將末日昇華成救贖。 在編舞家那裡,人類意識無需載入電腦,心靈未嘗從身體中分離,「人自然科技」可以近乎完美地達到平衡的狀態,只要我們想起且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有過的,原始魔幻的身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類世」選片
《美麗事,殘破世》Beautiful Things(2017) 喬吉歐.費雷洛 費德利科.必亞辛(Giorgio Ferrero Federico Biasin)導 每樣物件都在訴說什麼。映像管電視機訴說遠方,破布偶訴說童年,照片訴說歷史,但或許有更多語意不清的。本片以導演費雷洛拍攝兒時房間的家庭影片開場,尋常的都市家屋一景迴盪所有物件的聲響,這是我們所塑造的世界,很久以後,後人會翻開這些足跡殘留,去檢視這個星球的化石記錄,去解讀這些凍結在人類世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費雷洛與必亞辛是以四位處在都市消費主義邊緣的孤獨生產者(德州油田工人Van Quattro、水手Danilo Tribunal、消音室工作的Andrea Pavoni Belli與焚化爐工人Vito Mirizzi),在空無一人的荒涼地景或隔絕的人造空間中,回望人類世的物件生產過程挖掘石油以製作物件,海運至各國,使用時發出聲響,最終付之一炬,成為地質的一部分。自然依舊是都市的母親,人與物件的關係是從屬,還是共生?我們想要活在什麼樣的世界?想要留給子孫什麼「美麗事」?雙導演透過驚人的視覺與音樂(必亞辛則身兼攝影師,費雷洛身兼配樂),沒有給出答案,只樂觀指出處在交叉路口的我們,依然確實擁有掌握自我身體、歷史進程的動能。 《薩爾加多的凝視》The Salt of the Earth(2013) 文.溫德斯(Wim Wenders)導 《福島殘響》Half-Life in Fukushima(2016)</s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得見的空間 看不見的社交經濟
開源與節流是當今世代「共同工作空間」風生水起的主因,社交網絡與經費讓從事創作的工作者們聚集一處,期望左鄰右舍分擔空間、器材設備成本,最好也具備超強戰力,能讓創作思考有所激盪。共同工作空間是要文化生產與社交圈融為一體,這是文化領域工作者大多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社交網絡的重要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的陪伴、共享、製作、鏈結
藝術基地計畫 近年因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全到位,大場館時代來臨,成立卅二年的國家兩廳院長年以邀演國內外節目為主、提升觀眾視野的場館任務也進行轉向,近年以成為「藝術家的家」自詡,在節目邀演、製作之外,開放場館資源共享,建立藝術家培育、串連的網絡亦為核心目標。 「藝術基地計畫」開始於二○一四年,五年間邀請十二位藝術家駐館創作,是場館的泥土,也是場館橫向連結創作者、地方、國際的起點。該計畫目前收束了「長期駐館藝術家」、「短期駐館藝術家」、「Gap Year兩廳院壯遊」、「藝術行政實習計畫」等四項專案,除了「長期駐館藝術家」採邀請制之外,其餘都是公開徵選,且「長期駐館藝術家」也由一年制延長為兩年,建立更穩固的夥伴關係。 整體而言,計畫內容從青年培力出發,以充足的資源與時間培育相關人才,整體內容則涵蓋行政、製作與創作層面,挹注場館資源、排練空間共享、跨國連結,在不同階段給予處在不同創作階段的藝術家、剛入門的藝術行政不同支援,今年首次加入「導師」制度,邀請兩廳院藝術顧問林強領軍這群藝術老手與新血。 藝術總監劉怡汝指出,「比如創作者在田野階段,需要採訪相關主題的專家學者,也可以透過兩廳院聯繫,會有階段性呈現,讓兩廳院會員、專家學者可以參加,給予藝術家回饋,製作雖是最終目的,但不是唯一的路,重點仍是兩廳院如何在創作的過程中陪伴藝術家探索。」 月前公布今年度入選名單為:「長期駐館藝術家」的劇作家吳明倫、劇場導演樊宗錡、劇場及新媒體導演周東彥;「短期駐館藝術家」為演員王安琪、聲音藝術家紀柏豪;入選「Gap Year兩廳院壯遊青年」的有林陸傑、林靖雁、馬雅、張凱福、陳弘洋;以及7位「藝術行政實習計畫實習生」程鳳如、王晴毅、陳偉銘、李佳玲、游佳晏、傅米琦與林薇仁。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人生在年輪舞台上開展
由黃翊工作室+核心創作成員黃翊、胡鑑、林柔雯、駱思維共同參與創作的《長路》,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首屆千萬製作經費的三館共製作品,演出以旋轉舞台與懸吊裝置呈現,編舞家黃翊表示:「我用這個旋轉舞台呈現一段很長的路,旋轉舞台象徵時間,舞台永遠在旋轉中,或快或慢,人走在上面舞動、行走,速度反應行走的人的心境,變化也在時間碼中進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實驗開始 讓文化驅動未來
二○一八年夏天正式啟動,由文化部、經濟部、科技部共同挹注資源成立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以「實驗」為最高指導原則,以「集體」、「共享」、「連結」為方法,期待創造出以文化創新驅動社會創新的模式。因為這樣的實驗性格,C-LAB被文化部定為產業鏈的「從0到1」起點,執行長賴香伶指出:「重要的是,我們未來如何對接到不同的領域,合縱連橫,因此我們希望from Lab to Hub,不只是支持系統,更希望能成為一個平台,對接到不同資源、機構,以做到真正的連結與整合。」
-
專題
舞台後的便當學 吃得安心,才能跳得優雅美麗
雲門舞集一年到台在海外巡演,兩三個月走過數個國家、十幾個城市是常態,在這樣旅途倥傯的行程中,如何讓舞者順利用餐,好好上台,可說是藝術行政的重要工作。雲門國際事務組長莊婷琪表示,訂便當看似小事,也是大事,出國前就得上網做功課找好店家,到了當地還要盡量實地走訪、溝通餐點內容等需求,也需掌握便當送抵時程,以免耽擱大家的工作。
-
企畫特輯 Special
蔡博丞回看千禧世代
繼與盧森堡獨立編舞家Jill Crovisier合作之後,編舞家蔡博丞在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的第二年,將推出與西班牙La Veronal舞團激盪出的《MILLENNIALS》。這次蔡博丞將目光聚焦於自身所屬的「千禧世代」,打造一場一九九九跨二○○○年的指標性「跨年派對」, 以LA VERONAL總監Marcos Morau的身體方法「Kova 工具」詮釋「狂豔、瘋癲」的詭譎派對肢體,以現在的時空去形塑當年,在當下進行跨越,「或許更能對應到我們當下的處境,期許與失落。」蔡博丞說。
-
企畫特輯 Special
現實框限下 如何逃逸與飛翔?
新銳編舞家賴翃中將在年底推出創團作《無盡 天空》,脫胎自前一年的雙人舞《Birdy》,賴翃中將之發展為長七十五分鐘、六位舞者演出的作品,演繹追逐夢想的人們在現實壓迫中,如何逃逸,進而飛翔。而賴翃中也在舞作中融入近一年來陪伴憂鬱症親友的感受,肢體質地融入了更多的躁動與不安,「《無盡 天空》已不執著在鳥的型態,而是放大了其所象徵的自由與夢想,也因為我這幾年身邊的朋友都為憂鬱所苦,希望能透過這個作品更靠近他們一點。」賴翃中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10:各種體驗參與,各場館延伸推廣活動多元化
賣力突破同溫層 想方設法拓展新觀眾
隨著北中南各地場館的陸續開張,各場館的藝術推廣活動也如火如荼地推展開來,讓藝術殿堂不再神秘的各種Open House、線上線下與實境互動的劇院手遊、體驗空間奇妙的各種活動這些,標誌著這是北中南各大場館戮力拓展舒適圈、突破同溫層的一年。各場館力圖開發新的受眾,以設計多元的體驗活動,試圖讓從未接觸表演藝術的觀眾從無感到有感,由未知引發好奇,無痛地進入藝術世界,進而知曉「有一種生活叫表演藝術」。
-
企畫特輯 Special
在台北舞動香江流光
二○一二年起,一年一度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主辦,推動港台文化交流的「香港週」至今已是第七屆,歷年活動橫跨文學、設計、戲曲、舞蹈、戲劇、多媒體等,企圖跨越藝術,也跨越港台文化界限,促進兩地藝文和創意產業的交流。今年除了透過舞蹈窺看香港當代文化風景之外,香港多媒體設計協會也籌劃了《「行住食字」尋覓香港光影》展覽,以廣告、動畫、多媒體互動裝置,讓觀者感受庶民文化,一覽香江情懷。
-
企畫特輯 Special
穿上盔甲尋索破口 讓生命轉折的低谷重生
被譽為香港舞壇「神鵰俠侶」的創作夫妻檔李思颺與王丹琦所組成的NEO DANCE HK,將在本屆香港週帶來兩人的力作《凝體術》。舞台上四名舞者身著甲冑的不同部位,四肢怪異地扭曲舞動,藉此探問靈魂與肉體的關係。舞作發想於編舞家人生低谷之時,在布拉格看見古代監獄的刑具與盔甲,彷彿也看見了自己的種種限制於是他們與舞者穿上盔甲局部,與之共處、發展,透過這些部件,「我們想要回應當代社會中無形的暴力。」
-
舞蹈 姚淑芬新作 將獨旅新疆經驗入舞
《塵漠的凝視》 探問自己真實的存在
旅行成癮的編舞家姚淑芬,新作《塵漠的凝視》將過往獨旅新疆的經驗編織成舞,刻意抽離舞蹈動作,以「行走」為核心,四位演出者在鋪滿沙土的舞台上,穿梭於層層布幕與多層影像空間之中,虛擬/現實、想像/真實、城市/荒野的交疊與錯過,姚淑芬想探問的是:「真實的存在是什麼呢?」
-
跨界 即時互動多媒體劇場《追》
藉科技讓表演自由 追尋自我的永恆課題
繼二○一五的《路》之後,白鷺鷥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持續跨界的藝術追求,將與一票明星創作者推出全新創作《追》。《追》的實驗精神來自於藝術與科技的交會,透過懸吊裝置、感應裝置結合光學感測、VR定位感應等動態捕捉技術,舞者更自由地展現;演出以〈尋〉、〈迷〉、〈殉〉三段故事建構,看似各自獨立,實則串起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探討該往何處去、該如何自處等生存本質大哉問。
-
舞蹈
英雄缺席的安魂曲
從二○一三年發展迄今,黃翊的新作《地平面以下》以難民、戰爭議題入舞,邀請旅德日本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展開共同創作,二○一五年又加入另一組合作夥伴荷蘭室內合唱團,鋪展出十月登場的兩種版本「合唱團現場演唱版」與三位舞者演繹的「原版」。黑川良一的影像,讓生死、存在的問題在影子靈活變動中不斷被引出,有時是靈魂,有時是意識與回憶,有時是火焚,有時是白磷彈爆炸後致命的雨
-
企畫特輯 Special 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系列報導之一
聚合舞《未解,懸》 從身分切入生命的未解
在德國成立的跨國創作團體「聚合舞」,在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補助下,展開為期三年的「反向串連 德國台灣國際共製計畫身分」,首部曲《未解,懸》將在十月下旬上演。創作計畫探討身分與文化認同,首部曲《未解,懸》綜合了聯合創作者羅芳芸、陳成婷、鍾志文的家族故事,以聚合體一貫的工作方法坦承、交換、想像,在回憶中檢視自己的身分,從他人眼光去理解自我如何被看待。
-
企畫特輯 Special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身體
編舞家張婷婷的舞作《既視感》最初發想於潛意識的曖昧處,從3D多媒體版本到今年重製到成為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的國立編舞中心入選作品的純肢體版本,將在十一月底重現台灣舞台。創作過程中,張婷婷不斷挖掘表演者內心的恐懼,要他們以身體訴說心靈曾有的傷,直面生命中的每個選擇,不斷重置自我,與記憶對話。透過身體,張婷婷讓回憶重新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