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政翰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經典拼貼重構 爭議超越時代
伍斯特劇團創作迄今,作品內容相當多樣,所關注的多為女人受迫、種族歧視等各種社會議題,及用多種角度檢視現代人性漸失的問題。形式則跳脫線性敘事,運用自傳、訪談、新聞、錄音、影像,並改編或挪用經典劇本,重新組構劇場的呈現。本文透過該團幾齣重要的製作,一探其劇場實驗軌跡。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不只伍斯特 他們也很前衛
八○年代創立的伍斯特劇團是美國前衛劇場的重要里程碑,不少後起的前衛團體都深受其影響,本文介紹九○年代之後崛起的前衛劇團如「電梯維修服務」、「建築者聯盟」、「紐約戲子」、「奧克拉荷馬自然劇場」,與伍斯特劇團或多或少都有淵源,承接其劇場詮釋的開放性思考,但走向各異,也為美國前衛劇場綻放繽紛色彩。
-
演出評論 Review
社會、建築、自我的景觀敘事
就整體結構來看,多向平行,角色處境從平凡到巔峰到沒落,建築狀態從分散到集中到崩毀,場面所在從辦公場所到貴族住所到全然瓦解,視覺上的起伏幻變,呼應了角色,呼應了劇情,也呼應了題旨。全篇劇場書寫長達四小時,在這時間重量的刻劃之下,可見場上演員們極大的體力和耐力,用盡全力真切地活在這體現功利世界的舞台上、活在這充滿愛情、事業等各方權力爭鬥的小方室中
-
演出評論 Review
自然的假,不自然的真
在如此多焦、多線並行及比例過大的劇院舞台空間底下,真正存在且進行中的,反而是以假堆真、以虛構實的過程。也就是說,在這真實處處備受質疑的場域,只有遊戲本身的行為才真,至於遊戲行為所生的內容,信了才真,如同《茱莉小姐》原劇所描繪的階級、性別、愛情等權力關係一般,看似閉鎖、牢固又輪迴,實則如夢境、如幻影。
-
演出評論 Review
世界即舞台 人生即扮演
主角自我調侃,經典自我毀滅,這一笑,讓觀眾更加跳出情境,看似解除了這悲劇的悲劇性,然而,仔細一瞧,始終置於中央的妝台及兩側的衣架,早就點破了情境、解放了此戲,而戲謔舞台、笑看人生的視角,更是將全劇抬升到了一個更大的規定情境劇場。於是,隨著全戲落幕,舞台上的百般人生也就此落幕,世間所有束縛個體的規範和情感都消亡殆盡
-
演出評論 Review
暗黑樂園 純真夢魘
「我是永遠自由快樂的男孩,死又復生的快樂男孩,我寧願死,我寧願死,死亡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劇中不斷復述的這段詞,幾乎可以作為全劇最佳寫照,傳達了彼得潘拒絕長大的渴望、害怕長大的恐懼,也揭示出其透過死亡探險來激發生命光輝的歷程,同時疊合了酒神戴奧尼索斯所蘊含的戲劇精神:有了死亡,才有誕生,正如有了光,才有影。兩者並行,密不可分;愈是怖慄,愈加華麗。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走唱於舞台與銀幕之間
不論是音樂劇電影還是電影音樂劇,共通的本質皆是音樂劇,不同的是訴說的形式和媒介;不是表面劇情的搬遷,亦非僅僅只是戲中有歌、角色唱歌而已,更關鍵的是整套敘事思維的轉換。
-
演出評論 Review
戲劇荒謬中 建構生活的真實
兩岸小劇場藝術節邀來的對岸三齣作品雖各個形式迥異,但皆呈現出一種生活的荒謬性,觀照人生百態,針砭社會時政,深掘現代縮影。《九種時刻》串連九個片段,彼此之間並未緊密連結、有效呼應,使整體敘事結構上缺乏層次。《未完待續》如現代的警示寓言,不斷提問:「在死前的最後一天,你會選擇帶走什麼東西?」然所有角色皆以刻板形象塑造,人物因缺乏厚度而顯得平板。《驢得水》像是富有魯迅諷刺小說中的寓言色彩,但更像融入了莎士比亞喜劇中的真假曖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八個問題,揭露你不知道的莎士比亞!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影響力遍及全球,令人望塵莫及。全球各地總有許多國家每年搬演他的作品。即使莎士比亞在戲劇界及文學界的分量如此之重,但是關於他的流言八卦也從沒停止──歷史上真的有莎士比亞這個人嗎?他是同性戀嗎?他有抽大麻?透過以下八個問題,從另一個有趣角度來認識莎士比亞。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幢幢自我禁錮的夢遊幽魂
英文劇名Crystal Boys(水晶男孩)暗示孽子晶瑩又脆弱的本質,而孽子之所以成為孽子,乃是因為受到父權宰制之社會的驅逐,所以他們渴望自由、包容與被愛,但在這個劇中小人物與大社會對立的戲劇框架下,此種渴望救贖的聲音似乎被削弱了,或者根本不存在。
-
新銳藝評 Review
死亡及其複象
不論是往死亡靠攏的《死亡練習曲》還是亟欲背離死亡的《藥讓我活下去》,法布爾皆透過死亡的濾鏡,檢視生命的雙重性。兩齣作品的戲劇衝突並不建立於劇情線上,而是以乍看兩兩相悖的概念之集合來展現;單一符碼指涉的邏輯自表演場域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如影隨形的矛盾與共生。身體不僅是主客體雙載的場域,亦是極樂與深淵的交界。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台南人劇團《利西翠妲》
「經典再詮釋」已不再是新興風潮,而是理所當然的趨勢。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以跨文化戲劇見長,將當代元素及本土文化注入古典文本,其作品可見學院的根基亦兼具前衛的創新,跳脫傳統設限的詮釋觀點,在不悖乎文本的情況下,用新手法提出新見解、新思維、新視界:《馬克白》轉為三個女巫的嬉戲樂園,也第一次讓我見識台灣劇場長久未見的視聽饗宴;《哈姆雷》成為檢視劇場及扮演慣性的場域,足見導演借物說理的本事。這次的希臘喜劇《利西翠妲》最為人所知的妙想就屬「性罷工」了!又將在億載金城登場,塑造環境劇場的氛圍,是否將啟發觀眾對於戰爭與和平的共鳴?將是繼《安蒂岡妮》之後,再度挑戰古希臘文本,這次又會給觀眾怎樣的視聽驚喜,讓人拭目以待。 文字|吳政翰 24歲,目前服役中。台大戲劇系第二屆畢業,「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會員,曾任「國藝會表演藝術行銷平台」藝術評論專員、台大教學助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