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岳霖
《PAR表演藝術》特約編輯、劇評人、戲劇顧問與國立清華大學兼任講師,曾任表演藝術評論台執行編輯。希望自己的文字裡能夠有光,還有溫度。
-
焦點專題 Focus 戲曲╱戲劇演員
朱安麗 願為微光,照亮大家
這條學習傳統戲曲的道路,就像是在尋找遠方的光;過程裡,大大小小的傷都烙在身上。所以我希望能護持這群年輕演員,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傳授出去,讓他們成為國光劇團下一個廿五年的耀眼星星。就算我只是微光,也會去照亮所有人。
-
焦點專題 Focus
告別庚子年 與表演一起甩開陰霾
在這變化迭起、災厄連連的一年,讓人特別感到與「世界末日」是如此地接近,人們透過封鎖與隔離,暫時守住生與死、陰性與陽性的距離,如常,成了奢望。在台灣的我們幸運地走進世界少有的「後疫情時代」,表演可以繼續,在這個美好的泡泡裡,讓我們走進劇場,透過跨年演出,送走災厄、沉澱反思,也把手同歡,迎接並期盼未來的平安
-
戲曲
作者的陽謀
「作者於創作裡的位置」成為理解《光華之君》的方式。 因為,連將其他人物當作道具的光華君也不過是藤夫人的筆下人物,用以排解無處宣洩的依戀,以及與源將軍無解的關係。可惜的是,編導雖時不時安排藤夫人出入情節,卻未改變全劇編寫比例與調性,也未能有效深究藤夫人的內心。她與光華君的對話──「為什麼要創造我?」、「大概是因為寂寞吧。」縱然精采卻流於收尾的權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當代劇場
劇場裡尋妖 轉動解決人類問題的鑰匙
妖怪作為複雜人心的隱喻,是許多現代劇場創作者創作的入徑,在台灣的當代劇場中,除了兒童劇常出現的可愛妖怪外,也有如拾念劇集化用《山海經》打造的「超神話」系列,另針對台灣在地奇幻素材發展的有雞屎藤舞蹈劇場《府城仙怪誌》、《府城夜話》,再現劇團的《物怪之里》,還有憑空想像創造妖怪的《雪峰村上的惡人廟》。妖怪在劇場裡的誕生,多是為了解決人類無法以「人類」身分於這個世界處理的問題,是創作者自身的投射,藉此轉動解決人類問題的鑰匙
-
特別企畫 Feature 冒險軸線
我們出發,一起到劇場找妖怪!
妖怪,還躲藏在哪裡呢? 還是,他們早在身旁竊笑,是我們太過遲鈍呢? 妖怪搜查線的最後一站,為了避免被妖怪笑我們蠢,身為特派搜查員的帕帕將光明正大的(?)提供幾條妖怪即將於劇場裡現身的線索,足跡遍布台北、台南、高雄等地。 你,準備好了嗎?接下來的任務交給你了!屬於你的尋找妖怪大冒險立刻展開!
-
戲劇 同黨劇團《星期十,猴子死翹翹》
從極端裡釋放 夢境寫作暗黑家庭戲
同黨劇團《星期十,猴子死翹翹》來自兩廳院駐館藝術家、編劇吳明倫大學一年級時一場詭譎、離奇與瘋狂的夢,「這是想家的夢。」吳明倫說,她將這個故事寫成小說、化為劇本,敘述窮鄉僻壤小鎮裡的一對母子,以愛為名成就控制之下的家庭倫理。導演黃郁晴則將拋開寫實框架,「偏激到底,然後大爆發,不再有任何救贖、或改變。」在極端到極致的情境裡,釋放日常的壓抑
-
戲劇
窺視與指認之後
指認過程讓《有關當局》的整體敘事增添厚度,但也反顯所有編寫都過於刻意,如人物的功能性較強,難以真正檢視情感與動機,因其隱喻已成為必然因果,理所當然、堂而皇之,包含聰哥的偷渡理由、萍姐對孩子的執念等。不過,演員優異且自然的表現確實修補文本的闕如,甚至更顯意味深長。
-
藝@書
整理記憶裡的劇場圖像
劇場影像設計王奕盛的《看不見的台前幕後》由多篇散文/短文組成,保留了說故事的口氣,並擁有回憶錄的性質。每篇短文都以「劇場」為核心進行寫作,同時也成為連結的依據。他用回憶書寫來呈現對劇場現象的觀察,更多的是將每個事件作為敘事基底,讓自己隱藏到文字背後,而其他劇場人的形象就會鮮明浮現;此書「口述歷史」的質性,也讓每個被記錄的當下都被鋪墊成劇場史的一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找尋
選擇與被選擇 都是「交換」人生
「斜槓青年創作體」的確很斜槓,主創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三人的專長橫跨導演、表演、音樂設計,也以「共創」為原則去回應創作媒材。他們的作品通常與地方緊密相關,透過駐地田調採集、發展創作,如在恆春的《半島風聲 相放伴》還有將在臺南藝術節演出的《香蘭男子電棒燙》。不管他們是「被地方選擇」或自己「選擇地方」,重點都在「交換」用自身與他人的生命經驗,找到可以彼此溝通的當下。
-
戲劇 眼球先生X健身工廠《猛男地獄》
衝突不只在畫面 用改變去觀看世界
「劇場應該要一直有好玩的事情發生。」眼球先生堅定地說,似乎替作品找了個出發點;新作《猛男地獄》談的是健身、整形,然後又與健身工廠的教練合作,讓他們與温貞菱、黃健瑋等專業演員同台演出。但《猛男地獄》何止跨界,也不只好玩而已,眼球先生通過自己擅長的畫面去建構意境,在與自己對話同時也成為觀看世界的方式;他將通過蔚為流行的健身、整形,聚焦出核心問題:改變。
-
戲劇
恐懼失去的焦慮,在躁動
《皇都電姬》的情節易懂、概念明確卻在舞台上亂得可以,這些在戲劇表現上的不足,我認為正洩漏出創作者對現下的不安或許是近期的政治局勢,或許是武漢肺炎的疫情影響其所影射的現實感於劇情間若隱若現(甚至早全盤傾吐),更有種必須於此刻演出的憂慮在躁動。不過,這何嘗不是在指陳「這個時代」可以說是製造混亂,也可能是激進急躁,但人存在的核心意義卻於其中彰顯得愈發堅定。
-
焦點專題 Focus
共同在此的「我」
當吳興國在角色/腳色穿越間,用一句「吳興國,我回來了!這個決定比出家還要難。」然後抹去臉妝、卸下衣著,向觀眾宣告「我」在此,「吳興國」回來了。戲曲演員通過行當、妝容等方式去建構與觀眾間的關係,但其表演行為卻造成一種反差──回來的是戲曲演員,還是吳興國。或許,我們會說當代戲曲以獨角戲方式去陳述自身已見怪不怪,像張軍《我,哈姆雷特》(2018)、朱安麗《女子安麗》(2019)等;但別忘了那時才二○○一年國光劇團尚未以《閻羅夢》開啟「台灣京劇新美學」的時代。
-
戲劇
理解通往完成間的距離
當周瑞祥極用力地去強調「魔術已死」,代表的是我們已處於「魔術已死」的年代?(所以他要極力呼喊!)還是,我們也不曾經歷、感受到「魔術活躍」的時刻?(因此他要強加我們「已死,所以曾活」的想像?)更進一步地,如何回溯(作為魔術前身的)魔法/巫術對我們生命的影響?同時,這又能否因參與「新人類計劃」獲取證成?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改編」老字號新嘗試 「私閱讀」解構再重組
創立超過卅年的果陀劇場,以大量跨文化、跨媒介改編立足台灣劇場,歷年為數較多的是歐美改編與原創作品,而以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改編的《解憂雜貨店》是其中的少數,卻也是營運長葉向華「心儀已久的對象」,在因緣際會下成局,一拍即合。而擔綱編劇的涂谷苹也是推理小說迷,試圖通過「先解構再重組」的過程,於小說的「私閱讀」後建構出劇場該有的戲劇行動,以在不特意設定特定時空下,跨越文化、地域的限制去感動觀眾。
-
戲劇
這次是東意,下次會是蕭東意嗎?
《東意在哪裡》以諧謔的角度拋向過往幾部反詰自身的劇場創作,但它們多已建構出自己與角色、觀眾的認知體系(如吳興國《李爾在此》、朱陸豪《七十三變》等),這個方式確實趣味卻反襯出蕭東意的渺小「東意」的被認識,如何被觀眾與演員挑戰呢?這個作品的產生會否更呈現出觀演間投射目標的落空呢?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重新啟動歷史建構 再度發動創作未來
牯嶺街小劇場修繕完成 進入「打開」新階段
從二○一八年初啟動建物修復工程的「牯嶺街小劇場」,在劇場人殷殷期盼超過兩年半後,終於迎來重新開門的時刻。此次修復工程包含建物還原,為身障者增設電梯、重新規劃動線,也進行劇場設備更新,負責營運的身體氣象館已預定自八月開始接受明年檔期申請,也將在十月下旬陸續推出自製與合辦節目。館長姚立群認為,牯嶺街小劇場是個鼓勵藝術家、社會邊緣/弱勢族群的藝術平台,也將持續開闢更為專業的實驗劇場對話場域、亞洲各國之間表演藝術的創作與交流。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後疫情」仍過於樂觀 須學習與病毒共處
存在主義的盛行來自二戰之後人活在這個世界的脆弱與孤獨,並對當時的文明世界重新理解;而COVID-19對於人類文明的衝擊,會否顯現在劇本、或其他創作、思想之上?在這之前,先會影響到世界經濟與政治的重劃,進而產生生存的惶恐、生命的重整,會否再引發另一種存在主義或虛無主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變與不變中 「油麻菜籽」的省思
對我來說,能讓劇團、歌仔戲順利延續經營就是種恩惠。這次的疫情讓我們能反省自己,除了回顧過去作品,想著如何提升、成長,也能處變不驚、保持與延續創作能量,調整未來規劃;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一起檢視戲曲的發展環境,除了各自使出看家本領來共度難關,也看見傳統藝術產業在各種變化中不變的價值。
-
親子 2020臺北兒童藝術節《小路決定要去遠方》
魔幻中 一起面對生命的真實感受
由獲得二○一九年「兒童戲劇劇本創作」首獎編劇吳彥霆,與明日和合製作所導演洪千涵合作的《小路決定要去遠方》,故事主軸是親子關係的情緒處理和理解,吳彥霆將劇本定位為「大朋友小朋友劇場」,也企圖打破台灣兒童劇教條、可愛的刻板樣貌,洪千涵則將以很生活、很日常的道具取代兒童劇常見的華麗布景,嘗試將所有虛幻情節裡的體驗返還現實。
-
戲劇
拋擲垃圾的弧線
《倒垃圾》雖在娛樂間提煉出生活況味,也有撫慰人心的企圖與張力;卻在含糊的演唱歌詞、僵硬的舞動肢體與過多的歌曲編排間,被看似流暢卻又過於猛力而感到壓力重重的敘事節奏推著走,因而錯失了原本拋擲垃圾時可以擁有的更美麗的弧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