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岳霖
《PAR表演藝術》特約編輯、劇評人、戲劇顧問與國立清華大學兼任講師,曾任表演藝術評論台執行編輯。希望自己的文字裡能夠有光,還有溫度。
-
劇場ㄟ冷知識
掌中戲班的神鬼禁忌與解方
傳統戲曲的功能與展演場域,在時間推移間因庶民生活、傳播媒體而變化,但戲班仍保留世代相傳的規則。這些禁忌以及解方,隨記憶與技藝於父子、師徒等關係裡一起被傳承;進入現代劇場後,產生另種對應方式這些時有彈性、時有些不合時宜的準則,同時有血緣、生命承繼的意義。 本期的〈劇場ㄟ冷知識〉邀請於嘉義創團超過75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第三代傳人、製作人黃錦章解說,以他父親留下的那句「只要有廟(有神、有鬼),就會有戲可以演」,作為這些代代相傳的禁忌與解方最好的註腳。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
如神經突觸傳導而來的知識共享
動物對於刺激所產生的反應與動作,依靠神經系統;其訊號傳遞並非一條神經可以完成,必須經由多條神經間的轉換才能順利傳到目標。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肌細胞、腺體之間通信的接頭,稱為「突觸」(synapse)。 會接觸到這個生理學詞彙,起因是我這學期的「青少年劇場」教學,嘗試從「青少年」的定義討論,於是理解到這個特殊時期,「突觸」會開始進行第二波增生及修剪,而突觸密度改變也會讓認知能力轉變。因此,我開始思考的是:能否有什麼方式可以獲知創作者的過去,及創作間的連結? 這也與個人經驗有關。像是我從今年1月開始整理兩廳院駐館讀書會的書單,以「#MeToo」為關鍵字,然後以「連連看」的走向在思考,其中一條線索是從伊藤詩織的《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實告白》裡提到記者清水潔,才閱讀到他追蹤懸案的軌跡與紀錄;另一條,則是林奕含以「成為一個新人」作為婚禮致詞,而連結《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當然,這些連結完全是我個人角度與閱讀次序,並非原書邏輯。除此之外,我最近參與TIFA《浮光流影》的音樂會製作,也意識到兩種創作的路徑:一是,鋼琴家王佩瑤雖是受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啟發,但在文字與音符的轉換間,並非為其配樂,而是依據自己身為讀者的體感對應到音樂家讀譜的經驗去召喚音樂;另一個則是,吳明益在講座裡提及,自己書寫這部小說中群象千里遷徙時,心裡配樂是「槍與玫瑰」2009台北演唱會DJ Ashuba彈奏的〈The Ballad of Death〉。這些旅程突顯的是,若非創作者自述,其實很難去得知,且不一定符合經驗邏輯。 作為創作者,始終渴望對自己喜歡的其他創作者有更多了解,甚至不只是傳記式的,而是那個非常自由且未修飾的歷程。 因此,我想像的「近未來表演藝術圖書館」能夠提供的功能,便是這種如「突觸」般的傳導與連結,讓我們可以得知未被述說與記載的創作秘密或秘辛。 比較單純的一種是,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出版本,或是以「人」為中心去搜尋創作,這些或許能夠用類似已有的AI推薦、以圖搜圖等方式,藉由單一或多組關鍵字去擁有更進一步的功能。 另一種則是更深入地去探索創作者的神經元,透過表演藝術圖書館所建構的系統去探索作品背後的連結,產生「知識共享」。其中,更希望是種沒有被修整過,
-
戲曲
台灣戲曲需要「甲必丹」(captain)嗎?
怎樣才足以被視為一部「旗艦製作」?如果把兩艘船艦「開」上舞台呢?其實沒有「如果」,因為明華園戲劇總團於《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簡稱《海賊之王》)便這麼做了,而這部作品是今年臺灣戲曲中心的旗艦製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趙雪君:安身立命之後,做更大的夢
35歲後的趙雪君,在臺北大學中文系獲得專任教職,她得以安身立命後繼續寫劇本、或想其他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兆欣:與過去和解,讓戲繼續演下去
兆欣說,大學時演戲是快樂的,自己拉贊助去做想做的事。大學後逐漸從業餘轉為專業,除了每天練功,規律運動、定量飲食等都用最嚴謹的規範形塑,捏出戲曲功底,也壓抑生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汪兆謙:在最好的狀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我對大家一起做事,是有嚮往的。」35歲後感受到體力下滑,但初衷始終撐住他。不過,汪兆謙也認為35至50歲間是「最好的狀態」。
-
編輯 Pick-Up
影集不耐症患者的影集推薦
我現在開始疑惑,到底是推薦影集,還是演員?是林柏宏,我承認。當然不是為了他在《怪胎》裡露出大概不到20秒腹肌的洗澡鏡頭(可能也是原因),而是他依傍著生活感與難用言說的真誠,讓這些角色彷若在身邊某個街口,我們就會相遇,甚至撞著。
-
戲劇
身體、敘事與界線
對於「跨界」,往往著眼於「跨」這個動作;但,「跨界三部曲」得思考的反倒是「界線」的劃分,除涉及門類劃分,更核心的是自我定位的安置,而這似乎是「馬戲」在台灣有急於驗明正身的渴望。對我而言,「跨界三部曲」開發了馬戲的身體、啟動了馬戲的敘事;但,「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舞蹈」三者與「馬戲」的距離到底為何?我們是否像畫下一條虛設的界線,然後標榜「現在進行一個跨越的動作」?
-
戲劇 C Musical製作《我的上海天菜》
續寫女強人未來 台韓合作「遇/預見」愛情
C Musical製作於十二月推出的《我的上海天菜》是《焢肉遇見你》續作,描繪《焢》劇女主角、由演員陳品伶飾演的女強人律師的未來,描繪她到了上海後,遇見鮮肉天菜,讓故事繼續下去。這次的製作亦與韓國導演成烈錫、編舞金敬用與歌唱指導金仁馨合作,並邀來歌手龔言脩出飾鮮肉天菜一角。並推出特別的行銷手法,舉辦「限時預見會」讓演員與部分歌曲、情節「親密地」預先遇見觀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
焦點專題 Focus 戲曲╱戲劇演員
朱安麗 願為微光,照亮大家
這條學習傳統戲曲的道路,就像是在尋找遠方的光;過程裡,大大小小的傷都烙在身上。所以我希望能護持這群年輕演員,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傳授出去,讓他們成為國光劇團下一個廿五年的耀眼星星。就算我只是微光,也會去照亮所有人。
-
焦點專題 Focus
告別庚子年 與表演一起甩開陰霾
在這變化迭起、災厄連連的一年,讓人特別感到與「世界末日」是如此地接近,人們透過封鎖與隔離,暫時守住生與死、陰性與陽性的距離,如常,成了奢望。在台灣的我們幸運地走進世界少有的「後疫情時代」,表演可以繼續,在這個美好的泡泡裡,讓我們走進劇場,透過跨年演出,送走災厄、沉澱反思,也把手同歡,迎接並期盼未來的平安
-
戲曲
作者的陽謀
「作者於創作裡的位置」成為理解《光華之君》的方式。 因為,連將其他人物當作道具的光華君也不過是藤夫人的筆下人物,用以排解無處宣洩的依戀,以及與源將軍無解的關係。可惜的是,編導雖時不時安排藤夫人出入情節,卻未改變全劇編寫比例與調性,也未能有效深究藤夫人的內心。她與光華君的對話──「為什麼要創造我?」、「大概是因為寂寞吧。」縱然精采卻流於收尾的權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變身-當代劇場
劇場裡尋妖 轉動解決人類問題的鑰匙
妖怪作為複雜人心的隱喻,是許多現代劇場創作者創作的入徑,在台灣的當代劇場中,除了兒童劇常出現的可愛妖怪外,也有如拾念劇集化用《山海經》打造的「超神話」系列,另針對台灣在地奇幻素材發展的有雞屎藤舞蹈劇場《府城仙怪誌》、《府城夜話》,再現劇團的《物怪之里》,還有憑空想像創造妖怪的《雪峰村上的惡人廟》。妖怪在劇場裡的誕生,多是為了解決人類無法以「人類」身分於這個世界處理的問題,是創作者自身的投射,藉此轉動解決人類問題的鑰匙
-
特別企畫 Feature 冒險軸線
我們出發,一起到劇場找妖怪!
妖怪,還躲藏在哪裡呢? 還是,他們早在身旁竊笑,是我們太過遲鈍呢? 妖怪搜查線的最後一站,為了避免被妖怪笑我們蠢,身為特派搜查員的帕帕將光明正大的(?)提供幾條妖怪即將於劇場裡現身的線索,足跡遍布台北、台南、高雄等地。 你,準備好了嗎?接下來的任務交給你了!屬於你的尋找妖怪大冒險立刻展開!
-
戲劇 同黨劇團《星期十,猴子死翹翹》
從極端裡釋放 夢境寫作暗黑家庭戲
同黨劇團《星期十,猴子死翹翹》來自兩廳院駐館藝術家、編劇吳明倫大學一年級時一場詭譎、離奇與瘋狂的夢,「這是想家的夢。」吳明倫說,她將這個故事寫成小說、化為劇本,敘述窮鄉僻壤小鎮裡的一對母子,以愛為名成就控制之下的家庭倫理。導演黃郁晴則將拋開寫實框架,「偏激到底,然後大爆發,不再有任何救贖、或改變。」在極端到極致的情境裡,釋放日常的壓抑
-
戲劇
窺視與指認之後
指認過程讓《有關當局》的整體敘事增添厚度,但也反顯所有編寫都過於刻意,如人物的功能性較強,難以真正檢視情感與動機,因其隱喻已成為必然因果,理所當然、堂而皇之,包含聰哥的偷渡理由、萍姐對孩子的執念等。不過,演員優異且自然的表現確實修補文本的闕如,甚至更顯意味深長。
-
藝@書
整理記憶裡的劇場圖像
劇場影像設計王奕盛的《看不見的台前幕後》由多篇散文/短文組成,保留了說故事的口氣,並擁有回憶錄的性質。每篇短文都以「劇場」為核心進行寫作,同時也成為連結的依據。他用回憶書寫來呈現對劇場現象的觀察,更多的是將每個事件作為敘事基底,讓自己隱藏到文字背後,而其他劇場人的形象就會鮮明浮現;此書「口述歷史」的質性,也讓每個被記錄的當下都被鋪墊成劇場史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