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兆謙,36歲,劇場導演、阮劇團創辦人
特別企畫 Feature 40難料:中間世代待修學分

汪兆謙:在最好的狀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我對大家一起做事,是有嚮往的。」35歲後感受到體力下滑,但初衷始終撐住他。不過,汪兆謙也認為35至50歲間是「最好的狀態」。

「我對大家一起做事,是有嚮往的。」35歲後感受到體力下滑,但初衷始終撐住他。不過,汪兆謙也認為35至50歲間是「最好的狀態」。

「盡量拿去用。」汪兆謙的語氣溫暖也堅定。

18歲時與友人創立阮劇團——這個在嘉義扎根超過10年的劇團,成為他的另一個名字,成長與共。他說,所謂的營運天分是被逼出來的,「傻傻摸索,什麼都做。」剛開始,既沒有經營概念,也無意將演出視為主收入;但在2009年差點倒團,現實發酵,他開始思考:「永遠站在舞台上快樂創作是不可能的。」於是摸索計畫書寫、行政庶務、經營人脈等。到了2011年,阮劇團獲選為「扶植團隊」(現國藝會「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還是研究生的他,第一個念頭是:「幹,我完了!」社會責任襲來,事情都攬在身上,每週至少有一、兩天睡在辦公室。

汪兆謙笑說,30歲後才慢慢證實當年的心理測驗,也就是真實的自己是隻「象」,必須慢慢地做。從一開始清楚分野南北觀眾的需求,發展較為軟性的劇作,到陸續以5年為單位做長期規劃,如劇本農場、演員培訓、推廣教育等,而在2018年逐步完備內部結構,再完成「阮劇團白皮書2.0」,一舉推遠至30年。他用種樹形容,於土裡生根是緩慢且不被看到。早早確定自己要成為導演、卻得壓抑創作慾望的小我,與不為人知的挫敗,早成為養分。

「我對大家一起做事,是有嚮往的。」35歲後感受到體力下滑,但初衷始終撐住他。不過,汪兆謙也認為35至50歲間是「最好的狀態」,體力與歷練正達到平衡,擁有過去經驗的回饋,藉此找到自己的定位、於這個世界上的角色,然後能有貢獻。他用企業的角度去思考營運,同時更想著怎麼讓表演藝術介入社會。

汪兆謙甚至想著自己現在死了好像也無妨。並非悲觀,而是完成任務,對得起自己;至於,已成年的劇團沒有他,不是太大問題。但邁入中年的他,還是正好的時刻。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