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
藝@書

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帶你尋找藝術的意義

《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

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帶你尋找藝術的意義 《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 鍾明德著 書林出版 劇場的本質為何?演員在劇場裡又是扮演何角色?一九六○年代中期,波蘭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以「貧窮劇場」(Poor Theatre)的理論和實踐撼動了歐美前衛劇場界。葛羅托斯基提出「少即是多」的概念,讓劇場回歸到舞台上演員和舞台下觀眾面對面直接的交流,不僅是劇場的本質,更是新興媒體所無法取代的。葛氏對藝術的精神性探索,啟發了無數藝術工作者,影響力延續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時光荏苒,葛氏辭世轉眼已經要十年了。聯合國已頒訂二○○九年為「葛羅托斯基年」,以茲紀念葛氏逝世十週年,葛氏接掌「十三排劇坊」五十週年,以及「波蘭劇場實驗」解散廿五週年。你還不認識葛羅托斯基嗎?還是想更深入了解這位大師呢?藉著《從貧窮劇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一書,一探究竟吧!(黃琬棋) 藝術文化可以被消費嗎? 《消費時代的戲劇》 林克歡著 書林出版 消費文化,一種致命的迷惑與宰制。身處在資本主義的時代下,人們不得不承認,文化的消費正如惡浪般侵襲著全世界,中港台三地的戲劇正逐漸成為消費社會的一部分。除了要清醒地認識到流行文化、消費文化媚俗、庸俗甚至低俗的一面,更迫切需要面對的是,戲劇在成為消費性商品的同時,如何保有自身的藝術性與探索性。中國戲劇學家林克歡身為中國國家一級評論家,大半生致力於戲劇藝術研究工作,從北京到台灣、從傳統到前衛,研究戲劇發展的進程。《消費時代的戲劇》集結林克歡對兩岸三地劇場環境長期觀察的評論文字,以及針對劇場人包含曹禺、王墨林、馬森、林奕華等人的戲劇生命提出見解與分析。(林宜嫈) 簡簡單單地成為佼佼藝術家 《創意玩藝術》 朵麗.肯特著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藝@CD

來自原林,純真歡樂的天籟之音

《鰲芭!最美的部落》

美麗的歌聲,來自於鰲芭這個最美的部落。由該處青葉國小的魯凱族孩子們所錄製的《鰲芭!最美的部落》,整張專輯包括了母語傳統歌謠、母語創作新曲與團康民歌,內容貼近原住民的生活、習慣、禮儀與信仰,在傳承、融合與創新之中,當然還包括了這「歌唱的民族」樂觀開朗的天性和天生的好歌喉。

文字|李秋玫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藝術家的OFF學

大衛之舞

「大衛和以色列的全家在耶和華面前,用松木製造的各樣樂器和琴、瑟、鼓、鈸、鑼作樂舞踊大衛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我不禁想起《舊約》裡關於大衛王在耶路撒冷迎接約櫃的狂舞描述。據考證,衣索匹亞的主顯節儀式仍保留著舊約時代古以色列人的吟唱方法和步態,他們搖晃著比金字塔歷史還古老的銅製Sistra鈴,叮叮呤呤迷魅夢幻,彷若招喚著久遠而神秘的過往。

文字|魏瑛娟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專題 演員嬉遊記

說「旅遊」

說「旅遊」 文字 林奕華 《西遊記》導演 旅遊是一種自我放逐,最好沒有目的地,像風箏上了天不見得知道要在什麼地方落下來。所以,孤單是旅遊的最佳心情。沒有什麼人非要遇見不可,沒有哪個人在哪裡想念自己,自己也沒有哪個人放不下。然後說走便走。眼前景物連定格拍張照也是多餘之舉,因為旅遊就是「放下」。當旅遊結束,人生已到了另一境地:貪嗔痴妒全是負擔,從今之後沒有比較,只有成全。 旅遊是一種治療。最適宜出門遠遊的藉口,是情傷。沒有什麼人非要遇見不可,沒有哪個人站在想念的彼岸。然後說走便走。那份自由的感覺,是享受飛機、火車、公路、巴士與步行時一個人的先決條件。而且習慣之後,淒風苦雨與風和日麗都是好天氣。皮膚與心情同樣受惠於變幻莫測,因為孤獨的人什麼都能承受。旅遊帶著冷眼,使一個人變成殺手不是說他有毀滅性,而是,他就是他的目標,一步一驚心,尋找他自己。 旅遊是一種帶著悲觀的樂觀。在別人的世界裡,我本來是可以不存在的。沒有什麼人非遇見不可,沒有哪個人一定在回憶裡勾尋我。然後說走便走。但世事總是難料,我在找到自己之前,他很有可能還是被另一個人先找到了。尋尋覓覓,是很多人旅遊的推動力。但旅遊好像不應該淪於兜兜轉轉,到不同地方都只看相同的東西,例如心上的海市蜃樓。 沒有目的地的旅遊是因為一個人敢。敢便是一種樂觀,樂觀便是不錯的歇腳處。

文字|林奕華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專題 演員嬉遊記

張翰 修煉旅行 內在發光

張翰,旅遊衝動型水瓶座,去過日本九次、大陸的內蒙雲南北京上海,他屈指歷數:「巴黎、雪梨、洛杉磯、曼谷、普吉島、峇里島、尼泊爾」繁如天星,就像他的經歷一樣多元:他是電影與舞台劇演員、紀錄片與廣告片導演、廣播電台主持人,還有,目前仍是自由行遊客,嚮往成為真正背包客去年張翰在林奕華的《水滸傳》中飆演兄弟情義,今年的《西遊記》,則變成一場修煉,旅行就是修煉。

文字|周倩漪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藝@書

沉吟「顧唱」一甲子

《奇緣此生顧正秋》

沉吟「顧唱」一甲子 《奇緣此生顧正秋》 季季著 時報出版 一九四八年,「一句蘇三驚四座」唱響了顧正秋和「顧劇團」在台灣的名聲,也唱出「顧劇團」在「永樂戲院」一連公演五年的不朽紀錄。然而,正當聲勢如日中天的她,卻選擇徹底卸下戲服,回歸俗世,與夫婿任顯群在金山農場共度平凡人生,震驚當時京劇界。從當紅名伶到淡泊農婦,顧正秋曾領受台上千萬掌聲,也曾遭遇丈夫的三度繫獄與生離死別,不論順境逆境,她依舊雍容大氣,選擇面對一切境遇。顧正秋一生戲緣情緣交織,成為一場繁複多姿的戲,台上台下一樣精采。今年適逢「顧唱」台灣六十年之際,繼《休戀似水顧正秋回憶錄》後,作者季季再用平實簡單卻扣人心弦的文字,吟唱「一代青衣祭酒」精采如戲的奇緣人生。(杜綺文) 來自詩人靈感的藝術重鎮 《到亞維儂尋找自己的舞台》 孫麗翠著 閱讀地球出版 法國南部的亞維儂很迷你,幾個鐘頭便可以踏遍它的每一吋土地,但它卻透過藝術,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待上一整個月、流連忘返,甚至成為普羅旺斯最耀眼的一塊寶石。亞維儂之於本書作者孫麗翠,是個生命中最為特別的所在,她在這裡結婚、生子,居住長達十年,後來她成立的「上 默劇」團又成為台灣第一個參與亞維儂藝術節非官方活動的表演團體。在這本書中,她告訴你關於亞維儂這個小鎮、亞維儂藝術節、以及台灣表演團體在這裡,許多充滿戲劇性的故事。(廖俊逞) 舞蹈界的畢卡索 《巴蘭欽跳吧!現代芭蕾》 羅伯特.高特利伯著 陳筱黠譯 左岸文化出版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6期 / 2007年08月號
藝術家的OFF學

被太陽曬黑的子民(下)

她突然拿下唇上的陶製唇盤,揣到我懷裡,比出十支指頭希冀可以賣我十Birr,我看著她下唇組織間巨大晃動的圓洞,頓時愣傻。據人類學者考證,Mursi族少女約二十歲時,就開始在下唇切割洞口放入自己燒製彩繪的陶盤,隨著切口的不斷拉扯延展,不斷變換唇盤尺寸,最大可達直徑十五公分,唇盤愈大女子嫁娶聘金愈高,最高可換五十頭牛。

文字|魏瑛娟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一本藝術經

郝明義 閱讀的藝術家

這個名字,只要是愛讀書的你,一定有聽過。他是大塊文化的董事長,目前最新力作是網路與書(Net and Books)出版事業,十數年前以《EQ》一書掀起國內上EQ狂潮,爾後支持圖文工作者幾米向世界以繪本發聲,郝明義就是這麼不斷地跨出永不重複的腳步,最新的著作《越讀者》更點出了閱讀的基本態度,究竟該選義務還是責任。

文字|林千琪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專題 藝術家的親密狗友

黃韻真、「弟弟」與其他的狗兒們

獵人來還債?法國號手的奇妙動物緣

國家交響樂團的法國號演奏家黃韻真,這輩子與動物分外有緣,不是在路上撿動物救動物,就是為動物治療花一大筆錢林林總總,讓人聽得驚嘆直問怎麼會這樣,黃韻真卻說出了個令人無以反駁的答案:「你知道法國號嘛,以前稱為獵號,就是打獵用的!我上輩子一定是個獵人,我欠動物的債!所以我是個到現在都還是在還債的獵人!」

文字|李秋玫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藝@書 記錄姚坤君演繹《求證》的過程

《演員功課》

記錄姚坤君演繹《求證》的過程 《演員功課》 姚坤君著 書林出版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演員?演員的基本功課是什麼?演員要透過什麼樣的技巧與練習,才能真正細膩且深刻地詮釋劇中人物?這些問題不僅是想要從事表演工作的年輕學子,希望獲得解答,成熟演員也必須在面對不同文本時,不斷地自我探索與詰問。綠光劇團前年推出David Auburn的《求證》Proof,吳念真說,這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劇本,這劇本是成就了劇作家、爽了觀眾但絕對可以整死演員。劇中女主角姚坤君,將演出過程詳實紀錄成《演員功課》一書,透過解讀文本結構,深入分析角色的內在世界,並以實例說明演員詮釋角色時,如何透過各種練習克服表演障礙,提供演員表演時的重要提醒與參考。(廖俊逞) 攝影家許培鴻的人生大戲 《牡丹亦白》 許培鴻著 相映文化出版 青春版《牡丹亭》巡演近百場,文學家白先勇從古典召喚出的這股「美」的力量,淋漓盡致地展現崑曲藝術,同時也將崑曲帶到歷史新高點。攝影師許培鴻在白先勇的大力支持下,歷經三年的創作累積,萃取出一份最細緻的後台創作。這本影像集,每張獨一無二的照片都是感動,台上台下,從小演員到主角,從化妝到貼片,從舞台搭設到拆台,從演出到閉幕,每個畫面背後都蘊藏著許多故事。許培鴻自述,如果每張照片都代表著一齣戲,那麼後台也同時進行著許多戲碼,活生生的戲。而三年,不算長,但是三年記錄一部戲,那可是一部人生大戲。(廖俊逞) 寫他人也寫自己,桑塔格的精神自傳 《土星座下》 蘇珊.桑塔格著 陳思逸、陳耀成譯 麥田出版 集評論家、小說家和舞台劇導演於一身的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被譽為是美國最重要的文學家,這不僅僅是由於她的聰明才智,還有她作為一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專題 藝術家的貓之戀

許芳宜 舞星與模特兒貓的低調親暱

身為舞者,許芳宜好奇著貓的舞蹈細胞可施展到什麼程度?比如拿玩具逗貓玩,看低調可以旋轉幾圈,可以跳到多高,或是一時興起抱起貓咪轉圈跳舞,再把微微頭暈的貓兒放下來。「牠的脊椎怎麼可以這麼彎?牠幹嘛把自己折成這個樣子?」貓咪的柔軟度和百種姿勢,常令芳宜發出驚嘆的疑問。

文字|周倩漪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專題 藝術家的貓之戀

范瑞君 演員與兩隻貓的劇場之家

「寵物會和人產生很特別的情感,我真的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棄養寵物」,范瑞君從怕貓,變成愛貓。她也深信人類本能上可以適應貓,她從最初需兩個月貓毛過敏適應期,最近新貓進家門,她過敏個幾天就能適應了。而她媽媽從原來的排斥,現在看到貓跳上桌,會喝斥別人:「東西拿開,貓要坐這!」

文字|黃一平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
藝@書

追踏Hip Hop的地球軌跡

《嘻哈星球筆記》

追踏Hip Hop的地球軌跡 《嘻哈星球筆記》 派崔克.尼特著 何穎怡譯 商周文化出版 流行音樂來來去去,有的蔚為風潮,有的萎縮,有的持續演化,有的消失。作者是一位出身英國郊區的中產階級白人青少年,卻在八○年代中期一頭栽進嘻哈的世界。他踏遍美國、日本、非洲、義大利、巴西,為了尋找嘻哈的本質。這段朝聖之旅,帶人探索嘻哈到底是什麼樣的工具,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穿梭衍生。本書榮獲二○○四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將嘻哈的文化資本及革新潛能生動道來。(周倩漪) 近距離閱讀鋼琴家與俄羅斯音樂 《音樂是我此生的使命-普羅特涅夫組曲》 陳效真著 音樂時代出版 《音樂是我此生的使命-普羅特涅夫組曲》是第一本完整的普羅特涅夫前傳,也是第一本由作者陳效真多年近距觀察,全面剖析探討其人與其藝術的著作。文章由俄羅斯文化觀點出發,並提出個人獨到的深刻觀點。書後的附錄更見作者用心的依年代排列普羅特涅夫的大事記、作品、演出曲目、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重要鋼琴家師承表、俄羅斯重要樂團簡介、歷屆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得獎人及普羅特涅夫唱片、影音一覽,成為一本兼具傳記與俄羅斯音樂的索引。(李秋玫) 從舞踏的誕生到後現代美學 《日本暗黑舞踏:前現代與後現代對闇暗舞蹈的影響》 蘇姍.克蘭著 陳志宇譯 左耳文化出版 日本舞踏的詭異肢體、奇魅氛圍總是令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74期 / 2007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