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淑芬 弄樂煮茶「玩物尚置」又何妨?
轉進愛國東路的小巷,推開古樸的店門後迎面而來的是氤氳水氣與繞室茶香。滿屋精緻的茶具及骨董,更襯托出懷舊幽情。女主人煮水泡茶,舉手投足間優雅輕盈,話語溫軟細柔。不說,你絕對看不出來這位聲音纖弱到讓人幾乎開始擔心錄音機無法收音的女主人,正是樂團中最大聲量的製造者現任國家國樂團打擊樂手的邵淑芬。
轉進愛國東路的小巷,推開古樸的店門後迎面而來的是氤氳水氣與繞室茶香。滿屋精緻的茶具及骨董,更襯托出懷舊幽情。女主人煮水泡茶,舉手投足間優雅輕盈,話語溫軟細柔。不說,你絕對看不出來這位聲音纖弱到讓人幾乎開始擔心錄音機無法收音的女主人,正是樂團中最大聲量的製造者現任國家國樂團打擊樂手的邵淑芬。
編按: 本期刊出黑眼睛文化「劇場手邊書」系列的第二本書《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精采摘要,針對「社區劇場」提出精采的見解。該系列由牯嶺街小劇場策劃,耿一偉主編,是一項長期的出版計畫。以手邊書的親和形式,兼顧前衛、時代性、深入淺出的考量,尤其注重以個別作者對國內現況的觀察,提出有用的論題方向,彌補中文出版的空缺。 大約從二○○○年開始,戲劇教育、社區劇場、應用劇場等相關的研討會與研習營已越來越多,幾年下來,不僅從事教習劇場的團體變多了,地區的分佈更廣了,和國際相關領域的交流互動也越來越頻繁,奧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成為許多從業者不得不認識的一位劇場先驅,他的理念和技巧,即使以當代世界劇場的高度來看,其影響力也是與日俱增的。 這本小書第一章介紹波瓦的生平背景,第二、三章介紹他從受壓迫者劇場到立法劇場(legislative theatre)的幾個主要概念與技巧,第四章則介紹英國教習劇團GYPT和波瓦受壓迫者劇場之間的「相遇」,這樣的例子在國外幾乎數不勝數,我之所以挑選GYPT,一方面因為我個人參與過當年的互動劇場研習營,比較熟悉,二方面也可以讓相關從業人士回頭檢視過去十年來台灣在教習劇場方面的成長歷程(註),第五章則以一場研討會的記錄文章,作為本書正文的結束,但這並不代表受壓迫者劇場在台灣經驗的結束。 波瓦的生平與時代背景:流亡與返鄉(1971以後) 出獄之後(編註1),波瓦開始了海外流亡的人生,途經阿根廷、秘魯,他的第一本書《受壓迫者劇場》,就是一九七四年在阿根廷出版的;後來他又輾轉流亡到葡萄牙,最後來到了法國巴黎,在這裡他一直待到一九八○年代末期才又回到巴西。他的被捕下獄與出獄流亡,也讓創團將近二十年的阿利那劇團(編註2)搖搖欲墜,先是阿如汀(Luis Carlos Arutim)導了一齣內容貧乏、了無新意的關門之作《甜美的拉丁美洲》Doce Amrica La
導演鴻鴻展現他超人的想像力,拍出了台灣電影從未出現的科幻片。新作《穿牆人》靈感來自法國小說家馬歇爾.埃梅的短篇小說,深具奇幻風格,在美術與攝影的經營之下,影片成功地打造出末世與科幻質感。
電影《練習曲》的配樂作曲人李欣芸推出新作《托斯卡尼 我想起你》,自己一手包辦製作人、作曲/編曲、鋼琴演奏,並邀來音樂夥伴們,以十首創作曲,記述托斯卡尼的艷陽,北歐斯堪地的天空,以及旅程中的點點滴滴。
編按: 在國內稀少的表演藝術出版當中,黑眼睛文化最近推出了三本「劇場手邊書」系列,分別針對默劇、社區劇場、及歌劇演出的沿革,提出精采的見解。這套書由牯嶺街小劇場策劃,耿一偉主編,是一項長期的出版計畫。以手邊書的親和形式,兼顧前衛、時代性、深入淺出的考量,尤其注重以個別作者對國內現況的觀察,提出有用的論題方向,彌補中文出版的空缺。本刊樂見其成,特別選錄三本書的精采篇章陸續刊出,讓讀者一睹為快! 四處可見的默劇蹤跡 默劇這門藝術,其實很早就存在,我們可以在許多文化的舞蹈元素中見到默劇的成分,不論在印地安的狼舞或是早期古典芭蕾當中,都可以見到默劇的身影。即使在不同的藝術,例如動畫,也有默劇的蹤跡。迪士尼的動畫設計師安德生說:「默劇是動畫藝術的基礎。肢體語言是動畫的根本,而且是全世界通用的。」(Williams 2006:324) 的確,只要表現方式牽涉到動作,默劇的原理就會在背後如影隨形。以動畫為例,我們根本不可能要求米老鼠或唐老鴨去從心理角色出發,揣摩演出的技巧,他們是沒有靈魂的演員,可是看來卻栩栩如生。除了視覺殘留的效果之外,就是他們的動作能夠說服我們,讓我們覺得他們的確演得很好。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第一章提到:「史詩的編制、悲劇、喜劇、狄蘇朗伯斯的編寫以及絕大部分供阿洛斯和豎琴演奏的音樂,這一切總得來說都是摹仿。它們的差別有三點,即摹仿中採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而不是相同的方式。」(Aristotle 2005:27)這也就是說,藝術起源於模仿。如果我們延伸亞里斯多德的說法,那麼默劇就是用身體模仿外在世界的形形色色,其方法,則有透過手勢、表情、動作、結合面具或道具等各種不同方式。 只是模仿看來是派生的,人們總是覺得模仿不是原創,好像柏拉圖眼中的次級品。但正如亞里斯多德說的,「模仿」是各種藝術的起源。不論這在哲學上會引起什麼爭議,沒有模仿,就沒有後現代遊戲的騰雲駕霧。模仿與遊戲是藝術創作的兩大起源,也是支柱,互不相干,卻缺一不可。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先替啞劇(pantomime)與默劇(mime)作一區分。啞劇是指透過動作姿勢對外在事物的模仿,它直接讓我們感受或意識
今年的女性影展以女性「不可思議、感人肺腑的行動力」為主題,開幕片《幸福的敵人》就帶觀眾進入最歧視女性的阿富汗,記錄全阿富汗最出名、為女性權益奮鬥的女性。攝影機透過阿富汗女性服飾「布卡」的面部網縫,讓觀眾體驗阿富汗婦女的枷鎖。
啟彬與凱雅,這對具有古典音樂背景的爵士樂界夫妻檔,在新專輯《Mr.比布》中呈現了十三首爵士樂曲,不但延續了之前「映象」系列記述台灣生活的特色,更延伸至歐洲的旅程與回憶;寫恩師的崇敬,也寫親子間的情感。
我們翻過修道院,站在山頂高處俯瞰整個古城,午后陽光斑斕,橙紅色砂岩更顯亮麗殷紅。十九世紀英國詩人John William Burgon曾以十四行詩讚譽佩特拉豔紅如玫瑰,綻放永恆,他的詩文迷離夢幻,召喚著探險者、旅行家、文學作家等爭相探訪著述歌詠,這座沙漠中的玫瑰紅城成了東方神祕浪漫的象徵與傳奇。
美國長大,目前定居台灣的河床劇團編導郭文泰(Craig Quintero),深深地迷上這兒的一景一物,而他在劇場創作裡所探討的內容,更是與台灣經驗密不可分,米系列三部曲《鍋巴》、《稀飯》與《爆米香》,就是他在台灣生活的最佳紀錄。
一九九○年於瑞典皇家軍樂團獲選「年度最佳音樂家」的安德石,曾與賈維(Neeme Jarvi)、阿胥肯納吉(Ashkenazy)、布隆斯泰特(Blomstedt)及Schwarz等國際知名指揮合作演出,精通長笛、短笛並在國際樂壇上擁有多項成就的安德石,來到台灣之後依舊不減其才華熠熠,成為NSO長笛首席的不二人選,而他在台灣的生活故事,一樣令人好奇。
赤道正午太陽曬得人焦躁昏亂,佛塔上毫無遮蔽蔭涼處,遊客頂著烈日的攀爬速度顯得延宕遲緩。他突然從階梯竄出,穿著包裹緊密的西方小丑彩衣,大汗淋漓。原來他是熱門觀光景點尋常可見的著裝演員,靠著戲劇造型與人合影營生。
提到劉墉,大家想到的關鍵詞可能都是「暢銷作家」,但,這只是他人生諸多面向中的一個,此外,他是專業畫家、冷門專書出版人、詩人,曾是劇場演員與導演,把大陸的出書版稅拿去蓋希望小學、捐贈慈濟出的冷門書名單遠比熱門書長,底蘊厚重勝過檯面風光,沒看到的永遠比看到的還多。沒錯,這就是劉墉。
在京劇界,相信國寶級旦角魏海敏無人不曉其響亮名號,她的身段、扮相與戲曲力道,更是難能出其右,幾齣經典名作如《慾望城國》、《霸王別姬》與梅派經典戲《穆桂英掛帥》、《貴妃醉酒》,都令觀眾如痴如醉。然而又是什麼的美食小吃讓魏海敏三顧茅廬,相信讓人期待。
身為七年級生的優秀舞者,同時也是編舞家的周書毅,看著他清瘦的外型,彷若以為他與美食關係無多,但其實舌尖底下,他對於飲食品味有著細膩深刻的體會,這回且讓周書毅擔任領頭嚮導,帶著我們遊覽他再熟悉不過的龍山寺夜市。
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帶你尋找藝術的意義 《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 鍾明德著 書林出版 劇場的本質為何?演員在劇場裡又是扮演何角色?一九六○年代中期,波蘭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以「貧窮劇場」(Poor Theatre)的理論和實踐撼動了歐美前衛劇場界。葛羅托斯基提出「少即是多」的概念,讓劇場回歸到舞台上演員和舞台下觀眾面對面直接的交流,不僅是劇場的本質,更是新興媒體所無法取代的。葛氏對藝術的精神性探索,啟發了無數藝術工作者,影響力延續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時光荏苒,葛氏辭世轉眼已經要十年了。聯合國已頒訂二○○九年為「葛羅托斯基年」,以茲紀念葛氏逝世十週年,葛氏接掌「十三排劇坊」五十週年,以及「波蘭劇場實驗」解散廿五週年。你還不認識葛羅托斯基嗎?還是想更深入了解這位大師呢?藉著《從貧窮劇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一書,一探究竟吧!(黃琬棋) 藝術文化可以被消費嗎? 《消費時代的戲劇》 林克歡著 書林出版 消費文化,一種致命的迷惑與宰制。身處在資本主義的時代下,人們不得不承認,文化的消費正如惡浪般侵襲著全世界,中港台三地的戲劇正逐漸成為消費社會的一部分。除了要清醒地認識到流行文化、消費文化媚俗、庸俗甚至低俗的一面,更迫切需要面對的是,戲劇在成為消費性商品的同時,如何保有自身的藝術性與探索性。中國戲劇學家林克歡身為中國國家一級評論家,大半生致力於戲劇藝術研究工作,從北京到台灣、從傳統到前衛,研究戲劇發展的進程。《消費時代的戲劇》集結林克歡對兩岸三地劇場環境長期觀察的評論文字,以及針對劇場人包含曹禺、王墨林、馬森、林奕華等人的戲劇生命提出見解與分析。(林宜嫈) 簡簡單單地成為佼佼藝術家 《創意玩藝術》 朵麗.肯特著
美麗的歌聲,來自於鰲芭這個最美的部落。由該處青葉國小的魯凱族孩子們所錄製的《鰲芭!最美的部落》,整張專輯包括了母語傳統歌謠、母語創作新曲與團康民歌,內容貼近原住民的生活、習慣、禮儀與信仰,在傳承、融合與創新之中,當然還包括了這「歌唱的民族」樂觀開朗的天性和天生的好歌喉。
今年的動畫影展以「怪獸」作為主題,不同國家的怪獸大集合,可怕的魔獸、可愛的怪獸,正是動畫讓這些想像飛馳活現。此外,還有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雷.哈利豪森的全套作品,想知道《星際大戰》、《魔戒》兩大導演的靈感泉源,來看哈利豪森就知了!
「大衛和以色列的全家在耶和華面前,用松木製造的各樣樂器和琴、瑟、鼓、鈸、鑼作樂舞踊大衛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我不禁想起《舊約》裡關於大衛王在耶路撒冷迎接約櫃的狂舞描述。據考證,衣索匹亞的主顯節儀式仍保留著舊約時代古以色列人的吟唱方法和步態,他們搖晃著比金字塔歷史還古老的銅製Sistra鈴,叮叮呤呤迷魅夢幻,彷若招喚著久遠而神秘的過往。
說「旅遊」 文字 林奕華 《西遊記》導演 旅遊是一種自我放逐,最好沒有目的地,像風箏上了天不見得知道要在什麼地方落下來。所以,孤單是旅遊的最佳心情。沒有什麼人非要遇見不可,沒有哪個人在哪裡想念自己,自己也沒有哪個人放不下。然後說走便走。眼前景物連定格拍張照也是多餘之舉,因為旅遊就是「放下」。當旅遊結束,人生已到了另一境地:貪嗔痴妒全是負擔,從今之後沒有比較,只有成全。 旅遊是一種治療。最適宜出門遠遊的藉口,是情傷。沒有什麼人非要遇見不可,沒有哪個人站在想念的彼岸。然後說走便走。那份自由的感覺,是享受飛機、火車、公路、巴士與步行時一個人的先決條件。而且習慣之後,淒風苦雨與風和日麗都是好天氣。皮膚與心情同樣受惠於變幻莫測,因為孤獨的人什麼都能承受。旅遊帶著冷眼,使一個人變成殺手不是說他有毀滅性,而是,他就是他的目標,一步一驚心,尋找他自己。 旅遊是一種帶著悲觀的樂觀。在別人的世界裡,我本來是可以不存在的。沒有什麼人非遇見不可,沒有哪個人一定在回憶裡勾尋我。然後說走便走。但世事總是難料,我在找到自己之前,他很有可能還是被另一個人先找到了。尋尋覓覓,是很多人旅遊的推動力。但旅遊好像不應該淪於兜兜轉轉,到不同地方都只看相同的東西,例如心上的海市蜃樓。 沒有目的地的旅遊是因為一個人敢。敢便是一種樂觀,樂觀便是不錯的歇腳處。
身為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總裁的葛福睿,來自於德國這個擁有頂極造車工藝的國度,工作旅居台灣的多年期間,將德國人對設計工藝的至高標準,不僅發揮在工作上,也實踐在切身生活裡,讓台灣賓士與葛福睿的海外生活,都閃耀著精采的篇章。
去年底張孝全以林奕華導演《水滸傳》站上國家劇院舞台,他充滿直覺、本能的演出,媚惑不少女性觀眾。他的旅行觀如同演出,跟著陽光、直覺走。
活躍於電視螢光幕的王耀慶,觀眾對他的印象或許停留在綜藝式的喜感之中,然而在去年底上演的《水滸傳》裡,卻在王耀慶的身上看到了最精到的舞台細胞,讓觀眾不禁大呼過癮,如此的多樣王耀慶是否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旅行經驗,值得期待。
張翰,旅遊衝動型水瓶座,去過日本九次、大陸的內蒙雲南北京上海,他屈指歷數:「巴黎、雪梨、洛杉磯、曼谷、普吉島、峇里島、尼泊爾」繁如天星,就像他的經歷一樣多元:他是電影與舞台劇演員、紀錄片與廣告片導演、廣播電台主持人,還有,目前仍是自由行遊客,嚮往成為真正背包客去年張翰在林奕華的《水滸傳》中飆演兄弟情義,今年的《西遊記》,則變成一場修煉,旅行就是修煉。
沉吟「顧唱」一甲子 《奇緣此生顧正秋》 季季著 時報出版 一九四八年,「一句蘇三驚四座」唱響了顧正秋和「顧劇團」在台灣的名聲,也唱出「顧劇團」在「永樂戲院」一連公演五年的不朽紀錄。然而,正當聲勢如日中天的她,卻選擇徹底卸下戲服,回歸俗世,與夫婿任顯群在金山農場共度平凡人生,震驚當時京劇界。從當紅名伶到淡泊農婦,顧正秋曾領受台上千萬掌聲,也曾遭遇丈夫的三度繫獄與生離死別,不論順境逆境,她依舊雍容大氣,選擇面對一切境遇。顧正秋一生戲緣情緣交織,成為一場繁複多姿的戲,台上台下一樣精采。今年適逢「顧唱」台灣六十年之際,繼《休戀似水顧正秋回憶錄》後,作者季季再用平實簡單卻扣人心弦的文字,吟唱「一代青衣祭酒」精采如戲的奇緣人生。(杜綺文) 來自詩人靈感的藝術重鎮 《到亞維儂尋找自己的舞台》 孫麗翠著 閱讀地球出版 法國南部的亞維儂很迷你,幾個鐘頭便可以踏遍它的每一吋土地,但它卻透過藝術,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待上一整個月、流連忘返,甚至成為普羅旺斯最耀眼的一塊寶石。亞維儂之於本書作者孫麗翠,是個生命中最為特別的所在,她在這裡結婚、生子,居住長達十年,後來她成立的「上 默劇」團又成為台灣第一個參與亞維儂藝術節非官方活動的表演團體。在這本書中,她告訴你關於亞維儂這個小鎮、亞維儂藝術節、以及台灣表演團體在這裡,許多充滿戲劇性的故事。(廖俊逞) 舞蹈界的畢卡索 《巴蘭欽跳吧!現代芭蕾》 羅伯特.高特利伯著 陳筱黠譯 左岸文化出版
《惡女花魁》由女導演、女漫畫家、女編劇、女音樂人,一群女人用現代搖滾音樂風格搭配色彩鮮豔的影像,打造出江戶風情畫,描繪了花魁藝妓瑰麗多姿的青樓生涯。雖然說的是藝妓的故事,但也呈現了動人的奮鬥過程。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