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 戲曲
姚一葦《左伯桃》世界首演 以古典回應當代
2022年是劇作家姚一葦(1922-1997)的百歲冥誕,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將其作品《左伯桃》首度搬上舞台,邀請京劇小生曹復永執導,並由張德天、王璽傑、顏雅娟、王辰鑫等演員主演,以表紀念。
-
生活 藝@書
打造一本屬於每個人的馬戲書
對於身在台灣的我們而言,第一次接觸「馬戲」的契機或許藏在電視機或遊樂園內,而我們對馬戲的記憶便停留在那些丟瓶子的雜耍者與跳火圈的獅子上。不過,這種單薄的想像很快就會被《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後簡稱《火箭發射》)打破了。
-
專欄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石鍋拌飯
其中一便當盒的大長方形格裡放的像炒飯一般的東西,當下負責分派的朋友疑惑:「我們有點炒飯嗎?」,確認沒有之餘瞬間理解,啊,那個是石鍋拌飯! 在看到糊成一坨的放在便當盒方格裡的石鍋拌飯的當下時,我其實想到過去那些永遠無法巡演的各種現場觀演經驗,或者經過巡演之後,東扣西減變得四不像的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各種國內外名作或新作

台灣首代女性操偶師江賜美
一口王爺飯成就快樂阿嬤、人間國寶
丁振清把每一尊戲偶都當成老朋友

「魔術之手」許正宗要當布袋戲的超級助選員
-
專欄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g
g在我手上留下了一個很小很小的疤,他應該是真的握得太用力了雖然我當時完全沒有感覺;很多時候,我會無意識地摳搓那個疤。 或許是在因利相賊的那些時候剛好跟g相遇然後覺得沒有順便做個朋友好像蠻奇怪的會不會感覺太勢利呀於是順便做個朋友,然後不小心變成了好朋友好朋友我們行個禮,握握手呀來猜拳,石頭布呀看誰贏,輸了就要跟我走。
-
生活 藝@書
透過理解藝術,建構公共對話的空間
近年來,「展演」的現身領域變廣,「表演」的場域也更加多元。此現象並不僅是分類範圍的跨界與跨域,更顯示著藝術為了接軌現代社會的不同嘗試。2017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社交場」即為台灣近年代表性的案例,連結靜態展示(be displayed)與現場藝術(be performed),除了展覽,更串連舞蹈、戲劇與音樂,進行一連串活展示(live exhibition),探索「展示」與「表演」間的共生與共創關係。而此後,劇場性的展演更是大幅度地在各
-
專欄 挑戰邊界
隔離
聽見走廊上逐漸逼近的腳步聲,我的心跳也隨之加速,但當門鈴響起時,我卻僵在原地,無法做出回應。也許是害怕那命中注定的詛咒,就像奧菲斯轉頭去看尤麗狄絲,如果我看見了他們,或許這一切也將戛然而止。 長廊上漸行漸遠的腳步聲傳來,我的臉仍緊貼著門片,淚水卻湧上了眼眶。
-
評論 回想與回響 Echo 靜默中的身體朗讀
看蒂摩爾古薪舞集《kemeljang.知!所以?》
由義大利靜默藝術節(Festival del Silenzio)委託創作,蒂摩爾古薪舞集舞蹈總監暨編舞家巴魯.瑪迪霖由表演性手語出發,編創新作《kemeljang.知!所以?》(以下簡稱《kemeljang》)於2021年發表,一如創作者所揭示的:「這個作品在一般觀眾的眼裡是舞蹈,但在聽障人士的眼裡是充滿可以解讀訊息的另一種詮釋。」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不盡相同,相異的群體該如何去接觸彼此的世界,各群體間的最大公約數為何?或者,公約數存在嗎?
-
評論 回想與回響 Echo
神不在,誰在?(上)
《神不在的小鎮》展演分析與文化批判閱讀整體而言,《神不在的小鎮》更像是19世紀寫實主義發展前,約莫盛行在歐洲一般觀眾間的通俗劇(melodrama)。既然如此,對我來說,思考《神不在的小鎮》便從對於角色與故事本身的分析,轉向至為什麼這樣的故事,需要這樣現場與線上的多頻道形式支撐?換句話說,相對以傳統戲劇性作為支持的故事性而言,《神不在的小鎮》在內容上到底發生什麼事,已經退位於形式之後,因為預先被設立的形式本身,可能才是創造這次表演的「內容」。
-
評論 回想與回響 Echo
神不在,誰在?(下)
《神不在的小鎮》展演分析與文化批判閱讀在形式等於內容的《神不在的小鎮》,製作取代了導演,創造新的劇場關係;當主導劇場性的是製作而不是導演時,《神不在的小鎮》提問的,就根本不再是劇場或科技藝術中反覆纏繞的虛/實問題。對我而言,是頻道與選擇、資源與調度;劇場人念茲在茲的「現場性」,也因此必須重新定義。
-
演出 音樂 親愛愛樂全台巡演
眺望彩虹的那一方 看到突破自我的力量
位於南投縣仁愛相的仁愛村,居住著賽德克、泰雅及少數的布農族人。山林壑谷環繞的美景,卻暗藏著部落資源的缺乏與教育長期的不足。2008年,王子建與陳珮文夫妻在教職之餘,利用課後時間帶著各種年齡的學生們學習提琴,並且成立「親愛愛樂」絃樂團。今年,他們自己創作作品,集結各年齡層共40位成員,將以「攜手」及《LAWA的彩虹橋》為名展現實力,並且舉辦「為偏鄉多走一里路」音樂會為偏鄉醫療募款。
-
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
當舞蹈也有快時尚
若將現代舞比作大量製造的成衣業,後者有嚴謹的分工,追求最小成本最大效益;來到所謂的後現代舞蹈,則因消費者寧願多花錢也要與眾不同,整個製程因而改變。而21世紀的當代則是快時尚當道,求新求變的週期更短,價格也要壓低,因為全球化的浪潮,無時差的接軌,讓當代舞蹈肢體的可能性不斷翻新,還來不及看清楚脈絡成形,又會被新一波的可能引領

這一夜,讓我們一起跳探戈……

從《女人香》勾起的台灣探戈愛戀
台灣近20年探戈音樂的萌芽與發展
他的革命 燃起全球探戈狂熱

情迷 都是為了「班多鈕」
台灣阿根廷探戈音樂的4位先行者-
專欄 思想不短路
如何成為超越元宇宙的駭客高手?
電影《正義聯盟》裡,當面對未來的電腦生化科技,來自古希臘神話國度、純靠一身神力的女超人黛安娜說:「科技就像其他任何的力量,若缺乏理智和心靈,它會摧毀我們。」如果將這句台詞用在科技時代的藝術發展,不也相當貼切?
-
演出 音樂
音樂劇《LPC》回歸 挑戰連演6個月150場
外百老匯史上第二長壽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下稱《LPC》)去年初版權引進台灣,在PLAYground南村劇場創下35場一票難求的盛況。今年將再度重返,更大膽挑戰連演歷時6個月、超過150場的定目長劇,吸引更多觀眾走入劇場。
-
專欄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明仔載的氣力
必須強調我並不是悲觀的 騎在回家路上的摩托車上 我想著 我們需要的從來沒有那麼難那麼複雜 吧我想 不夠好的設備硬傷必定會被妥善優化 在一定的時間內也逐漸家家戶戶普及 人手人腦一台如現在的手機平板 這確實可能是一種比較好的版本的我們的未來 只要神經元傳導無礙 只要交感副交感還能協調運作 確實 可能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打破時空至我感同身受
評王世偉《群眾》《群眾》完整呈現個人在運動中的起承轉合,我分為「自我檢視的心靈」與「實踐的肉身」兩部分來看,每段結尾不僅只是個人運動狀態的停止,更是狀態後自我調適與社會情境的展現。社會運動也是小型社會,充斥各種可能、聲音與結果,《群眾》對這「結果」處理得很好,不說死也沒說白,靠觀眾經驗投射讓過程充滿想像,加上當日的天氣,使後續現實感更重。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成為命運共同體
評王世偉《群眾》這絕對不是一個歌頌群眾運動的作品,它根本直接讓觀眾體驗置身其中的感覺!我不曉得其他人感受到什麼,但對我來說,我彷彿不停地被群眾的盲目、激情與力量所推進,即使刻意退開,但總會有某個時刻,發現自己又被捲入人流命運共同體,在這個現場之中,誰都不能逃離。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神」仍舊在這座你我所居的小鎮
評《神不在的小鎮》人終究無法擺脫肉身存於真實世界的現實,人的存在本身就伴隨框架。而虛擬世界似乎是擺脫肉體的一種方法,提供神不在,或者說去中心化而自由的可能性。只是《神不在的小鎮》並不相信這種可能,因而最後的結局仍是由神支配小鎮。
-
專欄 挑戰邊界
被遺忘的
雖然我總是試圖向團隊中所有夥伴表達感謝,但我卻從來不曾實際進到地下樓層,親眼目睹他們在黑暗中緊湊高壓的工作。《被遺忘的》講述的是為煤炭產業冒著健康和生命危險的煤礦工人,我無意比較劇組和礦工們的工作,但我又開始思考有這麼多人在不為人知的黑暗中工作,而他們的勞動卻如此容易被忽略。
-
話題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從思索定義中,找到「藝術」
「好哲凳」系列講座:什麼是藝術?在學校裡,我們學習音樂、美術、表演藝術等不同形式的藝術,但我們想過「什麼是藝術」嗎?此次的好哲凳系列講座於11月10日在成功高中開講,由哲學作家朱家安帶領學生思考「什麼是」是什麼,再由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林斯諺逐步解析定義藝術的不同方式。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美學再現,或是再現剝削?
評河床劇團《被遺忘的》在昭示「礦工是『被遺忘的』一群」的宣言同時,本劇以超現實手法構造的記憶機制,因為脫除了死難的前因後果、硬接了對「特權階級」或「為愛犧牲」的批判,諷刺地使得真實的礦工與現實的勞動,在馬格利特式(Ren Magritte)的巨石山腳雙雙隕滅、徒留星塵。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為慾望服務的分身有術
評里米尼紀錄劇團《恐怖谷》人類一邊偵錯檢測的同時,人工智慧的分身也映照了我們所拋出的慾望,想要人工智慧聽話、乖順、一如人類終究渴望平靜安穩的生活,所以依賴機器帶來的穩定恆常。目前我們還處在「都是真人」的世界,未來,機器人取代真實示人的比例愈來愈高,從微整形到整出一個人,真實崩壞的速度遠遠超過於有限的想像。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另一種真實,仍是虛擬化的真實?
評《暗黑珍妮》《暗黑珍妮》為科技時代的真實拓展提出支持的論調,認為虛擬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但仔細檢視其演出,卻隱隱可見與這樣論調相左的論述,此劇也揭示真實也終究是虛擬真實化的結果。「暗黑珍妮」突破了故事中虛擬真實與社會現實的界線,但是突破界線的嘗試也就說明那道界線存在。
-
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
要不要打統編?
成立公司也有成立公司的困擾,如何在固定週期的補助下有固定水準以上的創作產出,以獲得補助維持基本營運?補助缺口如何靠商演彌補,來兼顧創作與生存,責任與使命?如何符合評審們的期待,逐漸變大又變強?面臨觀眾沒有成長,補助飽和,公司如何營運等等,自由自在的創作與創團初衷都留在了過往的單純美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