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塔芮娜.庫荷(左)與伊莎.蔻勒(右)。(Daniel Hofer、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直擊2022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1

創造指向未來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

訪德國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聯合總監卡塔芮娜.庫荷與伊莎.蔻勒

兩年一度的德國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Internationale Tanzmesse NRW)是國際上最大的當代舞蹈交流展會,上千位舞蹈界的專業人士於夏末秋初之際在杜塞道夫與周邊城市聚首,密集觀看世界各地新作,並在展示會場進行交流以及製作業務上的串聯,台灣過去10年來亦屆屆參與。在睽違兩年後,今年(2022/8/31~9/3)首度在疫情後恢復實體活動。

本屆博覽會也是新任聯合總監卡塔芮娜.庫荷(Katharina Kucher)與伊莎.蔻勒(Isa Köhler)負責策畫的第一年,兩人與評審團從來自55國、超過800件申請提案中選出了30個作品在為期4天的展會中全版呈現,包括高比例在公共空間進行的演出,以及跨越年齡分野的作品,並開啟主題研討論壇。策畫者在疫情後提出了什麼樣的思考、觀察和策略,這些規劃如何影響展會內容,又折射出怎麼樣的策畫態度與舞蹈環境,是這次訪問的主軸。

面對未來挑戰的新模式  舞蹈博覽會不只關注作品

以專業人士為主的舞蹈博覽會,過去帶著市場導向的規劃,從業人士聚集的流程主要服務選節目、買製作的任務。近年來,包括舞蹈博覽會在內的許多當代展會都漸漸轉向促進交流與知識分享的平台,希望突破產品交易的想像。這也是兩位聯合總監的核心價值,以及她們的策畫提案自公開徵選中獲選的原因。兩人著重於藉展會的「會議性格」,讓創作者的理念能被看見,並建立更多層面的交流,以讓國際舞蹈社群能共同研討當代舞蹈在流通、製作與展演上所面對的新挑戰、彼此差異的脈絡,以及過往視之理所當然的種種結構性排除,包括在交流區域偏重、身體類型,或是性別身分等層面。

這些挑戰和數位化與永續的議題連動,永續不僅涉及環境資源,也關於建立更永續的交流和夥伴關係所需要的思維和認識,「這些是當代舞蹈創作者正在思考的主題,因此也是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所關注的。」主辦單位北萊茵-西發利亞舞蹈中心(Landesbüro NRW)在介紹新任總監的新聞稿中提到。(註1)

本屆的舞蹈博覽會分為3個部分,交流互動的「集市」(Agora)、新設立的每日論壇「對談&連結」(Talk & Connect),以及晚上的演出節目。庫荷與蔻勒以空間和時間上的具體規劃,作為形塑不同展會模式的方法。譬如,本次演出節目全部完整呈現,策畫者有意識地不沿用過往showcase呈現節目精華片段的慣例。「我們想邀請大家慢下來。當然我們了解各位遠道而來,希望在展期間盡可能看到更多作品。但片段呈現難以觸及作品本質,往往也欠缺脈絡,尤其美學上要達到一定的複雜性,就是需要時間經驗。」蔻勒解釋。這項清楚的決策,賦予舞蹈博覽會不同以往的結構。

與空間設計師米森(Markus Miessen)合作規劃的「集市」則是另一個例子。「集市」在功能上對應的是往年各參展方設攤介紹自己的場所(有國家組隊前往,亦有個人報名)。這一次的「集市」以古希臘集市廣場為概念,盡可能移除空間中垂直的展板和隔間,這個做法一方面減少在運輸和輸出上產生廢棄物,同時也是為了打造一個能夠讓參與各方看見彼此的開放空間,「我們想提供一個對所有人而言多少都一樣的『空間』結構,讓大小型資助者之間沒有顯而易見的落差,形成一個真的能夠相遇、促進溝通的空間。」庫荷指出。

多樣性的追求也在不同層次落實在展會的規劃中。譬如,本屆的舞蹈博覽會透過在公共空間發生的作品與裝置,提高給一般觀眾參與的比例,讓專業交流的展會同時也能和在地觀眾互動,同時增加線上節目。蔻勒指出,疫情後歐洲已經很久沒有機會看到歐洲之外的舞蹈創作,加上該區域長期以來有一批忠實的舞蹈觀眾,因此希望提高這個比例,她並肯定認識不同的美學期待和觀眾反應對創作者與從業人士的重要性。同時,她也明確指出舞蹈博覽會並不會朝一般舞蹈藝術節的方向發展;博覽會是整體舞蹈生態的一部分,但在專業與在地觀眾之間仍可取得不同的平衡。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