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許斌

發表文章 1075 篇
  • 第20屆台新藝術獎3大獎項得主合影,左起:楊凱婷、張寶慧、姚立群、楊奇殷、黎煥雄、李亦凡、洪梓倪、王墨林。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表述深植於當下的特定關懷,台新藝術獎邁入20周年

    2002年,我接到基金會黃韻瑾執行長電話,她提出主辦年度藝術獎的構想,徵詢我的個人意見。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省事事省(台語),並在對話中反覆表達對此有所保留的態度。這段對話,最後有什麼結論,印象已經模糊,總之,執行長的態度就是:勢在必行。 倏忽而過,就是20年,63個作品得獎,312個作品入圍決審,以第20屆的提名名單為計算參考,應有超過2000個作品獲得提名。以台灣藝術領域的規模而論,這些數字頗為可觀,或也可以代表台新藝術獎影響之廣至少就觀照範圍而論。 台新藝術獎是一個包括,並跨越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領域的獎項,以「突破框架」、「跨域對話」為目標的評審機制設計,是其有別於其他藝術獎項的自我定位特色。這樣的跨越對話,對入圍和獲獎名單的決定,乃至於對整體藝術生態的演變,有什麼具體的影響,需要更多資料的梳理、更細膩的分析,非本文所能處理,因此,我接下來的討論將會以表演藝術領域為主,雖不特別強調「突破框架」或「跨領域」的觀點,但並非不受影響,也會嘗試表達跨越的意識。 表演藝術獎項的前世今生 記憶所及,最早以表演藝術為範圍辦理競賽獎項的活動,應該是1999年由《中國時報》主辦,「表演藝術年度十大」與「晶球獎」(註1)網路票選活動,但之後因為客觀因素無法配合,表演藝術界缺乏共識,無疾而終。自此而後,即使偶有創立「台灣東尼獎」的呼籲,但終究未成氣候,2019年,文化部回應表演藝術聯盟所提出的呼籲,交付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進行諮詢研究,研議後續,但至今似乎也仍無具體規劃。 過往針對設立表演藝術專屬獎項的討論,多集中於如何有公平的評審機制,如何有更多獎項以提高鼓勵的效益,如何得到官方的支持與不介入的承諾,以及如何顧及觀眾(市場?)的反應,至於設立獎項的用意,無非就是對表演藝術工作者努力的肯定,並期待能刺激觀眾參與表演藝術的意願。 台新藝術獎之所以能夠持續舉辦20年,基礎厚實的民間基金會的支持,沒有官方介入的疑慮,當然是主要原因;年度聘任專責提名觀察委員的機制,提名、複審、決審的完整過程,是對「長期參與觀察」基準的回應;透過媒體與專業社群及社會的持續對話,因應外在環境改變的評審機制的調整,也強化了這個獎項的專業性與公共性。20年持

    文字|陳正熙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最後一場電影》
    戲劇

    透過劇場,改變社區生命力

    2022臺南藝術節以「藝總超界」為題,總計有15檔46場次表演節目、2檔推廣活動及1場2天互動式展覽。除在正式場館演出外,臺南藝術節亦以城市的非典型空間創作為特色,包含大南門、沙淘宮、張輝美術館等;另外,也於新營文化中心彼此呼應。新營這座城市,位於台南北部,過去是製糖工業區,也是臺南縣政府的基地、鐵路的重站,是一座具有現代機能的城市,但是隨著縣政府撤離,新營至今的建設趨緩,也面臨了人口老化的問題。 受新營文化中心委託,身體氣象館自2018年起帶領銀齡工作坊,至今發展出《新營快到了》、《新營快到了2》、《新營_海鷗》、《小人國》等製作。透過社區劇場的發動,職業的劇場導演、素人演員、演員的家人朋友、觀眾因此被聚集起來,走進地方的歷史,接受和傳遞生命的知識。 即將呈現的《最後一場電影》,讓演藝廳的觀眾席化身舞台,那是一間新開幕的電影院,但是所有想來看電影的人最後都不知道為什麼看不成電影。在這裡不只談論有關新營的記憶,台灣各地都有被拆除的歷史建築和沒落的電影院,「電影」這個主題因此延伸出更具公共性的提問。《最後一場電影》中還加入了真正的自製電影,以及與李婉菁合作、重新編曲的台語流行歌,這些影像和音樂即興地相互搭配,帶來許多新穎的劇場效果。

    文字|劉沁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0/20
  • 許斌(左)與姚立群(右)。
    特別企畫 Feature

    許斌 X 姚立群

    許斌與姚立群的相識,其實不是從「劇場」開始。 最初,許斌以為兩人的相遇是在2003年末,到中國北兵馬司劇場演出《黑洞之外》。他說:「姚立群臨時去當音控,表現傑出!」但姚立群說的更早些,是在1991年左右,那時的許斌還在誠品書店工作,專門負責攝影相關區域,笑說:「他是那個區的區長。」姚立群初接觸攝影,與當時的同好向許斌交流。後來,許斌從公關公司、《首都早報》攝影記者、誠品書店、《表演藝術》特約攝影、《亞洲週刊》等媒體之攝影記者,用「攝影」兜起生命與身分。自2011年的《黑洞3》,也順其自然與身體氣象館、牯嶺街小劇場締結關係,留下諸多照片。 姚立群說:「許斌這輩子預計是沒可能整理完照片,不過有一天我們拿到那些檔案,打開來看,大概會驚訝那時候已經拍那麼多,而且讓我們都還可以回到現場。」這句「回到現場」,或許是許斌在不同身分與生命經驗的轉換之間,穩住攝影的核心。 紀實:劇照的功能與本質 許斌開始專心於表演藝術攝影,是因《表演藝術》雜誌創刊,受主編蕭蔓之邀擔任特約攝影。可能是從雜誌創刊以來的情感,可能是對採訪與攝影間的理念,在許斌悠緩的語氣裡多的是對雜誌攝影的觀察,包含雜誌攝影的專職化,統一整體風格;攝影如何通過採訪來了解受訪者,然後完成攝影等。看似穿梭在不同的攝影範疇,但堅持的都是「紀實」,不只我們眼前所見,還有積累於作品╱人背後的種種。 這也與許斌對「劇照」的思考產生連結,他很明確地說:「劇照不能算是攝影的『作品』,因為劇照有點像翻拍、或是影印。」他提到,近幾年為了票房,劇團花更多精神與經費在經過設計的擺拍,作為「宣傳照」,但往往跟這齣戲沒有太大關係。他說:「嚴格講起來,這樣的做法就會變成是那位攝影的作品,而不是劇場的作品。」頓了一下說:「基本上是不一定需要那樣做的。」姚立群也用「本末倒置」回應:「像我的觀念是這樣,一開始披露的照片絕對不能勝過到時候演出的內容。我覺得,這才是合理的,並且是劇團跟觀眾之間的倫理;也就是說,怎麼會讓觀眾看到一個打折扣的東西呢?」 姚立群接著說,過去經費拮据,不會把專業攝影納入思考,「連想都沒想,就讓這件事過去,最後那個作品就好像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許斌這時笑說:「其實我早年剛開始拍的時候,都免費送照片給劇

    文字|吳岳霖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王子.哈姆雷特》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年度大獎與表演藝術獎

    小劇場獨角戲奪兩大獎 反省自身也傳承美學

    第20屆台新藝術獎已於7月2日揭曉頒發。20年來該獎項產生逾60位得主,唯今年很特別,第一次得獎的人力飛行劇團,分別以獨立創作的《感傷旅行》,以及與身體氣象館共同創作的《王子.哈姆雷特》,包辦年度大獎及表演藝術獎、兩部作品演出場地都在承載小劇場夢想起飛的牯嶺街小劇場、都是獨角戲、都是由資深表演藝術攝影家許斌肩負平面攝影、都是由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擔任製作人。 誠實面對也自我開創 獨角戲提供反省機會 「獨角戲可貴之處在於不管是導演或演員,可以不依賴別人、不受別人支配下,告訴你是誰、你的存在是什麼。」王墨林強調,反省很重要,但在台灣要冷靜下來思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幸好獨角戲提供了一個反省的機會。「就是完全回到自身,面對自己,反省自己,而這個反省不必是公開性、社會性的,我們的精神實屬密室,這個反省可以在祕室進行,一重一重打開。」 為了讓獨角戲演員明白「自我」到底是什麼,王墨林要求演員書寫劇本。「獨角戲演員在舞台上自言自語,說一連串的台詞,唯有自己寫劇本,才能清楚他所說出的每一句話究竟在講什麼。」此次楊奇殷在王墨林要求下寫給自己、給眾人的《王子.哈姆雷特》劇本,修了至少40次。 除了要求演員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王墨林也要求演員具有自我開創的能力。「獨角戲演員處在一個人的狀態下,他沒有對手戲,講話或者不講話,都是表演,他要解決很多問題,譬如跟觀眾的關係:觀眾看他這件事是存在的嗎?或者他不管觀眾看他這件事?或者他跟劇場空間的關係?如何把這個小小劇場空間放大想像,成為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諸如這種變化的能力很重要。」 傳承美學技藝 讓微觀走向宏觀的觀察 「我這年紀,差不多就這樣了!」王墨林把自己說得淡然。他看著身旁的楊奇殷說,「他們需要舞台需要空間發展。做獨角戲很好的感覺就是,可以把我40、50年來的身體美學技藝傳承下去。」 「我就是要讓年輕人站在前面,但是他一點準備都沒有,不明究裡的人會想『這個演員怎麼得獎的啊』!」王墨林說的是頒獎典禮那天。聚光燈打在舞台上代表領獎的導演黎煥雄及演員楊奇殷身上,來賓眼神全投向激動情緒哽咽的兩人;而炫目鎂光沒照到的,舞台下,王墨林,原本一雙瞇瞇眼,此時瞇成了一

    文字|陳淑英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4
  • 華文漪1992年訪台時留影。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文漪駕鶴西去 從此世間無美人

    (印度神童預言4月13有大事,世人紛紛猜測,是疫情、地震還是經濟,對我而言,竟應驗在華美人駕鶴西歸。)

    文字|王安祈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5
  • 鴻鴻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他們眼中的《一一》

    有一就有二

    當NJ在日本與舊情人敘舊時,婷婷也在台北與胖子約會。片中特別藉雙方對話突顯出,同一時間在台北是9點,而日本是10點。時間有差,但主旋律一致,曲式由散到聚到散,不同時、空的複疊,自成一首賦格曲。

    文字|鴻鴻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2/14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地策展:關於幾個 思想行動與實踐場景

    策展作為動詞 反身性 日常抵抗 共時場景 共享與賦權 穿透孔隙 異質連結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策展論述

    在都市邊緣與生態文化間,挪動邊界、解放時間,記錄那些瀕臨失去的__

    相對於今日的策展手法,尤其是對於展演性(performativity)的重視、閒置與歷史空間以文創園區的規格整合與管理時,我們是否可能從上述80、90年代結構性回應的脈絡,持續爬梳當下策展意識的思想行動,使零碎縫隙的空間能在擠壓之中獲得意義的延展。

    文字|周伶芝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1:驛站

    轉譯、中介與媒合 多維度關係 博覽會 歷史任務 肉與機器的辯證 想像力的庇護所 巫與變形之火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1:驛站

    從白盒子策展到表演藝術

    美術館作為民主自由的應許之地,不是反倒加深了它和現實、和民眾之間的鴻溝嗎?藝術家的自由,成為美術館的自由之附庸,美術館則成為假民主之附庸。

    文字|郭亮廷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2:移動縫隙

    地方時差 噪音身體 公寓、邊陲與廢墟 基地經營與遊牧佔領 文件記憶 城市負像 曖昧的可能性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機能喪失第三號》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2:移動縫隙

    在城市之中,80年代後的劇場行動

    如果要回顧「策展」一詞在台灣劇場出現以前,劇場作為行動的軌跡,無疑可以說是從兩種「小劇場論」的矛盾當中,重新認識與辯證的過程。其一是蔚為台灣現代劇場史中心論述╱認識,鍾明德的《臺灣小劇場運動史》;邊陲的另一端,則是王墨林的《都市劇場與身體》。在前者秉著各式資本的優勢,以及知識貧乏的客觀條件,一路對後者加諸壓抑的力量之下,「小劇場」其實也就是在種種壓抑與制約當中,不斷創造自身的「現實的超越力」以作為劇場的可能性,策展之前的行動(主義)亦然。

    文字|吳思鋒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姚立群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2:移動縫隙

    在牯嶺街小劇場,「洞見」的策動與界域聯線

    從小劇場開展的1980年代以來,一直都不乏表演策劃的故事,也成為了今天認知台灣小劇場的其中一個常識。人稱「館長」的姚立群,是牯嶺街小劇場的掌門人,更是30餘年來的重要文化生產者。先不論「策展」或「策劃」誰更符合史觀正確,但「策動」可能更適合描述姚立群。

    文字|謝鎮逸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場景4:三角洲

    邊界 離散 測繪 多重故事 抗爭與勞動 當代聆聽 遷徙的匯流

    文字|本刊編輯室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黃雯(左)與張寶慧(右)。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張寶慧X黃雯

    製作人的那些事

    對於表演,人們總愛將幕前╱幕後一切為二,但在創作與非創作之間,還有許多珍貴的模糊地帶,比如製作人與製作。身為劇場製作人,不僅要參與作品發想、計畫、預算、排練,還要對票房及未來發展做規劃。最特別的是,他們有時獨立接案,有時進到機構服務,有時更是兩者同時發生。 除了本期特別企畫「製作人在亞洲」討論製作人的亞洲連結網絡,讓我們認識了製作人工作的多元樣態。為了更深入了解他們工作的細節,我們也特邀人力飛行劇團行政總監張寶慧與獨立製作人黃雯進行對談,讓兩位以相異生產狀態遊走於表演藝術圈的跨世代製作人,暢談體制的內外、時代的變遷、亞洲的連結,以及邊做邊學的一路走來。

    文字|江家華、李秋玫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物換星移,幾多過客;五十載唐樓,危殆日漸;牡丹樓未見牡丹,吉祥樓難得吉祥。
    攝影手札

    話說舞台「幕後紀實」——從《牡丹.吉祥》簡單說

    人生諸事,因緣所致;緣聚則生,緣散即滅; 紀實攝影,就是眾緣和合。 若無眾生象,則無眾生相; 舞台幕後紀實,無象即無相。 每幅影像,都是身體;每個身體,是一齣戲; 每齣戲有多個身體,這些身體推衍無數人間戲碼。 幕後,並非台前另一頭的空間, 而是生命無數、層次無窮的世界。 舞台「幕後紀實」一言難盡;今以洪振宇編舞、導演的《牡丹.吉祥》開門,跟大家一起逛幕後、說舞台。 洪振宇幼年隨祖母偷渡澳門,蝸居《牡丹.吉祥》舞劇背景的祐漢新邨,以弟弟的身分進夜校讀書,直到「龍的行動」獲發澳門永久性居民身分證。《牡丹.吉祥》首作於2014年,二版創作於2019年澳門藝術節,洪振宇以生命經歷編舞、導演,藉祐漢新邨數說澳門50年史跡。 洪振宇的特殊人生,讓《牡丹.吉祥》幕後記錄,自然延伸至祐漢新邨實境。 人生,戲一齣; 幕後,無涯界。

    文字|許斌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茶花女》
    焦點專題 Focus

    如何「共製」:台灣共製演出的兩種基本型態

    共製,字面語義是共同製作,通過資源(其中包含資金、人力、排練與演出場地等)的投資進行合作,常見於表演藝術、電影等領域。

    文字|吳岳霖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兩廳院旗艦製作《茶花女》,鈴木忠志/導演,首演於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
    特別企畫 Feature 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

    2011-2021 兩廳院主辦節目回顧:創作不該博取同情,而是試著去訴說面對歷史的傷痕的方法

    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數位典藏系統中,以戲劇、舞蹈、音樂主辦節目進行搜索,可見國家兩廳院自1987年成立以來共有3939筆節目檢索結果,數量持續增加中,且都在表演藝術圖書館中留下了珍貴的影音與相關文件記錄。在龐雜的檔案庫中,我們邀請了策展人與文字工作者周伶芝分享她觀察最近10年來的戲劇、舞蹈類主辦節目的看戲筆記,梳理對台灣社會與創作彼此交纏的洞見。

    文字|周伶芝、張慧慧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楊士慶
    專題

    楊士慶 逛街找靈光 「有趣」就是我的關鍵字

    打開楊士慶的作品集網站,濃厚的手作感馬上抓住觀者的視線,拼貼物件與手寫手畫的文字與線條,似乎更觸動人心底層根本的想望。從唱片封面到演出海報,楊士慶的設計會從逛街開始,在各種材質的集散地尋索創意靈光。 曾為動見体《不好意思,可以幫我們拍個照嗎?》、台南人劇團《大動物園》與楊景翔演劇團《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等演出打造主視覺,楊士慶說他喜歡做表演藝術的案子,因為相較其他類型的設計案,案主在乎戲劇作品要傳達給大家什麼,願意接受設計專業的新想法,對畫面的接受度高,設計師的發揮空間也相對豐富。而他也希望透過幽默、有趣的設計得以讓更多人、甚至越過同溫層的門檻,願意出門進劇場看戲,或購買一張實體專輯。

    文字|王郁慈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30
  • 工作室中的陳世川。
    專題

    陳世川 以簡馭繁 「客觀」幫創作者面對市場

    操刀過《我的少女時代》、《刺客聶隱娘》、《行者》等多部電影的海報,陳世川以個性獨特的主視覺標準字與簡約的畫面令人眼睛一亮,成功讓作品在觀者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為布拉瑞揚舞團舞作《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而寫的標準字,是他腦中一直想著海邊奔跑的布拉舞者肩上的漂流木,再轉化為充滿個性的線條,力道十足。 扛下主視覺重任的設計師得綜合行銷與創作兩端的意見,陳世川說:「我可以用很理性客觀的角度看創作,又能很自戀地去創作,我可以站在中間。」這個客觀就可以體現在視覺上面,也較有機會成為更吸引人的畫面,而設計要做的,就是幫創作者想像面對市場的個性,幫助他轉換和翻譯。

    文字|王郁慈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22
12345678910..5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澳門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

  • 舞蹈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早一點知道就好了的返鄉/移居10個TIPS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