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原慶(劉璧慈 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廖原慶 表演,是他選擇做一輩子的事

娩娩工作室X埃梅劇團《騷動之川》

2025/5/23~24  19:30

2025/5/24~25  14:30

台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

2025/6/5~7  19:30

2025/6/7~8  14:30

台北 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3B館烏梅劇院

廖原慶的身分是多樣的,就如我們熟悉「部分的他」是一位演員,得扮演不同角色。

他與梁皓嵐主持的Podcast節目「善嵐慶女」已邁入第6季,有不同領域的聽眾因聲音認識這名劇場演員。近期作品《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後簡稱《上樑》),他同時是編劇與演員;不過,編導經驗其實來得更早,是娩娩工作室《米蒂亞:一則台灣新聞》,而這更源於他的另一個身分——高中表演藝術老師,因為此作最初是他協助學生創作的。此時的廖原慶,又指了指掛在牆上、即將演出的《騷動之川》海報,笑說主視覺是由他設計的。

這些事情多半環繞著「劇場」,所以廖原慶說他從研究所開始,就把自己定義為「劇場工作者」,不打算被其中一種狀態綁住,只要「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可以看見一個比較舒服的自己」。

「我在我的自由裡面穩定的發展。」廖原慶這麼說。「自由」與「穩定」兩個看似矛盾的字眼,在他的劇場生活裡實踐。

廖原慶(劉璧慈 攝)

穩定的表演:專心於此,並讓所有經驗彼此流動

「一個月一檔作品。」廖原慶說這是他在小時候誇大其辭所下的豪語。「你很紅喔!」他反諷地對自己說。不過,目前的他確實是一個月一檔製作——5月的《騷動之川》與6月的《上樑》。

這兩部作品倒也突顯了身為演員的不同創作脈絡與面貌,既延續他過去的劇場緣分,也回應現階段最想處理的題材。

《騷動之川》早在7年前就發生。當時先在濕地venue完成讀劇,劇作家來到台灣與每位演員相處一天,並根據聊天內容發展出各自的獨白。「對我來說,它就是個7年前的想望。」廖原慶說,「在這個角色裡,我覺得很過癮。」終於在今(2025)年將其組合成完整作品。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沃伊采克》劇照,左一為廖原慶。(許斌 攝)

至於《上樑》則有面對台灣現代觀眾的強烈意圖。「如果舞台上發生的是身邊的故事,並用我們的角度告訴觀眾,這是現在的我比較想要做的——就是跟現在台灣的觀眾對話。」於是廖原慶與編導潘品丰選擇了「工地」這個日常生活常見的場景,發展出主管與工人的對話;不過,「對話是怎麼樣發展,我還在摸索中。但希望達到的是,我所說的話,以及我所關注的議題,觀眾也同樣關注。我們是在一起的,一起看這齣戲的發展,看這個議題被討論。」

他笑說編劇這件事情真是誤打誤撞,不管是現在的《上樑》,還是過去幫學生改編的《米蒂亞》,甚至也不敢自稱編劇。但這些經驗都彼此流動,並回流到演員這個身分。如在不同導演身上看見自己在創作裡的自由與權限,共創角色;或是錄Podcast時,學習組織語言的能力。同時,也希望觀眾在不同作品認識廖原慶。

「如果有這個機會,我都會想要做做看,但我的確還是最喜歡演戲啊!」他接著說:「當演員,對我來說是最幸福的事情。編劇也好,或是導演也好,甚至是其他斜槓,我都知道在做這些事情的原因,以及我在這些狀態的樣子,而這些東西都能幫助我在當演員時的思考。」

「我只會這件事,什麼都不會。」廖原慶這麼說。與其這樣說,不如說他最穩定於「表演」。

《愛情剖面》劇照,右為廖原慶。(國家兩廳院 提供)

堅持的演員:那個時刻開始,就是一輩子的選擇

對《騷動之川》的堅持,甚至是緣分,更不只有7年。說自己已經演戲將近15年的廖原慶,認為自己第一部劇場作品就是《騷動之川》導演法蘭克.迪麥可在2011年於牯嶺街小劇場執導的《沃伊采克》。

「我很感謝那次經驗,讓我體驗到劇場很美好的那塊。」廖原慶現在說起來,眼裡還綻放光芒。「這位導演很重視文本,我們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好好討論劇本,以及想要做什麼。在排練的過程當中,可以從他身上了解到很多文本的觀看方式,以及要怎麼樣感受場上的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學校當然有教,但沒辦法實際去使用。」他接著說:「哇!這件事情很好玩,然後很有成就感。」

那時候的他,才剛要升上大學三年級。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中的廖原慶。(張震洲 攝)

不過,廖原慶接觸表演的時間是早的。升高中時,接受班導建議,去唸了華岡藝校。一開始家人是反對的,他說爸爸還帶他去個很有情調、只點蠟燭的義大利麵店詳談,但就這樣一路唸到了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以及後來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所。

「我的內心很常會覺得先做再說!」看來衝動,卻也執著,認為是自己的選擇,就努力完成,並想證明給家人看。他其實也嘗試過劇場裡的不同位置,像是高中畢業後,曾接過舞台設計。但在《沃伊采克》之後,「我是演員」這件事似乎更篤定了,「我對『表演』一直是喜歡的,但(高中升大學)那時候還是有點猶豫,我到底要不要用它當成一輩子的事情,但在《沃伊采克》之後才確定。」從那刻時刻開始,直到現在。

廖原慶(劉璧慈 攝)

自由的固執:把劇場視為生活,只求問心無愧

把「表演」視為一輩子的事情,看似帶了點瘋狂的執念;但廖原慶更體現了身為土象星座的務實,也就是不把劇場工作「神聖化」,將其視為生活、視為工作。

「我盡量避免把它神聖化。」這是他最常對學生講的一句話。他明白有些人面對表演是很恭敬的,也很敬佩這樣自律的演員。但他覺察到的是,「如果太把這個事情看得神聖,會跟它離很遠,沒有辦法靠近,但我希望這件事情就像我的生活一樣。」

不過他回憶起高中時,同學都會跑出去玩,而自己卻在學校排戲到晚上10點;後來的生活也是,人家週休二日、或是放假可以出國玩,但自己有演出。「我不會去埋怨,也不會去羨慕別人,因為這是我的選擇。」其實更是他生活的一大部分。

這段話,像是把劇場工作鑲在生活裡,但又有點坦然,接受這樣的生命形態。

但在廖原慶的心底只覺得自己「可以一輩子表演」,並不一定「一輩子只當演員」。他想開餐廳,連名字都想好了,叫「慶菜」,取自名字的其中一個字,也是台灣人在問要吃什麼時,最常回的話——tshìn-tshái(隨便)。

他並不隨便,全力以赴,也平常心以待,不管是表演,還是任何有興趣、並因緣際會下接到的工作。「我覺得人生到現在也是這樣,我做了這些事情,並沒有遺憾,也沒有做過違心的事情。頂多就是有些地方可能這輩子沒有去,但也沒什麼好可惜的。」廖原慶說:「我現在如果去了另一個世界,我也沒有遺憾。至少把現階段做的事情都做好,每件事情都問心無愧,那就好了。」

「自由」與「穩定」很矛盾,「隨便」與「固執」也很矛盾,但在廖原慶身上都是為自己的選擇做出最好的當下。

廖原慶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以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Frank Dimech)執導《沃伊采克》為第一部正式劇場演出,陸續演出作品有創作社《媽媽歌星》、四把椅子劇團《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法國埃梅劇團《愛情剖面》、娩娩工作室《上身不由己》、涉岸会社《不存在的地方滿地都是愛》等,並參與劇場編導、平面設計等相關工作。主持Podcast節目「善嵐慶女」入圍第59屆廣播金鐘獎Podcast生活風格節目獎。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5/12 ~ 2025/08/12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