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產業,疫情下如何度難關?(下)
十七年前的SARS,重創過台灣的表演藝術產業,但表演團隊挺了過來,而當下正熱燒蔓延的武漢肺炎,在時空條件變換之下,為表演藝術帶來的是更嚴峻的寒冬,我們又將如何應對?在演出延期、停演的現實中,雖有文化部與各場館的紓困方案與協助,與除了有與其他行業面臨的相似困境外,表演藝術產業更有其本質性的脆弱體質,如何活下來,繼續讓人們可以享有藝術的動人力量,是所有從業者必須面對與思考的嚴肅課題。
十七年前的SARS,重創過台灣的表演藝術產業,但表演團隊挺了過來,而當下正熱燒蔓延的武漢肺炎,在時空條件變換之下,為表演藝術帶來的是更嚴峻的寒冬,我們又將如何應對?在演出延期、停演的現實中,雖有文化部與各場館的紓困方案與協助,與除了有與其他行業面臨的相似困境外,表演藝術產業更有其本質性的脆弱體質,如何活下來,繼續讓人們可以享有藝術的動人力量,是所有從業者必須面對與思考的嚴肅課題。
一九六九年加入劇校的魏海敏年方十一,和同齡被送入劇校的同學們相仿,有著雷同亦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京劇是她和爸爸的連結,劇校是讓她吃飽穿暖、習得一技之長、減輕家裡負擔的出口。她在京劇極盛時學下老師字字推敲的老戲,或許想著唱主戲、有著成大角的企圖,但她大概是沒想到,未來的她,會是「舉旗造反」的旗手之一、會不顧處分地毅然赴京學藝、會創造出迥然相異於過往的新表演可能,並且,能和「台灣京劇」一起攜手走得這樣遠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將於二○一九年底正式交棒給新任藝術總監鄭宗龍,也意謂著雲門這張「台灣名片」將面對下一個嶄新的時代。當巨人走下舞台,昔日的典範,是來者必須面對的高牆,而時代的光速轉變,更是團隊未來必須直面的挑戰。調整人員編制後的雲門舞集與雲門劇場,「打開」已成為其重要的功課,大規模與靈活的合作,是在當前混亂的藝術圈創造雙贏賽局的有用方法,新世代的雲門已在路上。
在「C-LAB聲響實驗室」計畫啟動之後,第一屆「C-LAB聲響藝術節」也在十一月底展開。以Diversonics為題,透過展演、工作坊和論壇等不同形式,讓各界體驗不同的聲音表現形式,並且運用科技技術呈現實驗精神。搭配台灣第一座「聲響實驗室」的完工,不但使得一般民眾走入劇場參與藝術,也使專業人士得以擁有實驗基地探索聲音樣貌。從自身優異創作到聲響實驗計畫主持人,林經堯在幕前幕後皆扮演重要角色,功不可沒。
今年作為編舞家周書毅蟄伏累積數年後的「復出年」,從移動跨距到創作產量,都極具規模與野心。在密集的作品呈現中,我們看見這位獨立創作者在當前的跨國藝術市場中,積極拓展資源與連結的同時,亦透過長時間駐地進行創作,誠實地面對所處地域的當下現實,令人驚豔。
洪千涵與洪唯堯這對相差三歲的姊弟,分別是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的核心創作者,而這兩個劇團也代表了台灣新生代劇場特有的創作方法與合作模式,開放場域的可能性,也顛覆虛實邊界。今年的聯手創作,將此類型對觀眾參與、劇場空間等「非傳統」展演找到更為成熟與洗鍊的處理與揉合,啟動劇場裡的無限可能,同時也在他們身上看到持續爆發的創作潛力。
身體與記憶是我們與死亡相連的載體,生者的肉身永遠不得全面經驗死亡;文化符碼的關聯,身體感官的誘引,都是死亡體感的觸媒。無論是作品題旨跟死亡與毀滅的關係,抑或當代舞蹈如何推翻前作、推翻不同範疇的企圖,只有在記憶與存有中,死亡與毀滅才有可能存有、變形、新生。本文探索分析近年來在台灣上演的舞蹈作品,透過五條路徑,嘗試探勘當代編舞家們如何理解萬物生靈終將面對的未知
這個新樂季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是個全新的開始,自從國際指揮大師殷巴爾首肯接下首席指揮,就讓樂迷對北市交的未來充滿期待。果然這個樂季就以殷巴爾擅長的馬勒出發,定名為「英雄時代殷巴爾的馬勒傳奇」,將透過演出三場馬勒的交響經典,升級樂團的演奏功力。另北市交也力圖觸及一般大眾,透過下半年開季第一場的音樂劇《綠島小夜曲》,用現代角度回顧當年的時光。
「藝術離我們很近,靈感觸手可及,在我們的周遭有很多的訊息,只待你有沒有用全身的感官去看到、聽到、發現到?」歌手桑布伊說,而引發他感受這一切的基底,仍是他從小成長的部落生活,那個山、那個河、那個海、那個蟲鳴鳥叫、那個星空下,大家圍起的那堆火就是他的信仰、他充電的方式與能量的來源。
在中生代舞蹈家中,布拉瑞揚的返鄉創作發展動向,始終是關注焦點。這位編舞家在如何在回應傳統與當代的思考中,重視的似乎更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團體動力、社會情境、能量改變、意識提升,這些取決於創作者在原鄉的第一手經驗,與夥伴們長時間的參與認同累積,與其說是布拉瑞揚,或許我們更可以期待「布拉瑞揚舞團」往後的精采表現!
帶著劇團遊歷四方,從嘉義出發到台北、基隆、台中、彰化,還有羅馬尼亞,卅出頭的汪兆謙與阮劇團已在南台灣劇場累積了超大能量,這群年輕人自二○○三年返回嘉義組團,六年後進駐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從此地發散劇場的美好、拉進優秀創作者駐足,向土地學習,把台灣的根,扎到了骨子裡。也期許汪兆謙與阮劇團未來能在厚實的基礎上,為南台灣打造更繽紛的劇場風景!
沒有官方資源,崑曲卻能在台灣落地生根,進而開出奇花異卉,可說是因緣巧合,加上藝術家的熱愛與努力。近年來,除了指標性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與《玉簪記》,還有致力崑劇跨界創作的二分之一Q劇場,因崑劇小生溫宇航加入而帶出崑劇創作路線的國光劇團,多元的演出,讓台灣觀眾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看到滿園「奼紫嫣紅開遍」,崑劇在台灣,已然從荒蕪中雕塑出屬於台灣的崑劇美學。
對於南台灣國家級場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即將開幕,朱宗慶興奮期待,但也認為未來經營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戰。他表示,國際一流的劇場不是只有在北部、中部,南部新建劇場也同樣可以帶動需求,「在『劇場驅動』的理念下,以前講母雞帶小雞,這是必然的,就像有雲門的創設,帶動了後來有這麼多的好團體。有劇場,才有戰場,也才有資源,它可以帶動藝術家創作,帶動觀眾。」
周書毅花了四年時間,走了香港、中國、韓國、台灣各處邊緣、具爭議地帶,思考人與環境的問題,在這裡交纏著他的現場身體、影像身體、無用之地的身體,以及觀眾的游移身體,給了我們脆弱、無用卻依舊奮力靠近、奮力呼吸的精神肌理,這正是周書毅將Break的力量如藤蔓深植於脆弱與柔韌之中,無限蔓延而去。
接下陳明章原本已有的劇本,扛起改寫重任的吳念真說:「這裡面有些東西觸動了我,在想著這些人物的時候,我抓到了『再會吧北投』這五個字的意思。」而「改變」正是吳念真想在劇中說的關鍵詞,劇情的開始就是一連串的「好景不常」,那卻是改變的契機:「我覺得台灣最可貴的是,在困境中可以找到方法。我們從來都沒有好命過嘛!《再會吧北投》就是向一個舊的東西說再會,新的怎麼樣我們不知道,『讓他走走看嘛!』」吳念真強調著,當中有著對於改變的期待和呵護
她與他,她們與他們,溫柔地、激情地、暴烈地,或相互擁抱,或彼此玩弄,或行禮如儀,或劍拔弩張在碧娜的舞台上,世間情事如是繽紛流轉
聲樂家、歌劇導演、劇作家、作曲家都是曾道雄的頭銜,他是國家文藝獎得主,也是台灣歌劇藝術發展的幕後推手。數十年來,他致力於音樂教育與培育工作,以紮實的中西文化底蘊為這塊土地耕耘,至今在國內外首演的歌劇已逾四十齣。雖然年近耄耋,他的創作力卻愈來愈旺,去年執導《月亮》與《浮士德》,一開年又要推出《馬克白》,為推展歌劇,他還有許多的夢想要實現,正如他所說的:「歌劇對我來講近乎宗教!」
自二月創團音樂會以來,灣聲樂團不但凝聚了演奏家們的向心力,更大幅度開拓了非表演藝術愛好者進場聆聽音樂的人口。從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取材,讓古典音樂與這塊土地緊密結合,產生需求、帶動風潮。將理想化為實際,值得給予最高鼓勵!
深掘生活現實、關注人物故事,透過細膩手法、巧妙編整,寫出人與人之間笑中帶淚、苦中有甜的日常,引人思量、自省。默默正視的各種議題、面向與社會中的不同角落、景況。劇作多元且多變,實地調查取材,嘗試創新持續成長。今天他正關心什麼、明日又將帶來怎麼樣的故事,值得殷殷期盼。
曾以《長河》獲得台新藝術獎,《小》系列作品也以簡單編制和精緻身體備受矚目,編舞家林文中帶著自己的舞團,走著研究開創身體語彙的斬棘之路,卻決定在年底的《風起》之後,結束舞團!除了在經營舞團的現實艱辛,林文中面對人生的中點,自我詰問:「我可不可以換一個生活方式來選擇,也許會不一樣?」甚至會考慮到說,「再這麼衝下去會不會什麼都沒有?」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