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祥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鄭宗龍 正式接掌雲門大旗 邁向身體的新旅程
自二○一七年林懷民預告退休,今年是鄭宗龍正式接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第一年,是這位四十四歲的編舞家與這個年長他三歲的舞團,一同邁向新旅程的起點。而這位街頭長大的創作者,將如何建立新的雲門價值,記錄、創造未來的台灣身體風景,值得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Baboo 不斷挑戰劇場可能 持續開展創作跨度
以跨國共製、跨領域、跨文化等方式去挑戰現有的界線,Baboo在其創作脈絡裡始終堅持面對藝術的本質,以及回應當下的深刻眼光,源源不絕的作品產量持續翻新我們對形式與內容的想像幅度。今年以劇場、沉浸體驗與電影等作品作為代表,正好說明了Baboo不懼實驗、勇於嘗試的核心價值,並有再創高峰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0
莊東杰 承先啟後歐陸發光 寫下樂壇新頁
莊東杰與波鴻交響樂團僅合作過一次,短短三天的排練與隨後的演出默契留下深刻印象。此成果可說是他獲得大獎之後,歷經五年於世界各地與頂尖樂團工作後的磨練,也是他個人為逐夢所付出的心血結晶。接棒台灣前輩指揮,為後人榜樣,承先啟後,在國際間閃耀,也為台灣樂壇寫下新頁。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的老師──李名覺
Ming(李名覺)天生具有幽默感,常常說出饒富哲理和幽默的話,這些話都被歷屆的學生貼在碩一工作室的牆上和天花板上。 他曾指定我將易卜生的劇本《海達.蓋伯樂》的場景改編為台灣,那卻是我最失敗的一份設計作業。因為這個作業,我發現我對台灣歷史和文化知識的匱乏到讓自己汗顏。Ming就是有辦法讓你掉入陷阱而反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存在的形式,不限於劇場
當觀眾可以不用購票,在線上就能看到全世界的經典演出,接下來,要如何再讓觀眾購票,實際進到劇場的「現場」?團隊、劇院的壓力更大了,得找到跟觀眾溝通的新語言。藝術應該要能反映社會現象,要能打破框架,跟社會溝通。武漢肺炎是篩選機制,也是期中考,藝術家們都必須去思考自己喜歡、專注、優勢、不可取代之處,我們得去學會作為舞者以外的事情。
-
焦點專題 Focus
疫擾大地,「藝」勇前行
病毒肆虐、肺炎蔓延之際 強調與觀賞者同場共感的表演藝術 不可避免地成為重災戶 如同十七年前的SARS 入場量體溫、觀眾戴口罩 停演、延期場景重演的當下 在全球化的今日 災情可說是雪上加霜 在此非常時期 表演藝術界如何因應? 政府提供了哪些援助機制與紓困政策? 公立場館又提供了哪些應對協助方案? 這一波疫情 是否也是台灣表演藝術圈自我體檢的一個時機? 面對未來,思考存續、又有哪些是可借鏡或是開拓的可能? 就讓我們「藝」勇前行,攜手度過這漫漫的艱難時刻
-
焦點專題 Focus 瘟疫關上劇場之門 繼續生存的大哉問
表演藝術產業,疫情下如何度難關?(下)
十七年前的SARS,重創過台灣的表演藝術產業,但表演團隊挺了過來,而當下正熱燒蔓延的武漢肺炎,在時空條件變換之下,為表演藝術帶來的是更嚴峻的寒冬,我們又將如何應對?在演出延期、停演的現實中,雖有文化部與各場館的紓困方案與協助,與除了有與其他行業面臨的相似困境外,表演藝術產業更有其本質性的脆弱體質,如何活下來,繼續讓人們可以享有藝術的動人力量,是所有從業者必須面對與思考的嚴肅課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扮戲 #魏海敏 京劇名伶
相逢甚好——魏海敏與台灣京劇主體性的建立
一九六九年加入劇校的魏海敏年方十一,和同齡被送入劇校的同學們相仿,有著雷同亦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京劇是她和爸爸的連結,劇校是讓她吃飽穿暖、習得一技之長、減輕家裡負擔的出口。她在京劇極盛時學下老師字字推敲的老戲,或許想著唱主戲、有著成大角的企圖,但她大概是沒想到,未來的她,會是「舉旗造反」的旗手之一、會不顧處分地毅然赴京學藝、會創造出迥然相異於過往的新表演可能,並且,能和「台灣京劇」一起攜手走得這樣遠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1:林懷民退休,雲門舞集的下一步?
巨人典範轉移 「打開」挑戰新時代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將於二○一九年底正式交棒給新任藝術總監鄭宗龍,也意謂著雲門這張「台灣名片」將面對下一個嶄新的時代。當巨人走下舞台,昔日的典範,是來者必須面對的高牆,而時代的光速轉變,更是團隊未來必須直面的挑戰。調整人員編制後的雲門舞集與雲門劇場,「打開」已成為其重要的功課,大規模與靈活的合作,是在當前混亂的藝術圈創造雙贏賽局的有用方法,新世代的雲門已在路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9
林經堯 推動聲響實驗交流 為台灣聲音藝術開展未來
在「C-LAB聲響實驗室」計畫啟動之後,第一屆「C-LAB聲響藝術節」也在十一月底展開。以Diversonics為題,透過展演、工作坊和論壇等不同形式,讓各界體驗不同的聲音表現形式,並且運用科技技術呈現實驗精神。搭配台灣第一座「聲響實驗室」的完工,不但使得一般民眾走入劇場參與藝術,也使專業人士得以擁有實驗基地探索聲音樣貌。從自身優異創作到聲響實驗計畫主持人,林經堯在幕前幕後皆扮演重要角色,功不可沒。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9
周書毅 蟄伏之後華麗展翅 舞蹈旅行走向更遠
今年作為編舞家周書毅蟄伏累積數年後的「復出年」,從移動跨距到創作產量,都極具規模與野心。在密集的作品呈現中,我們看見這位獨立創作者在當前的跨國藝術市場中,積極拓展資源與連結的同時,亦透過長時間駐地進行創作,誠實地面對所處地域的當下現實,令人驚豔。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9
洪千涵、洪唯堯 顛覆虛實邊界 開放劇場參與
洪千涵與洪唯堯這對相差三歲的姊弟,分別是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的核心創作者,而這兩個劇團也代表了台灣新生代劇場特有的創作方法與合作模式,開放場域的可能性,也顛覆虛實邊界。今年的聯手創作,將此類型對觀眾參與、劇場空間等「非傳統」展演找到更為成熟與洗鍊的處理與揉合,啟動劇場裡的無限可能,同時也在他們身上看到持續爆發的創作潛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條路徑 以身體探勘生命終結之境
身體與記憶是我們與死亡相連的載體,生者的肉身永遠不得全面經驗死亡;文化符碼的關聯,身體感官的誘引,都是死亡體感的觸媒。無論是作品題旨跟死亡與毀滅的關係,抑或當代舞蹈如何推翻前作、推翻不同範疇的企圖,只有在記憶與存有中,死亡與毀滅才有可能存有、變形、新生。本文探索分析近年來在台灣上演的舞蹈作品,透過五條路徑,嘗試探勘當代編舞家們如何理解萬物生靈終將面對的未知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大師掌旗令人期待 讓樂團與產業、市民同在
這個新樂季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是個全新的開始,自從國際指揮大師殷巴爾首肯接下首席指揮,就讓樂迷對北市交的未來充滿期待。果然這個樂季就以殷巴爾擅長的馬勒出發,定名為「英雄時代殷巴爾的馬勒傳奇」,將透過演出三場馬勒的交響經典,升級樂團的演奏功力。另北市交也力圖觸及一般大眾,透過下半年開季第一場的音樂劇《綠島小夜曲》,用現代角度回顧當年的時光。
-
專題
桑布伊 唱起部落的歌,就身在部落
「藝術離我們很近,靈感觸手可及,在我們的周遭有很多的訊息,只待你有沒有用全身的感官去看到、聽到、發現到?」歌手桑布伊說,而引發他感受這一切的基底,仍是他從小成長的部落生活,那個山、那個河、那個海、那個蟲鳴鳥叫、那個星空下,大家圍起的那堆火就是他的信仰、他充電的方式與能量的來源。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布拉瑞揚 自廢武功返原鄉 讓舞力自土地與生活中迸發
在中生代舞蹈家中,布拉瑞揚的返鄉創作發展動向,始終是關注焦點。這位編舞家在如何在回應傳統與當代的思考中,重視的似乎更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團體動力、社會情境、能量改變、意識提升,這些取決於創作者在原鄉的第一手經驗,與夥伴們長時間的參與認同累積,與其說是布拉瑞揚,或許我們更可以期待「布拉瑞揚舞團」往後的精采表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汪兆謙 扎根故鄉灑種耕耘 積累超強戲劇能量
帶著劇團遊歷四方,從嘉義出發到台北、基隆、台中、彰化,還有羅馬尼亞,卅出頭的汪兆謙與阮劇團已在南台灣劇場累積了超大能量,這群年輕人自二○○三年返回嘉義組團,六年後進駐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從此地發散劇場的美好、拉進優秀創作者駐足,向土地學習,把台灣的根,扎到了骨子裡。也期許汪兆謙與阮劇團未來能在厚實的基礎上,為南台灣打造更繽紛的劇場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奼紫嫣紅開遍」
沒有官方資源,崑曲卻能在台灣落地生根,進而開出奇花異卉,可說是因緣巧合,加上藝術家的熱愛與努力。近年來,除了指標性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與《玉簪記》,還有致力崑劇跨界創作的二分之一Q劇場,因崑劇小生溫宇航加入而帶出崑劇創作路線的國光劇團,多元的演出,讓台灣觀眾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看到滿園「奼紫嫣紅開遍」,崑劇在台灣,已然從荒蕪中雕塑出屬於台灣的崑劇美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朱宗慶 三場館到位 表演藝術邁入新紀元
對於南台灣國家級場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即將開幕,朱宗慶興奮期待,但也認為未來經營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戰。他表示,國際一流的劇場不是只有在北部、中部,南部新建劇場也同樣可以帶動需求,「在『劇場驅動』的理念下,以前講母雞帶小雞,這是必然的,就像有雲門的創設,帶動了後來有這麼多的好團體。有劇場,才有戰場,也才有資源,它可以帶動藝術家創作,帶動觀眾。」
-
ARTalks
裂縫中長出脆弱的力量
周書毅花了四年時間,走了香港、中國、韓國、台灣各處邊緣、具爭議地帶,思考人與環境的問題,在這裡交纏著他的現場身體、影像身體、無用之地的身體,以及觀眾的游移身體,給了我們脆弱、無用卻依舊奮力靠近、奮力呼吸的精神肌理,這正是周書毅將Break的力量如藤蔓深植於脆弱與柔韌之中,無限蔓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