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曄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一)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二)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三)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中國戲曲新銳編導
李卓群 讓「小劇場京劇」成為年輕人的時尚
以《惜.姣》、《碾玉觀音》、《春日宴》、《好漢武松》、《人面桃花》等「小劇場京劇」帶起年輕人看戲「時尚」的李卓群,認為,小劇場京劇的特性可以用「小、深、精、廣」來概括:「小是小在規模,小在切入的視角;深是深在演員表演的層次,精則是強調所有的服裝、化妝、道具,要達到精緻、精細、精到的標準;而廣則是要流傳廣、宣傳廣。」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人類世」
什麼是「人類世」?這是個地質學名詞嗎?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 在地球暖化、生態災難叢生的廿一世紀,「人類世」的概念成為當前各領域關注的顯學,也促使世人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係,立基於此來思索這個世界中的萬物、包括人類的未來。雖然其定義仍眾說紛紜,但「人類世」概念已在藝術領域引發反思,刺激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中生有 發揮「樞紐」無限可能
雖然場館的落成一再延宕,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藝術活力,已經藉由各種計畫的推展擴散開來,北藝中心從「樞紐」概念出發,自許成為「亞洲共製中心」,期望連結國家與地方各場館、藝術與社會關係,在創作培育與製作鏈結上共製共享,發展更靈活的思路和運動策略。從「亞洲當代表演網路集會」(簡稱「亞當計畫」)、「創意節目前期展演計畫」到「擴散計畫」,不只在製作、創作端提供支援,也在觀眾端打破限制,開發可能性。
-
戲劇
資本主義時代的荒涼競逐
戈爾德斯在一九八五年法國對資本主義心理疆域展開的探勘,在二○一八年的台灣未見偏差與過時。不斷汰換器物以求續存的經濟結構,離奇將自己拋進了心理時空相對停滯,且使全球地理邁向均質化的空間。另一方面,沉浸式劇場不等於非傳統觀演關係。當心理上雙方並未形成互動,作品內部又缺乏可依循的脈絡性解釋時,在這場對資本主義而言位於非中心空間所展開的幽微抗衡裡,觀眾更進一步被推往作品的外緣。
-
戲劇
在語言中展開的戰爭
我們必須在時間的進程中,透過耳機解消我們與語言(而非表演者)之間的距離。換句話說:語言不只屬於表演者,也屬於觀眾。觀眾與表演者一道,同樣在語言之海中體驗友誼或個體的生成及撤回,所以並非表演者的角色決定了語法結構與語言的因果性(歸因)位置,而是相反地,作為觀眾的我們以視覺化的空間與距離,填充、包圍、讓出或重新覆蓋了這兩個表演者的位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體驗方式多元
後數位時代 「參與體驗」成為最真實的現實
回看今年的表演形式呈現,最令人有感的莫過於「參與式藝術」,不管是戴上耳機、五感齊發的行走體驗,在過程中參與投票、議題討論,或是以素人身分加入演出,多樣的參與體驗表演可說是蓬勃發展,蔚為風潮。表演藝術獨有的現場性與共時性,讓參與成為個人獨特的經驗,是這類型藝術深具魅力的特色之一。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當我們同在雲門 兩代舞者的尋覓
李靜君,十七歲加入雲門,曾被稱作「林懷民的橋」、「雲門的二廚」,自一九八三年入團起,便參與雲門幾乎所有作品,不僅是雲門最資深的舞者,她曾在雲門經典之作中獨舞的身影,如《九歌》妖媚瘋狂的女巫、《家族合唱》無聲控訴的單手單腿,皆令觀眾難以忘懷。自二○○三年起擔任助理藝術總監後,李靜君便主責雲門所有的舊作重演,讓舞作在給林懷民拋光打磨之前,先拉齊所有舞者的線,新作在編創時,也是由她在旁協助,對舞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黃立捷,二○一四年自北藝大舞蹈系畢業後便加入雲門,是雲門備受矚目的新生代舞者。立捷曾習巴西卡波耶拉武術,也取得劍道二段的資格,在林懷民去年的新作《關於島嶼》中,擔綱震撼人心的博鬥場面,堪稱舞作的亮點之一。此次雲門四十五周年的舞作精選中,他也演出許多片段,包括《竹夢》的〈秋徑〉雙人舞,《稻禾》的〈花粉雙人舞〉,《風.影》中的〈黑天使〉雙人舞,以及《水月》、《白水》、《如果沒有你》的〈巧合〉,和《松煙》的〈終結篇〉。 兩個世代的舞者,團齡相隔卅餘年,他們口中的雲門舞集、東方身體、跳舞、台灣與「林老師」,相互折射出不同卻又連帶的切面,映照著來時路,也望向藝術總監更迭之後,那未知的雲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逗陣來
十月,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 隨著這棟以榕樹為概念設計,但被高雄當地鄉親視為飛碟憑空降落都會公園的未來感建築落成,也標誌著北中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全到位,台灣的大劇場時代也正式揭幕。 一流場館的建置當然非平地起高樓,從二○○七年籌備處運作至今,優秀作品、人才輩出,作為培育藝術的場所,衛武營的秘密是什麼?本刊搶先開箱這個有著全球最大屋頂面積的劇院內裝,並專訪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從硬體到軟體,從過去到未來,一次帶您深入這個南台灣藝術重鎮!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推開「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大門(一)
窺見榕樹下的舞台 揮灑夢想的所在
標題寫「開門」,其實沒有「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雖然是全球最大單一屋頂的劇院,但在屋頂之下,是歡迎大家往來遊逛的公共空間,廿四小時自由穿梭在建築師法蘭韾.侯班精心設計的「榕樹廣場」中。這是生活的空間,是工作的空間,更是藝術的空間,且讓本刊為你打開這幢劇院真正的門,深入榕樹內層,探看藝術家與工作人員的呼吸、循環、揮灑的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推開「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大門(三)
在葡萄園裡 種出美妙樂章
標題寫「開門」,其實沒有「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雖然是全球最大單一屋頂的劇院,但在屋頂之下,是歡迎大家往來遊逛的公共空間,廿四小時自由穿梭在建築師法蘭韾.侯班精心設計的「榕樹廣場」中。這是生活的空間,是工作的空間,更是藝術的空間,且讓本刊為你打開這幢劇院真正的門,深入榕樹內層,探看藝術家與工作人員的呼吸、循環、揮灑的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推開「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大門(四)
標題寫「開門」,其實沒有「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雖然是全球最大單一屋頂的劇院,但在屋頂之下,是歡迎大家往來遊逛的公共空間,廿四小時自由穿梭在建築師法蘭韾.侯班精心設計的「榕樹廣場」中。這是生活的空間,是工作的空間,更是藝術的空間,且讓本刊為你打開這幢劇院真正的門,深入榕樹內層,探看藝術家與工作人員的呼吸、循環、揮灑的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推開「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大門(五)
藝術總監的私密區域
標題寫「開門」,其實沒有「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雖然是全球最大單一屋頂的劇院,但在屋頂之下,是歡迎大家往來遊逛的公共空間,廿四小時自由穿梭在建築師法蘭韾.侯班精心設計的「榕樹廣場」中。這是生活的空間,是工作的空間,更是藝術的空間,且讓本刊為你打開這幢劇院真正的門,深入榕樹內層,探看藝術家與工作人員的呼吸、循環、揮灑的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推開「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大門(六)
曾經與未來 讓藝術生根長大
標題寫「開門」,其實沒有「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雖然是全球最大單一屋頂的劇院,但在屋頂之下,是歡迎大家往來遊逛的公共空間,廿四小時自由穿梭在建築師法蘭韾.侯班精心設計的「榕樹廣場」中。這是生活的空間,是工作的空間,更是藝術的空間,且讓本刊為你打開這幢劇院真正的門,深入榕樹內層,探看藝術家與工作人員的呼吸、循環、揮灑的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推開「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大門(七)
青年軍出列 讓劇場動起來
標題寫「開門」,其實沒有「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雖然是全球最大單一屋頂的劇院,但在屋頂之下,是歡迎大家往來遊逛的公共空間,廿四小時自由穿梭在建築師法蘭韾.侯班精心設計的「榕樹廣場」中。這是生活的空間,是工作的空間,更是藝術的空間,且讓本刊為你打開這幢劇院真正的門,深入榕樹內層,探看藝術家與工作人員的呼吸、循環、揮灑的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擔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暨準藝術總監」三年,終於迎來開幕的這一刻,問簡文彬自己有什麼期待,他竟說:「希望衛武營是『隱形的』!」雖然是國家級場館,但他更期待衛武營是在地的、大家的,是「一個大家很自然地說『走吧!』就直接前往的地方。」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思藝術消費習慣 探討與日常生活關係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很不一樣。少了吸睛的大團、名家,多的是非典型的藝術展演,素人、藝術家、觀眾大家一起來的藝術活動。來自新加坡的策展人鄧富權刻意讓藝術節混淆過往清晰的二元定義,將界線含混,混亂致使未知,未知則帶來可能性,「作為一個外者,我希望能提供差異,去關注個體跟時間、個體跟社群的互動。我想將素人的立場與多元的性格,包容進本屆藝術節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設計、我中計 一次劇場的共謀體驗
入圍第十六屆台新獎的《人類派對》正反極端兩評,讚譽該作翻轉觀者認知者有之,觀看(或說參與)第一階段空間即氣憤破門而走者有之,好奇演後觀演雙方以共謀者維護該作神秘感者有之,耳聞風聲後質疑為何要送自己上門任創作者分析嘲弄其「人類行為」者有之。 秘密是這樣的:編導洪唯堯以策展、演出規劃出兩大空間,第一個空間是「展區」,展區以一種粗糙但一應俱全的方式設有遊樂區、酒吧、餐廳,各種解說告示、工作人員、宣傳DM一應俱全,觀眾可在這個空間中喝酒吃飯玩團康;接著,觀眾會被引導進入第二個空間「動物園」,戴上耳機,透過單透鏡,聆聽導覽員解說下一場觀眾在第一空間所進行的一切「人類派對」活動,洪唯堯透過對觀看的反省,讓觀眾在既視的荒謬感中反思日常生活的體制與框架。 本文嘗試在同一平面上,邀請藝評人周伶芝主持,創作者洪唯堯、職業觀眾/製作人孫平對談,從《人類派對》擴散,嘗試在藝術生產的三向關係中,試圖觸及一些基礎問題:從奇觀社會到關係美學,參與式藝術中的藝術階級鬆動了嗎?觀者與藝術家、作品的關係為何?創作者、觀眾又是如何思考當代表演藝術中的觀演關係?誠如哲學家洪席耶(Jacques Rancire)所指出,對「觀看的批判」一直是談論藝術與社會、群眾、政治權力之間複雜關係的重要事情。或許,我們可以先從《人類派對》這個觀前觀後,讓參與者有著如此複雜情感與認知轉變的作品開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