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政億
-
焦點人物 台灣舞者余宛倫(二)
在(反轉再反轉的)夢幻職業中,學習安放自己
然而,夢想總是反轉再反轉。2020年2月中,余宛倫在橫濱完成與編舞家梅田宏明的合作後,隨即飛往比利時,準備迎接舞團所安排的4週排練期,卻沒想到直接碰上COVID-19疫情在歐洲爆發。好不容易排練完成、開始巡演後,疫情仍纏繞著歐洲大陸,疫苗護照、演出取消、隔離,都已是疫情常態,有次舞團搭了8小時的火車抵達瑞士,卻接到政府通知當晚6點後的藝術活動全部取消,無奈之餘也只能原路折返。這些不確定性都讓照顧身心成為迫切的功課,尤其當身體總是「要起來又停下來」,勢必消耗且難熬。2022年,疫情的威脅逐漸遠去,巡演行程終於順暢起來,卻也在此刻,宛倫受傷了:《密室三部曲》巡演到了義大利的老式劇院,在第三部曲《隱藏的地板》(The Hidden Floor)時,舊式傾斜舞台上有著大量的水,在一個跳躍中,她滑倒了,左膝後十字韌帶直接撕裂。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探掘疫情中的身心耗竭 李貞葳拿下表演藝術獎
聚焦台灣當代藝術的台新藝術獎,於5月27日舉行第21屆頒獎典禮。近7年內4度入圍該獎項的編舞家李貞葳終於以與法庫亞.佐坦編創的《崩無盡之下》,拿下「表演藝術獎」。致詞時,她以沙啞嗓音緩緩說出心底話,「編舞實在太累人了!每一次創作都有折壽的感覺!」 台新藝術獎共有「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獎金各100萬元),以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等3大獎項。自2002年舉辦以來,每一年皆由專責提名觀察人透過展演觀察、評論書寫、提名、荐選,決選等嚴謹制度,選出年度桂冠。本屆獲獎作品是在經過獨立提名、複選共議討論後,自2022年逾百件提名名單中,選出17組入圍作品,最終由決選團經過3天密集討論,選出獲獎者。 本屆另兩大獎項得主分別為:策展人高森信男以《海洋與詮釋者》展覽榮獲「視覺藝術獎」;藝術家黨若洪以「《高枕無憂的你黨若洪個展》,從瘟疫到戰爭:關於災厄如慶典的一魚兩吃」奪得「年度大獎」,且打破台新藝術獎從未有以平面繪畫作品獲獎的紀錄。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若說國家級的劇院是「經典製作的舞台」,那麼艋舺國際舞蹈節,也許能夠被視為「通往經典的階梯」。 為期3天的國際舞蹈節,以艋舺的萬座曉劇場為核心,世界各國的舞作將如種子一般,散落在日常的街景之中無論天橋、公園、市場、老舊建築隨處可見。一場落在10至50分鐘區間的Showcase,也如同將種子謹慎埋進土壤裡所花費的時間,使作品有機會在一個尋常人眼裡,長成一顆經典的大樹。 在這3天中,我們可能是碰巧路過的行人,無意間被表演者的身體動能給驚呆;也可能是拿著「舞蹈節護照」,按圖索驥尋找下個演出地點的觀眾。舞者在城市中游移,觀眾也在市景裡探索。最後彼此有機會於萬座曉劇場相遇,感受人的身體站在劇場之內、空間之外的多樣性。
-
戲劇
牽亡歌在勸世中的兩個奇效
開場第一首歌就是〈我幹你祖嬤老雞掰〉的音樂劇《勸世三姊妹》,在2021年第一次讀劇演出,便因這句髒話引起轟動;隨後又因劇中人物的住址,不巧也湊巧地對應到真實住戶,造成另一波話題,並在近年蔚為趨勢的階段性呈現、讀劇演出浪潮裡,能夠繼劇場與戶外讀劇後,還登上銀幕,實為一絕。不過,往往預想《勸世三姊妹》場場爆滿的讀劇演出,會替正式演出帶來同樣效應;可惜的是,在衛武營首演直至最終場,才因口碑帶來滿座高潮迭起的不只是作品內容,還有演出現象。 回到作品本身,經歷多次讀劇、內部呈現,《勸世三姊妹》確實精準掌握作品的深刻內在與紮實文本,並在通俗題材裡開啟一定程度的娛樂性。特別是正式演出中,遠比那句「我幹你祖嬤老雞掰」更為震撼的是讀劇版未見的場景牽亡歌的口白與旋律奏起,三姊妹/弟與阿狗引著父親宋德正的魂魄,一路走向地府;此時,舞台上燈光漾著湛藍,紙錢飛舞漫天,情感宣洩而出。這個魔幻場景收束了情節也呼應了主題,我甚至認為,全劇結束於此便可,後續乍看圓滿的結局處理,反而落入通俗劇的窠臼。因為,正是這首牽亡歌這首屬於「他們」的牽亡歌讓《勸世三姊妹》提煉出儀式的真實意義,也隱喻其現代價值。
-
音樂 作曲家温隆信掌舵規劃
六堆300音樂節 奏出客家
屏東六堆的客家聚落發展,從康熙60年起算迄今已有300年歷史,為了紀念客家先民開墾的辛勤,並且突顯族群豐碩的文化傳統,作曲家温隆信肩負起藝術總監一職,規劃了「交響六堆心-六堆300 紀念音樂會」系列活動,以交響、爵士、歌曲、舞蹈等呼應台灣多元的社會,並且搭配講座、旅遊等活動以實際感受在地風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曾慧誠 深刻連結戲劇與音樂 立下本土音樂劇里程碑
長年厚積台灣本土語言、歌謠與身體,曾慧誠在執導《勸世三姊妹》一劇中爆發了渾厚的力道,精準地在俚俗中展現作品深層的內涵與結構,同時也為載歌載舞的音樂劇注入趣味的元素。但在剝開作品層層外裝,深入核心即可發現,紅了一整年的《勸世三姊妹》,實質原因在於導演統整各部門意見時,能抓住中心思想並以深厚的音樂造詣溝通。也就是說,除了文本為依歸之外,他也能夠閱讀樂譜、依據經驗與團隊各層討論與整合。集創意才華、劇本音樂的理解以及對演員團隊的有效領導,是曾慧誠在今年度脫穎而出的最佳依據。 注目焦點一: 就讀輔仁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大學時期開始愛上音樂劇,畢業後赴紐約攻讀音樂劇表演並取得紐約大學(NYU)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不僅接受完整的音樂劇訓練,在美7年期間亦從事音樂劇演員工作。回台後,於2007年與朋友組成「躍演劇團」,誤打誤撞接下導演工作。然而,他也曾回頭擔任演員,獲選中國大陸中文音樂劇《媽媽咪呀》主要角色之一,在當地巡演190場,為期一年。由於該劇製作為英國團隊,因而深入了解百老匯音樂劇的整體製作流程與概念。 注目焦點二: 曾慧誠作為一位音樂劇演員,深刻了解音樂劇中戲劇、舞蹈、歌唱等訓練;而作為導演,除了「躍演劇團」的作品外,他也執導了數十部大小音樂劇如:《隔壁親家》、《釧兒》、《DAYLIGHT》、《李天祿的四個女人》、《搭錯車》等。累積豐富的導演工作經驗,從而使這些重量級的製作有適當的發揮。 注目焦點三: 在多年的積存後,將台灣土地上的文化底韻,揉合進作品中。音樂劇《勸世三姊妹》從2021年第一次讀劇即因開頭歌曲〈我幹你祖嬤老雞掰〉引起轟動,後又因劇中人物地址湊巧對應到真實住戶掀起另一波話題。2023年正式在高雄衛武營首演因牽亡歌的口白旋律與意義、家人親情深度詮釋以及結合時事哏等內容震撼觀眾,整體好評口碑逐漸發酵。之後在其他場館演出,造成北藝中心一票難求、臺中國家歌劇院加開場次的現象,年底更應文化部特別邀請,在彰化縣社頭運動公園首度展開戶外公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崔台鎬 勇於挑戰類型 成為最具存在感的劇場角色
曾被譽為「極具存在感的綠葉」的崔台鎬,原因是每回演出未必是主角,但在舞台上恰如其分的存在感,卻令人印象深刻。(註)不過,他在近年的劇場演出中愈來愈展現出他的不可取代從小劇場到大劇院,從實驗性到商業性,在挑戰不同表演類型的同時,穩定輸出表演能量,且形塑出截然不同的角色形象;躍升主角的同時,早已體現自身作為演員的價值,成為多位導演、劇團的御用演員,諸如人力飛行劇團、台南人劇團等。除演員之外,崔台鎬也維持創作能量,導演、文本發展、表演指導等都讓他在台灣劇場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期待他持續開發自身,繼續成為最具存在感的「劇場角色」。 注目焦點一: 崔台鎬可以說是台灣近年最活躍的劇場演員之一。不只是從綠葉躍升成多部作品的主角,與不同導演、編劇、演員合作下,開發更多元的角色詮釋;更重要的是有諸多粉絲追逐他的劇場作品,引導觀眾能夠進入不同的劇場類型,感受到相異的劇場能量。2021年的《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獲得第20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可視為里程碑後,更在2022年挑戰《仲夏夜汁夢》,擄獲不少粉絲,而2023年的崔台鎬則在《鯨之嶋》、《泰特斯》、《Reality No-Show》等作中表現亮眼,體現他能駕馭不同規格劇場的能力。 注目焦點二: 2023年的崔台鎬,更展現他在表演類型的多元性。除近年多所挑戰的音樂劇外,《鯨之嶋》在音樂、操偶、面具等方面的運用,更憑藉崔台鎬的駕馭技巧,能夠在複雜的元素裡穩定推動自己的表演魅力;在導演李銘宸與多位演員共同發展的《百葉》中,崔台鎬轉譯出自己的身體能量,產生與其他劇場作品截然不同的演員型態。他對於自身的積極開發與勇於挑戰,可預期他作為演員的未來可能。 注目焦點三: 當我們以「演員」認識崔台鎬的同時,他其實早已不被這個身分所限。除過去早已穩定輸出創作能量,擔任不同作品的編導、排練指導等,2023年的崔台鎬仍在大量的表演作品裡,不停歇這樣的創作角色,包含《小王子》音樂劇的執行導演、北藝大《海鷗》的表演指導等,他在2024年也預計會持續維持
-
特別企畫 Feature
米雪 持續深造技藝 打造更精采的一人千面
米雪,是台灣頗具知名度的歌仔戲演員、導演與編劇。出身於歌仔戲世家(新協興歌劇團),後加入秀琴歌劇團,成為劇團的黃金三角之一。被譽為「編導才女」的她,成名甚早,粉絲無數,更是不可多得的生、旦、丑兼演的表演者,角色切換自如,表演豐滿且聲音充滿情感與彈性。可貴的是,不滿足於個人的技藝水準與知名度,於2021年正式拜師小咪及王金櫻兩位藝師,追求更深厚、更細膩的歌仔戲表演,並且開發自身更多元的演員面向,以歌仔戲傳承為己任,將個人表演、創作生涯推向另一個高峰。 注目焦點一: 秀琴歌劇團於2023年推出《鳳凰變》,不僅是臺灣戲曲中心該年度的旗艦製作,更是劇團自《安平追想曲》之後規格、編制最大的創作,藉由台灣歷史中的重要一頁,透過女性視角,重新以當代歌仔戲劇場的方式來詮釋歷史與文學,接合精緻藝術、大眾通俗的表現。米雪於其中擔綱「董太夫人」一角,充分詮釋出女人在時代洪流下的無奈與堅強、宏觀與自私,替鄭氏王朝的歷史提供另種陰性視角,突顯女性人物的重要性。 注目焦點二: 早已成名的米雪,近年拜小咪及王金櫻兩位藝師為師,並潛心修藝、兢兢業業、孜孜不倦,藉此打磨更為精緻、細膩的表演身段與唱腔詮釋。已有資歷的演員願意繼續進修,甚至是拜師,實屬不易,特別是在民戲、藝文場公演等演出活動塞滿行程的歌仔戲團隊裡,米雪更加體現她為追求更高技藝的渴求,以及實際作為,並已在她近期的演出裡看見更高一層的表演狀態。特別是她以王金櫻修編賣藥團歌仔冊的《油罈記》(2022),首度入圍第34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獎」,可見她現階段成就再次被肯定的證明。 注目焦點三: 米雪在2023年的演出,除《鳳凰變》外,亦參與雞屎藤舞蹈劇場《他們的生活 In Sing-uh》、古路歌仔戲《白賊七》等演出,既展現她遊走於不同演出形式的能力,更呈現她擁有截然不同的行當、角色詮釋與魅力。米雪所參與的演出,不一定擔綱主角,卻往往可在出場時獲得注目,讓自己隨時都能夠成為整齣戲最耀眼的角色,並豐富作品的精采度。期待未來,米雪能在演出的打磨裡,繼續打造更豐滿、多元的「一人千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產製流程與專業分工
藝術,有個刻板印象是「談錢就俗氣」了。但是,那些被視為藝術的名畫、建築等其實都「待價而沽」,而表演藝術卻反其道而行,還區隔出「商業劇場」這類(不是那麼精準的)名詞,這似乎也與表演藝術團隊多以「非營利組織」立案,產生某種「藝術=沒錢」的強連結。我們又都明白,如何擺脫賴以為生的補助機制,始終是團隊營運的課題。同時,場館與團隊也開始將「行銷」視為組織必須,另外也有專業的製作、行銷團隊╱公司受委託規劃。「表演藝術行銷」真的成為顯學?或是,要如何思考製作、行銷在藝術創作流程裡的位置? 從「線下」到「(不同的)線上」:媒體流變與世代變遷 劇場行銷手法,首先面臨到的是媒體愈趨快速的轉變。 故事工廠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佳鋒回看媒體變化,從1990年的傳統紙媒開始,認為在2000年前在報紙藝文版面、廣播、電視的露出,都能替票房挹注高強度的能量;而在網路逐漸興起後,宣傳動能也開始從線下轉往線上,特別是在2009年後的臉書(Facebook),快速累積某個世代的消費人口。 另一方面,林佳鋒也透過劇團的會員制度來說明這樣的流變。他提到2000年到2010年間最流行的是EDM(電子郵件行銷),讓所有劇團快速吸收會員,但是在2010年開信率只剩下20%,並在數年內萎縮,而點擊率必然又更低於開信率,於是這類行銷資源已經無法有效轉換為票房。因此,故事工廠將更多行銷、觀眾經營的能量放到臉書。甚至,這段時期有更多劇團直接捨棄官方網站,轉往臉書粉絲專頁。 五口創意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暨品牌創意總監施淳耀也提出線上宣傳的轉變,而這個轉變不再以10年為單位,是更瞬息萬變的。他指出:「我覺得這幾年大家蠻在意『數位行銷』,包含社群,或者是說找一些非劇場圈的人來看戲、推薦,而以前大家在意的是專業人士的背書,但是現在好像更想看到的是,如果我是一般觀眾,看不看得懂這齣戲。」口碑影片,成為重要行銷手法。「但這件事情走到現在,一般觀眾看到口碑影片已經愈來愈無感,因為往往是同一群人在推薦。」 社群媒體的使用人口也在這幾年轉變,新一個世代的年輕人不再使用臉書,轉往IG、抖音等社群媒體。不過,臉書雖然逐漸老化,但仍保有幾項優勢,綜合林佳鋒與施淳耀的說法,大致有:該年齡層的消費能力相對強、臉書粉專的官網
-
焦點人物
鄭宗龍:順著雲門的身體脈絡,讓 AI 編舞
維持著兩年一度的創作速率,鄭宗龍的新作《波》已在上半年悄悄宣告。這不只是鄭宗龍與日本科技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的首次合作,也是他首度嘗試透過AI運算編舞。在這波人工智慧的浪頭上,身體與虛擬的關係是什麼?在機械創造中,人類的創新又有什麼獨特意義?編舞家將透過《波》給出他現階段的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的生命有部分是被優人拉回來的
優人神鼓(以下簡稱優人)的經典之作《金剛心》描述修行者克服外在的紛擾和內在的執念,終探得內心安定的力量,回歸本心初衷,成為一位金剛勇士。這段歷程,也恰恰能用來呼應優人團員「阿甘」甘柏駒的生命經歷:曾因青少年的血氣方剛惹上牢獄之災,在獄中,因緣際會接受優人的擊鼓訓練,出獄後入團,踏上優人之路而今已過13個年頭。 「藝術對我的生活改變很大,我算『皮』,慶幸有蠻多人拉著我、把我hold得很好,原先自己設想太多事情都蠻糟糕的。」甘柏駒侃侃談起過往,藝術的介入讓人生出現意外的轉折,優人的訓練讓他恰如其分地發揮「動」能,也在「定」與「靜」的修煉中重新定義自己,過程中有猶豫和怯步,也努力地克服和領悟。 感覺都被安排好了 甘柏駒生於1987年,屏東三地門大社部落排灣族人,排灣族名字是Livangelao Sulja。自小父母離異,國二之前在部落和vuvu(排灣族語,「阿嬤」之意)一起生活,而後上台北與母親同住。甘柏駒說,在部落的生活很好玩,人們彼此熟識,「vuvu去田裡工作,留我在家也餓不著,走去別人家就一起吃飯,都知道這是誰家的小孩。」小學時,電影《阿甘正傳》(1994)熱映,便有了「阿甘」這個綽號至今。 國三那年,甘柏駒沉迷於網路遊戲經常翹課,就算去學校也只是找同學講話,干擾上課,老師只好叫他:「甘柏駒,你睡覺好了。」當甘柏駒數年後加入優人,意外在團裡和國中同學相遇相認,而他的國中老師竟然也是優人的「鐵粉」,只能說緣分是件奇妙之事。 除了網咖,甘柏駒在朋友相揪下一起到宮廟,原以為是去喝茶聊天,隔天卻練起扛轎,接著,家將、官將等陣頭的陣型、動作也都認真學了起來,偏偏就是鼓打不好。雖說小時候上過主日學,甘柏駒對宗教沒有特殊堅持,能和朋友瞎混、陣頭有趣才重要。 一票青少年加上血氣方剛,16歲的甘柏駒在一場群架事件中,將對方一位不相干的友人毆打成重傷。2007年6月,甘柏駒為此入獄服刑,外加民事賠償累計超過400萬,「這筆錢把我嚇壞了,這樣我還能做正當事嗎?會不會永遠賠不完?」甘柏駒回憶,當年在獄中,他已經設想未來可能得做「偏門」才有辦法賺錢,而走偏門的後果,極有可能就是第2次、第3次的入獄,直到2009年優人首次到彰化監獄授課,獄方招募學員,開啟了他
-
職人的圖鑑
繪景師:把生活細微拆解,放到景片上
在黑暗劇場中睜開眼,一座舞台要在秒瞬之間,引導眼睛往劇作的時代與氛圍去繪景師身負大任。層層疊疊的漆料下,是繪景師漫長的耐心與體力。本期「職人的圖鑑」邀請山峸製作繪景師吳重毅,分享繪景工作的細節,如何以不畏失敗的實驗和生活眼界,積累一位繪景師的手與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2
2022音樂年度人物 周善祥 Kit Armstrong 2022戲劇類年度人物 蕭東意 Kurt Hsiao 2022舞蹈年度人物 蘇威嘉 Su Wei Chia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東意 展現喜劇演員的價值 不囿限表演角色與類型
蕭東意,是擅於喜劇表演的劇團「嚎哮排演」的創意總監。2011年與黃建豪成團,便拿下當年臺北藝穗節佳作,至今的創作數量與內容穩定、紮實,且持續嘗試不同媒材。蕭東意同時也是接案演員,參與不同類型的舞台劇、影視演出;特別是在2022年進入爆發期,產量提升且挑戰更多元的角色路線,突破過往對喜劇演員的框架,充分表現個人風格,打造每個亮眼人物,令人期待他的未來發展,迎向更多可能與不可能的挑戰。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蘇威嘉 「自由步」即將邁入10周年 共融、開展身體的各種可能
今年是蘇威嘉10年「自由步」編舞計畫邁入終點的前夕,我們看見這位編舞家在創作過量的時代,不動搖地用自己的速度,懇切地踏上探索舞蹈的旅途,誠實面對路途中相遇的不同領域、年齡、族群的身體。他敏銳感受不同個體的差異,也不放棄透過舞蹈「在一起」的可能,讓人好奇也期待明年,與他的下一個10年。
-
職人的圖鑑
文場領導:掌握多重能力,不只是演奏
「文場」,作為戲曲後場的一分子,相較於「武場」,在樂器組成與功能有何不同?「文場領導」又在戲曲演出裡擔綱了怎樣的責任?本期「職人的圖鑑」特邀資深文場領導周以謙分享他從國樂到外台戲、藝文場公演戲的文場經驗,告訴我們文場領導怎麼擁有多重能力,來帶領演員與後場樂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X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劉怡汝X李若綺 嚮往香醇「熟齡釀」,就從消除成見開始(下)
熟齡,是什麼?是在某個年齡之後?還是身心進入某個狀態?那麼,它會有個固定的答案與定義嗎?我們會聽到一個說法是,台灣在2025年從高齡社會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第一個提問往往是「我們做好準備了嗎?」但又該做什麼準備呢?這些提問,往往讓「熟齡」成為一個「問題」,但又該讓它就是個問題嗎? 其實,老人、長者、熟齡、樂齡、高齡、銀齡等名詞的出現與替換,不代表它們完全是彼此的同義詞,更呈現的是:舊有印象的翻轉企圖,嘗試替這個所有人都可能踏入的階段,賦予更多意義,並找尋這個社會與自我生命更完善的交會點從面對現象、解決問題到共存共好。於是,本次對談邀請到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就兩種不同型態與功能的機構,從過去脈絡與現有策略來思考未來的所有可能。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雙策展人
汪俊彥X周伶芝
由汪俊彥、周伶芝策展的「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以戲劇院地下層、鄰近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廢棄車道為主要展出空間,將於10月展出。兩位策展人從兩廳院35年累積的檔案之中汲取關鍵字,成為展間命題的設定,包括:「經典定義」、「自由、情感、世界的身體辯證關係」、「邊界、他者、歷史實驗與製造」、「城市景觀、新自由、戰爭、域外」等,他們透過這些關鍵字檢視35年來,在兩廳院這個國家機構帶領下的台灣表演藝術,意圖展現及彰顯的特質、樣貌與流變。 除了兩廳院舊有檔案庫,兩位策展人還從《PAR表演藝術》雜誌、舞團、劇團等外部借調資料,無形中擴大廳院的記憶庫,藉由文件、影像、聲音等展品的鋪陳,不僅提供了觀者重新閱讀歷史檔案的路徑,更期待著能為當代表演藝術創作者開啟不同的視野,並於未來提出回應的可能性。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雙策展人
汪俊彥X周伶芝
由汪俊彥、周伶芝策展的「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以戲劇院地下層、鄰近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廢棄車道為主要展出空間,將於10月展出。兩位策展人從兩廳院35年累積的檔案之中汲取關鍵字,成為展間命題的設定,包括:「經典定義」、「自由、情感、世界的身體辯證關係」、「邊界、他者、歷史實驗與製造」、「城市景觀、新自由、戰爭、域外」等,他們透過這些關鍵字檢視35年來,在兩廳院這個國家機構帶領下的台灣表演藝術,意圖展現及彰顯的特質、樣貌與流變。 除了兩廳院舊有檔案庫,兩位策展人還從《PAR表演藝術》雜誌、舞團、劇團等外部借調資料,無形中擴大廳院的記憶庫,藉由文件、影像、聲音等展品的鋪陳,不僅提供了觀者重新閱讀歷史檔案的路徑,更期待著能為當代表演藝術創作者開啟不同的視野,並於未來提出回應的可能性。
-
攝影手札
:
:我第一次把頭髮剪這麼短,願意幫我記錄下來嗎? :我不再跳舞了,能記錄下我最後這支舞嗎? :我懷孕三個月,身體非常不舒服,又正在揣摩演出的角色,拍攝我現在的狀態? :我帶了新的作品回來了,找時間一起工作紀錄? :我失戀了 :我有個作品還在醞釀中,可以拍攝這個發想的階段嗎? :我當爸爸了 :我要結婚了 :可以幫我跟家人拍全家福嗎? :可以拍攝懷孕時的我嗎? :幫我跟我的玩具熊合照,他陪伴我三十多年了 :我的畢製難產中 :把拔,拍我 屬於攝影師最美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