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女子的獨角戲 探索內在生命的旅程
三缺一劇團新製作「獨。姝」集結了兩個女人的獨角戲:賀湘儀的《與什對話》與編劇鄒欣寧、導演劉柏欣合作,探索女人內在的「蛇」;江寶琳的《像我這樣的查某人》則是一趟回家的旅程,透過三個女人的故事,全程台語演出,探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又何以為這樣的查某人?」
三缺一劇團新製作「獨。姝」集結了兩個女人的獨角戲:賀湘儀的《與什對話》與編劇鄒欣寧、導演劉柏欣合作,探索女人內在的「蛇」;江寶琳的《像我這樣的查某人》則是一趟回家的旅程,透過三個女人的故事,全程台語演出,探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又何以為這樣的查某人?」
1911劇團新作《不如這樣吧Blue John》搬演編劇馮勃棣○九年台北文學獎評審獎作品,故事從一個脫口秀演員遇上薩克斯風手說起。舞台上爵士樂手與脫口秀演員對話,樂聲不只是樂聲,更是某種語言的變形,探討溝通的可能與不可能。
生於坦尚尼亞的音樂家Arnold Chiwalala,因緣際會認識了芬蘭的傳統樂器剛德雷箏,自此展開奇妙的創作人生。他結合坦尚尼亞傳統樂器澤澤琴與芬蘭的剛德雷箏,發展出融合二者演奏特性的Chizentele音樂語彙,此次訪台演出將展現他與芬蘭箏的精采對話。
臺灣國樂團近來投入「用國樂訴說台灣最美的音樂故事」,十月份的音樂會「從太魯閣到敦煌」即是最新成果展現。演出將以音樂與浮空投影描繪敦煌與太魯閣的美麗風光,這次更特邀潘皇龍、李英與張瓊瓔三位作曲家為太魯閣的壯麗景致寫曲,來展現此地特殊的人文地理歷史。
秋光瀲豔的時節,舒適宜人的午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端出一道「婚禮蛋糕」,讓樂迷享受甜蜜溫馨的滋味!這場音樂會,特邀法國樂壇父子檔指揮家尚-賈克.康托洛夫與鋼琴家亞歷山德.康托洛夫聯袂演出,除了演出聖桑為祝福友人結婚而作的《婚禮蛋糕》一曲,也將呈現李斯特、貝多芬和盧賽爾的室內樂作品。
當一九六○年代創作的荒謬劇本進入了當代台南和風茶屋,除了需要面對日常生活場景空間條件所帶來的外在限制或氛圍引導,加上語言使用等不同手法,都必須考慮眾元素之間的關聯性,將會連帶產生多少質變效果?能否繼續維持原來文本普世成立的生命存在課題?
對國內藝文環境著力甚深的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在暌違九年之後,再度贊助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訪台演出,可見其推展精緻藝術的用心。除此之外,更不能不提基金會經營將邁入第十五年的「台積心築藝術季」,結合「藝文推廣」及「社區營造」兩大方向,多年來活動的腳步遍及新竹、台南到台中,每年三月到七月呈現一系列的藝文展演,提供非台北地區的民眾豐富多元的藝術體驗,讓社會整體的心靈得以提升。
如果人類出生就注定終將死亡,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一生?人體舞蹈劇場今年再次挑戰生命議題,以《Cross Life 迴》為主題,靈感源自於美國精神科權威醫師Brain L. Weiss在《紐約時報》的暢銷著作《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Many Lives , Many Masters,挑起了人們對生死、輪迴的好奇與迷惑。 《Cross Life 迴》由兩大軸線交互串連而成,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度中,看見同樣的生命歷程:出生、友誼、愛情、工作、衰老、死亡。整個作品將分為十個段 落,包括了〈期待/臍帶 Expectation/Umbilical Cord〉〈錯位 Exchange〉〈歌頌 Celebration〉〈謎 Mystery〉〈緣分 Attachment〉〈誰是老大 Who is the Boss〉〈物換星移 Time Flies〉〈凋零 Fading〉〈終點 Death〉〈循環 Circle〉。藝術總監俞秀青希望能夠透過舞作傳遞「輪迴」帶給她的體悟,透過舞台裝置、多媒體影像、戲劇與舞蹈的方式,經歷一段段生命之旅,在不斷的 輪迴重生之間,探討人類生命的真諦,這是每個人最重要的人生功課。
舞蹈家們在舞台上的「自我對決」會是什麼景況?組合語言舞團新銳創作展「ID迷藏」便邀請了台、美三位優秀新生代創作者,以舞蹈治療的觀點,檢視生命中的陰暗角落,並展開自我內心的對決與質疑。 三位編舞家分別是來自台灣備受肯定的新生代創作者田孝慈、在美國創立 Yung-LiDance 的陳詠俐與美國紐約著名舞團Kate Weare Dance Company擔任排練指導的 Doug Gillespie。 陳 詠俐的《潛行》來自社會心理學家艾美.庫迪(Amy Cuddy)的「姿勢決定你是誰」理論。舞者藉由姿勢,假裝為自信有力的模樣,再透過不斷持續的運作,直到內化為身體的一部分,成為真正的自信。田孝慈的 《洞》則從內省的角度出發,檢視與探索自身生活中所出現的「情緒」與「漂浮感受」的狀態和行為發生的原因,演繹生命黑暗洞穴可見的靈光。Doug Gillespie的ECHO則是一場內心的心靈對決,聆聽到心靈裡那些微小的回音,透過獨舞的肢體表達內心掙扎、對抗、衝撞到協議的過程。
十月第一個週末的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將上演藏族編舞家桑吉加的經典作品《那一年 這一天》。○九年曾在香港觀賞過首演版,記憶猶新。這支結合舞蹈、影像與大型舞台裝置的作品,展現桑吉加強而有力的大器風範,與流暢繁複的肢體語彙。從舞蹈結構看出桑吉加受到編舞大師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的薰陶,靈活地將對位法(counterpoint)發揮於舞作當中。再加入舞者的獨白,以及作曲者李勁松於現場調控的抒情音色,傳達了少見於佛塞的人情溫暖。 同一週末上演的芭蕾名伶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的告別舞台世界巡演,更是不容錯過。今年暑期在雅典歷史悠久的戶外劇場有幸觀賞,從開演的日落到終場的星空,四首姬蘭精挑的舞作,都來自她長期合作過的知名編舞家,包含佛塞、阿喀朗.汗(Akram Khan)、羅素.馬利芬特(Russell Maliphant)及馬茲.艾克(Mats Ek)。印象最深刻的,是馬利芬特為姬蘭與另一位外型與舞藝相似的女舞者新創的雙人舞,燈光設計搭檔霍爾斯(Michael Hulls)巧妙的光影互動,使舞台畫面生動許多,值得觀眾細細品味。
被譽為小提琴法比學派正宗傳人、一九五六年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首獎的法國國寶小提琴大師傑哈.普雷(Grard Poulet),長年來以他的弓法、顫音表現、層次豐富而細緻的音色與質感為人津津樂道。優異的琴藝使得樂評毫無保留地稱讚他的演出:「富有優美的音樂表情,自然地帶出作品本身的魅力。」此次來台,他將分別為北高兩地帶來精采的演出。 來訪的首場演出中最值得注意的曲目,就是德布西的小提琴奏鳴曲了。本曲是德布西在過世前一年所完成的,並且親自擔任樂曲首演的鋼琴伴奏,而首演的小提琴家,正是普雷的父親赫赫有名的小提琴暨指揮家卡斯頓.普雷。由於父執輩深厚的交情,德布西在他家中留下的美麗回憶,以及他們對音樂的想法、演奏方式、還有優雅的幽默感,都深深影響了他。因此這首樂曲不但對他意義重大,由他來演奏,也將是最貼近作者的詮釋。近年來普雷教出的高徒包括法國當紅的小提琴家卡普松(Renaud Capuon),及國內的蘇顯達教授。因此此次來台,他也特地在高雄與蘇顯達合作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並且與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合作韋瓦第的《四季》。
來自古典音樂之都的維也納愛樂,總部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每年的新年音樂會及美泉宮的夏季音樂會,更是古典音樂界的一大盛事。成立一百六十多年來,樂團已經成為歐洲傳統古典之聲的代表,加上從一九三三年起,樂團不設首席指揮,所有決策均由團員以民主程序決定的做法,又為他們增添了另一種獨一無二的氣質。 睽違十一年,維也納愛樂將由指揮家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領軍,再度到訪台灣。剛過七十五歲生日的艾森巴赫是位兼具指揮與鋼琴演奏才華的音樂家,是現今在世、仍活躍在台上的少數大師之一。他曾陸續擔任過蘇黎世音樂廳樂團、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及費城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自身更是一位莫札特權威。此次與維也納愛樂合作訪台,將帶來拿手的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序曲、《交響協奏曲》、柴科夫斯基絃樂小夜曲及浦羅柯菲夫第一號《古典》交響曲以饗樂迷。特別的是,他除了指揮之外,更將親自上陣演奏鋼琴,讓觀眾在欣賞維也納愛樂的演出外,也能親聆他精湛的琴藝。
今年,享譽國際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就將近入耳順之年了。六十歲,讓他思考著未來會是如何?還有回顧一路走過的足跡。經過一番醞釀,甫於今年九月發行的專輯《生命之歌》Songs From The Arc Of Life,便是他向所有愛好他的樂迷所宣布的答案。本張專輯可說是馬友友與英國鋼琴家凱瑟琳.史托特(Kathryn Stott)合作屆滿卅年的友誼記錄。兩人從馬友友廿多歲時相識,一路分享音樂的想法,因此在這重要的時刻,他與老搭檔攜手合作,收錄他們經常演出、卻從未正式錄音發行過並較為罕見的曲目在其中。 樂曲包括了西貝流士的《這是一場夢嗎?》、蓋得《嫉妒探戈》、德布西《美麗的夜》及舒伯特《聖母頌》等等。他說:「凱瑟琳和我多年來談論了不少,我們想錄製一張真正喜愛的音樂、傳遞生命背景的片段、童年、少年時期、青年期、中壯年,直到年老;隨著不同人生階段,這些音樂聽起來會有什麼不同?」如今,在專輯之外,樂迷也將有幸得以在十月聆聽兩人在台北、台中、台南三地的二重奏巡迴,聆聽專輯裡的精選樂曲,與他們共度一段時光,一起想像這些樂曲,在他們或自己的生命中,有過什麼樣的啟發?
紙箱可以堆疊出多少變化?一隻動物,一座吊橋,甚至是一個巨大的建築物?法國藝術家奧立佛(Olivier Grossette)的作品,像小孩探索世界的樂高遊戲,用回收的紙箱構成大型建物。創作過程看似隨意、開玩笑般,即興創作,然而作品的規模與造型,卻能讓人嘖嘖稱奇。對奧立佛而言,遊戲是最主要的想法或軸線,概念只是用來理解太過複雜的現實。看他的作品,不需要理解現實,現實依舊複雜,並沒有簡化,只是換了個樣子。 衛武營玩藝節的開幕活動,由兩廣龍獅戰鼓團熱鬧開場,閉幕活動除了有「泰武古謠傳唱」的演出,也邀來奧立佛・斯考特與民眾共同創作,一起徒手建造一座巨大的建築物。這個烏托邦式的紙箱建築物曾為不同城市創作,這次特別為衛武營量身打造。這是一趟大人與小孩都能樂在其中的冒險,一群人首要的任務是想辦法軟化一大堆紙,另一群人則趕緊摺出形狀。不需要任何機具,只靠人類的雙手及力量建造出來,豎起的紙建築重現城市裡一個重要建築,每個人都是建造城市的人,因為我們都生活在這座城市裡。
世界舞壇公認的「芭蕾女神」西薇.姬蘭,在去年發布了「告別舞台」的退休宣言,令全球舞迷難過不捨:那絕美的舞姿,從此真的看不見了嗎?女神聽到了,最後一次帶著她的精湛舞藝巡演世界,Life in Progress演出將在十月初來台,舞碼包含了歐陸多位大師級編舞家的作品,其中還有阿喀郎的新作,女神告別,還是讓你看到她前進的力量!
知名單簧管演奏家莎賓.梅耶將於九月下旬再度訪台,這次是應北市交首席指揮吉博.瓦格之邀,與樂團「共舞」一夜!擅長德奧曲目的莎賓.梅耶這回的曲目別出心裁,將演出雷史畢基的《鳥》與柯普蘭的《單簧管協奏曲》,後者有大量的爵士元素,讓梅耶可以展現其隨性自在、出神流暢的精湛技巧。
綠光劇團「台灣文學劇場」系列的第三部《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改編自作家段彩華的短篇小說,場景發生在一輛舊時台鐵的平快車車廂上,描述一名警察得從高雄押解一名扒手到台北出庭聆訊,在火車旅途中,菜鳥警察與老扒手展開一連串鬥智鬥法的攻防戰。編劇吳念真將他對台灣現況的犀利觀察融入,他說火車車廂裡發生的種種,帶出一連串暗藏玄機的故事,如同「台灣社會的小縮影」。
邁入第四屆的「香港週」(Hong Kong Week)將再度造訪台灣,九月十日起開展一系列藝術活動,包含大型展覽、表演藝術演出、論壇講座等延伸活動,與台灣藝文愛好者深度交流,認識香港豐富多元的藝文面貌,正是好時機!
柴可夫斯基改編自普希金詩體小說《尤金.奧涅金》的同名歌劇,將首度由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搬上台灣的舞台。小說原著描寫「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遊戲人間的青年尤金.奧涅金,也多多少少反映了普希金的人生遭遇;而對這部作品非常著迷的柴可夫斯基,甚至因此結了一段短暫的婚姻。這齣歌劇以聲樂為主,讓樂團呈現支撐的功用,但樂團並非是純粹的伴奏,而是內化成心理層面、著重在戲劇性的音樂表現,讓人聲與樂團合而為一。
首演於一九九五年的《花神祭》,在國際繞了一圈,相隔十五年,終於重回國家戲劇院舞台。排練場上,舞者如颱風眼一般,寧靜深厚,周圍人、事、物彷彿被旋進這股定靜之中,成就了一個個無法言說但存在的多重時空
創辦人劉紹爐辭世後,光環舞集並未沈湎於感懷過往,在九月初的《聽舞觀聲》中,邀請了三位客席編舞家蘇文琪、余承婕及Mark van Tongeren編創新作,重新詮釋劉紹爐知名的嬰兒油之舞,希望透過不同的刺激與探索,在過往的基礎上,逐漸走出其他的向度與可能。
因為國家音樂廳的維修要到九月底才結束,向來在此揭開每個樂季序幕的國家交響樂團,為此設計了「雙開季」,首度往南方移師,將第一檔開幕音樂會獻給中壢與高雄,曲目也搭配南方熱情,演出布拉姆斯《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孟德爾頌《g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唐朝的「管子」與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低音管」有什麼關係?原來分別屬於東西方的兩種樂器,卻有相同的祖先。在北市國的「管的進擊」音樂會中,將兩者從古老時空拉到當代舞台,邀來管子演奏家胡志厚與低音館演奏家維索爾倫,各自揮灑,展現這一「管」跨越時空的魅力!
繼《屋簷下》和《台北詩人》之後,編導王靖惇的「家庭三部曲」來到最終章《想像的孩子》,以「後多元成家」為命題,劇情描述痛失愛子的中年夫妻、獨身的事業女強人,以及剛完成結婚登記的同志伴侶,都想擁有具有自己血緣的小孩,但在超越性別、親情及血緣的家庭組合中,如何實現這個不可能的狂想?
唐代文成公主受命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開創唐蕃交好的時代,也因她帶入的醫療、烹調、工藝、耕種、佛教等文化,讓她成為西藏人民心中的傳奇。唐美雲歌仔戲團《文成公主》將這段歷史搬上舞台,不只再現初唐時期吐蕃王朝的昂揚神采,更著墨於文成公主曲折的心路歷程;並邀來現代劇場導演王嘉明執導,以鏡子為意象貫穿,連結了過去與現在、故鄉與他方、記憶與想像。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