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一四年,解除未來魔咒的歷史時機
《玫瑰色的國》的演出絕對不是在表述枉然的世代青春,個人與國家主體幻滅的惆悵,反而是以歷史審判預先到來的語調,鞭策並激勵我們當下的二○一四年必須義無反顧地反當前政府施政作為,不徒留來日的歷史悔恨。
《玫瑰色的國》的演出絕對不是在表述枉然的世代青春,個人與國家主體幻滅的惆悵,反而是以歷史審判預先到來的語調,鞭策並激勵我們當下的二○一四年必須義無反顧地反當前政府施政作為,不徒留來日的歷史悔恨。
「行者,就是修行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每個人都是行者,一念之間的轉變,將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肢體音符舞團藝術總監華碧玉談起《捕風捉影無為》時,這麼說道。經營舞團、創作,也像修行,與其說《無為》直接指涉創作內容,倒不如說反映的是她一路走來的心境。 這是《捕風捉影》系列的第三個作品,距離首作已隔十年。回想起當初製作這個以武術結合舞蹈的作品,她坦言是受到李安《臥虎藏龍》的吸引:「舞蹈中本來就有武舞,但缺少武術的精氣神,現代舞靈巧,但較少心性的訓練,武術厚重,回到傳統需要安靜、專注。我希望能將武術中的線條、技巧融合進舞蹈之中,用慢來反思現代的速度。」 有趣的是,《無為》首度找來了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鼓隊「鼓.行者」一同合作,不只鼓.行者靜定沉穩的身體與舞者的靈動,棍、板凳等作為「兵器」的鋼硬特質與作品中所談論的呼吸、自然運轉等柔軟線條,都成為作品中鮮明的對比。值得一提的是,華碧玉也將與采風樂坊的林慧寬(琵琶)與吳宗憲(簫)的現場演奏進行即興演出,為《無為》拉開序幕。
「如果我沒有辦法堅持下去了,請你殺了我。」 編舞家吳建緯在高中時讀到英國作家馬可.山德森(Mark Sanderon)的小說《我們選擇的告別》時,大為震驚,那是他第一次發現「愛不是所有都是美的,為了愛,我們可以犧牲多少?」這本描述伴侶罹癌,主角接受伴侶囑託結束其生命的傷心故事,從此刻印在吳建緯的心底,相隔多年,他將故事中深層的人性搬上了舞台,「主角在故事中問了他的伴侶十二次:『是現在嗎?』對我來說,這十二次會在各種狀況下發生,每次的提問都是在確認自己的位置。」 同名舞作《我們選擇的告別》並非重演山德森的文本,「我想探討的是人的關係,用言語無法表述的幽微處。」吳建緯以十二個段落,建構十二個視角,如同3D的全景描繪,重塑的不僅是對所愛之人的理解,也對「愛」進行反覆的辯證:「愛成分是什麼?聯結、授受、承諾、踐約尤當面對死亡時,愛的力量能支撐起死生相託嗎?」談起本次的合作夥伴李宗軒,吳建緯則笑著說這位小一屆的直屬學弟有一種「大開大闔,爽朗的男性特質,非常貼切我這次想要找的合作對象的形象。」
黃翊,是我想持續關注的青年編舞家。他聰明,思路清晰,對於自己追尋的方向、想做的事,意志堅定,按部就班地學習、精進,因此他每有新作發表,都令我期待。 數位科技與舞蹈的結合,是黃翊探索的重點之一,從概念到創意發想,從工具到技法,他都用研究與創作合一的方式去實踐。如《SPIN 2010》以鏡像手法重新拆解拼組人與空間的關係;《黃翊與庫卡》則藉由人與工業機器人共舞,傳達他如何思考現代人與所創造的科技環境及工具之間的互動關係,不再冰冷,而有了溫度與情感。 新作《量身訂做》,他竟然自網路徵求指令,作為創作元素,還擺出高速攝影機、投影機、機器人庫卡等陣仗,為現場即時影像提出新的詮釋視角;並要觀眾全程配戴耳機,去感受特殊聲響,或可能被要求上台參與演出互動。看來這次演出的複雜度更勝以往,而從開始到台上見,黃翊試圖打破表演者和觀眾二元對位關係的種種思考和設計,會帶來什麼新的觀念及觀賞經驗,只有進劇場親自體驗才知道囉!
成立於二○一二年九月的NSO樂團學苑(NSO Orchestra Academy)邁入第二屆,為期兩年的培訓計畫讓海內外音樂菁英熟習職業樂團運作模式,期望有志加入職業樂團的學子建立夥伴關係與專業精神。由三百位競爭者中選出的四十三位學員,繼去年以「超越」音樂會首度登上國家音樂廳後,又將帶來「大學慶典事件簿」。不同的是,這次特別邀請同樣有古典音樂背景的「蘇打綠樂團」鍵盤/中提琴手龔鈺祺擔任說書人,以活潑有趣的演出形式展現一年來的訓練成果。 NSO樂團學苑自二〇一二年以來,由張尹芳任NSO樂團學苑常任指揮,規畫訓練期程及演出,本月的「大學慶典事件簿」帶來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舒伯特《第八號交響曲》及史圖基(N. Stookey)的《誰殺了作曲家!?》The Composer Is Dead。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向來被視為作曲家個人對故事情節的重塑,抽取出鮮明意象再以獨特音樂語言再創造;又稱《未完成》的舒伯特《第八號交響曲》,第三樂章僅存兩頁的謎團久懸未解,卻因突破四樂章形式限制而影響眾多後世作曲家;《誰殺了作曲家!?》則是由小說家Lemony Snicket與作曲家史圖基協作而成,以樂團演奏加上說書人導引,讓觀眾聆賞樂曲的同時,也解決一個故事背景發生在交響樂團的推理事件。
交響曲之父海頓創作生涯巔峰時期神劇《創世紀》,充分運用交響樂團磅礡的氣勢,模擬雷電交加、將天地劃裂為二的景象,揭開了神創造天地的序曲,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更運用器樂、人聲細膩刻畫出萬物生活在「伊甸園」的愉快熱鬧景象,以及亞當、夏娃的幸福生活,顯露出人性溫暖的一面,每一樂章帶來的奇蹟都令人心靈悸動,帶領大家一同領受造物主的偉大。 看到這次音契所邀請的合作獨唱家,個個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女高音陳美玲聲音清亮,有時帶著些許的柔美;男高音周柏谷音色乾淨有力;日籍男低音加賀清孝柔豐厚,有聽過二○一○年神劇《以利亞》的朋友一定不會忘記他!想到他們即將分別化身為天使長、夏娃、亞當,令人不由得閉起眼睛,準備來享受這場音樂饗宴。
曾多次與國際知名音樂家合作的台灣絃樂團,過去多邀請小提琴、大提琴或鋼琴家,而在二○一三年夏季巡迴德國時,聽聞丹尼斯.布列可夫(D. Bouriakov)的「長笛界的帕格尼尼」之名,則催化了台灣絃樂團與長笛家的合作機會。這位俄裔美籍的長笛家布列可夫,不僅擅長長笛經典曲目詮釋,更勇於挑戰改編小提琴協奏曲為長笛演奏,拓展長笛演奏範域之外,也獲得國際矚目。 布列可夫畢業於莫斯科中央音樂學院、倫敦英國皇家音樂院,曾獲長笛家威廉.班奈特(William Bennett)指導而後更有「威廉.班奈特接班人」之美譽,二○○六年即獲頒皇家音樂院ARAM會員(Associate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Music)。畢業後,布列可夫在各大長笛音樂大賽拔得頭籌,包括朗帕爾國際長笛比賽(Jean-Pierre Rampal Flute Competition)、慕尼黑ARD音樂比賽、布拉格之春等,二○○八年即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長笛首。此次除了與台絃的協奏音樂會,尚有布列可夫長笛獨奏會,由王文娟擔任鋼琴伴奏,一展長笛演繹小提琴曲目的別番化境。
落成於二○○七年的北京國家大劇院,幾可與水立方、鳥巢、新央視大樓並列北京四大當代建築,亦可視為西方建築師在傳統建築群中挹注廿一世紀新意象;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則是國家大劇院駐院團體,成立於二○一○年的資歷看似晚近,卻匯聚了旅外音樂學人投入耕耘當代中國藝文圖景,曾邀艾森巴赫(C. Eschenbach)、馬捷爾(L. Maazel)、阿胥肯納吉(V. Ashkenazy)等合作指揮,除了年度製作,更在每週末舉行音樂會、藝術沙龍,致力巡演國際以外,也常舉辦室內樂活動。 本次演出為首度來台,由首席指揮呂嘉領軍,帶來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梁祝》。呂嘉於一九八九年獲首屆安東尼奧佩得羅第國際指揮大賽首獎("Antonio Pedrotti"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此後合作交響樂團遍布德、法、義等歐美國家,二○○七年於義大利佩薩羅指揮《鵲賊》更獲羅西尼歌劇節Best Opera of the Year殊榮。二○一二年返中擔任北京國家大劇院歌劇總監與首席指揮,曾監製指揮《羅恩格林》、《托斯卡》、《費加羅的婚禮》等劇目。
海上霸權時代,各方爭相擴增勢力,「熱蘭遮」的歷史背景與定位,為表達東西文化差異、又能融合英文與世界接軌的音樂劇製作概念,提供了最好的題材。製作單位請來紐約百老匯重量級導演傑佛瑞.鄧恩親自來台執導,並首度在國內導入紐約音樂劇製作模式,精采可期。
羅大佑以歌為十年下註解,使創作本身存在濃厚的歷史觀照,李銘宸也許有類似的意圖,他著眼的歷史,卻與一般人想像的無關。「『能不能輕輕地為你唱首歌?』我最希望做到的是這個。」「我希望大家帶著這觀看的可能性去理解一首歌或一些事件。我會希望在這樣的命題之下,提供大家體驗或觀察社會景況的一種眼光或感受。」李銘宸淡淡說著:「我用這個方式訴說我所處的此時此刻。」
《量身訂做》非如尋常作品就單一主題深耕發掘,更像是一個讓想法彼此激盪碰撞的實驗平台,其所匯聚的十一個訂製項目,宛如小說故事裡各自精采的短篇子集,不僅僅於展演當下俱足呈現,且都具備了再次成長的潛力,等待日後走向各自獨有的發展藍圖。
小提琴界的曠世奇才凡格羅夫,十幾歲時就已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獲得的唱片大獎不計其數。他近年也嘗試指揮,這次帶領波蘭室內樂團亞洲巡迴,身兼指揮與演奏,演出曲目從古典的優雅至浪漫的技巧絢麗,是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演出。
已來台三次的鋼琴家薩洛,演出形式與曲目廣泛,音樂風格靈活且獨具一格。這次他與NSO將在指揮大師赫比希的指揮下,演奏擅長的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其靈動的氣質與亮麗、絢爛的音色,必將這首廿世紀初法國重要的鋼琴協奏曲發揮得淋漓盡致。
貝多芬的唯一歌劇《費黛里奧》,從交響曲的精神發展出前所未見的新音樂理想,將政治思潮與個人自由以悲劇與人道頌歌融成一體。北市交這次以音樂會形式搬上舞台,由曾道雄執導,日籍指揮大勝秀也指揮,國內歌手孔孝誠、林慈音擔綱男女主角。
台灣國樂團客席指揮閻惠昌開啟國外作曲家來台采風計畫,邀請盧森堡、日本,及德國的作曲家到訪台灣,並依所見所聞創作樂曲。簡單的多媒體投影,呈現當時采風的過程;豐富的節目透過不同國際作曲家的觀察視角,用他們的音樂語言來表現台灣的人文民情。
以「剪影」概念為命題,稻草人舞團的兩位新生代編舞者左涵潔、蘇鈺婷各自從文學作品發想舞碼。左涵潔《女流》從法國女作家柯蕾特的《秀場後台》出發,以各種面向刻劃女人們的大膽嘗試與挑戰。蘇鈺婷《小心輕放》以胡晴舫《濫情者》及卡謬《異鄉人》為靈感,描述個體在制度下被迫成為道德規範裡的棋子的無助與無奈。
美國碧洛伯樂斯舞團擅長以人體影戲結合各種議題,他們以開放的性格與各領域的傑出藝術家合作,積極跨域創作,並以流暢肢體讓觀者自由出入夢境般的奇幻王國。這次訪台帶來的《幻影王國》結合幕後投影與幕前舞蹈,讓夢境與真實空間交互進行,也不避諱讓觀者看見那些在幕後神乎其技的影像,是如何由這些敏捷得不可思議的舞者們所堆疊、創造出舞台的奇觀。
這齣本無具體人物、語言交錯疊置的劇作,因四名演員各具互補特質而得以立體化,能更深掘人性矛盾或差異的精神狀態。《游泳池(沒水)》拆解功成名就的虛像,解剖殘酷暴力的多重面向,演員如同在黑洞般的競技場中載浮載沉,透過肉身搏鬥、語言辯證,褪去虛偽更深探人性幽微。
台新藝術獎日前公布五項年度入選作品。今年首度開始不分類評選,以「時代精神」、「人文關注」與「未來性」之評選方向,跨越分類評比與給獎的限制,以容納藝術創作更大的可能性。
這是一部少見的台灣女性藝術家的「海」的作品,相對於傳統男性藝術家對於海的詮釋,女性看到海的不同面向。或許,女人是水,女人身體裡的水多於男人,「水的身體」,呼應海的身體,一但到了海,馬上感到海的本體,海浪的起落、波動,海泡的增生、幻滅,並非風起雲湧的大敘述,卻是海的本體常態。
「讀劇」原為一齣戲在上演之前,導演與演員在排練場上,面對劇本必經的工作階段,近年不少公開舉辦的讀劇活動,則藉此形式引進國外文本,成為創作者與觀眾接觸當代劇作的重要平台。同黨劇團的「當代經典讀劇節」今年邁入第二屆,由團長邱安忱發起,從近年出版的劇本中,精選四齣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的作品。 《巴比羅大街》Rue de Babylone是一段發生在兩個身分階級懸殊的陌生人之間的浪漫愛情故事,由多次獲莫里哀獎提名、得獎的法國劇作家尚馬力.貝塞(Rue de Babylone)所寫,首演於二○○二年。美國劇作家約翰.洛根(John Logan)橫跨影視與舞台,兩度獲奧斯卡最佳編劇提名,作品《紅色》Red於二○○九年首度搬上舞台,講述一名抽象派畫家與助手之間,關於藝術品商業價值的激烈爭論。 《杏仁豆腐心》是日本劇作家鄭義信向契訶夫致敬的作品,寫於二○○一年,故事以一對相戀七年的情侶分手前最後一個平安夜為場景,穿插《櫻桃園》為戲中戲情節。活躍於英美電影圈的編劇賴瑞.克拉瑪(Larry Kramer)為同志運動領袖,首演於一九八五年的《平常心》The Normal Heart,描述一名關懷社會運動的作家及其同志愛人與朋友,在愛滋病爆發後,社會的壓迫與歧視,一般視為其半自傳作品。
兩岸崑曲交流日益頻繁,繼去年邀請浙江崑劇團來台,合作演出新編崑劇《范蠡與西施》後,台灣崑劇團今年特邀湖南崑劇團訪台。湖南省崑劇團重組成立於一九六○年,為中國七大崑劇院團之一,在崑曲系統中,雖「腔出吳中」,但「聲各有變」。湘崑音樂既有文雅的共性,又有質樸的個性,表演上優美細膩中顯出粗獷豪放的風格。受本土地域文化的影響,加之前輩藝人擅於從人民生活與土地獲取養分,湘崑有山野氣、有泥土味,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藝術總監洪惟助表示,湘崑風格不同於蘇崑,節奏緊湊,戲劇性強,可看性高,很能吸引觀眾。 此行「臺湘爭風」公演,湖南崑劇團帶來兩齣經典全本大戲《白兔記》、《荊釵記》及折子戲〈山門〉、〈出塞〉,臺崑則排出拿手好戲《風箏誤》及折子戲〈佳期〉、〈斷橋〉。湘崑的《白兔記》吸收並綜合了地方戲的特色,在表演上具有濃郁的鄉間氣息,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荊釵記》則由該團的青年演員擔綱主演,傳承意味濃厚。臺崑的《風箏誤》是由洪惟助參考李漁原著和浙崑版本,修編而成,通俗中見典雅,妙趣橫生。
追著黃宇琳看戲很久了,沒想到能在王小棣導演的獨角戲《丈夫的一千零一夜》中,看到「京劇小天后」串演不同年代、族群背景的相關人等,九十多分鐘的寫實表演精采入戲,半點不含糊,如此全才,跌破我「有一好、無兩好」的有色眼鏡。在「紅樓戲」裡,探春的份兒向來邊邊角角到幾乎可有可無,劇作家王安祈曾以王熙鳳、曹七巧打造了魏海敏,這回要看看她如何別開生面,量著黃宇琳的身手,與三姑娘探春通了靈犀,讓這個庶出的幹才站上台中央! 但紅樓的人情世故,畢竟是剪不斷理還亂,想「夢」一場狂野的,就看小劇場的《白日夢騎士》,龍套演員如何夢見英雄救美。「人活著沒有夢想等於死亡,但,如果實現夢想的代價是死亡」,離開屏風的羽翼,黃致凱的幻想和現實,當另有一番風光。
NSO的五月將以德意志系列節目貫串,如同遍覽流派樂史。系列節目第三檔「浪漫德意志」聚焦浪漫樂派與集大成的新古典主義,由客席小提琴家亨寧.克拉格魯德(Henning Kraggerud)與NSO帶來舒曼、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的經典交響曲,與樂迷們一同沿著萊茵河畔遍覽五月春神乍臨的自然風光與民間活力。 來自挪威的克拉格魯德曾獲葛利格音樂獎、西貝流士音樂成就獎,合作樂團、巡演音樂節橫跨歐陸,除了與管絃樂團合奏外更投身室內樂團,這次演出將使用一七四四年耶穌.瓜奈里所製之小提琴。 舒曼的第三號交響曲《萊茵》,透過雄渾細緻對比的管絃樂編制描寫鄉居民情與壯麗景致科隆大教堂。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三樂章綿密相連演奏不中斷卻又可獨立存在,異於傳統協奏曲式安排小提琴華彩段落,旋律間顯見富麗高雅。布拉姆斯的《第三號交響曲》則集浪漫與古典樂派特色,全曲瀰漫英雄晚年成熟性格的舒坦。
爵士音樂對於台灣人而言,就如同外國人看著大書法家揮毫一般,特別有感覺、心神嚮往地憧憬著,但真要自己來卻又完全不知從何下手。說到爵士樂,不免讓人聯想到放鬆、慵懶、失戀、破碎的心等等,其實是我們在聽爵士樂時,總恣意地蔓延思緒、放鬆地解放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藩籬,與束縛。 於是,大家都愛爵士樂,因為我們活得太壓抑了,工作責任制讓我們眉頭深鎖,不擅長享樂的台灣人總習慣過多承擔,所以,一遇上爵士樂,就如同一帖心靈的解藥,短暫療癒了我們的心。 「克拉茲兄弟與古巴打擊樂團」的音樂會吸睛程度已不需多做琢磨,無數獎項與大量邀演就證明他們是大家最愛的古典/爵士跨界大師。這回竟然遇上國樂團,如此令人想破頭也無從揣摩起的組合,正是我們得親自走一趟音樂廳的理由。 工作暫時丟一旁吧!讓我們的心靈奢侈享受一番,連手腳都解放、舞動跳躍吧!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