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NSO《莎樂美》

「希羅底的女兒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歡喜。王就對女子說:你隨意向我求什麼,我必給你。」(〈馬可福音〉第六章22節)《新約聖經》中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竟要了施洗約翰(或做若翰)的項上人頭;《聖經》未曾說明姓名的女兒,經由歷史學家考證出來的女子莎樂美,更成為王爾德與約翰.史特勞斯筆下驚世駭俗的戲劇與音樂《莎樂美》;而戲中莎樂美所跳的那段致命的舞蹈〈七紗舞〉,最終成為毀滅一切的肉慾武器,為女人禍水提供最有力的證明。 傳統的《莎樂美》陰鬱、詭譎、讓人神經緊繃,處於一種不安的情緒氛圍中;史特勞斯壓迫感巨大的音樂容易使人投入劇情,有時甚至會忘記呼吸;七紗舞更像是人類原始偷窺慾望的再現,讓人在劇場裡坐立難安。導演安東尼.皮拉瓦奇卻想從女性意識解放與少女渴求愛與自由的面向,來解讀這個長久以來就被千夫所指的淫邪女子,令人心生好奇。而NSO與呂紹嘉此次端出《莎樂美》,是否能突破上個樂季《女武神》的成就,同樣令人拭目以待。

文字|林光中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來自日本的探戈琴聲 串起台灣與阿根廷

班多鈕手風琴天王小松亮太 探戈五重奏的浪漫悸動

日本班多鈕手風琴天王小松亮太出身音樂世家,十四歲開始自學班多鈕琴,很快便嶄露頭角。除了錄製許多阿根廷探戈音樂外,也自行創作。他也幫多部電影、電視及動畫演奏配樂,在他的推動下,探戈文化在日本年輕一輩快速風行。此次的音樂會曲目除了傳統探戈、皮亞佐拉的「新探戈」,也有小松自己的作品,堪稱是十幾年來的經典作品重現。

文字|饒亦琪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華格納革命指環」 小劇場接力挑戰

當代觀點重述 四團搬演華格納經典之作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規模宏大,四部曲的情節貫穿數十年,橫跨神、人、妖三界,在台灣曾以音樂會形式演出。這次劇場導演鴻鴻策畫「華格納革命指環」,邀請四個美學風格各異的劇團:河床劇團、黑眼睛跨劇團、EX-亞洲劇團、再拒劇團,接力搬演《尼貝龍指環》四部曲,堪稱國內創舉。小劇場挑戰大規模的經典演出,不僅完全沒有包袱,擁有更多自由度,某種程度可謂是種解放。

文字|廖俊逞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好戲連台 推理或歷史任君選擇

高雄春天藝術節歌仔戲系列五團連演

高雄春天藝術節每年規畫的劇場歌仔戲系列,已成為藝術節獨一無二的特色。今年邀請秀琴歌仔戲團、一心戲劇團、明華園總團、春美歌仔戲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等五團連演,題材上不僅有傳承,更有創新。其中春美歌仔戲團《金探子》和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國士無雙》更是為藝術節量身打造的全新製作,令人期待。

文字|廖俊逞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向張雨生致敬

《天天想你》 實現未竟的霹靂夢

一齣《天天想你》音樂劇,由許多夢想組合而成。即使那麼多年過去,在大小場合聽到張雨生的歌,就彷彿他從來沒有離開一般。的確,他那從未失去純真的笑容與聲音、充滿人文省思的詞曲,還有熱血積極的精神,至今仍烙在大夥的腦海,一起唱歌、聆聽、排練讓張雨生的好友櫻井弘二都開玩笑地說:「我對他愈來愈熟了!」

文字|李秋玫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帶你重返列寧格勒

繁花勝景與戰爭血淚交織 共譜時代之聲

柴科夫斯基以生命低谷崛起的逆轉力,創造出新境界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而蕭斯塔可維奇在創作第七號交響曲時,正是故鄉列寧格勒城慘遭納粹圍城之時,排練及首演狀況連連,音符裡藏著個人和家國的斑斑血淚。NSO這次邀請小提琴陳銳獻藝,帶領聽眾走出迷霧森林,指出旭日所在,繼而迎向曙光。

文字|桑慧芬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北市國上場 慶祝台北建城一百卅周年

鐘鼓齊鳴 同聲獻上喝采

台北城,如今將過一百卅年的生日了。文化局展開「重現西門」的計畫,北市國也不遑多讓,以大型樂團配合精采曲目,讓音樂會鐘鼓齊鳴,同聲獻上喝采!上半場以《重現西門》一曲拉開序幕,除擊鼓、耍大旗外,更加上多媒體影像,讓新、舊台北相互輝映,更有編鐘的音色入樂,象徵王者之聲。下半場邀請年輕的傑出音樂家獻藝,共同展現精采的台北風情。

文字|李秋玫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破產重組後 首次亞洲巡迴

涅切瑟昆領軍 費城交響樂團再出發

費城交響樂團在歷任音樂總監的調教下,與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齊名,無奈二○一一年不敵金融風暴,申請破產重組。團員共體時艱一起度過難關,在二○一二年重新開張,延續傳奇。這次演出是樂團破產重組之後的首次亞洲巡迴,由指揮涅切瑟昆領軍,再現久違的「黃金之聲」。

文字|賴家鑫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視覺二重奏 聽覺雙人舞

馬克.莫里斯 讓你「看見」音樂「聽見」舞蹈

馬克.莫里斯被譽為舞蹈界的指揮家,他的舞蹈創作奠基在他對曲目的詮釋上,透過既內在又完整的方式,以整個身體與性格特質來呈現音樂。今年六月,他將率領馬克.莫里斯舞團及合奏團首度訪台,為觀眾獻上兩組經典舞作:「莫札特之舞」和「浪漫之舞」。

文字|孫得欽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蹈」與「生態」的有機結合

《境/鏡》 從自然映照人性

喜歡大自然也喜歡跳舞的編舞家彭筱茵,一直在思考如何將「舞蹈」與「生態」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東西結合成作品,直到遇見同樣熱切關注環境議題的澳洲現代舞之母伊利莎白.陶曼,她的一句「自然是人生的一面明鏡」,讓彭筱茵豁然開朗。新作《境/鏡》中,從自然映照人性,讓舞者表現了萬物循環生長的正面力量,更突顯了自然的黑暗面與人為的影響。

文字|張慧慧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倫敦《卡門》首次離鄉,空運抵廣州!

2014廣州大劇院年度歌劇《卡門》

要如何別出心裁地詮釋《卡門》這部樂迷最熟悉、上演率最高的歌劇,一直是各製作絞盡腦汁的難題。此次於廣州大劇院上演的英皇版確實有其獨特之處:贊貝洛擅於將歌劇的音樂文本與文字文本視覺化,該版本在肢體動作設計上尤其突出。除了專業舞者精采的佛朗明哥舞蹈、特技演員令人歎為觀止的特技及武打動作之外,主要歌者同樣有許多高難度的肢體呈現。

文字|張偉明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義大利歌劇天后

安東娜琪 一步一腳印站穩舞台的首席女伶

在舞台上,安東娜琪將各個不同的角色詮釋得淋漓盡致;在國際上,她以「歐洲文化大使」的角色巡演各地;在生活上,她更讓歌劇音樂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若說人生就是戲,那麼從出生、學習到一路走來的際遇,都成了她表演的養分,一步一腳印地,安東娜琪奮力堆砌出了自己的演唱坦途。

文字|李雅玲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武術結合舞蹈 創作就是修行

「行者,就是修行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每個人都是行者,一念之間的轉變,將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肢體音符舞團藝術總監華碧玉談起《捕風捉影無為》時,這麼說道。經營舞團、創作,也像修行,與其說《無為》直接指涉創作內容,倒不如說反映的是她一路走來的心境。 這是《捕風捉影》系列的第三個作品,距離首作已隔十年。回想起當初製作這個以武術結合舞蹈的作品,她坦言是受到李安《臥虎藏龍》的吸引:「舞蹈中本來就有武舞,但缺少武術的精氣神,現代舞靈巧,但較少心性的訓練,武術厚重,回到傳統需要安靜、專注。我希望能將武術中的線條、技巧融合進舞蹈之中,用慢來反思現代的速度。」 有趣的是,《無為》首度找來了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鼓隊「鼓.行者」一同合作,不只鼓.行者靜定沉穩的身體與舞者的靈動,棍、板凳等作為「兵器」的鋼硬特質與作品中所談論的呼吸、自然運轉等柔軟線條,都成為作品中鮮明的對比。值得一提的是,華碧玉也將與采風樂坊的林慧寬(琵琶)與吳宗憲(簫)的現場演奏進行即興演出,為《無為》拉開序幕。

文字|張慧慧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告別的時刻到了嗎? 十二個視角對愛進行辯證

「如果我沒有辦法堅持下去了,請你殺了我。」 編舞家吳建緯在高中時讀到英國作家馬可.山德森(Mark Sanderon)的小說《我們選擇的告別》時,大為震驚,那是他第一次發現「愛不是所有都是美的,為了愛,我們可以犧牲多少?」這本描述伴侶罹癌,主角接受伴侶囑託結束其生命的傷心故事,從此刻印在吳建緯的心底,相隔多年,他將故事中深層的人性搬上了舞台,「主角在故事中問了他的伴侶十二次:『是現在嗎?』對我來說,這十二次會在各種狀況下發生,每次的提問都是在確認自己的位置。」 同名舞作《我們選擇的告別》並非重演山德森的文本,「我想探討的是人的關係,用言語無法表述的幽微處。」吳建緯以十二個段落,建構十二個視角,如同3D的全景描繪,重塑的不僅是對所愛之人的理解,也對「愛」進行反覆的辯證:「愛成分是什麼?聯結、授受、承諾、踐約尤當面對死亡時,愛的力量能支撐起死生相託嗎?」談起本次的合作夥伴李宗軒,吳建緯則笑著說這位小一屆的直屬學弟有一種「大開大闔,爽朗的男性特質,非常貼切我這次想要找的合作對象的形象。」

文字|張慧慧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黃翊《量身訂做》

黃翊,是我想持續關注的青年編舞家。他聰明,思路清晰,對於自己追尋的方向、想做的事,意志堅定,按部就班地學習、精進,因此他每有新作發表,都令我期待。 數位科技與舞蹈的結合,是黃翊探索的重點之一,從概念到創意發想,從工具到技法,他都用研究與創作合一的方式去實踐。如《SPIN 2010》以鏡像手法重新拆解拼組人與空間的關係;《黃翊與庫卡》則藉由人與工業機器人共舞,傳達他如何思考現代人與所創造的科技環境及工具之間的互動關係,不再冰冷,而有了溫度與情感。 新作《量身訂做》,他竟然自網路徵求指令,作為創作元素,還擺出高速攝影機、投影機、機器人庫卡等陣仗,為現場即時影像提出新的詮釋視角;並要觀眾全程配戴耳機,去感受特殊聲響,或可能被要求上台參與演出互動。看來這次演出的複雜度更勝以往,而從開始到台上見,黃翊試圖打破表演者和觀眾二元對位關係的種種思考和設計,會帶來什麼新的觀念及觀賞經驗,只有進劇場親自體驗才知道囉!

文字|徐開塵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音樂新訊 「大學慶典事件簿」音樂會

NSO培訓成果展 樂團學苑歡慶畢業

成立於二○一二年九月的NSO樂團學苑(NSO Orchestra Academy)邁入第二屆,為期兩年的培訓計畫讓海內外音樂菁英熟習職業樂團運作模式,期望有志加入職業樂團的學子建立夥伴關係與專業精神。由三百位競爭者中選出的四十三位學員,繼去年以「超越」音樂會首度登上國家音樂廳後,又將帶來「大學慶典事件簿」。不同的是,這次特別邀請同樣有古典音樂背景的「蘇打綠樂團」鍵盤/中提琴手龔鈺祺擔任說書人,以活潑有趣的演出形式展現一年來的訓練成果。 NSO樂團學苑自二〇一二年以來,由張尹芳任NSO樂團學苑常任指揮,規畫訓練期程及演出,本月的「大學慶典事件簿」帶來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舒伯特《第八號交響曲》及史圖基(N. Stookey)的《誰殺了作曲家!?》The Composer Is Dead。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向來被視為作曲家個人對故事情節的重塑,抽取出鮮明意象再以獨特音樂語言再創造;又稱《未完成》的舒伯特《第八號交響曲》,第三樂章僅存兩頁的謎團久懸未解,卻因突破四樂章形式限制而影響眾多後世作曲家;《誰殺了作曲家!?》則是由小說家Lemony Snicket與作曲家史圖基協作而成,以樂團演奏加上說書人導引,讓觀眾聆賞樂曲的同時,也解決一個故事背景發生在交響樂團的推理事件。

文字|王婧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心靈樂篇24《創世紀》

交響曲之父海頓創作生涯巔峰時期神劇《創世紀》,充分運用交響樂團磅礡的氣勢,模擬雷電交加、將天地劃裂為二的景象,揭開了神創造天地的序曲,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更運用器樂、人聲細膩刻畫出萬物生活在「伊甸園」的愉快熱鬧景象,以及亞當、夏娃的幸福生活,顯露出人性溫暖的一面,每一樂章帶來的奇蹟都令人心靈悸動,帶領大家一同領受造物主的偉大。 看到這次音契所邀請的合作獨唱家,個個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女高音陳美玲聲音清亮,有時帶著些許的柔美;男高音周柏谷音色乾淨有力;日籍男低音加賀清孝柔豐厚,有聽過二○一○年神劇《以利亞》的朋友一定不會忘記他!想到他們即將分別化身為天使長、夏娃、亞當,令人不由得閉起眼睛,準備來享受這場音樂饗宴。

文字|韓靜雯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音樂新訊 長笛界的帕格尼尼

布列可夫 挑戰改編小提琴曲目

曾多次與國際知名音樂家合作的台灣絃樂團,過去多邀請小提琴、大提琴或鋼琴家,而在二○一三年夏季巡迴德國時,聽聞丹尼斯.布列可夫(D. Bouriakov)的「長笛界的帕格尼尼」之名,則催化了台灣絃樂團與長笛家的合作機會。這位俄裔美籍的長笛家布列可夫,不僅擅長長笛經典曲目詮釋,更勇於挑戰改編小提琴協奏曲為長笛演奏,拓展長笛演奏範域之外,也獲得國際矚目。 布列可夫畢業於莫斯科中央音樂學院、倫敦英國皇家音樂院,曾獲長笛家威廉.班奈特(William Bennett)指導而後更有「威廉.班奈特接班人」之美譽,二○○六年即獲頒皇家音樂院ARAM會員(Associate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Music)。畢業後,布列可夫在各大長笛音樂大賽拔得頭籌,包括朗帕爾國際長笛比賽(Jean-Pierre Rampal Flute Competition)、慕尼黑ARD音樂比賽、布拉格之春等,二○○八年即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長笛首。此次除了與台絃的協奏音樂會,尚有布列可夫長笛獨奏會,由王文娟擔任鋼琴伴奏,一展長笛演繹小提琴曲目的別番化境。

文字|王婧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戲劇新訊

呂嘉領軍 北京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度來台

落成於二○○七年的北京國家大劇院,幾可與水立方、鳥巢、新央視大樓並列北京四大當代建築,亦可視為西方建築師在傳統建築群中挹注廿一世紀新意象;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則是國家大劇院駐院團體,成立於二○一○年的資歷看似晚近,卻匯聚了旅外音樂學人投入耕耘當代中國藝文圖景,曾邀艾森巴赫(C. Eschenbach)、馬捷爾(L. Maazel)、阿胥肯納吉(V. Ashkenazy)等合作指揮,除了年度製作,更在每週末舉行音樂會、藝術沙龍,致力巡演國際以外,也常舉辦室內樂活動。 本次演出為首度來台,由首席指揮呂嘉領軍,帶來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梁祝》。呂嘉於一九八九年獲首屆安東尼奧佩得羅第國際指揮大賽首獎("Antonio Pedrotti"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此後合作交響樂團遍布德、法、義等歐美國家,二○○七年於義大利佩薩羅指揮《鵲賊》更獲羅西尼歌劇節Best Opera of the Year殊榮。二○一二年返中擔任北京國家大劇院歌劇總監與首席指揮,曾監製指揮《羅恩格林》、《托斯卡》、《費加羅的婚禮》等劇目。

文字|王婧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重返熱蘭遮》回探歷史 尋索自我定位

首度導入紐約音樂劇模式 英文演出接軌國際

海上霸權時代,各方爭相擴增勢力,「熱蘭遮」的歷史背景與定位,為表達東西文化差異、又能融合英文與世界接軌的音樂劇製作概念,提供了最好的題材。製作單位請來紐約百老匯重量級導演傑佛瑞.鄧恩親自來台執導,並首度在國內導入紐約音樂劇製作模式,精采可期。

文字|李秋玫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戀曲2010》 訴說此時此刻

李銘宸的時代註解 一首歌投射社會現象

羅大佑以歌為十年下註解,使創作本身存在濃厚的歷史觀照,李銘宸也許有類似的意圖,他著眼的歷史,卻與一般人想像的無關。「『能不能輕輕地為你唱首歌?』我最希望做到的是這個。」「我希望大家帶著這觀看的可能性去理解一首歌或一些事件。我會希望在這樣的命題之下,提供大家體驗或觀察社會景況的一種眼光或感受。」李銘宸淡淡說著:「我用這個方式訴說我所處的此時此刻。」

文字|鄒欣寧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量身訂做》 黃翊邀你「一起入舞」

舞者和觀眾共同參與 十一段故事探索未知之境

《量身訂做》非如尋常作品就單一主題深耕發掘,更像是一個讓想法彼此激盪碰撞的實驗平台,其所匯聚的十一個訂製項目,宛如小說故事裡各自精采的短篇子集,不僅僅於展演當下俱足呈現,且都具備了再次成長的潛力,等待日後走向各自獨有的發展藍圖。

文字|詹傑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命運德意志」中的法國風

鋼琴家薩洛 輕盈靈動詮釋拉威爾

已來台三次的鋼琴家薩洛,演出形式與曲目廣泛,音樂風格靈活且獨具一格。這次他與NSO將在指揮大師赫比希的指揮下,演奏擅長的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其靈動的氣質與亮麗、絢爛的音色,必將這首廿世紀初法國重要的鋼琴協奏曲發揮得淋漓盡致。

文字|賴家鑫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