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床劇團《萊茵黃金》(河床劇團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華格納革命指環」 小劇場接力挑戰

當代觀點重述 四團搬演華格納經典之作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規模宏大,四部曲的情節貫穿數十年,橫跨神、人、妖三界,在台灣曾以音樂會形式演出。這次劇場導演鴻鴻策畫「華格納革命指環」,邀請四個美學風格各異的劇團:河床劇團、黑眼睛跨劇團、EX-亞洲劇團、再拒劇團,接力搬演《尼貝龍指環》四部曲,堪稱國內創舉。小劇場挑戰大規模的經典演出,不僅完全沒有包袱,擁有更多自由度,某種程度可謂是種解放。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規模宏大,四部曲的情節貫穿數十年,橫跨神、人、妖三界,在台灣曾以音樂會形式演出。這次劇場導演鴻鴻策畫「華格納革命指環」,邀請四個美學風格各異的劇團:河床劇團、黑眼睛跨劇團、EX-亞洲劇團、再拒劇團,接力搬演《尼貝龍指環》四部曲,堪稱國內創舉。小劇場挑戰大規模的經典演出,不僅完全沒有包袱,擁有更多自由度,某種程度可謂是種解放。

華格納革命指環

《萊茵黃金》

6/6~8  19:30   6/7~8  14:30

台北 華山1914文創園區四連棟D

《女武神》

6/6~8  21:00   6/7~8  16:00

台北 華山1914文創園區四連棟C

《齊格飛》

6/13~15  19:30   6/14~15  14:30

台北 華山1914文創園區四連棟C

《諸神黃昏》

6/13~15  21:00   6/14~15  16:00

台北 華山1914文創園區四連棟D

INFO  02-23219709

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尼貝龍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是歌劇史上野心最大的革命性作品,當代劇場導演莫不以演出《尼貝龍指環》為畢生挑戰。原作四部曲的情節貫穿數十年,橫跨神、人、妖三界,場景飛天入地,人物角色繁多複雜,主題涵蓋殺戮、慾望、權力、愛情、控制、背叛、自由意志的操弄,可以從神話、歷史、政治、社會、經濟,乃至心理學等諸多面向解讀。

調度各種劇場元素  小劇場挑戰經典演出

在台灣,《尼貝龍指環》曾經以音樂會形式呈現,卻未曾出現全本演出。由資深劇場導演鴻鴻擔任策展人的「華格納革命指環」,邀請四個美學風格各異的劇團:河床劇團、黑眼睛跨劇團、EX-亞洲劇團、再拒劇團,接力搬演《尼貝龍指環》四部曲,堪稱國內創舉。鴻鴻表示,「華格納革命指環」接續著華格納的歌劇革命意圖,以當代觀點重述這則傳奇,脫離「樂劇」表現形式,調度各種劇場元素改編、翻轉歌劇原作,重探華格納「總體藝術」的未竟之志。

鴻鴻認為,華格納將神話故事與社會現實巧妙呼應,其文本就像一面鏡子,激發每個人看到神話背後與現實社會的緊密關係。「從《尼貝龍指環》到『華格納革命指環』是一種轉移,緊扣現代社會的狀態不僅是種連結,更代表著傳承的意味。小劇場挑戰大規模的經典演出,不僅完全沒有包袱,擁有更多自由度,某種程度可謂是種解放。」

全新聽感的《萊茵黃金》  《女武神》反映現代政治

首部曲《萊茵黃金》故事從萊茵河底美麗的黃金說起。侏儒阿貝利希想要追求看守黃金的萊茵女兒卻反遭譏笑。一怒之下他奪走河底的黃金,並發誓要詛咒愛情,打造象徵著權力的黃金指環,讓眾神、人展開終致毀滅的指環爭奪戰。在權力慾望永無止盡的迴圈下,人類是自身的主人亦是奴隸,如同一條正在吞食自己尾巴的銜尾蛇。

擅以「意象劇場」手法,作品跨越視覺與表演藝術的河床劇團,導演郭文泰邀來美國作曲家John Rommereim援用華格納的「主題動機」手法,譜寫新曲,並以鋼琴獨奏取代原來的管絃樂團,打造全新聽感。在視覺藝術家許尹齡、王姿婷聯手創作的舞台景觀中,帶觀眾潛入融合視覺意象、現場演奏、歌劇演唱及舞蹈的多重感官空間,重新詮釋混沌初開的大河源流神話。

二部曲《女武神》描述契約之神佛旦為要奪取指環,與人類結合生下齊格蒙與齊格琳。這對兄妹失散多年後重逢,並生下全劇核心人物齊格飛,讓他繼承佛旦奪回城堡和權力的意志。佛旦妻子婚姻之神因亂倫關係逼迫他改變計畫,甚至將自己最愛的女兒女武神布倫希德長眠於火焰之中。

黑眼睛跨劇團導演鴻鴻將神話與當代社會議題並置,「家」是全劇核心主題,從不幸的婚姻關係與亂倫的家庭結構中,對照現代新道德觀、父女的依賴及父子的衝突,展現權力以及階級的鬥爭。在鴻鴻的構想中,舞台是一座核能發電廠,佛旦如同政治人物,意圖拯救世界的計畫,卻因與現實衝突而無法堅持理想只能迂迴前進,反映現代政治處境。

肢體意象描繪《齊格飛》  《諸神黃昏》讓平民崛起

《齊格飛》是華格納歷時最久寫就的篇章,也是編曲最繁複、戲劇張力最強的一部。象徵著全世界權力卻受到詛咒的指環歷經波折後,被龍緊緊看守。奪回指環的任務臨到了齊格飛身上。父母雙亡的齊格飛由尼貝龍人迷魅扶養長大,迷魅卻意圖利用他奪得指環。故事最後齊格飛跨越烈火,與當年因抗命拯救齊格飛雙親被佛旦剝奪神權的女武神布倫希德結為夫妻。

EX-亞洲劇團導演江譚佳彥以精簡洗鍊的台詞結合意象深遠的肢體表演,呈現山林遊走、力屠巨龍、穿越烈焰等充滿神話色彩的情節,而角色內在對於「我是誰」的認同探索,以及「是命運決定人生,還是心中慾念決定命運?」的提問,則為《齊格飛》最耐人尋味的主題。

最終章《諸神黃昏》起始於萊茵女兒的預言:「命運遺棄我們了!」齊格飛將指環交給妻子,開始四處旅遊。矮人哈根的陰謀引誘齊格飛飲下忘情水,忘了自己的婚約而愛上哈根的妹妹。遭背叛的布倫希德報復齊格飛,讓他被哈根刺殺。布倫希德取下指環向天父佛旦說:「一切的不幸都是由神引發,而齊格飛的死,是為這個世界免於可怕詛咒的救贖。」諸神的末日來臨,大火焚燒城堡、洗淨指環詛咒,萊茵河氾濫。

再拒劇團以「無導演」的創作型態,由十人組成的團隊,像「練團」般一路探索著結合聲音、行動、劇場的跨領域作品。無分導演、演員或者技術,每個人都在場上,永夜的眾聲喧嘩,多元意識的共存,呼應華格納在《諸神黃昏》中注入了的思想——眾人抬頭望見神殿瓦哈爾城,火焰完全吞沒諸神,這正是平民的崛起。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打破領域疆界的總體藝術

在歌劇發展史上,華格納是位革命性的音樂家。十九世紀之前,舞台上音樂重於一切,其他演出媒材只是附加在音樂之上的產物。為此,華格納提出「樂劇」的口號,提倡以音樂與戲劇並重為目的來創作歌劇,建議作曲家親自參與劇本的創作,並認為歌劇的題材應只適宜於音樂處理。他是歌劇史上第一個身兼編劇和作曲家的創作者,同時也為自己的歌劇寫下連篇的舞台指示和搬演守則。

他認為,歌劇應該結合莎士比亞的戲劇和貝多芬的音樂,劇場整體,無論是劇情、語言、音樂、演員動作、舞台氣氛,甚至包括劇場建築和內部空間,都須統一起來,為演出服務。他所提出「總體藝術」(total art)理想,是一種「全面涵蓋人類感官系統的藝術經驗」,今日的「跨領域」趨勢,亦可追溯自華格納的啓發。(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