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大自然也喜歡跳舞的編舞家彭筱茵,一直在思考如何將「舞蹈」與「生態」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東西結合成作品,直到遇見同樣熱切關注環境議題的澳洲現代舞之母伊利莎白.陶曼,她的一句「自然是人生的一面明鏡」,讓彭筱茵豁然開朗。新作《境/鏡》中,從自然映照人性,讓舞者表現了萬物循環生長的正面力量,更突顯了自然的黑暗面與人為的影響。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境/鏡》
6/27~28 19:30 6/28~29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要如何將流動的動作透過文字意象表述?每位編舞家都有各自的詞彙庫,而觀看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的排練則像走在台東縱谷,青草味、海潮聲接連襲來,藝術總監彭筱茵所勾勒出的意象清晰而具體:「讓你的呼吸像海浪,一直走,一直走。」「重心往下,然後像樹的氣根鑽破土壤。」
與澳洲現代舞之母合作編舞
這與彭筱茵的非科班出身經歷息息相關,「我愛跳舞,但也喜歡大自然,從小就是個野孩子,喜歡往外跑。」國小唸舞蹈班,接著一路讀普通班,喜歡舞蹈的心情從未變過,只是父親跟她說:「我不會反對妳跳舞,或親近藝術,但希望妳可以接觸更多不一樣的東西,認識不同領域的人,讓妳的人生更寬廣一些。」於是她先進入台大農藝系,接著才到北藝大舞蹈創作所。
大學時期加入新古典舞團累積肢體能量,直到二○○六年遇見同樣熱切關注環境議題的澳洲現代舞之母伊利莎白.陶曼(Elizabeth Dalman),「舞蹈」與「生態」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又都是彭筱茵所熱愛的事物終於被兜在一起。
陶曼的創作來自澳洲大地的孕育,她讓作品不只在劇場中發生,打破空間的隔離,讓舞蹈延展到沙漠、草原,「《沙漠新娘》根本是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出來的作品!」這個呈現澳洲沙漠原始樣貌,並讓觀者反思生態破壞議題的舞作,讓彭筱茵大受震撼,也埋下了日後與陶曼合作的種子。
以湖水為起點映照人性
多次前往澳洲交流,因陶曼的舞團與創意中心座落於具有五百萬年歷史的喬治湖,彭筱茵花了許多時間待在湖畔,有時靜坐冥想、有時奔跑跳躍,新作《境/鏡》Mirror Image便以這汪湖水為起點,匯聚了一群對生態抱有強烈關懷,跨世代、跨文化的創作者(除了澳洲陶曼、台灣彭筱茵外,還有馬來西亞編舞家黃志雄),並取自陶曼曾對彭筱茵說過的一句話:「自然是人生的一面明鏡。」從自然映照人性,「自然有其雙面性,不只好的,也埋藏危險。」
因此在《境/鏡》中,彭筱茵不只讓舞者表現了萬物循環生長的正面力量,更突顯了自然的黑暗面與人為的影響,並從澳洲回望自己所生長的土地,多媒體影像設計皆取材自台灣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剛滿八十歲的陶曼也將獨舞Lake Icon,用許多具有象徵性的手部姿態,比如類似中國舞劍指的「自然(老鷹)/人類之眼」、類似OK手勢的「餵食/獵食/人類的貪婪」,或是摩擦肚皮的「飢餓/索求」、「飽食/滿足」等,具體而微地表現喬治湖上生命的循環和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