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芸的音樂 吟唱足下島嶼風情
因旅行台灣而醞釀出的音樂專輯《故事.島》,讓作曲家李欣芸獲得去年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十一月中旬,《故事.島》專輯將化為立體的多媒體音樂會,由臺灣國樂團演出,屆時除了呈現蕭青陽為原專輯設計的剪紙藝術,還有紀錄片導演龍男的影像,以台灣小人物的故事穿插在動人音樂之中。
因旅行台灣而醞釀出的音樂專輯《故事.島》,讓作曲家李欣芸獲得去年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十一月中旬,《故事.島》專輯將化為立體的多媒體音樂會,由臺灣國樂團演出,屆時除了呈現蕭青陽為原專輯設計的剪紙藝術,還有紀錄片導演龍男的影像,以台灣小人物的故事穿插在動人音樂之中。
NSO這個樂季的駐團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為了創作曾在今年夏天在台北住了兩個月,深入體驗本地的各種風情,也讓他深深覺得作品一定要與這地方緊密連結,於是提出要求,將曲名冠上「台北」,重新定名為《台北地平線》。十二月,這首新曲將由NSO首演,讓台北被世界聽見!
義大利艾德現代芭蕾舞團演出風格橫跨古典、現代,十一月將帶來前任藝術總監、現駐團編舞家比戈哲提的兩支舞作。比戈哲提擅以古典樂進行創作,他的作品就像午後的義式拿鐵,牛奶中和了咖啡的苦澀,提神,溫和,不過分挑釁。
十一月底,林文中舞團將為國內觀眾呈現與美國芝加哥沙爾頓舞團交流編創的兩支舞作,看異文化激盪下的身體新樣貌;而「小」系列的最新作品《水淌河小》也同步推出,在作曲家劉俊德破碎的樂句結構中,林文中以漩渦的概念再次實驗古典與現代的身體。
秋高氣爽時節,正是聆賞音樂的時候!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推出的國際音樂節,今年邀來多位名家,如大提琴家林恩.哈瑞爾、薩克斯風演奏家文生.大衛、小提琴家基頓.克萊曼、鋼琴家白健宇、指揮克勞斯.彼得.弗洛爾等,為台灣樂迷鋪展出豐盛的音樂饗宴!
為培育新一代表演人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和兩廳院合作舉辦「新人新視野」創作演出計畫,將年輕戲劇、舞蹈創作者引介給國內觀眾,自二○○八年起至今已來到第五年,今年的舞蹈篇也前所未有地加入音樂人與舞蹈跨界合作,新秀登場,跨出原本專擅領域尋求創作的刺激和火花,令人期待。 今年的新人有「想讓聲音成為被看見的可能」的音樂人王雅平、與三個親弟弟組成「長弓」舞團的張堅豪、曾參與「下一個編舞計畫」的田孝慈,以及擁有多次國內外編創經驗的林素蓮。 王雅平的《諷刺詩文》,題名意象強烈,在「音樂劇場」的概念下與編舞者林宜瑾合作,試圖顛覆劇場中聽覺與視覺的傳統主客關係,製造一場實驗性的聆賞過程。張堅豪以舞者身分多次與國內編舞家合作,反思舞者的身體若不隸屬於某個編舞家而是自己的,該是什麼模樣?與張堅志、堅貴兄弟三人在《合體》中,表現具一體性又各自獨立的身體/舞蹈。田孝慈的《旅人》從生命就是一場漫長旅行的意念發展成舞蹈。林素蓮的《細草微風》則脫胎自一段結束的戀情,從中觸動創作者思考「愛」呈現在生活的微小事件中,如何被表述、被實踐、被分享。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舞蹈作品選擇在非劇場的空間呈現,從倉庫、廢墟到古蹟甚至百貨公司中庭,藉著演出和空間對話,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演出場域的選擇,不僅是藝術家玩形式的創新發想,也展現了表演藝術的有機性。 舞 蹈家古名伸多年來帶著舞者征戰各種空間,證明「舞台」不設限。十年前的《出走》,到這次她選在自家桃園大溪的百年老宅推出古舞團廿周年特別演出《回來》, 連演廿場,別具意義。除了古名伸親率三代舞者呈現擅長的即興舞蹈,還融入戲劇偶戲、影像科技、現場音樂及互動裝置。精銳盡出的陣仗,看得出是她想藉老房子 與新靈魂的對照,進行自我生命和創作歷程的整理,也讓當代藝術的多樣元素在百年建築裡碰撞出新的火花。 有趣的是,舞團還作了演/餐合一的安排,看表演之餘,還可以享受當地食材烹調的美食。走一趟大溪,有看有吃,再來個小鎮半日遊,何樂而不為?
還記得當初在電影院裡,看到艾馬爾成為調音師Stefan Knupfer眼中「超難搞的反派角色」時,腦海中聯想到先前在東京opera city聆聽艾馬爾獨奏會的畫面,不禁莞爾一笑:那是一場至今仍然難以忘懷的音樂會,艾馬爾展現了滴水不漏的絕佳控制力,對於樂曲的各個細節,在艾馬爾的 指尖下所營造出來的是百分百權威感。你甚至可以從現場的氛圍之中,約略感受到他完美主義(也就是龜毛)的那一面,彷彿每一個琴音在空間中延展的長度都是計 算過似的,現役的鋼琴家之中,能夠堅持到如此細微者幾希。 我相當期待艾馬爾的獨奏會(尤其是德布西),就是因為他某種程度代表了鋼琴界「結合工藝與造詣」的巔峰,相信他將會帶來一場紮紮實實的饗宴,讓樂友盡興而歸。
三度入選「新人新視野」的編導姜睿明,以《約瑟夫.維特杰》探討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姜睿明說,第一年的《戲劇概論》從個人出發,講的是自我認同;隔年的《寂寞B姊俱樂部》處理人際問題,觸及性別認同。今年《約瑟夫.維特杰》,仍舊關注認同,但框架擴大至社會國家。該劇從一則新聞出發,以德國納粹為背景而寫成,跳接拼貼現實和回憶場景,透過大的歷史框架,探討個體之於社會的處境。 改編自瑪莎.諾曼(Marsha Norman)劇作《晚安,母親》Night, Mother,首次入選「新人新視野」的黎映辰,由母女關係開始,拋出思考軸線,融合演員的生命經驗,發展出《媽媽我還要》。不同於原作著墨死亡議題,黎映辰以羅蘭.巴特的符號學,解碼劇中的「甜食」隱喻。黎映辰表示,食物在劇中展現母親的焦慮性格,不斷餵食的過程,也象徵母親的愛對於女兒的壓迫。最終,母女相互傷害的傷痕累累,女兒選擇死去的手段,對黎映辰而言,是女性自我理解的實踐,也為了重生,做一個女人。
拉著他的視障學生,美籍鋼琴家范德騰(John Vaughan)在近兩年以另類舞台劇的方式發展出的《彈琴說愛》,在台灣不但受到從不聽音樂會的觀眾歡迎,更前進中國各大城市掀起了一波波熱潮。從藍調到蕭邦,流行到前衛無所不「彈」,也無所不「談」。但在舞台劇的表演之前,殊不知他早以一口流利的中文,開了多場系列講座,吸引著另一批批音樂愛好著。 從二○○八年開始,他就以「如何成為一個成功又快樂的鋼琴老師」、「暈頭轉向、天旋地轉的蕭邦圓舞曲」、「俄名昭彰」、「名偵探范德騰」等主題大膽剖析鋼琴音樂及演奏技巧,並且傳授贏得鋼琴大賽秘笈。充滿趣味的題材加上唱做俱佳的豐富肢體,一掃教學講座嚴肅沉悶的刻板模式。現在,原名約翰的范德騰將要使出他的拿手本領與NSO樂手們合作,跟著喜愛在他活動地區漫步的約翰.布拉姆斯一起去散步。隔著時空,兩個約翰的走路也許姿勢不同、也許語言不通,但踩著相同的步伐節奏,觀眾必定聽得明白。
看到桌上放著半杯水,你的直覺是「只」有半杯,還是「還有半杯」? 對於演奏家來說,雙手是演奏生涯中最重要的工具,但命運的捉弄,讓事業處在巔峰時期的鋼琴家葛拉夫曼(G. Graffman)患了「肌張力不全」的毛病,導致右手無法受腦部靈活控制。但生性樂觀的他卻沒有因此而氣餒,不但開始接觸攝影、旅遊、美食美酒,更鑽研左手曲目、邀請作曲家創作新曲,為左手鋼琴演奏曲催生。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雖不是他的委創,卻也是他的拿手曲目之一。 為左手創作的作品不少,但最經典的就是這首樂曲,由於必須以一隻左手兼顧音色、並同時演奏多個聲部線條,因此並不是每位鋼琴家都能有這樣的能力。而由於它豐富的內容,聽起來並不會感覺單薄,反而時常忘記這是僅用一手彈奏的樂曲。 音樂會特邀曾任德國耶拿愛樂管絃樂團(Jenaer Philharmonie)音樂總監的可拉斯.米爾頓(N. Milton)跨刀指揮NSO,除演出《左手鋼琴協奏曲》外,還有新銳李元貞的新作《間奏曲:商》。此曲以音樂探索各國家社會問題、歷史事件及危機,令人不安的內心及感動,是作曲家對人類生活的直接反映。
為了舞團廿周年,編舞家古名伸把製作拉回她家族位於大溪的百年老宅,演出《回來》,對古名伸而言,這是具象的行動,也承載著個人的創作與生命歷程,意味深長。雖然感覺受到老屋召喚,古名伸卻無意取材家族歷史進行創作,「我的舞團從不是一個懷舊的團,進老屋演出是把當代放到過去的時空,希望產生某種反差,有特別的時空想像。」
日本作曲家水嶋一江所創發的Stringraphy表演形式,利用杯子電話的傳聲原理,在演出空間中以絲弦搭起龐大的「樂器」,像一台平放的豎琴,演奏者優雅地在這做裝置中游移、走動,帶著白手套的雙手靈巧地捏在弦上滑動或撥彈,頓時魔術一般的音符就從他們的手上發出
邁入第十一屆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以「穿越時空.FUN.絲路」為主題,串聯來自哈薩克、烏茲別克、土耳其、伊朗、印度等五國的傳統樂舞、工藝。讓民眾看見「欽察汗國」、「鄂圖曼」、「察合台汗國」、「蒙兀兒」等課本上的歷史名詞,傳承至今的樣貌;並且從地球村移民史的觀點,感受在異國旅遊風情之外,其間相互對應,也可能與台灣民眾切膚關連的文化脈絡。
在新作《身體輿圖》中,編舞家蘇文琪一改以往「論文寫作式」的創作思維,不談外在環境給人的刺激和變異,而是鑽進肉身,尋找隱藏在感性情緒底下的,生命的核心。邀請王福瑞、吳季璁與周曼農一起創作聲音、舞台視覺、文字、動作,四元素如四道獨白,在劇場匯流為一支關於生和死、平衡和失衡、控制和失控的私密展演。
藝術家謝德慶以「年」為單位的行為表演創作,是近乎極端的生命作品,編舞家俞秀青新作《生命是條漫長的河》將其作品和生命轉化為六個主題片段,集結多位藝術家,以舞蹈劇場結合影像和現場音樂,透過不同風格的肢體表演,探索當代社會對人形成的約束,以及生命和藝術之間的關係。
英國模仿狗劇團的《謀殺克雷曼》,全劇交疊主角的主觀視角與敘述者的第三人稱觀點,雙重敘事手法交錯進行;兩層旋轉的舞台裝置,多重切割的多媒體影像,結合電影、動畫與現場表演,創造如懸疑片般驚悚的臨場感。
備受矚目的法國大提琴家卡普頌,將在NSO「酒神與海妖」音樂會中,與出身於巴黎音樂世家的指揮蓋柏合作,演出高難度的聖桑斯《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同場也將演出拉威爾的《庫普蘭之墓》與德布西的《夜曲》盧賽爾的芭蕾舞劇《酒神與亞麗安娜》,呈現法國音樂的精緻。
應國臺交之邀,大提琴家林恩.哈瑞爾擔綱「NTSO國際音樂節」開幕音樂會「天堂啟示錄」的重量級演出貴賓。哈瑞爾是從樂團歷練出來的獨奏家,而聲樂家父親的影響,更讓他著重琴音如人聲歌唱的變化。這次他將帶來新專輯曲目《羅可可風主題變奏曲》以饗樂迷。
一座巨型風車矗立在華山文創園區的草原上,參與的眾人是推動的風,一起與冒險逐夢的騎士唐吉訶德,轉動了台灣表演藝術的新能量。即將於十月六日至十一月四日登場的「華山藝術生活節」,今年以「風車」為精神象徵,在幕啟幕落,剎那永恆的感動中,留下回憶,一起醞釀,一起茁壯,共同透過表演藝術,創造一個時代的美好。
退休協會的新生代 今年十月份的藝文天空多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因為退休基金協會首次與NSO合作,贊助國家交響樂團(NSO)「PFA古典音樂駭客之夜」的演出。如此看似跨領域的結合,究竟由何而來?本期特別專訪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以下稱退協)理事長,同時也是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學系的王儷玲教授。 成立於民國八十八年的退協,由現任考試院院長關中擔任第一屆理事長,而王儷玲則於去年出任第五屆理事長。作為年輕世代交接的第一棒,王儷玲謙虛地表示,既然前輩們希望賦予她這個重責,那麼她一定會全力做好。「退協是個完全民間以及公益性質的組織,我們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人們能獲得優質的退休品質。」王儷玲如是表示,退協以往做了許多前端的工作,現在希望能擴大給全民認識,推廣及早規劃退休生活的概念。 採訪這天,前一日才自美返國的王儷玲,尚忙碌於學期初開學的冗雜與行政的諸多事務,不過她依舊神采奕奕,活力充沛;對照起校園裡一群群正在認識環境的大一新鮮人,那種興奮在年輕臉龐上的飛舞,是同樣純真且真摯的。王儷玲說:「協會的三大工作方向,在於管理效率化、制度合理化、理財教育正規化,成立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做了很多。」 「我們的社會因為受到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衝擊,規劃個人的退休生活實為重要,而及早正確規劃,更是協會希望加強推展的觀念。」王儷玲認為,因為要認真生活、健康樂活,所以現代人應關心自己的退休計畫,若是以放任不管的態度面對,則恐有老大徒傷悲之感。 退協的重要工作 「協會起初成立時,許多理監事與重要會員,也同是公務單位的各類相關諮詢委員,因此協會多數扮演著平台的角色,無論是輔助政府的法令推動,還是勞工退休金公民營並存制度,或是受託進行研究案等等,都是比較學術性的活動。」王儷玲說。退休規劃的概念,其實是與全民息息相關的,因為最基本如國民年金、勞保等制度的運作,都是退協關心的層面,而引介國外已成熟的經驗,也是退協努力的工作之一。 另外,民間的保險公司或金融機構所進行的活動,退協也長期持續地關注與監督,務求民眾「知」的權利不受影響。最後一點,王儷玲提到,也是現在退協新的致力目標,就是向大眾推廣正確的退休計畫。她說:「並非所有
令所有爵士樂迷期待已久的年度盛事「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在引頸期盼中已於八月底正式登場。時光飛逝,二○一二年的爵士派對堂堂邁入第十個年頭,對台灣的愛樂者、爵士生態及賓士車主都是一次次全新的風潮,每年兩廳院對舉辦內容企劃屢出新意,持續支持「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六年的台灣賓士,今年除了例行的四場售票音樂會之外,更首度加入戶外露天音樂會,目的即希望邀請更多充滿活力、雅好各式音樂型態的新生代一同加入聆賞,感受爵士當代魅力及多變的風貌。 賞車與賞樂者 共享爵士無拘無束的魅力 今年的爵士派對從八月廿五日開始,由國內的「Soy La Ley古巴爵士樂團」、「世界軌跡樂團」、「絲竹空爵士樂團」於兩廳院廣場的戶外演出掀起序幕,八月廿六日下午則有喬‧洛瓦諾Us Five爵士五重奏(Joe Lovano Us Five)作為室內場次的第一場演出。而原訂於廿四日晚間的開幕演出日本知名fusion天團「方格子樂團T-Square」,則因「天秤」颱風攪局,順延到當日晚上精采呈現。 另外還有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NTCH Summer Jazz Project)、明格斯爵士大樂團(Mingus Big Band)及爵士天后佩蒂.奧斯汀(Patti Austin)等室內音樂會,也於九月初陸續登場,將初秋的台北樂空薰染地沸沸揚揚。 展出的現場,唯一的贊助單位台灣賓士也於國家音樂廳迴廊展示旗下車種The new C-Class系列共兩台,參與爵士盛宴的樂迷在票口等候入場的同時,也興奮地與活力洋溢的賓士名車合照,現場氣氛熱烈,賞車與賞樂者互相成影,儷影動人。 台灣賓士總裁康柏瀚(Eberhard H. Kern)表示,今年度的爵士派對除了內容更豐盛,邀請到葛萊美獎肯定的多位音樂家,也首度請來享譽國際的爵士天后佩蒂.奧斯汀來台演出,總裁對於自己將會前往參加這場音樂會,言談間也流露雀躍之情。訪問這天恰逢Joe Lovano Us Five的演出,與夫人一同前來欣賞的康總裁,除了比平日多了愜意的氣息,有美麗嬌妻陪伴的總裁,笑容與言談也悄悄增加,足見爵士樂可以催化的奇妙魔力。 <p
以「全台第一親兄弟舞團」為號召,張家四兄弟張堅豪、張堅志、張堅貴、張鶴千都習舞、跳舞、以舞者為業,今年拆解姓氏「長弓」為團名,並首度推出創團公演,發表的五支作品皆由三兄弟編創(年紀最小、仍就學中的張鶴千除外),著實令人好奇這個舞蹈之家怎樣形成?四兄弟又各自形成怎樣的肢體和創作風格? 長子/藝術總監張堅豪曾與何曉玫、鄭宗龍、黃翊等編舞家合作,編創《下一個》,透過與兩位弟弟的共舞,介紹一家三人不同的身體特色和性格;和驫舞劇場、拉芳舞團合作過的次子/創意總監張堅志將帶來全新作品《越馬背》;老三張堅貴的創作力最旺盛、舞團也是在他推波助瀾下成軍,這次帶來曾在「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獲得年度大獎和優選獎的《格局》、《Red Idea》、《分.吋》等作,分別就空間、現代芭蕾融合戲劇性演出、將身體「樂器化」等不同形式進行創作,各異的編創角度和題材,令人對這個全員投入舞蹈的家族舞團充滿新鮮的期待。
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牡丹亭》大家熟知,杜麗娘白晝春夢一夢而亡;《紫釵記》寫霍小玉與李益情事,劇中無夢,但原傳奇小說霍小玉夢 一盒鞋,鞋、諧同音,作為伏筆;《邯鄲記》寫盧生被呂洞賓度化,店小二煮黃粱飯,盧生枕睡一夢,醒來黃粱飯剛熟,謂之黃粱夢;《南柯記》寫淳于棼醉睡槐樹 下,夢引入螞蟻國,醒來始覺南柯一夢,立地成佛。 《南柯記》與《邯鄲記》故事主體都在夢中境遇,《邯鄲記》全境寫官場現實入辟犀 利,《南柯記》卻假托蟻獸之國,更顯真幻難辨。從原著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到湯顯祖改編《南柯記》,人蟻相同,皆不過營營求生,汲名好祿。想像自己進 入蟻穴,那是何種光景?以今日眼光來看,《南柯記》饒有卡夫卡變形意趣,也有拉美魔幻寫實況味,劇中淳于感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更有白先勇託寓憶友 的美文互文。四夢皆極品之作,滄茫亂世,不看《南柯記》待看何?
推薦「推廣型音樂會」的確很奇怪,不過這真的是一看節目名稱就引起我極大興趣的音樂會,然後再看看可能的曲目及演出者,更是令人想一聽究竟了。以鬼故事為 主題,多半需要幾分膽識,一來你並不曉得作曲家當初寫這些「鬧鬼音樂」是否有其特別用意,甚至怨念(像咱們東方傳統音樂,很多都有招魂的功能),會不會演 奏到一半突然出現譜上沒有的音樂,那可真嚇人。二來,若是選的這些鬼音樂本身沒那麼嚇人,那該要如何自圓其說呢?主講者焦元溥的導聆功力自是不在話下,而 他開出的希罕曲目及演出組合也足以擺平像我這樣重口味的傢伙,例如李斯特為鋼琴與朗誦所寫的鬼新郎傳說《蕾諾兒》,例如張艾嘉+嚴俊傑的組合,都頗令人興 奮。雖然鬼月早就過了,但誰曉得,鬼樂其實常常出現在你的CD唱盤裡!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