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妲香卡舞蹈團(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提供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循著絲路穿越時空 搭起在地連結的文化橋梁

2012亞太傳統藝術節 十月初邀你體驗中西亞風情

邁入第十一屆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以「穿越時空.FUN.絲路」為主題,串聯來自哈薩克、烏茲別克、土耳其、伊朗、印度等五國的傳統樂舞、工藝。讓民眾看見「欽察汗國」、「鄂圖曼」、「察合台汗國」、「蒙兀兒」等課本上的歷史名詞,傳承至今的樣貌;並且從地球村移民史的觀點,感受在異國旅遊風情之外,其間相互對應,也可能與台灣民眾切膚關連的文化脈絡。

邁入第十一屆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以「穿越時空.FUN.絲路」為主題,串聯來自哈薩克、烏茲別克、土耳其、伊朗、印度等五國的傳統樂舞、工藝。讓民眾看見「欽察汗國」、「鄂圖曼」、「察合台汗國」、「蒙兀兒」等課本上的歷史名詞,傳承至今的樣貌;並且從地球村移民史的觀點,感受在異國旅遊風情之外,其間相互對應,也可能與台灣民眾切膚關連的文化脈絡。

2012亞太傳統藝術節

10/6~14  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INFO  www.ncfta.gov.tw

索票專線  03-9705815轉1318、1328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亞太傳統藝術節,已經邁入第十一屆。今年以「穿越時空.FUN.絲路」為主題,邀請位於古絲路要道上的中、西亞國家文化團體,帶來傳統樂舞表演與工藝展演活動。整體規劃奠基於過去深耕十年的經驗,更著重從生活面向切入的細節安排,期待透過展演、講座、市集、主題之夜等多元的呈現方式,深化、拓展文化交流的效應。

以「絲路」為主軸 串聯五國傳統樂舞、工藝

傳藝中心主任方芷絮指出,本次活動安排,以「絲路」為主軸,串聯來自哈薩克、烏茲別克、土耳其、伊朗、印度等五國的傳統樂舞、工藝。讓民眾看見「欽察汗國」、「鄂圖曼」、「察合台汗國」、「蒙兀兒」等課本上的歷史名詞,傳承至今的樣貌;並且從地球村移民史的觀點,感受在異國旅遊風情之外,其間相互對應,也可能與台灣民眾切膚關連的文化脈絡。

方芷絮說:「相較於歐美文化,亞太國家離我們較近,但民眾對於亞太文化的了解卻相對陌生,甚至有些負面的刻板印象。經過過去十年的盤點,我們對照亞太地區與台灣的文化、生活,不難發現其中都有傳承的脈絡相連。母語是媽媽說的話,而今天的台灣,出現愈來愈多新住民媽媽。未來,我們談『母語』,不再只是客語、閩南語,可能也包括印尼語、越南語、菲律賓語、中國大陸方言……仔細追索,這些相對陌生的文化、語言,其實都跟我們的生活、傳承息息相關。另外,伊斯蘭是全球第二大宗教,但台灣民眾對其文化精神,或者為何引起世界重大爭議的關鍵,都十分不熟悉。」

因此,這趟循「絲路」追溯文化發源的旅程,除了依照地理路線,由東至西勾勒繁華盛世所孕育出的傳統藝術,也期待創造放眼台灣與廣大亞太國家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新絲路。表演專場邀請演出包括:如春天早晨徐徐和風的古波斯「薩巴」(Saba)音樂(伊朗薩巴民族樂團);與唐朝詩人筆下描繪「胡旋舞」、「拓枝舞」相呼應的古絲路樂舞(烏茲別克斯坦民族樂舞團);以傳統音樂為基礎,融合喉音演唱、薩滿儀式、現代劇場元素的創新表演形式(哈薩克圖蘭民族樂團);東北部高加索及黑海地區氣宇軒昂的男子舞蹈(土耳其布爾薩民族樂舞團);以及具有印度傳統精神的現代舞蹈(印度妲香卡舞團)。

搭建國際文化與國內民情相互交流的平台

於此同時,活動也安排國內以中、西亞文化元素創作的表演團體演出,比如台北民族舞團、臺灣國樂團、曾在太陽劇團演出的舞者張逸軍、汎絲路樂團、敦煌古典舞集、塔拉那現場藝術、歐陽慧珍舞蹈團、絲竹空爵士樂團等,期待增進國內、外相近領域藝術家彼此交流、對應的機會。

傳統工藝的部分,則以示範與講座,呈現伊斯蘭書法、烏茲別克刺繡藝術、土耳其浮水畫藝術,以及哈薩克毛氈編織藝術。方芷絮表示:「這些藝術表現,對應於台灣在地的書法、刺繡、編織,有很多對話空間。大家提到傳藝中心,常覺得是為觀光客服務,但我們更希望搭建一個國際文化與國內民情相互交流的平台。大師講座為國內藝術創作者提點更深入探索的可能,傳習街上則將擺出市集,由受邀團隊帶來最道地的中、西亞漆器、紡織品、琉璃、銀飾、皮飾,既深化民眾參與的五感體驗,也呈現遊牧民族文化中,各取所需的交易方式與生活切面。」

走出園區,為了推廣、分享,讓更多民眾得以參與,主辦單位也安排了「校園主題之夜」和「國際友誼之夜」。方芷絮舉二○○四年亞太傳統藝術節為例:「當時以『婚戀文化』為題,帶著家鄉的歌謠樂舞,走進宜蘭外籍新娘村,讓展演團隊真正感覺到土地的生命力。」今年,走進社區、以民俗樂舞交誼的活動,將在宜蘭大二結社區的二結王公廟廟埕舉行,內容結合宜蘭大神尪仔、北管陣頭等民俗文化的呈現與交流。

方芷絮特別強調:「文化部成立後,整體文化施政是更全面性的觀照。未來,國際化和在地化,並非窄化、切割發展。傳藝中心期待將國際化帶入村里鄉鎮,透過將歷史名詞與生活連結的重要議題,拓展國人視野。除了呈現不同文化脈絡下的美學經驗,進行樂舞、工藝、信仰等文化交流,也期待民眾能在參與過程中,與自身的生活經驗對應、思索,於生活價值有所對照與反思。」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