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羅莎舞團RAIN

羅莎舞團的安娜.德瑞莎.姬爾美可的作品Rain是這個月必看的節目,極限派抽象舞蹈風格,配上當代極限主義的音樂,呈現出當代藝術的面貌,及現代人與當代藝術的關係。 看似簡單重複、變化極小的動作,不斷重複細微小小改變的音樂,現實中當代人看似日復一日,過著複製般的生活,其實日積月累,不斷細微的輕若羽毛的改變中,長久下來也會展現新的人生風貌。 極限主義發展出的音樂、藝術、建築在探討現代人在有限的能力及狀態下,如何發展出簡單的作品,而能得到無限的可能及滿足。 讓我們帶著簡單放鬆的心情,不必盛裝,休閒一點較好,在進入初夏的日子,一同進入劇院感受羅莎舞團傳遞給我們輕快、簡單、愉悅的感覺。 文字|余永寬 「挪威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咖啡館老闆,40歲

文字|余永寬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音樂新訊

十年有成,十方樂集《擊樂嬉遊祭》

四位國際大賽得主回台共襄盛舉

邁入第十個年頭,推廣現代音樂不遺餘力的十方樂集今年可說是大豐收,除了在金曲獎一舉入圍三個專輯獎項外,十場打擊樂專題演出──「擊樂嬉遊祭」,也從上月登場,將持續演出到六月中旬。這一系列音樂會的曲目以前衛和具有實驗精神為主題,除了國外經典作品,十方樂集也與多位國內新生代作曲家合作,為十週年慶譜寫擊樂作品,也將這次演出擴展為新創作的發聲空間。 「擊樂嬉遊祭」是全台少見的打擊樂專題演出,號稱擁有最多國際大獎得主團員的十方樂集,邀集了旅居歐美亞的團員返國同台飆樂,四位國際大賽得主也將共襄盛舉:木琴獨奏會「一枝獨綉」由國際木琴大賽亞軍的黃綉丹演出;「雙人隨響」由荷蘭高德阿姆斯現代音樂大賽演奏組亞軍王小尹及德國Darmstadt國際現代音樂節演奏首獎陳玟玎共同演出;「漫步雲端」則由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首獎得主黃皚雲領銜。另外,擁有作曲長才的團員孫名箴也從太極、對奕、功夫得到靈感,自創音樂劇場作品「氣動劇場」,展現現代音樂的中國思維。(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亨利與大地夏夜音樂饗宴

「阿卡貝拉」(A Cappella)一定會風行,因為它精緻、熱鬧、好玩,而且是時下流行的Team Work。三十年前校園民歌發展出吉他彈唱風,一時間大學生、牛仔褲外加一把吉他,變成一種鮮明形象。往後多年,能蔚為潮流的音樂型式委實不多,就算有,大多也是表面的流行,音樂本身意義不大,阿卡貝拉是其中例外。一種樂風往往呈現某種時潮,「阿卡貝拉」出自中世紀的教堂清唱,基本上除人聲之外不用其他樂器。這樣一來,除了演唱技巧的要求之外,編曲的講究,演唱團隊的默契與訓練,注重舞台表演效果等,和民歌時代的清純唯美是截然不同的要求,沒有硬功底是唱不來的。 大地五重唱號稱台灣第一個無伴奏重唱團體,這點和第一家鹽酥雞一樣倒未必明確可考,不過該團由校園民歌手黃大城領軍,頗有長江前浪兼後浪的傳承意義。這場演唱會排出多首民歌、老式西洋歌曲、近代音樂劇、輕歌劇,恰可示範阿卡貝拉的多重表現形式。六月國際大卡很多,不必我多吹捧,倒是我最近觀察到身邊產生不少阿卡貝拉的小族群,我很期待看到歌手出馬,刺激興趣,風行草偃,讓年輕人的歌喉從卡拉OK技術升級,大家都來阿卡貝拉。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歐嘉.肯恩與北市交

歐嘉.肯恩是范克萊本鋼琴大賽有史以來的第二位女性金牌獎得主。第一次是來自巴西的克里斯丁娜.歐提茲於一九六九年獲得首獎。中間隔了卅二年。二○○一年,歐嘉,這一位來自俄國的年輕媽媽,以充滿熱情與張力的彈奏,與來自烏茲別克的鋼琴家史丹尼斯拉夫尤但尼契並列第一。這也是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四十三年歷史中唯一一次的金牌獎由兩人共得。 歐嘉.肯恩的彈奏是典型的俄國傳統風格:精準的技巧、強而有力的音色(big sound)、高能量、充沛的感情如火光四射。在她得獎之後,我曾於二○○二年在美國加州聖何西市,聽過她的獨奏會。這一位金髮美女有非常豐富的表達力(expression),讓台下聽眾著迷。她這一次來台的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個曲目應該是能讓她的特質充分發揮,將會是一場令觀眾過癮的演出。 文字|孫又文 服務於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公司,從事財務相關工作。從鋼琴與聲樂入門,唱過幾年合唱團,迷過歌劇與交響樂。現在最想聽到的是鋼琴獨奏、室內樂與乾淨的人聲。

文字|孫又文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音樂新訊

音樂三「玩家」 組成「部落」大玩室內樂

李瑄、湯婉君、呂超倫的創團演出

「即使辛苦,也要完成自己的音樂理想!」抱著這樣的態度,在小提琴家李瑄的號召下,鋼琴家湯婉君與大提琴家呂超倫,三個六年級的新銳音樂家,因為理念相投,成立了玩家部落鋼琴三重奏,為國內樂壇注入新血。團名「玩家部落」展現網路世代的思維,靈感來自愛寫部落格的湯婉君。平常三位「音樂玩家」以教課為主,在台灣的音樂環境之下,辦音樂會是理想,要求不賠錢就好。 入圍今年兩廳院樂壇新秀的湯婉君說,絃樂在室內樂裡怎麼玩都是主角,但鋼琴卻容易淪為伴奏的角色,鋼琴三重奏成團的困難就在於,如何使三樣樂器發揮和諧的效果,除了三人演奏實力要旗鼓相當,更重要的是彼此的默契。今年創團音樂會,特別安排兩首以往少見、具有深度的鋼琴三重奏:布拉姆斯c小調鋼琴三重奏,作於一八八六年,是他創作慾最活躍、精力最充沛的時期。此曲反映雄渾的景緻和莊嚴磅礡的氣勢,洋溢無限熱烈的情感,並抒發濃厚的鄉愁。德弗札克的f 小調鋼琴三重奏,作於一八八三年,正值他發展出史詩般作曲風格之際;二年之後,第七號交響曲便誕生了。三位演奏家計畫每年定期舉辦音樂會,並希望推廣國內作曲家的創作。(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音樂新訊 從巴洛克的優雅到黑人藍調的低吟

謝家豪獨奏會,擊樂詮釋多種曲風

每回在朱宗慶打擊樂團的音樂會上,身材高大修長的謝家豪,長手長腳,揮舞起鼓棒來,總是格外搶眼。斯文帥氣的外表,和朱團元老何鴻棋的粗獷海派形成強烈對比。一九九六年加入朱宗慶打擊樂團的他,畢業於北藝大音樂研究所,由黃錦祥老師啟蒙學習打擊樂,曾隨鼓王黃瑞豐老師學習爵士鼓演奏,並多次參與舞蹈配樂的創作。經歷近五百場的演出,擁有很多粉絲的謝家豪將以獨奏會,為樂迷展現個人的擊樂創作及演奏實力。 謝家豪表示,獨奏會將以擊樂重新詮釋馬克.葛蘭特沃斯的藍調爵士、皮亞佐拉的阿根廷悲傷探戈、帕海貝爾的卡農與巴赫的夏康舞曲,樂風從古典巴洛克的優雅華麗到現代爵士的恣意吟唱,時而深情浪漫,時而熱情奔放。他將以木琴、鐵琴、爵士鼓、木琴與鐵琴的二重奏、木琴與大提琴與協奏曲等組合方式呈現。此外,他也將在音樂會上演奏自己的創作,寫給打擊樂三重奏《能量》。(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戲劇 顧寶明、唐從聖 災難喜劇來飆戲

《公寓春光》 揭露職場黑暗面

《公寓春光》改編自一九六○年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The Apartment,舞台場景從半世紀前的美國搬到當今台灣,仍舊充滿許多有趣的不謀而合。角色之間的情愛、部屬關係,交互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外遇、利用、濫權、自殺事件,恰好就是台灣每日社會版的故事濃縮。導演梁志民說,《公寓春光》雖是喜劇玩法,卻是齣十足寫實的「災難片」。

文字|鄭淑瑩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舞蹈

跨界無藩籬,舞動生命追尋 貝嘉舞團三度訪台

《愛.舞》集結半世紀「愛情」主題精華

「洛桑貝嘉芭蕾舞團」三度來台,一口氣獻跳三齣舞碼《愛.舞》、《火鳥》與《艾爾頓貝爾格》,要讓台灣舞迷們大飽眼福。其中《愛.舞》是貝嘉集結了從一九五四年以來,所有以「愛」為主題的舞蹈精華片段,以《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為主軸,道盡了貝嘉半世紀以來,對愛情、青春、希望等美好的詠讚與追尋。

文字|鄭淑瑩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音樂

莫札特、法國大革命與《費加洛的婚禮》

莫札特跟法國大革命有什麼關係? 《費加洛的婚禮》又哪裡呼應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 電影《阿瑪迪斯》中,莫札特對那些批評《費加洛的婚禮》「俗得不堪入目」的王公貴族,大剌剌地宣言:「我就是個俗人啊!」 沒錯,《費加洛的婚禮》,是莫札特作品中,最世俗、最通俗,也最庸俗的一部。但是,「俗」的劇情加上「雅」的音樂,讓《費加洛的婚禮》成了一齣「跨界」的戲!

文字|楊照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音樂

夏日兩廳院 超重量級名家來辦桌!

約翰.威廉士、霍洛斯托夫斯基、齊瑪曼

今年的兩廳院夏日名家音樂會,在月初由小提琴大師祖克曼引爆熱潮後,緊接著登場的吉他王子約翰.威廉士、俄國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與波蘭鋼琴詩人齊瑪曼等三位名家,將為六、七月的古典樂星空更增絢爛光采。其中,約翰.威廉士和霍洛斯托夫斯基都在樂迷的引頸期盼下,終於首度來台;而二○○三年因SARS疫情與台灣擦身而過的齊瑪曼,則將為夏日名家系列壓軸演出,並完成個人五十歲全球巡演紀念演出。

文字|廖俊逞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音樂

遼闊如大地的吟唱

蒙古女歌手烏仁娜 用音樂穿透人心

音域寬廣的烏仁娜,特有的「雙喉音」演唱技巧,上下可跨四個八度,聲音表情之豐富,有時柔美如月光輕灑,有時卻如草原沙暴似地動人心魄。捷克樂評Petr Doruzta說:「她的音樂有如神話般解除你的防衛,帶你進入純真自然的境界;她的聲音,幻化游移在薩克斯風聲與女巫嘶吼聲之間,令人嘆為觀止。」

文字|廖俊逞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音樂 卡拉揚眼中的天才 紀念登台三十年

「小提琴女神」慕特 向莫札特致敬

「我從來沒有停止想像過莫札特,我不斷嘗試新的方法更接近他的音樂,他是陪我一起成長的作曲家,總是在我每個事業轉折點上等待著我。」今年,不僅是慕特登台的三十週年紀念,她更選擇了以前所未有的「莫札特計畫」,對這位在她生命中佔有無可取代地位的音樂天才獻上無比敬意。

文字|廖俊逞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舞蹈新訊

「自画 痕」聯展 邱素貞、謝杰樺的舞動人生

「自画 痕」—跨越 自我 痕跡—素貞杰樺雙人創作聯展

一位是睽違十四年後,毅然回鍋校園進修的邱素貞,一位是從建築系轉至舞蹈創作的謝杰樺,兩名不同背景,卻各自歷經生命轉折的北藝大舞蹈創作研究生,合作雙人舞展「自画 痕」,舞出對生命的追尋及熱愛。 踏出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後,邱素貞歷經教書、跳舞、生子,血液中的舞蹈因子從未停歇,渴望將自己的蛻變過程透過成熟的身體傳達出來,毅然報考研究所,挑戰近四十歲的體力負荷極限。作品《月下獨》借用太極導引旋轉概念發展肢體動力,《石縫中的草》探討男女力量特性差異、《圓舞曲》則著重音樂與動作關係,製造群舞如雲海翻騰的流動感。 出身建築的謝杰樺,作品《灰階混亂》關乎直線、斜線、幾何與數列,將身體的所有元素拆解再建構,刻意排列組合製造「混亂感」;《習作一》則從自身經驗出發,詮釋轉換生命跑道的奇妙經驗。(鄭淑瑩)

文字|鄭淑瑩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傑宏.貝爾

幾年前在香港藝術節看到傑宏‧貝爾的演出時,我心想,這麼前衛的表演藝術,恐怕沒有人會請來台灣吧。想不到新舞風很快就超越了我的期望,而且帶來三支比香港演出更為勁爆的作品。其中《泰國製造》幾乎完全是對話(觀眾終於發現舞者會動的不只肢體,還有思想!)兩個頂尖表演者像挑釁、也像挑逗,也挑明了「無誠勿試」,因為距觀眾看舞蹈的心理實在太遠了。 《傑宏.貝爾》就像樂團的第一張同名專輯一樣,打下他們的註冊商標──身體不只可以旋轉、飛舞,也可以吃、必須拉,可以蹂躪、也可以用種種身外之物(如名牌服飾)改頭換面,更有種種從屬於主人的附加價值。《兩人十件》則是我最期待的,如簡練的詩一般,為萬物重新命名、重新發現的過程,猶如新世紀的「創世紀」。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戲劇新訊

殘酷劇場經典《血如噴泉》 首度登「台」

為亞陶劇作 魏瑛娟打造夢魘場景

在導演魏瑛娟的領軍合作下,台大戲劇系學期公演即將挑戰法國戲劇家亞陶(Antonin Artaud)劇作《血如噴泉》The Spurt of Blood。這齣劇本僅有短短四十幾行的對白,語言中卻流露對宗教、愛、性、社會倫理等的質疑,強烈衝擊觀眾的感官及心理。 亞陶於二十世紀初提出「殘酷劇場」(The Theatre of Cruelty)概念,一反過去劇場對語言的偏重,進而強調肢體,在舞台上重現民俗儀式或各種殘酷的肢解、傷害行動,逼使觀眾直接面對,進而卸除心理武裝,獲得精神道德上的昇華,《血如噴泉》即被後世視作「殘酷劇場」的代表作之一。 為了呈現華幻流動的視覺效果,魏瑛娟、設計群與學生們可說是絞盡腦汁,除了使用環場音響與大量電腦燈外,更計劃將實體游泳池搬進台大鹿鳴堂二樓劇場。屆時如何打造出夢魘般的血腥場景,令人拭目以待。(鄭淑瑩)

文字|鄭淑瑩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戲劇新訊

台南人劇團「新劇展」 三齣戲看新意

台南人劇團「新劇展」五月登場,以創新戲劇文本作為演出製作的起點與藍圖,致力刺激新創作及發掘明日之星。首先登場的《拾荒者》,改編自十九世紀德國劇本《伍采克》Woyzeck,描繪一名拾荒者三餐吃著治療神經疾病的花朵藥物,幻想妻子出軌並將其殺害,面對痛苦的愛情與充滿幸福的死亡,殘活在邊緣意象,一切的愛與恨,殺人與背叛,還有孤獨,是真實還是幻覺?感覺的價值又是什麼? 另一齣《今天的心情有點藍》則以音樂劇場形式,表達對台灣政治現況的觀察與批判。本土、中國、日本、美國的各方聲音,在這塊土地上同時喧囂吶喊,哪一種才是我們真正的聲音?搞得大家的心情又藍又煩! 最後一場《GO!正益晚會戰士們迎向發達之路》,取材風靡台灣的日本勵志綜藝節目,將小人物的成功之路、節儉生活大考驗等劇情搬上舞台,故事從一條橫跨馬路的斑馬線開始,兩個演員巧妙運用老祖宗的智慧,解決生活疑難雜症,觀眾欣賞美好故事的同時,也能學到不少實用的生活小妙方。(鄭淑瑩)

文字|鄭淑瑩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親子新訊 3D數位投影 「邀請」觀眾也上台

小熊維尼的音樂生日派對

落葉飄飄,蝴蝶振翅飛翔,在粉蠟筆般柔軟色調的森林中,天真可愛的小熊維尼忙著尋找喜愛的蜂蜜,完全忘了今天就是他的生日。小豬、兔子、跳跳虎及袋鼠媽媽等一干好友,決定送給維尼一個生日驚喜,他們該如何設計出一場完美的派對呢? 在迪士尼動畫師與艾美獎提名燈光設計師的攜手合作下,風靡世界八十年的「小熊維尼」故事,從繪本躍上音樂劇舞台,邀請大小朋友一起上台體驗森林冒險。除了大型人偶的互動演出,以及愉悅的音樂演唱外,空運來台的高科技3D數位投影,更將舞台打造成綠油油的百畝森林,細膩模擬出陽光、樹影、雪景等動畫特效,遨遊光影魔法的童話世界。劇終時,觀眾的臉孔還會被投射在舞台後方大螢幕上,彷彿成為維尼生日派對的一分子,享受溫馨歡樂的表演氛圍。(鄭淑瑩)

文字|鄭淑瑩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洛神賦》《求證》Proof

聽多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音樂或數位科技音樂,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味,而南管音樂本身所擁有的優雅及神秘感,對我而言,一直是種美感,音符在每一個細節、分寸之間,展現出來的沈靜似乎像是一種心靈的修為,像是獨樹一格的文化精粹。千呼萬喚終於即將登場的《洛神賦》,屬於少見的跨國大製作,融合文學和美學上的成就,加上找來個外籍導演注入新元素,用西方的觀點來闡述東方的愛情故事,未演先轟動。我相當期待能參與這次藝術饗宴。 Proof我是在家看過DVD的電影版後,才知道原來這是一部得過二○○一年普立茲獎最佳舞台劇、東尼獎最佳劇本,是從百老匯到倫敦劇場都大受歡迎的劇碼,熱門到上了大銀幕。這部戲的確引人深思,也十分有趣,覺得很感動!很高興綠光劇團五月份於國家戲劇院再次加演舞台劇版《求證》Proof,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應該會跟我一樣相當興奮,不想再錯過這次的舞台劇! 文字|林佳樺 目前服務於仁寶電腦,從舞台劇與音樂劇入門,也開始學聽歌劇、交響曲...。

文字|林佳樺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音樂新訊 不容忽視的樂壇新勢力

兩廳院「樂壇新秀」本月起陸續登場

青春的神采,與音符一起飛揚在舞台上;靦腆的笑容,掩蓋不住才情與自信,今年兩廳院「樂壇新秀」甄選,脫穎而出的六位優秀音樂家,分別為青年鋼琴家湯婉君、盧易之、陳佳妤、蕭晴文,以及聲樂家范婷玉、詹喆君,均是十分年輕就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的明日之星。 「樂壇新秀」音樂會將從本月起陸續展開,由「本土出產」的鋼琴家湯婉君打頭陣,曾於一九九八年「台北國際鋼琴大賽」、九九年「中華蕭邦鋼琴大賽」獲獎的她,挑選了巴赫、舒曼、巴爾托克及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從巴羅克時期到二十世紀,呈現多方位的鋼琴面貌。第二場由本屆最年輕的入選者盧易之接棒,目前尚就讀於國立維也納大學鋼琴演奏研究所的他,將帶來浪漫富幻想性質的蕭邦四首即興曲及德布西的《版畫》,貝多芬所創作的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C小調第32號奏鳴曲,以及李斯特的《唐璜》幻想曲。 第三場由曾獲紐約SAI國際鋼琴協奏曲比賽第三名,在國外有豐富的演奏經驗的陳佳妤擔綱,曲目有莫札特、貝多芬、蕭邦的幻想曲,舒曼的D小調鋼琴奏鳴曲以及梅湘《聖嬰耶穌的二十種凝視》,呈現其細膩情感、以及氣氛變化的表現力。 現於德國漢諾威音樂院專攻歌劇演唱的女高音范婷玉,將在第四場音樂會中領銜,挑戰兩套份量極重的曲目。一套是華格納依據摯友威森東克夫人(Mathilde Wesendonk)的詩,譜寫成的藝術歌曲集「威森東克之歌」,另一組則是法雅的七首西班牙民歌。(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音樂新訊 人聲與管絃樂相互激盪

錢南章以台灣原民音樂譜成《娜魯灣》

曾四度拿下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的音樂家錢南章,繼一九九七年的台灣原住民大型合唱作品《馬蘭姑娘》後,再度譜寫以原住民音樂為素材的合唱管絃樂曲第二號交響曲《娜魯灣》。這部以人聲為主,管絃樂為伴奏的交響曲,將由布拉格國家劇院助理指揮邱君強與台北愛樂合唱團、青年管絃樂團合作,並邀知名女高音林惠珍,藉由人聲及管絃樂團的相互激盪,讓聽眾體驗台灣原生音樂的能量。 錢南章表示,《娜魯灣》全曲分為六個樂章:〈娜魯灣〉、〈Zeho〉、〈負重〉、〈電燈泡〉、〈今天〉與〈祭歌〉,有描繪台灣山林壯闊秀麗的美景、鄒族童謠模仿大嘴鳥的叫聲、男子狩獵豐收負重的呼喊、兩個原住民同胞逗趣詼諧的對話、部落族人相聚唱歌跳舞的歡愉、細緻婉約的女高音傾訴,曲式詼諧多變,呈現出既傳統又創新的風格。(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錢南章第二號交響曲「娜魯灣」

貝多芬之後,布拉姆斯寫交響曲已經難了。馬勒、布魯克納之後,大家以為交響曲已經完了,要不是有蕭斯可維奇。到了二十一世紀,世人真以為交響曲已經與恐龍同在,台灣人卻開始寫了。台灣有本事寫交響曲的人不多,早年有老一輩的張昊,近年有管絃樂高手金希文。如果把前者比為台灣的布拉姆斯,後者約可比為台灣的馬勒;那麼錢南章呢?老實說,他去年完成的一號交響曲拿來和歷史名作相比,只能稱為一部習作,被制約在西方交響曲的型式和內容之下,勉強有早期浦羅柯菲夫的影子。看得到企圖心,但技術尚不到位,無法暢所欲言。 今年發表第二號「娜魯灣」原住民合唱交響曲,之所以引起我的興趣,其一是因為經驗累積,必然技巧有所提升。其二是從題材來看,錢南章明智地選取了拿手的內容和型式,例如交響合唱、本土音樂等。也可以說,這是錢南章過往作品的「擴大版」。揮灑起來,必然較前作更顯自信和具自由度。建築殿堂不容易,每年添一塊磚更是苦行僧的修為。台灣作曲家過去口水多、作品少,希望從錢南章開始,人們能把重要作品的發表當成盛事來看待,也許磚瓦終有成堂之日。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音樂新訊 琴聲輕柔撫慰綠色心靈

凱文.柯恩用音樂描繪大自然

天生嚴重弱視,只能依靠觸覺和聽覺來摸索世界,鋼琴家凱文.柯恩卻擁有其他鋼琴家無法模仿的細膩與敏感,讓他的音樂澄澈透明,充滿對生命至情、至性的清新質感。 凱文.柯恩從小就是個音樂怪才,十八個月大時,便能夠在比他個頭兒還高的鍵盤上彈奏《平安夜》,等到兩歲時,他已經能雙手並用地彈奏二十首耶誕聖歌了。小時候十分喜愛「聽」電視轉播棒球賽的凱文,會將每一局的精采比賽過程,詳細轉述給父親聽。這不僅滿足了他對棒球的熱情,也磨練出他利用聲音描繪情境的才華,而這項才華日後也成功運用在他的演奏上。 與凱文有密切合作關係的Real Music唱片公司的老闆泰瑞斯.亞羅培說:「凱文總有能力先在心中創作一幅圖畫,然後再把它詮釋成一段完美的旋律。如果我提到『草原』,凱文就會用聲音描繪出草原的廣闊之美。」凱文的創作曲被稱為「綠鋼琴」,往往以大自然的景象、聲音和氣味為題,從他的音樂裡可以聽見花園、山嶽、甚至是海洋,也能感受到這些自然環境的平靜、安慰、舒適。 二度來台,凱文將再以輕柔琴聲,傳達他心中那片美麗的田園景致,撫慰樂迷的心靈。(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