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很青春 唱跳迸發無敵活
2018臺中花博系列活動《花 young 65三次方》配合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揭幕,去年於十月下旬演出的《花 young 65三次方》,特別找來六十五位來自台中市各區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表演六十五分鐘。精心策劃的四段節目,透過公開徵選與三個月的訓練排演,展演出老人家自信、自覺、自由三大精神,不管是走秀、唱跳、與年輕人共舞,《花 young》像極了一段奇幻旅程,讓老人家體認到「表演藝術」並非遙不可及、敢於思考「下個人生階段還可以實現什麼」。
配合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揭幕,去年於十月下旬演出的《花 young 65三次方》,特別找來六十五位來自台中市各區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表演六十五分鐘。精心策劃的四段節目,透過公開徵選與三個月的訓練排演,展演出老人家自信、自覺、自由三大精神,不管是走秀、唱跳、與年輕人共舞,《花 young》像極了一段奇幻旅程,讓老人家體認到「表演藝術」並非遙不可及、敢於思考「下個人生階段還可以實現什麼」。
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在明年三月登場,內容以歌仔戲、布袋戲相關作品為大宗,並有京、崑、豫、南管戲、客家大戲,與來訪的日本雅樂、粵劇等各種。若以此為經,串連起各劇目的緯,則是劇種間的交會與對話、現代與傳統的交融與結合,不僅僅是跨界、配搭,而是完全將之作為創作的基底,由此延伸發展。
十二月推出的「致親愛的孤獨者」劇展,以人類共有所感的「孤獨」為題,推出《2923》、《你必須醒來》、《花兒》、《#越想越不對勁》四齣小戲,由范瑞君、王靖惇、梁允睿、黃彥霖等人擔綱編導,探討各種人生境況下的孤獨處境與孤獨中的自我凝視。
近幾年來製作豐富的音樂劇團隊C MUSICAL製作(下稱C MUSICAL),為本年度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另亦於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計畫輔助下,將於明年一月推出台韓合製新作《傾城記》,特邀來自韓國的導演韓圭晶、編舞鄭皓準和歌唱指導金仁馨來台一起工作。透過他們的訓練方法與親身示範,為演員提供了表演時的豐沛能量。導演韓圭晶也表示,他希望能提升演出「秀」的成分,讓觀眾更能享受被樂音和演員的能量、歌聲、情感團團包圍,只屬於現場音樂劇的熱情氣氛。
演摩莎劇團為今年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其自創團以來即持續辦理國際合作計畫,在今年九月推出與澳門曉角話劇社合作,由陽光劇團資深演員Shaghayegh Beheshti執導的《鏡花轉 Kalidoscope》。此劇工作期長達三年,使用陽光劇團工作方法進行即興創作,讓團長洪珮菁深刻感受到創作自由與堅持的意義,這段回首艱難、從早到晚毫不停歇、共同生活創作、手工勞動的經驗,便是此國際合作可貴之處。
繼與盧森堡獨立編舞家Jill Crovisier合作之後,編舞家蔡博丞在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的第二年,將推出與西班牙La Veronal舞團激盪出的《MILLENNIALS》。這次蔡博丞將目光聚焦於自身所屬的「千禧世代」,打造一場一九九九跨二○○○年的指標性「跨年派對」, 以LA VERONAL總監Marcos Morau的身體方法「Kova 工具」詮釋「狂豔、瘋癲」的詭譎派對肢體,以現在的時空去形塑當年,在當下進行跨越,「或許更能對應到我們當下的處境,期許與失落。」蔡博丞說。
新銳編舞家賴翃中將在年底推出創團作《無盡 天空》,脫胎自前一年的雙人舞《Birdy》,賴翃中將之發展為長七十五分鐘、六位舞者演出的作品,演繹追逐夢想的人們在現實壓迫中,如何逃逸,進而飛翔。而賴翃中也在舞作中融入近一年來陪伴憂鬱症親友的感受,肢體質地融入了更多的躁動與不安,「《無盡 天空》已不執著在鳥的型態,而是放大了其所象徵的自由與夢想,也因為我這幾年身邊的朋友都為憂鬱所苦,希望能透過這個作品更靠近他們一點。」賴翃中說。
「莫札特冬之戀胡瀞云與長榮交響樂團」是長榮交響樂團二○一八年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將以一整場莫札特的曲目,為樂迷帶來一個溫暖又幽默的歲末音樂之夜,除了特邀台灣旅美鋼琴家胡瀞云與香港新銳鋼琴家蔡惠萍演出鋼琴協奏曲,樂團也將在德籍音樂總監舒馬富斯的指揮下,演出莫札特的晚期作品歌劇《女人皆如此》序曲與《第39號交響曲》。
繼去年趁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訪台時舉辦了「力晶美學藝堂」,力晶文化基金會今年再接再厲,與國家兩廳院合作,邀請來台演出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一起推出三場大師班講座,由該團大提琴首席寇特、小提琴首席巴拉科夫斯基與法國號演奏家巴斯提安擔綱,面對面指導台灣優秀學生,讓本地學生、老師與愛樂者大開眼界,視野更加開闊。
學無止境,音樂家只有不斷精進自己的琴藝才能持續為音樂做出貢獻,因此當我們提到室內樂時,不得不提十二月中旬將來台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The Chamber Music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CMS)。提到一九六五年創立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它在現任藝術總監大衛.芬克爾(David Finckel)與吳菡(Wu Han)的率領下,擁有超過一百廿名的菁英音樂家,絕對是室內樂音樂的品牌保證。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駐館於紐約林肯中心,光是在表演藝術競爭激烈的紐約市每年就演出超過兩百多個場次,再加上各處世界巡演的七十多趟場次,音樂愛好者絕對不容錯過富有如此豐富演出經驗的室內樂團。此外,欣賞完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官網中的影片後,可以發現他們之間處理音樂的默契就如《芝加哥論壇報》的評論:「非常自然的,彼此契合地詮釋出對音樂的細節和生命力」。 文字|徐珞玹 喬治梅森大學藝術管理研究生
過去多隨臺北藝穗節發表新作、以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音樂劇作為表演形式的A劇團,在二○一五年即以密室逃脫音樂劇《彼得潘遊戲》獲得藝穗節戲劇類首獎;去年的作品《吉米不難搞》則試圖將劇場製作拆分成十多個階段,融合團隊七年來的工作經驗、演出大小事,呈現台上台下、戲裡戲外的酸甘甜,並奪下第十屆臺北藝穗節喜劇與歌舞劇類首獎。 A劇團的作品取材新穎,透過阿卡貝拉獨特的聽覺效果,不僅靈活輕盈,更能直穿人心;年底新作《茉娘》描繪一群已長大成人的童年玩伴,陸續接獲過世友人「茉娘」於社群軟體上發送的訊息,內容除了近似通靈般為各人指點迷津,也尋求眾人協助:原來現實中的茉娘,並未如他們所知的那樣離開人世,而是長年處於醫學已死、法理未死的腦死狀態。於是,幫忙或是不幫殺與不殺便成了問題。音樂總監高竹嵐因受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啟發,而嚐試將此寫為劇本;導演孫自怡則說,即使原初故事裡有許多思考的辯證和意見的表述,也因將以音樂劇呈現,而加入了人性和情感的因素:藉由現實的人物對話、虛擬的網路訊息、當下的矛盾衝突、過去的成長經驗,一邊回溯他們的關係,也帶出不同角色對於死亡的態度。
十一月,歐美當紅的指揮家杜達美終於首度造訪台灣,並率領古典樂天團柏林愛樂初次光臨高雄,參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開幕季演出。在這場音樂會中,特選了馬勒與伯恩斯坦的作品,這兩位都兼有作曲家和指揮家雙重身分,都是猶太人,且都曾在紐約、維也納大展長才。杜達美與柏林愛樂將如何演繹馬勒的《第五號交響曲》與伯恩斯坦的《管絃樂嬉遊曲》?相信樂迷都十分期待!
即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美國 民主》,是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首度嘗試在舞台上改編政治論述,他企圖藉由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讓觀眾體會到民主誕生的刻苦環境,以及它對於人性的試煉。透過震撼人心的畫面與斷裂的舞台敘事,卡士鐵路奇鼓勵觀眾放下理性思維,用開放的感官迎接一場關於存在與人性的辯證。
走入第十一個年頭,國藝會「新人新視野」專案演出將在十一月登場,三位創作者林修瑜、王甯、張靜如分別推出《是日》、《丨丨》與《我們》,對「 時間」、「觀看」、 「分隔」等不同的概念加以探問。今年的「新人新視野」除了在台北、高雄演出,也到彰化呈現,期待讓更多人能看到新萌發的創作力量。
獲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補助的兩個計畫:「尼可樂表演藝術-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及國際連結平台計畫」與「莎妹劇團x第七劇場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分別在十一、十二月演出。前者以「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推出「聚焦荷蘭」的主題展演,後者則是接續前兩年的合作,推出以侯孝賢二○○三年為紀念小津安二郎導演而拍攝的日語電影《珈琲時光》為本的同名劇場作品。
二○一二年起,一年一度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主辦,推動港台文化交流的「香港週」至今已是第七屆,歷年活動橫跨文學、設計、戲曲、舞蹈、戲劇、多媒體等,企圖跨越藝術,也跨越港台文化界限,促進兩地藝文和創意產業的交流。今年除了透過舞蹈窺看香港當代文化風景之外,香港多媒體設計協會也籌劃了《「行住食字」尋覓香港光影》展覽,以廣告、動畫、多媒體互動裝置,讓觀者感受庶民文化,一覽香江情懷。
今年香港週的揭幕演出,是由新任藝術總監衛承天帶領香港芭蕾舞團呈現的舞劇《愛麗絲夢遊仙境》,這部路易斯.卡羅的童話經典,在衛承天手中,以精采的原創音樂、大膽用色的舞台場景、戲劇性強烈的服裝,呈現活力十足的當代精神。舞劇擷取男女老少耳熟能詳的故事橋段,以充滿童真、想像力豐富的主人翁愛麗絲串連,網羅各種舞蹈風格的狂想場景,帶領觀眾享受一場天馬行空的奇想旅程。
被譽為香港舞壇「神鵰俠侶」的創作夫妻檔李思颺與王丹琦所組成的NEO DANCE HK,將在本屆香港週帶來兩人的力作《凝體術》。舞台上四名舞者身著甲冑的不同部位,四肢怪異地扭曲舞動,藉此探問靈魂與肉體的關係。舞作發想於編舞家人生低谷之時,在布拉格看見古代監獄的刑具與盔甲,彷彿也看見了自己的種種限制於是他們與舞者穿上盔甲局部,與之共處、發展,透過這些部件,「我們想要回應當代社會中無形的暴力。」
將華語電影經典《倩女幽魂》搬上舞台,改編為舞劇《倩女.幽魂》,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表示:「我想傳達的是,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有消失的一天。」藉著古典的肢體語言,舞者在取材自電影配樂、重新編曲的〈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和〈人間道〉等音樂中起舞,電影中曾經的美好在舞台重生
作為香港重量級的資深編舞家,黎海寧創作迄今累積了許多經典作品,即將由「多空間」主辦、帶來台灣的《90後的黎海寧》,即是將編舞家九○年代後的作品精采片段集結而成。黎海寧擅長用舞蹈回應文學文本與社會氛圍,以多變的舞台畫面,呈現她眼中的世界,而《90後的黎海寧》無疑是部資深編舞家的小型創作史,是片段的記憶重組,也是香港昨日今生的殘影,香港評論人黃寶儀曾這樣評論:「作品的亮點並非技巧,而是舞者、觀眾在個人的歷史中來回,得以重新審視當下的生活與記憶的關係。」
由香港一舖清唱與台灣人力飛行劇團共同製作的演出《阿飛正轉》,名稱雖與王家衛經典電影《阿飛正傳》雷同,故事說的卻不是梳貓王髮型、穿飛行夾克的香港阿飛,而是從為牛郎織女搭橋的喜鵲延伸,說的是一群積極進取、奮力不懈地向上再向上的「社會新鮮鳥」的故事。
黑眼睛跨劇團創團十年推出的年度新作《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發想自義大利作家巴索里尼的詩劇《夜長夢多》,鴻鴻以沉浸式劇場為主軸,邀請三位新生代導演創作三段橫跨日治、白色恐怖及原民題材的異境故事,並邀VR團隊參與製作,每場不到廿位觀眾將被分組體驗不同的感官情境。
由新加坡劇作家鄒文森創作的《上身不由己》,主角「強」擁有多重身分,看似在任何情境都能自在轉換,卻也呈現許多內在矛盾與衝突,透過他與其他角色的互動,也照見現代人內心最深處的孤獨無解。導演林唐聿保留原劇的時空設定,呈現星國的「多聲道」文化,希望藉由新加坡的現況,刺激觀眾看完戲後的反思。
旅行成癮的編舞家姚淑芬,新作《塵漠的凝視》將過往獨旅新疆的經驗編織成舞,刻意抽離舞蹈動作,以「行走」為核心,四位演出者在鋪滿沙土的舞台上,穿梭於層層布幕與多層影像空間之中,虛擬/現實、想像/真實、城市/荒野的交疊與錯過,姚淑芬想探問的是:「真實的存在是什麼呢?」
繼二○一五的《路》之後,白鷺鷥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持續跨界的藝術追求,將與一票明星創作者推出全新創作《追》。《追》的實驗精神來自於藝術與科技的交會,透過懸吊裝置、感應裝置結合光學感測、VR定位感應等動態捕捉技術,舞者更自由地展現;演出以〈尋〉、〈迷〉、〈殉〉三段故事建構,看似各自獨立,實則串起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探討該往何處去、該如何自處等生存本質大哉問。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