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美國 民主》,是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首度嘗試在舞台上改編政治論述,他企圖藉由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讓觀眾體會到民主誕生的刻苦環境,以及它對於人性的試煉。透過震撼人心的畫面與斷裂的舞台敘事,卡士鐵路奇鼓勵觀眾放下理性思維,用開放的感官迎接一場關於存在與人性的辯證。
2018歌劇院巨人系列—拉斐爾藝術合作社《美國 民主》
12/7~8 19:30
12/9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INFO 04-22511777
一七八九年,北美洲英屬殖民地正式通過《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建立了史上第一個奠基於民主法治的國家。然而,民主體制發展了兩百多年,它仍是充滿歧義的烏托邦概念:民主政治是否實踐了「人人平等」的理想?代議民主是否確實反映民意?選舉制度是否促成民粹崛起?直接民主是否適用於龐雜的社會體系?的確,近代的政治思索已不再把民主奉為理想圭臬,而把它視為一種需要被探討的客體,如同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於《民主在美國》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序言中提及:「我尋找的其實是民主的形象,成就它的意圖、特質、先入為主的觀念與激情。我想一探究竟民主形成的原因……以便了解我們究竟對它懷有什麼樣的期望,以及什麼樣的恐懼。(註1)」
從政治論述引申的人性價值
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被視為歐陸當代劇場最具前衛精神的創作者。他不但創立了獨樹一幟的舞台美學,也一再打破劇場再現的可能性。《美國 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是他首度嘗試在舞台上改編政治論述。他希望透過托克維爾的敏銳觀察,重現當代人對於民主的矛盾觀感。對他而言,《民主在美國》的價值並不只是作者精闢的哲思論證,而是他以全面性的角度平實地描繪催生民主制度的人文環境,如他所言:「書中一開始就有許多值得挖掘的素材。作者談到了美國民主誕生的地理環境、種種自然因素,也提及了白人後來壓迫北美原住民和黑人的悲劇。他用極為敏銳的角度,描繪出這三個種族比鄰而居,卻又水火不容的處境。(註2)」的確,卡士鐵路奇企圖藉由這部經典,讓觀眾體會到民主誕生的刻苦環境,以及它對於人性的試煉。
此外,這部戲也是卡士鐵路奇對於美國文明的一種質問。清教徒的信仰深深影響了美國歷史的發展,無論是政體機制、經濟基礎、拓荒精神、甚至是奴隸制度。對導演來說,儘管美國民主宣揚著普世的平等價值,但它也蘊含了一種「昭昭天命(註3)」(manifest destiny),甚至抱持著一顆「黑暗之心(註4)」(heart of darkness) 。如他所言:「美國的開墾者自詡為新一代的以色列人,被神授予了拓展處女地的任務。這種使命感完全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想法,它可能根本就是一種誤解。(註5)」的確,美國史上的種族屠殺或隔離政策完全違背了憲法精神,也顯露出其民主制度的深刻矛盾。這便是卡士鐵路奇創作《美國 民主》的核心理念。他想透過環境、制度與人性之間的衝突,重新塑造劇場特有的悲劇性。
語言與理性思維的文化侵占
戲一開始,導演透過一連串場景、畫面質疑了語言的功能:牧師與神靈溝通的「天語(註6)」(glossolalia);白衣女軍團用旗子解構“Democracy in America”等字母,將它們轉化為其他文字,例如:“Cocaine Army Medicare”(海洛因、軍隊、醫療保險)、“Camera Demonic Cry”(攝影機、邪惡的、哭泣)、一系列被殖民國家的名稱等。這種「易位構詞遊戲」(anagramme)不僅將語言化為可操縱的物件,改變了其原有的意涵,也彷彿暗喻了當今社會的民主亂象。接著是兩位北美原住民學習英語的對話:一位害怕母語因外族入侵而絕滅,另一位則認為要學會敵人的語言才能洞悉他們的心理。語言原本是人類用來溝通的工具,但它在這裡卻變成了殖民者的武器,或是被殖民者的最後防線。卡士鐵路奇刻意透過失義的語言文字與詩意的舞台畫面,質疑理性主義的效力,以及它施加於人的無形暴力。
《美國 民主》中最具有戲劇衝突的片段是一對清教徒農民夫婦的爭執。寸草不生的土地讓這對拓荒者陷入了飢寒交迫的困境。丈夫鼓勵妻子繼續依靠信仰苦撐下去,然而萬念俱灰的她仍用盡各種極端的方式挑戰上帝的存在:詛咒神明、為圖溫飽而犧牲骨肉、最後甚至撕裂衣裳、口吐異族語言。對導演來說,儘管角色行徑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她其實是要掙脫宗教、倫理、語言、文明等父權體制枷鎖。在擺脫掉這些束縛後,她來到一個如夢似幻的場域:一群裸女圍著她舞動,彷彿一場狂歡儀式。接著,卡士鐵路奇運用快速變換的字幕與震耳欲聾的音效,細數美國歷史上的重要征戰,及聖經中上帝指示亞伯拉罕弒子獻祭的試煉。清教徒式「美國民主」難道就是這些殘酷事件的成果?最後,舞台上出現了一個自動旋轉的白色機械裝置,宛如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太空梭。觀眾彷彿脫離了時空的軸線,在蒼穹之外俯瞰塵世的人性考驗。
感官刺激下的主動凝視
透過震撼人心的畫面與斷裂的舞台敘事,卡士鐵路奇鼓勵觀眾放下理性思維,用開放的感官迎接一場關於存在與人性的辯證。他刻意使用特殊效果處理舞台意象,提升觀者對於明暗、色彩、材質、聲音的敏感度。《美國 民主》的朦朧畫面與抽象意涵將「被動的接收」轉化成「主動的凝視」,如卡士鐵路奇所言:「劇場讓人意識到『看』可以有不同的層次。我在作品中讓『看』從被動的動作轉變為迫切的行動,強調出它的潛在力量。(…)若觀者的目光沒有任何意識,舞台上的畫面也只是一幅幅平淡的繪畫。他們唯有透過專注凝視才能獲得感動。(註7)」
註:
- 阿勒克西.德.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 譯,2005,台北:左岸文化。
- «Entretien entre Romeo Castellucci et Jean-François Perrier» in Programme de Democracy in America, MC 93, octobre 2017.
- 「昭昭天命」最初為19世紀美國民主共和黨所使用的政治標語,後來成為一種主張美國領土擴張的意識形態。
- 《黑暗之心》是波蘭裔英國小說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1899年出版的小說,內容描述文明與野蠻鬥爭下的人性黑暗面。卡士鐵路奇在此引用小說標題暗示創建美國民主背後的種族屠殺與殖民心態。
- 〈透過凝視衍生多重感官―羅密歐・卡士鐵路奇專訪〉,王世偉訪問、翻譯。12月將刊載於臺中國家歌劇院《美國 民主》節目單。
- 「天語」指的是信徒虔誠禱告時所發出的一連串聲音。這些含混不清的聲音像是一種無法理解的方言,因此也被視為一種宗教狂熱的吟哦。
- 同註5。
托克維爾與《民主在美國》
《民主在美國》是法國社會歷史學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於一八三五至一八四○年間出版的政治論述。他在美國遊歷了九個月,以歐洲人的觀察角度探索美國政體的運作與發展,並調查當地的風土民情。這本著作包含了上、下兩卷。上卷介紹了美國聯邦政府的制度,下卷則說明民主理念之於美國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民主在美國》被譽為研究現代政治史的啟蒙經典,因為它不僅客觀頗析了十八世紀末於西方世界爆發的改革浪潮,也提出對於未來民主政治和自由經濟發展的真知灼見。(王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