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浪漫饗宴 濃濃日耳曼風味
這次「貝多芬浪漫饗宴」中,長榮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舒馬富斯帶領下,演出三首貝多芬的作品:雷奧諾拉第三號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其中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邀請曾獲帕格尼尼大賽首獎的小提琴家黃濱擔綱獨奏,清秀溫婉的琴音將演繹出怎樣的貝多芬式浪漫?而聆聽舒馬富斯這位德國指揮詮釋同為德國人的貝多芬,相信會多一分日耳曼味,更加貼切貝多芬英雄主義時期那種「亦狂亦俠亦溫文」的人道精神與社會關懷吧?!
這次「貝多芬浪漫饗宴」中,長榮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舒馬富斯帶領下,演出三首貝多芬的作品:雷奧諾拉第三號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其中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邀請曾獲帕格尼尼大賽首獎的小提琴家黃濱擔綱獨奏,清秀溫婉的琴音將演繹出怎樣的貝多芬式浪漫?而聆聽舒馬富斯這位德國指揮詮釋同為德國人的貝多芬,相信會多一分日耳曼味,更加貼切貝多芬英雄主義時期那種「亦狂亦俠亦溫文」的人道精神與社會關懷吧?!
丹奈爾四重奏訪台三年計畫「巡禮之年」今年來到第二年,將演出五場音樂會,每場都各演奏一首貝多芬、蕭斯塔可維奇與魏因貝格的絃樂四重奏作品。三人跌宕的人生及與命運的拉扯,讓作品深刻豐富,聆賞此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對樂迷而言,無疑是一場又一場的心靈洗滌之旅。
金枝演社即將推出的新作《歡喜就好》,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喜劇《皆大歡喜》,以金枝的「胡撇仔」表演美學,與原始莎劇演出的庶民風格遙相呼應,導演王榮裕結合台灣的「那卡西」元素,讓劇中的吟遊詩人說唱不拘,設計「莎士比亞搖擺區」,讓觀眾能有機會身處舞台前緣、恰似在環球劇場那般,近距離體會舞台上下彼此交融的觀演關係。
由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與作曲家李哲藝聯手打造的《何日君再來》音樂劇,從劇名就知道與一代歌后鄧麗君有關,但不是述說她的生平,而是透過她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述說在台灣經濟起飛前的七○年代,三位住在新北市的勞動女性的故事。在那個庶民普遍並不富裕的時代,文藝片給大家情愛歸屬的幻想投射,鄧麗君則讓大家有實踐夢想的勇氣與自信,楊忠衡表示,「這齣戲要獻給那個曾經有夢的金色年代。」
來自韓國的《王世子失蹤事件》從舞台劇化身音樂劇,在韓國當地備受歡迎,並經過多次重製,可說是韓國原創音樂劇發展中,一顆特別閃耀且不墜的新星。故事由一位朝鮮時代王朝中的世子失蹤開始,尋找世子的過程雖似推理,其實揭露的是宮中內侍的實際生活與感情狀態。導演徐在亨在訪問中表示:「舞台劇《王世子失蹤事件》的重心,是關於一個故事背後被隱藏的本質。」
近年來,參與式、沉浸式的演出所在多有,但《心的旅程》這個作品,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確實地在處理創作者,包括編、導與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關係。透過《心的旅程》,創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 :「心,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可以被打開、被觸動?」這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事情:創作者試圖藉由四十分鐘的演出過程,去碰觸觀眾的心、打開觀眾的心。觀眾百百款,各有自己的背景、個人脈絡,對於怎麼樣的作品的口味和喜好,於是,像這樣以身體的體驗和旅程作為演出安排,企圖去打開人們的「心」,對我而言是很有趣的,而且是相當大膽的嘗試。 整個過程像是一段跟自己內心對話的時間。在匆忙、紛擾的現代生活中,若不是有意識地試圖讓心靜下來,其實我們很難感受心的狀態;而透過類似心理諮商、戲劇治療等活動狀態,感知也探索著自己的身體。在一站又一站的旅程之後,在枯葉、石子、氣味、聲響的多種協助和引導之下,讓身體和心靈開了或能稍微放鬆了一些,多了一點敏銳,更得以聽見「心」的聲音,體會那一瞬間的美好。 文字|王若璇 藝文工作者
由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與台灣演摩莎劇團共同製作的《鏡花轉》是台、澳雙邊和法國陽光劇團資深演員莎莎(Shaghayegh Beheshti)共同創作。繼二○一五年「追尋當下的藝術」工作坊之後,一六年啟動「追尋島嶼的記憶」集體即興創作計畫,遴選來自台灣、澳門、馬來西亞、香港等地亞洲演員共聚一堂,經過了兩年多的創作進程,《鏡花轉》首部曲將在九月初於台北與澳門演出。 《鏡花轉》即是Kalidoscope萬花筒,在希臘文是觀看美麗的形式,在複雜紛陳、折影綻放的時間流裡,生命碎片轉瞬即逝如鏡花水月般,生活與記憶點點滴滴在宇宙裡反射出美麗的光。莎莎除以「追尋島嶼的記憶」工作坊中,演員自生命記憶中幻化出的角色、片段作為依據,也運用了自己在陽光劇團、與勒帕吉共事的各種歷練,將這許多故事、人物串連成彼此互有相關的劇情。同時,也從她自陽光劇團的創作方法出發,引領這廿多位有著不同訓練背景、生命經驗的演員,在這一方舞台上,將自我的「內在風景」、角色的內外形塑,轉化、組合而成了自微觀到宏觀的世事萬象。
Taiwan Connection今年帶來國際室內樂名家參與的室內樂音樂會系列。這幾場音樂會讓我們看到這些來自不同團體,擁有不同背景的傑出音樂家們,如何保有自我的音樂風格,又和合作演出的音樂家們達成音樂上的共識。最終呈現出樂念一致的演出。是像我一樣的室內樂愛好者絕不會錯過的。 這系列音樂會的曲目主要集中在絃樂六重奏的經典上。吸引筆者的是八月四、五、六日這三場所排出的布拉姆斯作品。布拉姆斯這兩首六重奏在音樂史和愛樂者心中的地位不用多言。但對我來說,卻有另一個欣賞的面向:和柴科夫斯基╱荀貝格充分發揮六重奏音響和每個聲部表現力的作品比起來,布拉姆斯對六重奏的聲部安排是比較保守的。我以前曾認為這兩首作品是「可以不必寫成六重奏的四重奏」,因為很多時候布拉姆斯只是將中提琴和大提琴的聲部分給兩部演奏,這讓第二部中提琴和第二部大提琴的角色像是第一部的附屬。但我自己參與第二部大提琴的演奏後,對這個聲部有了另一種體認。這個看似附屬的聲部要能適當地配合╱扶持第一大提琴的樂念,在輪奏的段落中要能表現適當的個性,避免呆板的重覆,也要能利用自己身為最低音聲部的功能,擴充整個六重奏的音色表現幅度。這次參演的室內樂名家,在這個聲部的演奏上又會給我們什麼啟發呢?也是筆者聆聽這場音樂會的重點之一。 文字|何宜倫 愛樂者
自二○一五年開始工作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在經過四次階段性呈現之後,終於要正式現身舞台了。運用了4D BOX浮空投影,讓這個作品「很科技」,但導演周東彥在其中說的還是回憶、舊宅、夢境,透過詩一般的幻想畫面,說著快樂與不快樂、悲傷與忘卻悲傷的故事
邁入第十八屆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今年除了邀來五支人聲勁旅:德國司徒加室內合唱團、斯洛維尼亞盧比安納音樂院合唱團、奧地利LAL人聲樂團、拉脫維亞Kamēr合唱團與西班牙Kup合唱團,還首度舉辦「台北國際合唱大賽」,將有來自全球七國五十一支合唱隊伍角逐競藝,閉幕更將演出氣勢恢弘磅礡的威爾第《安魂曲》愈來愈精采的合唱盛宴,將在盛夏展開
由小提琴家胡乃元與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長嚴長壽發起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年年邀請海內外傑出台灣音樂家共襄盛舉,從室內樂、絃樂團發展至大型室內樂團,成果豐碩,卻在二○一四年的活動之際宣告暫停。經過四年的沉澱,今年胡乃元帶著TC復出,不但有以「田園」為主題的巡演,也邀來國際名家一同演出,令人期待。
劇作家易卜生的原創詩劇、作曲家葛利格的劇樂,讓《皮爾金》成為挪威的樂劇經典,並且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表演形式。NSO這次的製作重新改編中文劇本,並邀演員王耀慶一人分飾劇中廿二位角色,搭配合唱團與獨唱者演出,音樂和戲劇並重,可說是一次精采的挑戰。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將在八月揭幕,除了演出外,也規劃了一系列名為「共想吧」的活動,包含小型演出、講座、身體工作坊、創作人對談與製作人交流平台,邀請多位亞洲創作者參與,與台北觀眾相遇。系列中的四檔演出也別具特色,除了有菲律賓編舞家的舞作、韓國作曲家與電鍋共演,還有台灣策展人藍貝芝邀請的澳門與新加坡演出,分別關注社會運動與同志議題。
去年初明華園推出了《龍抬頭》,劇中兩位命運不同、性格也大不相同的王子在市井相遇,因爭愛而衝突,又重返皇宮為自己、為母親鞏固地位;這個八月,明華園推出了續集《龍逆鱗》,故事將從這裡繼續發展,開始了一場皇城內的生死鬥,王位只有一個,當兩位「接班人」都進得了宮,誰才會是最後勝者?
旅歐多年的編舞家余能盛,在歐陸長期的浸潤下,對歷史文明的更迭興衰感觸深遠,繼《失落的影像》之後,再度以歷史感懷出發,推出新作《失落的幻影》,除了在舞作中以指涉意味強烈的色彩映射他對歷史交替的想法,也編入了許多世界災禍傷亡的紀錄影像,並將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邀來加勒斯特國家劇院芭蕾舞團首席舞者一同演出。
每年邀請旅外舞者回家編舞跳舞的平台「鈕扣計畫」,今年邀請了余采芩、劉方怡、李明子與陳崇賢回台展演自己的創作。他們或自問自剖,或探索人際關係,以舞作抒發生命走過的種種感受,以多樣風貌呈現各自的歷程風景。
卅五年的公僕生涯,讓嘉義市新任文化局長林青萍鍛鍊出一身功夫,曾歷任文化中心館長、市政府秘書、社會處副處長、企劃處副處長、文化局副局長、交通觀光處副處長、觀光新聞處副處長的她,以熱情與堅持投入工作,上任文化局長後,即發揮企畫、新聞、觀光專長,整合各方資源,希望用文化行銷嘉義,她說:「我的文化整合概念有三個步驟,先借力使力,然後建立整合平台,進而創造新亮點。」
「你可以說,我是個做夢的人,其實做夢的,實非我一人(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藍儂在〈magine〉一曲中這麼唱著;一九九八年,在敦南誠品地下室的小劇場裡,河床劇團開啟了他們一連串的造夢旅程。時至今日,我們其實已經習慣了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相互結合,沉浸式、遊走式演出所在多有,而成立已廿年的河床劇團,對於台灣表演藝術現況所注入的全新視野、連年創造的各種奇異夢境,使他們的作品,成了令觀眾與創作者們每每印象深刻的獨特團隊。 將於七月在誠品信義店五樓畫廊開啟的一連串展演活動,是劇團迎接廿年生日,所送給觀眾的禮物不只是展覽,也不只是演出的造夢過程。你可以選擇免費觀看這廿年來曾與河床劇團合作過的各領域當代藝術家,包括蘇匯宇、何采柔、許尹齡等人為展覽創作的全新作品;也能參與創作觀摩或付費加入創作體驗,實作參與「夢」的構成。劇團亦在月底安排了八場於畫廊另一空間裡的固定時間售票演出,於是,觀眾可以自由選擇,用不同距離接近這個持續實驗、繼續顛覆想像的河床劇團,由他引領著你,以不同方式入夢。
去年,在臺中歌劇院「夏天來歌劇院看音樂劇」的號召下,欣賞了日本原創音樂劇作《死亡筆記本》,一方面覺得能有機會在台灣看見他國的作品,是個難得的經驗;同時,也感受到了在大劇院裡觀看音樂劇的強烈震撼與其獨特魅力。 今年歌劇院則邀請了兩齣來自韓國的音樂劇,又一次在夏天,與觀眾在大劇院的舞台上相會。我選擇的是備受讚譽的經典音樂劇《搖滾芭比》,想看的是其中「韓語版」的演出,或許正因為是完全不理解的語言、無法聽懂的內容,反而會讓我更好奇也更有興趣,想看看演員會用怎麼樣的方式傳遞情感、表現歌曲,在詞意文字的背後,以他的歌聲詮釋和表現演繹這個角色和故事。 文字|莊漢菱 劇場行銷宣傳
幾年前去紐約探親,隨喬伊斯劇院常客的家姊去看Bill T. Jones/Arnie Zane Company的舞劇,坐在只賣十元美金的限量第一排座位,和舞台相距不到一公尺,時差睏意也稍稍收斂,黑暗中家姊無預警地指向台上的劉奕伶,「看,台灣的舞者。」天兒,腦中自動冒出台灣之光跑馬燈,講出口很俗,但胸口怎麼轟地發熱?那個當下想必我是無法克制地將舞者人在異鄉每分每秒的努力和種種文化衝擊和體會,都腦補進了眼前每個轉身跳躍。在彷彿什麼都可以透過通訊傳播接收的年代,我相信最真切的感動依舊來自能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的畫面與氣流。 即便我沒有看過「鈕扣計畫」今年四位旅外台灣舞者演出,甚至沒有看過他們所屬舞團表演,我仍不自覺將前述觀舞經驗帶入,並期盼一個再次親自見證、或者大開眼界的機會。 文字|何曼瑄 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總編輯
繼《馬克白》之後,阮劇團再次與日本導演流山兒祥合作,搬演台灣作家王禎和的小說《嫁妝一牛車》,這部台灣文學經典曾被改編成電影與電視劇,卻是首度搬上舞台。作品年代距今有五、六十年,如何找到能與現代呼應的共鳴點,是編劇林孟寰與台語翻譯盧志杰的挑戰,透過細節堆疊的語境、深入呈現女主角阿好的心境阮劇團打造了屬於他們的當代譯本。
由幾位具有傳統馬戲背景、也積極探求新馬戲表現方式的越南創作者們聯手創作的《城鄉河粉》,試圖將北部村莊和南部都市的兩種生活方式相互結合、並陳、碰撞、呈現,以新馬戲的表演形式,呈現越南城鄉之間、新舊文化之間的種種對比和象徵,有著時代變遷之後、經濟發展之後的暗暗省思與回望。
七月下旬起將於戲曲中心舉辦的「夏日生活週」除了有國內外精采邀演節目,也籌辦了說唱、梨園南管及當代馬戲的表演藝術夏令營,與國內藝文團隊如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江之翠劇場、台北曲藝團等合作,針對學生及親子族群設計課程,讓大小朋友在炎炎夏日走入劇場,體會表演藝術的活力與樂趣。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舞展以《春之祭》為主題,在「微舞作」專場中邀來三位新生代台灣編舞家鋪陳他們對《春之祭》的解讀:林素蓮《小姐免驚》探討紅衣女孩犧牲後踏入陰間的歷程;劉彥成《垃圾》提問物件的用與被用「之間」的曖昧過程;劉冠詳從《春之祭》的祭祀聯想到酷刑,而舞蹈與酷刑的本質是相似的,《酷刑姿勢練習》就是透過酷刑來探索姿勢(舞蹈)。
持續迄今已經第十二屆的「國際芭蕾舞星GALA」,今年邀請了全球七大芭蕾舞團的十二名舞者,六位首度來台,表演舞碼中有經典舞段,還有比重逾半的現代芭蕾,透過頂尖舞者的演出,讓台灣舞迷也能看到韋恩.麥奎格、普雷祖卡、David Dawson的精湛創作。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