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北京
北京城南吹東風 天橋天壇打造傳統新藝象
由於城區的重劃,北京南城財力人力資源都獲得了大幅的提升,再迎上年底國家文化大發展的宣誓,北京市全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全力打造文化創意之都的時機。近百年一遇的城南發展啟動,不約而同東城與西城在去年底同時宣布「天壇」與「天橋」兩個演藝區的計畫。
-
香港
「西九」頭炮節目迎新歲 大戲棚望吸引及累積觀眾
即將於三年後落成啟用多個表演場地的「西九文化區」,現在就開始以戶外演出活動炒熱到西九看戲的氣氛。趁著春節,推出「西九大戲棚」,和「八和會館」合作推出多位粵劇名伶的演出,讓在香港本就拔觀眾人數頭籌的傳統戲曲擔任先鋒,期許在未來替「西九文化區」吸引並累積觀眾。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何必怕現代音樂? 讓范德騰說給你聽
NSO的兩場「畫黑豆豆的人」音樂會,請來過去兩年在表演工作坊《彈琴說愛》挑大樑的鋼琴家范德騰擔任說書人,用獨有的幽默風趣和「外國人說相聲」的口條來為樂曲解說。上下兩場曲目,以不同的方式為青少年,打開音樂之門,治療你的現代音樂恐懼症。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這是真的》 與張愛玲共舞愛情
繼二○○一年與香港導演林奕華合作《張愛玲,請留言》之後,導演丁乃箏再續「張」緣,以張愛玲的極短篇《愛》為本,編導新作《這是真的》,全劇以愛情為軸線,畫出一個圓弧,情境與場景拼貼,遊走寫實非寫實之間,沒有邏輯明確的起承轉合故事,也沒有貫穿全戲的角色或情節。並邀來舞者陳武康、蘇威嘉和葉名樺,與謝盈萱、時一修與劉美鈺三位劇場演員,一同探索舞蹈劇場的變換可能。
-
藝號人物 People 廿一世紀黃金指揮世代的翹楚
丹尼爾.哈丁 蛻變中的傳奇
從十七歲被賽門.拉圖爵士拔擢為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助理指揮開始,丹尼爾.哈丁就此展開他的樂壇傳奇。除了有拉圖與阿巴多兩位樂壇大師傳承經驗外,他自己也積極累積樂團經驗與曲目,讓他在這個迅速變遷的世界樂壇能夠游刃自如。哈丁曾在受訪時表示,他的職業指揮生涯目前已經邁入第二階段,而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怎麼去把它做得更好!
-
藝號人物 People 舞鈴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劉樂群 「扯」上舞台 勇敢追夢
原本是個國小的數學老師,卻因為校長交付的一箱扯鈴,讓他走上了一條意外的藝術之路這就是劉樂群,舞鈴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一步步走來,無心插柳柳成蔭,自稱沒有藝術專業背景的他,說自己「是從觀眾席留學回來的」,總是土法煉鋼地解決一切難題。帶著舞鈴劇場走遍世界,讓傳統技藝展現新風貌,勇於做夢的劉樂群,現在還想登上更大的舞台,打造更奇妙的舞台幻境
-
焦點專題 Focus
為痛苦的生命 找到劇場的出口
黎煥雄,劇場的模範生,嚴謹的風格美學實踐者。陳俊志,街頭的異議分子,忘情浸溺於同志影像的記錄。兩個性格迥異的創作者,曾在人生二十左右的青黃歲月關頭,相遇於淡江大學一隅的社團教室。如今年近中年,生命與創作的軌跡,再次將兩人聚合於當年熟悉的黑盒子空間。兩個朝不同方向繞行的圓,終於交集,也許並不圓滿,但已從稜角中學會原諒。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陳俊志費時五年寫下的自傳小說,橫跨兩個國度、歷經卅年的家族風霜歷史。河左岸劇團當年的掌舵人物黎煥雄,讀到學弟作品的第三頁,便決定將其改編為舞台劇作品。這不只是一個跨領域的合作,也是一次創作上的重逢。
-
焦點專題 Focus
與逝者協商
導演黎煥雄在指示演員時反覆說著:「這裡還不確定,還要想一想,還要再磨。」坐在舞台前的地板上,在各種情境中緩慢思忖那還未生成現實當中的一個,「還不確定。」好像面對記憶的不確定,或面對如同未來未知的不確定,劇場像是一個裝載時間的空間,交會著各種已逝或將屆的發生。
-
焦點專題 Focus
比幻覺更美好、比現實更殘酷的夢境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翻到最後一頁最後幾行,是一則黎煥雄給陳俊志的留言:「我被他書寫姊姊的部分深深震撼,這不單是他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私歷史,也是一整代八○小孩未被關照的隱藏傷痕,如此憂傷動人,又痛著的青春暴動。」再翻過去,陳俊志的書闔上,黎煥雄的戲才剛開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虛實動靜 開啟詩的空間
新一波的偶戲創作,不再局限於傳統類型的劃分,甚至無法以舊有的偶戲規則歸納。大體來說,現階段的歐陸偶戲有幾種實驗方向:人的形體模擬再創、物件的行進與演變、視覺圖像的組織、機械或自動裝置、未加工的材質等等。總之,透過這些媒材,偶戲的表演空間超越了演員的肉身,著重無生命的物質表現。「操偶」的定義也就此翻轉,從原本的主從權力關係衍伸為:「共同呼吸的生命體」。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自東到西又到東 繪聲繪影說浪漫情事
以中國為主要發源地的「皮影戲」,在時光流轉中,也傳到了歐亞邊界土耳其,並各自發展出特色。在致力於發揚亞洲傳統偶戲的台原偶戲團牽線下,北京皮影劇團和土耳其伊斯坦堡皮影戲團大師成吉斯.歐塞客,合作了這齣穿梭時空的現代皮影戲《人間影》,台原偶戲團藝術總監羅斌說:「劇裡藏著皮影傳到西方,及現代人找回傳統的過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穿梭幽冥人間 形塑「人的執念」
無獨有偶的新戲《降靈會》,劇名聽起來陰暗恐怖,其實是透過「儀式」之名,展現劇場透過「媒介」引發的強烈召喚。故事透過兩女一男在「降靈會」現場的對話與追憶,揭露、重塑女作家安其生前不同的個性面向與關注焦點,演出中,安其的靈魂就化身為「偶」,輪流「依附」在三名演員身上,以「背後靈」的方式,突顯出「人的執念」。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雙手演來生旦淨末 自述一場人生悲歡
瑞士的洛桑劇院與旅歐多年的布袋戲世家第五代傳人楊輝合作演出的《操偶師的故事》,說的正是楊輝家族的故事,一個布袋戲傳統在時代紛亂中差點失傳的故事。全劇由楊輝負責舞台設計,自行雕刻和操作戲偶,操偶人也是演員。全黑舞台上沒有綵樓戲台,而是以台灣視覺藝術家葉怡蘭設計的多媒體影像,展現潑墨畫「空」的意象。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單人偶戲 海洋深處探詢末日救贖
《深海歷險記》是齣單人偶戲,由提姆.瓦茲一手包辦創作、演出。他以獨特的手法融合了默劇、偶戲、現場演出、預錄的音樂及動畫,來呈現一趟海洋的冒險,主題觸及環保議題、世界末日與永恆的愛,視覺效果扣人心絃。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絃舞 彼得洛希卡」
三首樂曲 聆賞異國風情
由簡文彬指揮NSO演出的「絃舞 彼得洛希卡」音樂會,將演出三首帶著異國風情的樂曲,分別是梅湘《異邦之鳥》、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與斯特拉溫斯基芭蕾音樂之一《彼得洛希卡》,前二者分別邀請鋼琴家羅玫雅與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擔綱,將帶著樂迷展開一場奇幻旅程。
-
即將上場 Preview 高雄城市芭蕾「點子鞋」邁入第九年
「點子」源源不斷 古典芭蕾跳出新氣象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每年二月推出的「點子鞋」匯演,是創新芭蕾舞碼的展演平台,今年將演出顏鳳曦、賴翃中、張堅貴、李志達、吳承恩與柯姿君的作品,以芭蕾與現代舞之間的掙扎、芭蕾的「輕」與重量的對照等主題,揮灑新點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面向,認識蘿瑞.安德森
要如何定義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這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交代清楚的。在幾十年的演奏生涯當中,她一直是在音樂與行為藝術之間遊走著。簡單的演奏家、作曲家、視覺藝術家、歌手等稱謂,已不能夠全面涵蓋她所扮演的角色。因為她集各方才能為一身的最終目標,就是不想要只將聲音傳到觀眾耳中而已。 蘿瑞學的是藝術史,她是跨界的先鋒、她的男性打扮有女性的魅力、她的作品脫離不了感動的故事這位永遠走在尖端的前衛藝術家,改變了欣賞的角度,讓視聽感官加上思考都在一場演出中給予意外驚喜。當我們試了最大努力要定義她時,她已經露出小酒窩擠出調皮的表情,又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永遠反抗的前衛者
屬於美國「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蘿瑞.安德森,在反抗思潮迭起的一九七○年代,醞釀了她的反叛與創新。她以多元天賦從小提琴、鍵盤到歌唱,以創新思想將視覺藝術推廣於國際舞台,以反諷社會事件來表達對一個世界的不滿。她為了尋回美好價值而反抗當時凝聚野心與醜陋的社會,也為奠定自己歷史地位價值而反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影像為筆 述說內心世界
對於多媒體的使用,蘿瑞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一來利用多媒體投影的使用延伸有限的劇場空間,二來利用影片連結虛擬與真實空間的本質,使她在演奏音樂的同時,可以自由穿梭二度甚至三度空間。與時下採用多媒體技術的音樂演唱會不同的是,蘿瑞喜歡親自製作多媒體素材的內容,強調即使因其技術有限而使內容顯得粗糙,也勝過淪為裝飾的空洞影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蘿瑞.安德森多次合作的台灣藝術家
黃心健:自始至終,她只是簡單地說一個故事給你聽
黃心健是台灣少數與蘿瑞.安德森有過多次合作經驗的藝術家,他與她合作了蘿瑞的第一張互動光碟,操作者可以透過不同的面向探尋她、聆聽她,也可以和她互動。在黃心健眼中,蘿瑞的演出「自始至終只是簡單地說一個故事給你聽,而且,全心全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