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人重新發現自己的教堂
俄羅斯除了紅場、俄羅斯娃娃、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天鵝湖》之外,更有堅實的戲劇傳統和表演體系。去年底和今年五月,因為參與「契訶夫國際劇場藝術節」,兩度造訪莫斯科的李立亨,從文化與戲劇的關係當中,和我們一起探索沙皇時代到二十一世紀今天的俄羅斯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雕刻電影膠捲的感性與理性
俄國第一部放映的電影是在一八九六年帝俄統治期間,之後十年間看電影蔚成風尚,並開始有了本地的製作。一次大戰時,電影被管制,國內的電影才逐漸發展起來。總括來說,俄國電影的發展,受到政治的影響非常大,剛開始因為底片被管制,發展出了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後來又因政治干預與介入,在封閉中自我發展,蘇聯解體後又有另外一番風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旅人,在俄國
神秘又美麗的俄國,如果有機會親自到訪,有什麼是絕不能錯過的景點?經驗豐富的旅人丘光,在此傳授他獨門的俄羅斯旅遊「撇步」想知道沒有紅色的「紅場」為什麼叫紅場?地鐵站有啥好看?俄羅斯套娃是哪裡來的?看下去就知道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神祕詭譎的俄式「舞踏」
大樹劇團《鳥》 充滿南美洲神話氣息
不是契訶夫,也不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寫實表演體系,我們第一次有機會看到俄國傑出的前衛肢體劇場大樹劇團。該團歷來的演出都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不用言語去表達,而是藉由集體創作及演出者的引領將整齣劇延展開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果戈里的經典「偶」來演
《涅夫斯基大街》被俄國詩聖普希金譽為果戈里內容最豐富的小說,俄國新興的波圖丹劇團將其改編為偶戲,將一八三○年代的街景忠實呈現,把果戈里深富哲理的小說,透過懸絲傀儡轉化成愛戀的瘋狂、以及天馬行空的幻想與現實永無止境的糾纏。此作並榮獲俄國表演藝術最高榮譽的「金面具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芭蕾之外,舞出前衛詩意
舞台中央躺著一座偌大的圓形彈簧床,看起來像是中國旋轉餐盤,又好似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下午茶桌,所有的神秘冒險,就要從這個原點展開!舞者跳上了彈簧床,奮力發狂似地跳躍、翻轉、跌站,寬大的衣擺隨之飄晃,艷麗身影逗留空中,好似一幅色彩濃烈的潑墨畫面;落到地面後,依然不按牌理出牌,穿起高跟鞋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下,喀啦喀啦地用腳跟跳起舞步。如此充滿叛逆魔幻吸引力的舞台演出,便來自於俄國烏拉山區的凱薩琳堡舞蹈劇場(Provincial Dances Theatre)舞作lazy Susan。 奇異的姿態與動作創造魔幻氛圍 「Lazy Susan」的英文原意指的便是中國式的旋轉圓桌取菜餐盤,饕客們圍繞在旁,等待下一個轉到眼前的驚喜。凱薩琳堡舞蹈劇場的駐團編舞家塔緹安娜.芭嘉諾娃(tatiana Baganova)以此為靈感創作,舞台上雖然沒有出現真正的餐桌及菜餚,卻有著許多「可變形和移動的圓形」裝置及道具,圓形床墊、彩色圓球,通通成了與舞者肢體互動的物件;強烈節奏下,大提琴混合著電音旋律,舞者的擬態動作細膩而層次分明,像是精巧迎笑的中國娃娃,又像是活動敏捷的懸絲木偶,奇異的姿態與動作創造出一股魔幻氛圍,讓台下觀眾驚艷不已。 出生於俄國突門地區(Tumen Region)的塔緹安娜.芭嘉諾娃,四歲開始接觸舞蹈,年紀小小的她依循俄國藝術傳統,一路學習古典芭蕾及民族舞蹈,獲得莫斯科文化大學編舞創作及教學學位。畢業之後,她進入凱薩琳堡舞蹈劇場擔任舞者及平面設計,首支作品為單幕芭蕾舞作Versions. Part 1,並獲得俄國維依普斯克(Vitebsk)國際舞蹈節最佳女主角。 一九九三年起,芭嘉諾娃至美國舞蹈藝術節受長期訓練,開啟她編舞生涯中的重大轉捩點,透過積極參與不同課程與大師班進修,對現代舞技巧的琢磨及思考有著極大幫助。回國後,芭嘉諾娃再度回歸凱薩琳堡舞蹈劇場,與來自德國、荷蘭的編舞家一起合作,開創舞團前衛多元風格,贏得象徵俄國境內表演藝術最高榮譽的「金面具獎」(Gold Mask Award)、俄羅斯聯邦表演藝術獎、以及舞團所在地凱薩琳堡市政府獎等重要榮譽。 「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現歷史人物的悲情
《柴可夫斯基:生死之謎》的舞台上,兩名男舞者分別扮演青春及年老的柴可夫斯基,兩人同時出現在灰暗病榻旁,像是共同追憶著過往,時而快速奔跑、時而互擁凝望,亟欲在臨死前掙脫無形的束縛及枷鎖。「艾夫曼在強調『快速』的芭蕾傳統中,加入『慢的互動』及『輕柔的速度』」戲劇學者李立亨說,「這樣的革命性創新,創造出截然不同的芭蕾形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斯塔可維奇的精準演繹者
邁向一甲子的包羅定絃樂四重奏
包羅定絃樂四重奏展現於俄國曲目上的特殊吸引力,源自於早年與蕭斯塔可維奇緊密的關係。蕭斯塔可維奇親自與他們合奏,練習他的室內樂作品,尤其是絃樂四重奏。今年包羅定絃樂四重奏剛好成立滿一甲子,來台演出將帶來俄國三位音樂巨匠:蕭斯塔可維奇、柴可夫斯基以及米亞斯科夫斯基的經典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雲門舞集《竹夢》作曲家
聆聽佩爾特寧靜下巨浪噬頂的驚人張力
看過雲門舞集《竹夢》的觀眾,必會對那伴隨舞者一整晚時而寧靜沉緩、時而飛躍狂奔的身體的獨特樂音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佩爾特,來自愛沙尼亞的作曲家,被視為蘇聯繼蕭斯塔可維奇之後、少數能被西方樂壇重視的作曲家之一。今年是他的七十大壽,愛沙尼亞愛樂室內合唱團,將在兩廳院「世界之窗冰磚四國」系列演出中,以表演多首佩爾特的精采之作向大師祝壽。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迷戀皮亞佐拉的小提琴魔手
基頓‧克萊曼舞弓撥弦跳探戈
來自拉脫維亞的「魔鬼小提琴手」基頓.克萊曼,對國內樂迷來說必不陌生,他演奏的皮亞佐拉探戈音樂,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有樂評家說他「像是一座奇妙的橋,搭建在古典與現代的溪流中,連結夢想與現實間的灰色地帶。」帶著他一手栽培的波羅的海絃樂團,基頓.克萊曼將再度帶來令人迷醉的動人弦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芭蕾伴奏到獨奏舞台
亞歷克希˙波特維諾夫琴藝綻光芒
去年蘇黎世芭蕾舞團來台演出舞作《巴赫:郭德堡變奏曲》,鋼琴家現場演奏全曲,與舞者相和,也令觀眾驚嘆:「彈得好好聽,他是誰?」這位鋼琴家,就是亞歷克希.波特維諾夫。來自烏克蘭的他,將以獨奏家身分再度訪台,帶來原汁原味的俄國曲目。
-
戲劇
如果自由是一種幸福
所有美好的事物以片段呈現的方式堆疊串聯在劇場中,而觀眾,卻始終很不自由地在觀眾席裡等待那來自繪本印象的令人心動的共鳴。上半場過去了,敘述仍然在進行,觀眾只好繼續等待下半場,直到董事長誤闖達達的家,那一段關於微笑的魚、關於情感的自由的對白時,角色出現了、關係出現了、情感成真了,才真正讓人感覺到自己在看一齣「戲」。
-
音樂
唱奏精采,導演創意值得玩味
全劇以男主角阿弗列德凝視懷舊黑白電影片段開場頗富巧思,讓音樂廳裡最忌諱的鎂光燈拍照公然出現舞台上,則無疑再度宣示導演的「革命」意圖。第一幕後半眾人歡唱《飲酒歌》之際,賓客們將桌子推來推去,跟音樂節拍巧妙搭配,新穎而不突兀,創意絕佳。
-
藝術節 殿堂擺兩邊 帳篷擺中間
2005兩廳院廣場藝術節 歡樂派對整個秋天
「2005兩廳院廣場藝術節」是兩廳院第一次舉辦帳篷藝術節,走出殿堂之外,以嘉年華會的方式擁抱觀眾。從十月廿一日到十一月六日,連續跨三個週末,共計十七天,近五十場海內外精采節目演出。
-
戲劇 2005誠品戲劇節—作家紀事
生命透鏡折射出的炫麗彩暉
班雅明的神秘洞見、楊逵的冷靜義憤、宮澤賢治的世故童話,看似矛盾衝突的素質,在他們生命中衝激結合,組構了奇異的透鏡,再從那無法模仿、複製的透鏡中,折射出永不褪色的光譜來。
-
戲劇
作家入戲 之一 身體是商品,愛情是消費
《班雅明做愛計畫》是一場尋找一夜情伴侶的遊戲。一名班雅明筆下的「城市閒蕩者」,要在這城市內跟一百人發生親密接觸, 但他不要去明白這一百人,不要了解,不要認識,只要沒有目的把這一百人當成一個被他閒逛的城市,又或是被消費的商場。
-
戲劇
作家入戲 之二 向理想的燃燒致敬
楊逵一生為理想奮戰,書寫勞動者的形象、苦難,讓踏入劇場十餘年的導演吳小分,深深為之動容。研究所畢業論文就是研究楊逵劇本的她,這次將楊逵的小說、生平、家書拼貼成《月光玫瑰》,透過一群七年級生到綠島旅行,讓年輕一代與這位本土作家對話,並穿插對照自身在創作道路上的信仰與質疑。
-
戲劇
作家入戲 之三 童年的幸福寂寞與濃烈鄉愁
《kenji(賢治)》將以宮澤賢治長期臥病時,在《兒童文學》發表自傳式短篇《達斯寇.布達利傳》為基底,加上飾演宮澤賢治,有著相似生命調性的作家蔡逸君,帶來一段奇幻奔波的生命旅程。同時,黎煥雄亦不改質疑作者的創作姿態,不斷向賢治提問:你真的相信這樣的價值系統嗎?你真的相信農民運動、鄉村運動的改革嗎?
-
藝術節 「讀劇」一格
第三屆台灣國際讀劇節 紅樓登場 喝咖啡讀好劇
為了讓讀劇深入生活,成為新的全民運動,這次讀劇節設計了「莎士比亞趴趴走」校園活動;而與星巴克合作的「咖啡讀劇宅急配」,只要邀集二十五個同夥報名,準備好自己的馬克杯,郎祖筠、劉長灝、劉亮佐、閻鴻亞、羅北安等講師便帶著香醇咖啡跟劇本直接「殺」到你家,共享讀劇樂趣。
-
戲劇
淡水砲台上的《祭特洛伊》
這一次《祭特洛伊》完整版與八年前的演出完全不同,華山版側重於英雄的描繪,悲劇人物的宿命同時融入當時台灣的社會現象,砲台完整版將重心完全放在特洛伊城,面對戰爭的威脅,要如何自處,其實完全是台灣的寫照,就像是在三千年後,回首看看台灣的史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