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生.梵谷》將述說一個不同我們以往所認知瘋狂、躁鬱的梵谷。(2006誠品戲劇節 提供)
企畫特輯 Special 2006誠品戲劇節—3×3協奏曲 演出先透視

透過黑白梵谷,重新思考劇場

王嘉明+王雅慧《文生.梵谷》

《文生.梵谷》將從梵谷的黑白素描畫作出發,透過劇場尋找梵谷畫作給觀者的「共鳴感」。王嘉明說,每個演員都被賦予四個層次和狀態,四種狀態彼此也會如自畫像般對話,是一種關係變化出來的突發性,有點企圖把演員推到一種很抽蓄、癲癇的狀態,像是一種魔性、一種附身,不斷地快速變奏,呼應梵谷的精神處境。

《文生.梵谷》將從梵谷的黑白素描畫作出發,透過劇場尋找梵谷畫作給觀者的「共鳴感」。王嘉明說,每個演員都被賦予四個層次和狀態,四種狀態彼此也會如自畫像般對話,是一種關係變化出來的突發性,有點企圖把演員推到一種很抽蓄、癲癇的狀態,像是一種魔性、一種附身,不斷地快速變奏,呼應梵谷的精神處境。

《文生.梵谷》

9/21〜23  7:30pm 

9/23〜24  2:30pm 

台北敦南誠品B2藝文空間

INFO  02-27755977

畫家小檔案

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荷蘭牧師之子,年輕時與其弟西奧(Theo)為畫商工作。二十七歲那年才開始習畫,一生中僅賣出了一張畫作,創作生涯極不順遂。

▲1888年,梵谷精神變得錯亂,直到他去世之前,長期為間歇性精神病所苦,只能在病情間歇發作的間隙繼續作畫,曾有許多瘋狂的舉動,如失戀後割掉自己的耳朵、刺殺高更等,1890年7月持槍自殺,為他短暫一生增添傳奇。

▲梵谷對印象派畫風有重大影響,作品中強烈的光影對比,大膽厚重的陰鬱筆觸,透露出他熾烈的情感,以及深受折磨的精神狀態。

你是如何理解梵谷的?印象派畫家?懷才不遇的瘋子?宗教狂熱分子?對劇場導演王嘉明而言,這些答案都對,也都不對!

「我們好像跟梵谷很熟,『綁繃帶』或是『割耳朵』這些事情提醒我們對梵谷的一些認識,但是當我去看一些梵谷寫給他弟弟的書信、或是給朋友的書信的時候,會發現因為對梵谷的刻板印象,反而不太認識梵谷這個人。」記者會上刻意打扮成梵谷自畫像造型的王嘉明,企圖在新作《文生.梵谷》說一個不同我們以往所認知瘋狂、躁鬱的梵谷。

自我辯證、詰問的創作過程

「看梵谷的素描不會給人瘋狂的印象,跟原本的大家對他的想像有些衝突。」他說,梵谷其實有非常多的層面、非常多的層次,現實的、暴力的、柔情的、敏感的、激烈暴躁的……等等,他質疑傳統,卻也痛恨說傳統的東西不好的人,梵谷的世界,絕對不是二元對立的。因此,就像梵谷質疑學院派、質疑著繪畫中的完美比例,王嘉明在思考如何以劇場呈現梵谷的繁複和極端時,也陷入一場質疑劇場,自我辯證、詰問的過程。「將梵谷東西放在劇場中會混亂,讓你發現你本來相信的東西是不可行、不合理的,譬如說視覺乾淨,或者精準的節奏、表演、走位、甚至舞台、服裝。可是你也會覺得,如果這是不對的,那什麼才是對的?」

《文生.梵谷》從梵谷的黑白素描畫作出發,透過劇場尋找梵谷畫作給觀者的「共鳴感」。「很多人看梵谷的畫很有共鳴,可是他只是畫一些水果、椅子、星空,為什麼就會讓人共鳴?那個共鳴感是怎麼產生的?大家所共鳴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有時候會覺得這東西,或許是一種『受難的張力』。」在劇場表現上,這股「受難的張力」被轉換成演員與梵谷間互通聲息的對話頻率,王嘉明說,每個演員都被賦予四個層次和狀態,四種狀態彼此也會如自畫像般對話,是一種關係變化出來的突發性,有點企圖把演員推到一種很抽搐、癲癇的狀態,像是一種魔性、一種附身,不斷地快速變奏,呼應梵谷的精神處境。

傳達一種清晰的混亂

這回合作的視覺藝術家王雅慧是王嘉明在紐約結識的好友,她說,梵谷的畫作,所用的色彩、線條好像從現實世界而來,可是在梵谷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其實存在一個很微妙的間隙,這是她所企圖運用空間裝置去捕捉的。而對於視覺呈現,王嘉明也不斷打破慣性覺得理所當然的美感,他表示,舞台設計黃怡儒給的初稿是一面「移動的牆」,然而那是「美學上的正確,不是存在上的正確」。目前他將舞台場景設定為寫實的機車行,「真要明講機車行與梵谷有什麼關聯,似乎也說不出來,就只是覺得兩者之間有某種關連性。」

創作過程面臨嚴重焦慮的王嘉明,會不會讓觀眾也陷入一種混亂的焦慮中?他直言,觀眾想要看的是導演整理好的結論,而不是導演一團亂的思緒。因此,他期待即使要呈現混亂,也必須是一種清晰的混亂;不過觀眾也不用期待在戲裡看到結論,因為透過這齣戲,他想要說的不是結論而是疑問,對於梵谷,對於劇場,也對於他自己。

導演說話

梵谷的孤絕,我的混亂

文字 王嘉明

「牆壁是淺紫羅藍色,地面呈磚紅色。床和椅子的木頭為鲜奶油黃,被單和枕頭是非常淡的檸檬綠,深紅色的床單。綠色的窗子。橘紅色的盥洗用桌子。藍色 的臉盆。淡紫色的門。家具的粗寬線條,必須再次表現絕對的安靜休息的氣息。床上有肖像畫,一面鏡子,一面大毛巾和幾件衣服。至於畫框,因為畫面上沒有白 色,所以,他將是白色,是白色。算是對於我不得不接受這強迫性休息的一種報復。」

這是梵谷寫給他弟弟的信,提到了他正在創作的《寢室》這幅畫。當我在奧塞美術館,站在原畫前,突然有種被捲入,被他筆觸與整體散發出的力量所吞沒的感覺。一種不是細膩的細膩質感,一下子突破了理智藩籬。於是,我在想關於「共鳴」和劇場裡所謂的「粗糙」與「細膩」。

後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剛好在展他的素描,我也去看了,他素描的質地與平時對他瘋狂的刻板印象極為不同。他極度細緻與繁複,充滿肉感的筆觸,精準的構圖與留白。於是,我想要做黑白的梵谷,相對於大家腦中的彩色版梵谷。

關 於他的中文書還真多:余光中翻譯的《梵谷傳》,節錄過依舊厚厚一本的書簡集,一位挖八卦以滿足讀者的雜誌記者《梵谷檔案》,一位為了驗證一幅梵谷素描贗品 而寫成推理小說的《梵谷的遺言》,一位以精神分析切入專談的《梵谷與高更》。於是,我在想許多對他(或是自己身邊的人)簡化,貼標籤的「文化(道德)品 味」和所謂「細節」。

從書信集,梵谷對於「城市」的氣質、「學院派」的理念,相當不認同,他不斷往內挖掘的孤絕狀態。我也嘗試思考我過去的劇場思考,例如:乾淨質地的必要,我開始懷疑走位、節奏、空間、表演…這許多原本合理的內在邏輯。

於是,我陷入一片混亂。

視覺藝術家發言

不同於當代藝術家的眼睛

文字 王雅慧

梵谷的眼睛一直注視著他所處的那個世界,而那個世界對我而言已無從體驗,也許星空並沒有改變太多,也許還可以參觀到他的故居,然而當代人所看出去的,所映射到內心的,則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圖像,這不同包括氣味、聲音、速度…。

於 是梵谷讓我連想到「緩慢」,不知道他對時間的感覺是怎樣,他寫了七百多封信,畫了八百多幅油畫,幾乎像是某種儀式般,時間被刻劃成無數個筆觸與小點。若是 將他這八百多幅油畫、七百多封信、為數可觀的素描,拼成一張大圖,那幾乎就是他的「整體時間」。這張「整體時間」圖,也有某種純粹感。試想,如果要用某種 具時間性的對象來構成當代人的圖像,那畫面大約不會像梵谷那般純粹。就空間的移動來說,我們每天在不同的空間移動。而且是不同速度的移動。在某種程度上, 這縮短的時間構成了生活的複雜性。當然,這種複雜性很有可能只是表象而已。

他的眼睛一直注視著他所處的那個世界,弔詭的是,那個世界是他自己的投射。因此,可以說,他注視著的是自己。相對於當代藝術家對世界是一種外於己的觀看,有很大的不同。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王嘉明小檔案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導演組畢業,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主要成員。

▲1990年接受近半年的貧窮劇場訓練,1991年任台大話劇社社長,92年開始編導作品。曾任台、政大話劇社指導老師,多次參與國際戲劇交流活動。近年編導作品:《Zodiac》、《家庭深層鑽探手冊》、《泰特斯—夾子╱布袋版》、《請聽我說》等。

▲以《Zodiac》入選二○○二年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為當前台灣小劇場備受矚目的主力創作者。除劇場外,並涉足廣告演員指導和副導等職務。

 

王雅慧小檔案

▲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畢業,現就讀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博士班。

▲二○○五年第四屆國巨科技藝術創作獎得主。過去受傳統油畫訓練,現擅長以錄像藝術顛覆對於時間、空間的僵化思想,作品具人文及詩意的細膩質感,形成科技與人文拉距的張力。2002年《墜》單頻道錄影作品獲得台北美術獎

▲作品曾發表於CO2新樂園藝術空間聯展、台北雙年展2002:世界劇場、夜視台北 Random-ize、韓國的City-Net Asia 亞洲城市網絡等。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