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北管引導,從土地長出自己的身體 訪《吃土》林宜瑾
「散到甲土,才知土好食。」 從小生長於西螺福興宮一帶,編舞家林宜瑾從個人的文化經驗出發,延續多年來透過田調尋找身體的探索路徑,回歸土地的溫度跟氣味,在深耕「『ㄢˋ』身體」的路上,開啟與北管樂飛天鑽地的碰撞和對話。 循著北管南北喧嘩,《吃土》將敲響通達天地的意識和能量,喚醒你我身體的根,吃土的人生。
-
戲劇
相思成災,一個父親的寂寞 訪《如此美好》王靖惇
故事從在候機室等待的父親開始⋯⋯ 一趟父親盼望已久的父子之旅,但兒子卻遲遲沒有現身⋯⋯這是一個絕口不說寂寞的父親,與寂寞彼此陪伴的故事。當身體傾頹衰敗,當時間成為人生旅程最後的朋友,當生命繁華落盡之時,如何才能放下執念,優雅下台?
-
藝號人物 People
林強的Underground World
最近林強要求自己落實的工作狀態是:做人的姿態要低,做的事情要大。他依然謙虛的說:這真的很難做到。 曾經在「underground」音樂世界中一路走來,林強問:「你知道仁者無敵的意思嗎?這不是在說你變成一個有愛的人,就可以打敗所有敵人,而是你沒有敵人,我們都搞錯了,重要的是你自己心裡的價值。」他笑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都是自己的問題,這才是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對 underground 有興趣的人,應該要來試試看,這才真的是 underground。」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玩沙之必要 耿一偉 X 唐鳳談創新精神
劇場導演耿一偉與數位政委唐鳳,在表演藝術與數位治理領域的兩位點子王,在各自的領域不斷大膽創新,為未來開創超乎想像的可能。本次在國家兩廳院的邀請下,兩位創意鬼才難得聚首,從成長經驗出發,分享彼此如何養成超越常規的開創精神,並且對於表演藝術的發展前景進行交流。以下為對談紀要: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化身千千萬萬個小東意 訪《東意在哪裡》蕭東意
QA Q:請問這是個什麼類型的演出? A:基本上就是脫口秀。 Q:什麼內容? A:打擊弱勢族群,關懷社會亂象。 Q:你是不是講反了? A:沒有。 Q:那跟一般的脫口秀有甚麼不一樣? A:脫口秀是缺錢的喜劇演員在做的,我是藝術家,只在國家兩廳院演。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重新擁抱,體驗「完整」人生 訪《從一數到五》林素蓮
在無法選擇原生家庭的先天限制下,我們各自來到了所屬的國家、這個共有的世上,並且在還不知道什麼是呼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呼吸了。 海真的很深,也有滅頂的可能,所以在游泳的時候我會想到我的爸爸,因為我會游泳就是他教我的,也是他一五一十地教我要好好活著,留著一口氣。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五講側記
2019年剩下四天就過完了,作為本年度不和諧開講的最後一場,現場的長桌被擺成一個快要成為圓形的多邊形,講者與來者紛紛找到自己的位子,彼此圍坐。今天要談的是「樂評」。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四講側記
TT不和諧開講進入第五年。過去較常被關注、討論的是市場端跟創作端,而今第一次以「評論」為題,馬拉松式地在十一月的每週三晚上固定聚會。表演藝術工作者們共同從不同年代、不同角色位置,來重新審視評論書寫這一門「藝術」,以及它天生無可抵擋的多重矛盾性。 第四場以圓桌共談為目標來進行評論的評論,邀請講者郭力昕、黎家齊、汪俊彥、吳思鋒,反芻前幾場內容並分享他們的所思所想。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三講側記
降雨冬夜,氣溫約廿度,社會創新實驗中心一樓廣場舉辦饒舌歌競賽,音浪聲不斷,2019「不和諧開講」邁入連續第三週。表演藝術評論台站長紀慧玲開場,表示淒風苦雨、外頭有歌唱大賽的夜晚,講座內容考驗同時參與者體力與腦力。今夜上下半場題目分別具聚焦與發散性質,前者由徐瑋瑩主講、蘇威嘉回應「舞評論/述之自由與不自由以驫舞劇場《自由步》舞評為例」;後者為由傅裕惠主講、周慧玲回應「評論的歷史性/在場性」。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二講側記
主持人紀慧玲開場先介紹講座活動與今天的講者,這次籌備「評論的歷史」回顧講座時,主要回顧的文本群為《民生報》「民生劇評」、《PAR表演藝術》雜誌(以下簡稱「PAR雜誌」)與「表演藝術評論台」。發現除了王墨林,陳雅萍也是從1990年代持續書寫評論到今天,跟台灣舞蹈創作、生成、發展有一定的關係,因此邀請陳雅萍談舞評人的評論史,以及如何看當代舞評人的養成。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一講側記
2019年TT不和諧開講,以「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為題,由表演藝術評論台策畫,並與《PAR表演藝術》雜誌合辦。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也是本次主持人紀慧玲,因表演藝術評論台自2011年開台所累積的大量評論書寫,促使其不斷思考這樣的「過量生產」是否有產生實質意義?無論是對評論者、對創作者、對文化政策或是對藝文生態,是否確有產生影響?
-
戲劇
在國家「夾縫」中掘出諸眾的「轍痕」
編導以女性立場嘗提出「先要有個人,才有群體的存在」,放諸於本劇中十位男性對我們所顯示的群體性,既在個人性的表現上,不同的現實經驗通過語氣、行為乃至個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現,導演又將這些個別的相異性串接上戰爭鑄就身體錯置,而造成長治與玄吾的精神離析現象,也反映了群體性在當代的歷史形象。這種個人與群體(國家)之間在相互關係上的辯證,仍在當代新自由主義的現代性中游離不定,與《夾縫轍痕》在這個問題上一樣,雖勇於提出,卻無法找到定案。
-
北藝中心特選8檔節目 攜手國內外團隊共同激發劇場創意能量
2025年下半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除主辦「臺北藝術節」與年底壓軸的「Camping Asia」外,更精選8檔風格多元的協辦節目,包括跨國大型製作:兒童劇《好餓的毛毛蟲秀》、百老匯搖滾音樂劇《近乎正常》與跨文化改編的《囍宴》,到實驗性跨界改編的舞台劇《聽說他家》,音樂劇《火神的眼淚》、《九月啊九月》,與在地原創的《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釧兒》,攜手國內外優秀創作團隊,共同激發台灣劇場的創意能量。
-
劇場與獨立樂團療癒聯名之作《小雪》 喚起童年記憶與真摯情感
阮劇團余品潔與獨立樂團淺堤攜手共創的《小雪》,本週在台北PLAYground空總劇場正式登場。作品源於主創余品潔與淺堤團員的真實生命經歷,以音樂為媒介,帶領觀眾穿梭於時空、城市與人生記憶之間。首演後好評如潮,讓觀眾笑中帶淚、想起童年。
-
2025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噔噔!登上彩虹塔》8月2日冒險啟程
你聽過顏色的「聲音」嗎?每年夏天最受歡迎的親子音樂活動「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今年推出《噔噔!登上彩虹塔》節目,這次豆莢寶寶DoReMi要帶領小朋友們,在陷入黑白的世界裡闖關互動,透過音樂找回七彩顏色。冒險正式從8月2日在台北城市舞台展開,並且至10月19日巡演全台8縣市共25場。
-
當代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辭世 創意超越時代永銘人心
當代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於2025年7月31日,在美國紐約州水磨坊鎮安詳離世,享年83歲。
-
何曉玫MeimageDance首部VR觀落陰定目劇《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 9月紅樓登場
2025年9月6日至9月28日,編舞家何曉玫領軍的何曉玫MeimageDance即將推出全台首創的沉浸式VR舞蹈作品《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進駐台北西門紅樓,開啟長銷定目劇演出。這是一場關於科技與舞蹈的跨界革新,作品結合8K立體攝影、VR虛擬實境、電影級特殊化妝與現場舞蹈演出,打造出台灣劇場首見的跨感官沉浸體驗。觀眾不再坐在觀眾席,而是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從「脫鞋入場、交出名字、喝下眼淚」,到最終戴上VR頭盔親身「走入」林投姐的世界──這不只是觀看,而是進入與對望,是一次深層的感知與回應。
-
兩廳院藝術出走推廣活動《給自己的情書》 邀樂齡族群與作家共寫生命片段
國家兩廳院持續推動「藝術出走」計畫,2024年起聚焦「失智與長照」主題,透過藝術回應超高齡社會的生命課題。計畫包含四大面向:台日共製遊走式演出《夜路不怕黑》台灣版、共創工作坊、紀錄片拍攝計畫,以及書寫行動《給自己的情書》。其中,《給自己的情書》邀請55歲以上樂齡族群覺察與回憶,留下一封獻給自己的信,讓藝術從舞台走入日常。《給自己的情書》即日起官網開放報名,採線上徵文與社區工作坊雙軌推進。線上徵文與華語創作平台Matters合作,邀請作家郭強生、楊翠擔任導師,引導參與者完成一封屬於自己的三日書信;社區工作坊則深入三峽與萬華,由作家袁瓊瓊設計課程,透過短詩與歌詞改寫的創作方式,帶領長者以文字、聲音與影像留下記憶。最終成果將於2026年回到兩廳院展出,讓每一封信成為生命與藝術之間真實的連結。
-
2025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7月25日至8月3日盛大開幕
年度合唱盛事「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簡稱TICF)於7月25日至8月3日全台熱情開唱。本屆音樂節從宜蘭展開,將在宜蘭演藝廳及台北國家音樂廳,世界首演斯洛維尼亞作曲家裘比《詩篇清唱劇》(Psalm Cantata)為節慶揭幕外、也將邀請駐節指揮豪勒隆率領400人陣容,演出古森斯改編的大編制管弦版韓德爾《彌賽亞》(選曲)。此外,今年特別彙集斯洛維尼亞、印尼、美國三組國際頂尖團隊,以及捷克、菲律賓、香港三隊世界合唱冠軍賽參賽隊伍共六組輪番競演;另外結合台北國際合唱大賽、國際合唱音樂營及友誼音樂會等活動,精采的合唱饗宴令無數愛樂者引頸期盼。
-
《浪漫劍客葉不凡》讓觀眾遊走劇場 近身感受劍俠布袋戲魅力
由集藝戲坊改編自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經典作品的《浪漫劍客葉不凡》,於7月25至27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演出融合了戲偶表演、劍俠武打與現場音樂,並打破劇場框架,以「遊走式」演出的形式,讓觀眾親眼見證戲偶的精細工藝,近距離欣賞武俠世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