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AI人工智慧讓人造人變為可能之後,探討相關議題的動漫影視創作也前仆後繼地出現,將在兩廳院秋天藝術節展演的《恐怖谷》是少見以劇場觸及此主題的創作,甚至直接「造人」,直接讓擬真的人形機器直接在觀眾面前展演,虛實交錯地探索觀眾的心理認知狀態。
2021秋天藝術節:里米尼紀錄劇團《恐怖谷》
10/22~23 19:30
10/23~24 14:30、17:00
台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隨著人類文明演進,人們一方面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舒適生活,同時也對自身創發的機器有所懷疑與畏懼,尤其在AI人工智慧賦予人造機械可能之後,從中衍生的討論與創作便從未少過,亦有不少經典動漫影視作品。1952年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以至2003浦澤植樹的《PLUTO》、1982年的《銀翼殺手》至2017年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2001年《A.I.人工智慧》、2004年《機械公敵》著重於呈現AI的情感,到了2013年的《雲端情人》與2015年《機械姬》,人類更開始和人工智慧以各種方式談戀愛。
逾半世紀裡來的不同創作或多或少都在提問著:未來我們將會被AI取代嗎?而人造機械人究竟只是冷酷的工具,還是若其智慧與情感足夠發展後也能成為「人」,那條邊界會在哪?而2016年開始在HBO上映的三季影集《西方極樂園》,也在人類對人形機器的設計控制之外,再以展開的世界觀進一步詰問:人類是否真如自己以為的擁有自由意志?
情感的投射與斷裂:恐怖谷理論
在眾多的影視與動漫討論之後,2019年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作品《恐怖谷》(Uncally Vally)可謂少見以劇場觸及此主題的創作,甚至直接「造人」,直接讓擬真的人形機器直接在觀眾面前展演,虛實交錯地探索觀眾的心理認知狀態。
「恐怖谷理論」是1970年由日本機器人學教授森政弘(Masahiro Mori) 提出,藉由曲線圖說明,人們面對愈像自己╱人類的對象,好感度會愈高,但是當面對和自己相同,卻又出現幾個意外的「非人」特徵時,好感度就會驟降,甚至感到恐懼害怕,掉到曲線圖中的谷底。不過當機器人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會再度回到正面,產生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
但那個「移情」是什麼?里米尼紀錄劇團過去的作品,已可見對人工智慧的思考,像是2017年曾在台灣進行的《遙感城市》(Remote Taipei),即藉由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觀察,同步轉換人工語音的「親密感」,在城市遊走之外置入人工智慧的成長與操作空間。對主要創作者史蒂凡.凱基(Stephan Kaegi)而言,劇場隱喻且諧擬了人生,並讓創作者有再製的機會,而此次他又將科技與劇場的對話更推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