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心龍和洪唯堯(林韶安 攝)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尋找商機?劇場存活的下一道解方

沉浸體驗 讓觀眾驚喜、讓產業歡喜?

訪「驚喜製造」陳心龍與「進港浪製作」洪唯堯

近年來,「沉浸式劇場」成為表演藝術界的熱門關鍵字,也吸引新的觀眾群。沉浸體驗的熱門,似乎也反映現代科技社會高度線上與虛擬化後,參與者對於體感的復返需求,不只是要購買經驗,更期待著體驗強化,讓沉浸娛樂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實境樂園。而當本即結合燈光、音樂、舞台與文本等表演媒材的劇場亦一起沉浸,是否能為尚無法產業化的表演藝術界找到新的生機?劇場是否能乘著沉浸式體驗的旋風,讓藝術和娛樂商業結合?就此提問,便不得不將眼光投注向體驗設計公司「驚喜製造」陳心龍與劇場團體「進港浪製作」洪唯堯近年的合作。

近年來,「沉浸式劇場」成為表演藝術界的熱門關鍵字,也吸引新的觀眾群。沉浸體驗的熱門,似乎也反映現代科技社會高度線上與虛擬化後,參與者對於體感的復返需求,不只是要購買經驗,更期待著體驗強化,讓沉浸娛樂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實境樂園。而當本即結合燈光、音樂、舞台與文本等表演媒材的劇場亦一起沉浸,是否能為尚無法產業化的表演藝術界找到新的生機?劇場是否能乘著沉浸式體驗的旋風,讓藝術和娛樂商業結合?就此提問,便不得不將眼光投注向體驗設計公司「驚喜製造」陳心龍與劇場團體「進港浪製作」洪唯堯近年的合作。

自2015年驚喜製造成立開始,便連續推出《無光晚餐》、《一人餐桌》等活動,放大日常的驚喜,將體驗結合餐飲,創造出新的商機。設計體驗的想法來自共同創辦人暨創意總監陳心龍在倫敦求學的經驗,希望能讓創意在城市發生,提供不同藝文選擇。而作為驚喜製造共同創辦人的他不是沒有基礎地做夢,經過市場調查發現大眾對於餐飲消費的高度投注,遠勝過藝文活動;因此,目前幾檔體驗設計,飲食都被涵括其中,再經由有趣的包裝轉化,提升消費體驗意願。

2019年當團隊有了《微醺大飯店》體驗結合劇場的構想後,陳心龍開始尋找合作導演,並在友人推薦下認識洪唯堯。「一見面聊天就知道是他了!」而洪唯堯也覺得好玩、躍躍欲試,於是開始兩人的合作。第一次的合作相對匆促,團隊先決定行銷方向與內容核心:酒、遺憾,以微醺探索自己;而洪唯堯只有3個月的時間完成「命題作文」,兩個團隊也因此有段磨合期,共同摸索劇場式活動的執行可能。

兩個團隊分工互補,驚喜製造負責拉製作框架,進港浪製作則專心創作。陳心龍表示一開始並不知道什麼是「沉浸式」,只是因為剛好這個詞流行起來,方便客群理解。「沉浸只是後設的解釋,最初的核心是體驗,有劇場、有參與的體驗。是喜歡體驗,所以設計上是使用著流程,讓它好玩。」像是餐點準備有前菜、主菜、甜點,製作上則是去考慮執行歷程:報到、實際參與,以及離場回饋,再逐步分拆去想可以做什麼、讓事情更有趣。對他來說,此即B2C(Business to Customer)的做法,不是讓觀眾更沉浸地去思考,而是去優化過程。洪唯堯也認為,「沉浸」其實就是策劃活動的人照顧所有細節的方式,無意間再被劇場吸收結合,以進一步服務觀眾。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