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呢?」這個問題在我的藝術創作上幫了很多忙,在我靈感枯竭、或不確定該如何繼續下去時都指引著我。試想,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問自己同樣的問題,揣想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那個畫面可以有多奇怪。
「然後呢?」這個簡單的問題,有其耐人尋味之處。這三個字意味著行動與改變,以及一股動力,將我們從既定的過往推向難以預知的未來。這是一個突顯蛻變、流動和轉變的問題。
多年來,我一直將「然後呢?」這個核心提問,當作藝術實踐的根基,每當我對於劇本或表演的走向產生疑問時,便會問自己這個問題。
除了自己的作品,我也會在我帶領的「創意過程工作坊」裡,透過一個簡單的互動練習,向學員介紹這個概念:
- 首先,邀請一位學員說出一個動作。
- 我執行那個動作,問大家:「然後呢?」邀請另一位學員講述下一個動作。
- 我做出上述兩個動作,並再次詢問「接下來呢?」
- 依照這個方式循序漸進,每個學員輪流回答並且共同創造出一個故事。
- 我請每位參與的學員只說出一個動作,以幫助他們跳脫自身邏輯的局限。
- 我鼓勵學員們忽略邏輯或預算。
我會從「一個男人走進房間」開始這個練習,我演出這個簡單的動作並且詢問學員們:「然後呢?」通常,第一個腳本並不太讓人驚豔:
一個男人走進房間。
然後呢?
他從口袋裡拿出手機。
然後呢?
他打給某人。
然後呢?
他將手機放回口袋。
好吧,通常第一個腳本總是離驚豔還遠得很。初步嘗試後,我會提醒學員們,這個練習裡,唯一的限制就是他們的想像力。在第三或第四次嘗試之後,他們會創造出超乎我想像的奇幻故事:
一個男人走進房間。
然後呢?
他在火焰中燃燒。
然後呢?
牆壁和天花板消失了。
然後呢?
一千隻青鳥從天而降。
然後呢?
一個小孩從成群的鳥兒中爬了起來……
這些故事的確愈來愈難以被實際演出,但是當學員們擁抱無限的可能性和全然的未知時,那種無拘無束著實令人耳目一新。
「然後呢?」這個問題在我的藝術創作上幫了很多忙,在我靈感枯竭、或不確定該如何繼續下去時都指引著我。試想,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問自己同樣的問題,揣想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那個畫面可以有多奇怪。
我們身為老師、咖啡店服務生、父母、演員或辦公室小職員,有著自己最喜歡的餐廳、酒吧和朋友,安於熟悉的生活模式,這種日復一日的已知令人舒適和心安。
但我們仍時不時會在潛意識裡聽見這個輕柔的聲音,當我們思索著自己的存在時,暗示著它將顛覆我們過往為了尋求平衡所做的一切——「然後呢?」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