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臨界點劇象錄「周日劇場」系列Ⅲ
成立至今超過六年,一直在劇本創作及小劇場表演型式、內涵上屢有出人意料成績的臨界點劇象錄,四月開始將有新型態的「周日劇場」演出。 此次的演出戲目共有四齣,包括田啓元編導的舞蹈劇場小品《蝴蝶》、《瑪莉瑪蓮》探討寂寞和自由的主題,並運用大量的生活化舞蹈動作及簡潔短少的對白布置於豐富多變的音樂片段之間。秦義銘導演、王彥鎧編劇的《帶我一起去旅行》描繪都市裏荒謬、空虛在眞實現象,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旅行。以及鹿心編導的《剪下一片雲》呈現一個從小習國劇小生的女性,成長後面對其舞台生命變化的廻異產生的挫折,及對「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優人迷思的省思觀照。 「周日劇場」自四月十四日起連演十五場,由於該場地座位有限,劇迷們不妨先電話預約(02)5534493,以免向隅。
-
即將上場
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
南台灣獨具風格的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將推出《動物狂歡節》和芭蕾舞劇《吉賽兒》兩場音樂會,熱鬧迎接春天。 首場《動物狂歡節》音樂會曲目有比才的卡門組曲、聖桑的動物狂歡節、德弗乍克的第八號交響曲。由蕭邦享擔任指揮,魏樂富及葉綠娜擔任鋼琴獨奏。 在芭蕾舞劇中被奉爲經典中之經典的《吉賽兒》,在國內一直少有機會看到全幕的演出,更遑論與交響樂團搭配演出的方式。十六年前台灣舞者黃紹仁及吳素芬分別擔任男女主角,十六年後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特地邀請了中華民國舞蹈協會共同參與,再次詮釋《吉賽兒》風采。 有感於台灣藝術長期偏重台北,主辦單位決定將全本《吉賽兒》在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呈現,此乃高市交第一次以大型芭蕾舞劇爲演出內容,同時結合南台灣優秀舞者同台演出,期望觀衆共同參與。
-
即將上場
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女指揮家系列
台北世紀交響樂團於今春推出國內首創之「女指揮家系列音樂會」,持棒者均爲國內一流的女性指揮家。結合國內年輕一輩的演奏家組成的「台北世紀演奏家室內樂團」,將於四月間假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演奏廳演出三場,包括巴洛克、古典、浪漫及現代等不同時代風貌曲目的精緻音樂盛會。 系列之一「雙長笛的盛宴」,由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硏究所指揮組,現任世紀靑少年交響樂團及YMCA合唱團指揮的孫愛光指揮,搭配均以「特優」成績取得維也納音樂院長笛演奏文憑的夫婦檔任韋光、廖嘉齡,演出「杜普勒/d小調雙長笛協奏曲」及艾爾加、佛漢.威廉斯等人的作品。 系列之二「四季之聲」,由任敎於國立藝專的林立指揮。目前活躍於歐美的小提琴家廖家弘則擔任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的主奏,其他並有柯瑞里、羅西尼及布瑞頓等人的名作。 系列之三「德奧經典名曲之夜」,內容以德奧樂派作曲家如莫札特、泰勒曼、華格納及孟德爾頌等人的經典爲主。指揮由任敎於國立藝專同時也是台北縣立文化中心交響樂團指揮的呂淑玲擔任。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則由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首席朱貴珠主奏。
-
即將上場
蓋瑞.卡爾低音提琴演奏會
當代傑出的藝術家之一蓋瑞.卡爾,是目前唯一以低音提琴獨奏家身分活躍於樂壇的傳奇人物。低音提琴在管弦樂團中,一向是最容易被人遺忘的器樂,許多人認爲它的聲音沈悶且低,不適宜當獨奏樂器。但是低音提琴一到卡爾的手中,他便結合了大提琴的美與低音弦的力度,光芒般的音色,從最低音符到最高音階,從內心傾吐眞情,向聽衆緩緩唱出他心中的情感。此外,加上卡爾個人的獨特魅力及出神入化的技巧和顫音演奏,豐富了整個樂曲。因而,蓋瑞.卡爾素有低音大提琴中帕格尼尼的尊稱。 卡爾的家學淵源,家族中一共有七人爲低音提琴的演奏者。他曾師事赫爾曼.萊恩夏根、雷歐納德.羅斯等多位名家,一九六二年應邀參加由紐約愛樂管弦樂團舉辦、伯恩斯坦指揮的靑少年音樂會,演奏帕格尼尼《摩西變奏曲》,蓋瑞.卡爾一炮而紅,從此展開以低音提琴獨奏家的演奏生涯。卡爾的獨奏樂器低音提琴,雖然不被視爲主流的音樂,但他一年平均有一百場音樂會的演出,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南美、歐洲及遠東地區。一九九三年來台演出造成盛況,今年四月再度來台,一同前來的還有伴奏哈蒙.路易斯,他倆的合作呼吸一致,默契無間。 此行台北的演出爲低音提琴與管風琴,曲目有奧比諾尼《g小調慢板》、孟德爾頌《D大調奏鳴曲Op.58》、高恩《詼諧曲》、布魯赫《希伯萊緩歌》、拉威爾《哈本湼拉舞曲》、麥爾斯《短歌》(選自《越戰獵鹿人》)、包特希尼《幻想曲》以及加普林的三首小品。台中則爲低音提琴與鋼琴演奏,當有另一番音樂詮釋。
-
即將上場
另類的對白──棄兒與屠夫
出身於劇場演員的彼得.漢克(Peter Handke)爲德國當代文壇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從一九六六年起,便以歐洲傳統的表演訓練方式爲基礎,加上其擅長的語言遊戲,撰寫了一系列名爲「語言實驗」之作品。如一九六六年的《卡斯帕》Gaspard便揉合了政治用語、俗語、俚語、道德箴言,配合以義大利喜劇中的表演方式,造成了轟動。 一九六八年,彼得.漢克完成《棄兒與屠夫》(直譯名爲《棄兒要當屠夫》Le Pupille Veut tre Tuteur爲此一系列實驗作品中之第三部。然而,《棄兒與屠夫》所造成的話題,並不在於「語言」使用上的爭議,而是它完全摒棄語言的使用。雖然全劇無任何一句對白,但是由於彼得.漢克擅於在各式舞台布置及演員表演方式上滲入象徵手法,使得戲的本身擁有著回味的餘地。演員沒有台詞,所有的訊息均是靠著「表演」的傳遞:劇本給了演員(同時也給了觀衆)一些假設的空間,至於各人所領略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了。 《棄兒與屠夫》由皇冠劇場─密獵者劇團製作,爲留法歸國戲劇碩士華湘如翻譯和導演,首次將彼得.漢克的作品呈現於台灣舞台上,帶給觀衆另一種不同的觀劇經驗。
-
即將上場
雲門舞集1995春季公演
雲門舞集本年度春季公演將演出香港編舞家黎海寧舞作《看不見的城市》,以及林懷民新作《悲歌交響曲》。 《看》取材自義大利作曲家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同名作品,是黎海寧以文字及動作交織而成的長篇舞作。《悲》的編作靈感受到波蘭作曲家亨利.哥瑞斯基的同名樂曲(又名《第三號交響曲》)所啓發。哥瑞斯基是爲了輓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喪生的人們,充滿了樸素、祥和、高雅的弦樂與女聲,呈現哀而不傷的悲憫情懷。林懷民則以舞蹈呈現「一齣超乎地域和時代的安魂曲」。
-
即將上場
樊潔兮春季校園巡迴系列
舞蹈家樊潔兮於四月底至五月中旬展開一系列大專校園巡廻講座及示範演出,將畫龍點睛地介紹其著名的《舞出敦煌》作品,並引領學生一窺舞蹈藝術的堂奧。希望藉此活動開發更多的舞蹈觀衆,同時與靑年學子共同探討台灣當代文化現象、舞蹈、藝術的發展空間。 此次演出舞碼包括:《叩》、《波浪的還原》、《昇之孤》、《有女飛天》、《生成》等舞作。
-
回想與回響
童言童語畫表演
從孩子的眼中看出去,這個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而充滿想像的表演藝術,更是兒童最需要的靈糧。四月份,我們特別請小朋友來談一談他們看表演的感想,並且爲自己的文章畫上美麗的挿畫。從這些可愛的文字和圖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如何在一方面模仿成人社會的邏輯中,另一方面卻又展現童眞無鑿的生命。
-
即將上場
小手拉小手,一起去看戲 兒童節好戲強強滾
每年的兒童節大人們總會絞盡腦汁的爲小主人翁設計各種活動,讓小朋友能留下快樂的童年回憶,今年當然也不例外,各式兒童節目將台灣粧點得活潑而有朝氣。不同於以往單一的兒童節目設計,今年多以整套多樣的活動方式呈現。
-
書城快訊
表演藝術童書快訊
給兒童: 午夜劇場開演囉! 柯薇.巴可薇斯基文.圖 棠雍圖書中文版權1994初版 約40頁/精裝 NT$550 誠品書店提供 這本可愛的圖畫書獲得一九九二國際安徒生挿畫金牌獎,也獲選爲去年中國時報開卷版十大最佳童書之一。 故事敍述:午夜,劇場裡一片漆黑,演員們都沈睡在夢鄕裡。突然,一道微弱的亮光射進舞台,驚醒了盒子裡的小丑。於是小丑邀請月姑娘到劇場裡看戲,月姑娘很高興地答應了,她順著梯子來到地面。午夜的劇場裡仍是一片靜悄悄的,但是月姑娘一坐進劇場,柔和的月光便撒滿了舞台,不一會兒,男演員、女演員一個接一個睜開了眼睛,爲月姑娘表演起來了! 這本從中國大陸「翻譯」過來的書,並未標示大陸的出版年份,因此造成「人們已在盼望慶祝葛蘭姆第二百部作品的問世」一類的笑話。 繆司之子──莫差特 高橋英郞文 緒方直圖 邵義強譯 全音樂譜出版社1988年8月三版 158頁/平裝 NT$80 誠品書店提供 「一閃一閃亮晶晶」,想必大家都熟悉莫札特的音樂,本書作者說「在衆多的作曲家中,我們再也找不到,像莫札特那樣自然地訴說著愛,使人領受生命的快樂,以及誘發歡笑的人」。作者一度重病,卻因莫札特明麗、淸澄、愉快的音樂而痊癒。 本書參考莫札特的信函,以稱作「我」的男孩,捕捉莫札特的形像,因此故事中對這位作曲家的描寫,顯得更鮮明動人。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莫札特的音樂和人都親密地與世人同在。 本書是「少年音樂圖書館」中的一冊,其他還有《音樂之父──巴赫》、《堅強的人──貝多芬》、《歌曲之王──舒伯特》、《鋼琴詩人──蕭邦》、《圓舞曲之王──史特勞士》等五冊,以適合國小和國中的程度,講述作曲家學習音樂和生涯的故事。文中遇到較深的字,都加上注音符號,使中低年級的兒童也可以看得懂,每一冊都附有許多揷圖,幫助兒童增加閱讀的興趣和印象。 布袋戲 謝武彰著 曹俊彥揷圖
-
台灣行脚
調養文化土壤 他們爲港都演藝耕耘
對於高雄的表演藝術環境,在官方有照料市民文化生活長達十一年的李文能,在民間有文化三劍客策劃講座、表演節目及監督政府文化政策。他們以及其他爲港都文化盡心盡力的人,亟亟在工業領先的高雄,調養出文化藝術的土壤,以促進高雄成爲一個有文化、有內涵的城市爲目標。
-
台灣行脚
在地的星星 他們演出港都的舞台人生
高雄雖然一直不是表演藝術的天堂,但長年以來,無論音樂、戲劇、舞蹈方面,始終有一些不畏淸寂的贄心人在培苗在創作在一而再地演練。李彩娥的舞蹈班長達半百之年,已是兩代事業。就是這份勇往直前,他們漸漸掌握到高雄人的性格和觀賞型態,星星點點的散熱,終也搧暖了表演舞台的空氣。
-
CD小舖
餘音繞樑,摩爾音樂揮不去
一張直搗摩爾人心律的專輯。摩爾音樂(Moorish Music)極爲激情的擊掌與嚴謹的調性安排,使得整張專輯旣具聆賞性,亦適宜做爲摩爾傳統音樂的探究。 此張專輯是茅利坦尼亞(Maur-itania)摩爾音樂的首張錄音。二位主要歌者,Dimi Mint Abba和Khalisa Ould Eide,來自兩大iggawin家族(iggawing,即爲摩爾音樂家,地位世襲。)他們自幼開始習音樂,Dimi Mint Abba在學習音樂理論和十四弦琴(ardin)的彈奏前,先由母親傳授舞蹈和打擊樂器(tbal和bambourine)的節奏。Khalisa Oudr Eide則由父親敎導音樂理論和tidinit(和魯特琴型似),tidinit被諭爲摩爾樂器之首,在演奏調性的決定上扮演主導地位。 Dimi Mint Abba的音樂才華很早就展露出來,歌聲傳遍波斯灣區的阿拉伯國家及北非、東北非的回敎國,可稱得上是回敎世界最佳女歌者之一。 摩爾人佔茅利坦尼亞多數人口,爲Hassan Berber族人佔領該區域後之傳人。這個沙漠共和國位於非洲的十字路,也就是非洲文化與阿拉伯文化的折衝地帶;因而,其音樂充份地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音樂文化色塊,複雜的演繹中透著激情與生命力。演唱中戲劇性的情緒起伏與即興的擊掌便曾強烈地賦予西班牙佛朗明哥熱力(摩爾人曾統治西班牙)。然而,其無可逃脫的阿拉伯式迴旋般的吟唱及誦讚先知、眞神的內涵,又將其拉至嚴肅文明的另一端。 聽摩爾音樂演唱部分情感的收放自如,可說是最精緻的聆聽享受。Dimi的聲音高亢而淸亮,圓熟不刺耳,迴轉的吟唱有如流雲般自由浮動,輔以良好的錄音,使得整張專輯更具完整的欣賞價値。演唱技巧並不在摩爾音樂的傳授課程中,歌者完全藉由聆聽學習歌唱,「即興演唱」在摩爾音樂極嚴謹的樂理規範下是重要的一環,因此,歌者的天賦便決定演出的好壞。 摩爾人生活型態的改變也將其音樂內涵導入另一境界,他們離遊牧生活漸遠,都會化、異於傳統的社會結構迫使iggawin改變其音樂角色,不只依靠傳承的音樂知識滿足大衆,而必須開始創作,以符合現代聽衆的需求。Dimi和Khalisa在創作及詞曲的組合上便做了很大的突破,此張專輯收錄了多首異於傳統內涵、民族及政治意識強烈的歌謠。如描述茅利坦
-
焦點
飛到東京的《鳥人》
由北京人藝製作、林兆華導演、轟動大陸的名劇《鳥人》,即將登台。關於《鳥人》的內容,大陸作家陳祖芬如此詮釋道:「如果說芸芸衆生願意關在思維的籠子裏,那麼權威願意關在自己思維的籠子裏」(見本刊第八期《鳥籠中的人》)一九九三年春,日本第三代小劇場導演坂手洋二於北京見到此戲,大感興趣,於是回到日本製作了東京的《鳥人》
-
焦點
收藏大師足跡的城市
也許是長時期來政治的區隔,使萊比錫在八〇年代以前幾乎完全被以「鐵幕」地區視之而淡忘。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在褪去了神秘色彩後便挾著強烈音樂文化優勢攫取世人注意力,近來頻繁的演出活動更有凌駕柏林愛樂之勢!提及今日的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就必然想起現今當紅的指揮大師庫特.馬索,其二者之間早就進入水乳交融之境。在馬索將重心轉赴紐約愛樂的今日,能再聆聽二者合作的現場演出,可算是在本世紀音樂上的重要紀事。
-
焦點
請你來當演奏家、作曲家
傳統音樂會型式總是演出者在台上演奏,聽衆端坐在觀衆席上聆聽,兩者的互動僅在演出完畢的幾分鐘鼓掌間。如果有一天,觀衆可以上台和演奏者一同演出,甚至創作樂曲,將是什麼樣子?「音樂萬花筒」系列以「預置鋼琴」、「視覺音樂」、「音樂劇場」、「即興音樂」四種型式打破以往僵滯的演出型式,呈現出音樂的多種面貌,也提供創作者另一種省思。
-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1 林麗珍新作《醮》
近來動向備受矚目的林麗珍,繼完成史詩氣魄的《布農族樂舞祭》之後,今年五月又即將於國家劇院呈現一齣以內省關懷的精神,剖述台灣中元普渡的新作──《醮》。
-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2 談《醮》的音樂創作
談到《醮》的音樂創作,實際上是無法具體說明的,也無從根據理論來解釋,因爲創作過程是接近瘋狂、眞實與無意識狀態,是時間和生活點滴的長年累積。而我本身從小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自然會由內在潛發對《醮》的情感。換言之,生活本身成了最好的創作來源,這一點不僅和林麗珍對舞蹈的創作意念不謀而合,也是東方文化的特色。
-
焦點
燈篙、水燈、中元祭
對於中元節,大部分的人可能想到的是七月十五日供「好兄弟」大飽口福的盛會,然而其確實來源及當天施與被施的意義,則更含富了墾拓文化的民俗意涵。
-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3 談《醮》與宗敎、民俗的嫁接
民俗、藝術與宗敎是文化中彼此相連極深的三個面相,在過去,它們常常以一種有機結合的形式作用於生命之中,但到了近代,由於概念的分化,則已成爲可以完全不相關的一些獨立詞語。近幾年,有一些藝術家重新在其作品中,企圖以結合民俗質素,或賦予藝術更多宗敎性的實際行動。然而,在這些作爲中,我們卻也發覺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林麗珍以中元節慶爲基點的舞作《醮》將如何跳脫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