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麗珍在《醮》的肢體語彙,呈現一種母愛的觀點,提供陳揚創作其音樂的靈感。(許斌 攝)
焦點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2 談《醮》的音樂創作

談到《醮》的音樂創作,實際上是無法具體說明的,也無從根據理論來解釋,因爲創作過程是接近瘋狂、眞實與無意識狀態,是時間和生活點滴的長年累積。而我本身從小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自然會由內在潛發對《醮》的情感。換言之,生活本身成了最好的創作來源,這一點不僅和林麗珍對舞蹈的創作意念不謀而合,也是東方文化的特色。

談到《醮》的音樂創作,實際上是無法具體說明的,也無從根據理論來解釋,因爲創作過程是接近瘋狂、眞實與無意識狀態,是時間和生活點滴的長年累積。而我本身從小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自然會由內在潛發對《醮》的情感。換言之,生活本身成了最好的創作來源,這一點不僅和林麗珍對舞蹈的創作意念不謀而合,也是東方文化的特色。

《醮》

5月5〜8日 19:30

國家戲劇院

保留給觀衆想像的空間

在《醮》的舞蹈中,我有一種「回歸母體」的感受,一股深沉內斂的感動。因此在音樂的編排上,反而要避免去破壞氣氛,摒除戲劇效果的形式,藉音樂,或可以說是某些聲音的呈現,讓觀衆自己進入一種情境,細心體會其中的精義及震撼力。所以說,創作者只是提供視覺與聽覺的素材,由觀賞者自己去說故事。

再者,音樂的創作對我而言,是透過聲音提供一種觀點。所以在創作前,我會先設定心理時間的長度,和音色的選擇等基本材料,然後安排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結合舞蹈,表達人類在大自然中探尋原始生命力的心靈悸動。客觀來說,就是不去操縱觀賞者侷限於某種想法,而是緩和或幫助他們進入一種情境,回應自己內在的情感,作更深入的思考。

樂器、音效、與環境音響的使用

因此,在樂器的使用上,對《醮》這樣的題材,我並不刻意使用管弦樂做爲主調,因爲傳統樂器雖然可以呈現特有風貌,但不代表全部的內容,重要的是在一種情緒的互動,就好像舞蹈的肢體動作只是一種手法、一種形式,應該強調的是所想要傳達的精神與意念。認淸本質才是表演重點,無須向形式屈服,就像《醮》中的舞蹈動作,在舞台上會自然而然形成一種和音樂雷同的節奏律動。如果硬是在《醮》中加入管弦樂或大鼓的演奏,也許反而會減弱原創意欲激發人類內在慾念的力量。所以不論是傳統或現代樂器,或生活上任何素材的聲音,都能嘗試運用在表演上。當然,有些打擊樂器、民俗音階及作法,還是現代電子合成樂器所無法取代的,在運用上就必須格外地小心謹愼。

由於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情感,諸如腳步聲的緩急可說明情緖的起伏,而樂曲的快慢也能強化表演的喜悲,所以音樂的創作在於組合舞蹈動作、舞台布置、燈光道具等視覺效果後,才決定其所對應的音樂素材。此次《醮》的創作過程中,爲了更彰顯其中蘊藉的民俗敦厚之美,於是嘗試從日常生活或傳統普渡儀式中,擷取多樣的聲音元素作爲效果,以發覺其中可以象徵的意義。《醮》的舞蹈動作本身已具有相當程度的張力,所以建議在舞者身上掛飾一些配件,藉軀體的擺動或舞者渾勁的氣息脈動,發出匯集潛在情緖的聲音,如此,將能導引聆賞者的想像,以感覺和思考來面對舞蹈的動人氣韻。這樣的創作過程其實很有趣、也很具挑戰性。

一般人對音效的使用容易產生誤解,以爲音效是沒有情感的,但是對我來說,音效也是聲音,只是取決於你如何去組合運用、如何去融入創作的精神中,使表演眞正達到淋漓盡致的境界。所以我寧可將音效比喩成「使用聲音來傳達意念」,如果能以更廣的層面來定義,音效也是有感情的,也是可以運用在藝術的表演中,這也是爲什麼我在《醮》的音樂設計裡使用音效的原因。

更値得一提的是,這次的演出採用了環繞音響設計來突破傳統劇場兩支喇叭的設計,播送現場或預先錄製的聲音,烘襯《醮》中渾厚凝鍊的氣勢,企圖在劇場這個可控制的空間裡,創造更能撼動感官的環境。至於在時空交錯的音樂處理上,將延續與林麗珍合作過的《天祭》的音樂鋪陳,並依臨場感覺來組合聲音素材,現場收音效果也被列入技術運用的考慮範疇。

這次的合作,我認爲最可貴的是,林麗珍獨創的肢體語彙呈現一種母性、母愛的觀點,它帶給人溫暖、省思和觸發心靈的感動,提供我創作音樂的靈感;而我的創作也提供她編排舞蹈的一些想法,各從肢體和聲音出發,兩者對本質的認同是一致的,才能共同融入完美的表演中,爲觀賞者塑造全新的視聽氛圍。

 

文字|陳揚  音樂工作者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