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麗珍(陳念舟 攝)
焦點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1 林麗珍新作《醮》

近來動向備受矚目的林麗珍,繼完成史詩氣魄的《布農族樂舞祭》之後,今年五月又即將於國家劇院呈現一齣以內省關懷的精神,剖述台灣中元普渡的新作──《醮》。

近來動向備受矚目的林麗珍,繼完成史詩氣魄的《布農族樂舞祭》之後,今年五月又即將於國家劇院呈現一齣以內省關懷的精神,剖述台灣中元普渡的新作──《醮》。

《醮》

5月5〜8日 19:30

國家戲劇院

以洞灼時代精神、精緻琢磨見稱的林麗珍,結合現代舞、南管彈唱、民俗史料、視訊媒體,和中國傳統樂器等多種素材,貫穿於《醮》的陳述之中。該作藉由遍於全台普渡儀式活動,做爲抽象形式之下的內涵精髓,表達台灣常民文化永不凋落的堅忍、敦厚之美。不僅打破長期盤踞現代劇場中淺薄、強植的西洋美學模式,亦進一步建構眞正隸屬台灣族群的心靈演化錄,和由內而外應運而生的美學形式。這種舞出「台灣慾念」的眞誠創作態度,已在編排、鍛鍊之下,窺見其深切、悠遠,且俐落的動人氣韻。

從中元普渡的仁、恕精神出發

關於多年來台灣藝術創作者爭論不休的問題──「台灣美學論和美學特質在那裡?」林麗珍表示:「最好的創作素材,就是與自己切身關係、觸手可及的土地上的素材。我們的問題是,長久以來蔑視自己家園的生命歷程,宛如手捧金飯碗,卻沿街討食的乞丐。因而,現在不僅要進行重拾、修復的工作,也要承擔去蕪存菁的責任。」

於是,基於這多年來的心願,林麗珍自去年八月,開始著手擬定、籌劃《醮》的製作和演出內容。她參考了大量的台灣民間信仰、移民史料,並積極徵詢各相關領域學者。經過釐淸龐雜的資料後,《醮》的創作方針逐漸底定。她深爲普渡儀式中的仁、恕精神所感動,據此觀點出發,將《醮》分爲主題明確的十二個段落,即:〈啓發〉、〈引鼓〉、〈獻香〉、〈竹林〉、〈水影水映〉、〈遙想〉、〈引路〉、〈孤燈〉、〈引火〉、〈乩童〉、〈搶孤〉和〈煙滅〉。每段旣各成一完整主體,前後相互呼應;其氣韻,更因民間藝人錯落出現的彈唱,及視訊媒體的適切運用,更形生動感人。導演虞戡平指出,多年來,他觀察林麗珍舞作的感想是,「她的舞蹈充滿了戲劇張力,每一部作品,都具備一種飽滿的力量,恰當地將演出推向高峯。」

肢體動作源於生活、儀式

從舞蹈的肢體與情境表徵技術性看,《醮》的演出是高難度的,所需角色人數,亦是林麗珍創作裡較多的一次。在甄選舞者的過程,林麗珍的考核仍秉持旣有的多層面與嚴謹度,不僅在去年十月初,透過招考來審核舞者的專業技術,也持續在排練中密切觀察舞者情緖、耐力和敏銳度的變化進展。

林麗珍說:「《醮》的精神旣是源於常民文化中可見的招魂、驅邪、祈福、較陣……等活動,那麼,融於其中的肢體活動,才是我們內心慾望的眞正表現,也才是我們所要發揮的舞蹈。」換言之,《醮》的舞蹈形式源於生活、儀式的需求,如祭儀中身體下盤的穩定運作、乩童的踢腿、八字行,以及被附身乩童的肌肉抽動、收縮……等等;依據這些動作,自然地激發舞者內心的喜怒哀樂。

林麗珍認爲,《醮》的表現難度不僅在肢體協調性、持久性,和爆發力的控制上,也需要進入完整的情境體驗,達到沈著、精緻的表演。她的新生代學生顧哲誠,一位曾獲南非羅得堡藝術節舞蹈冠軍的優秀新人,往往在《醮》的排練中揮汗如雨。但對於歷經各種表演的他而言:「這支舞碼,是一種由內而外,挑戰性極高的經驗,完全不同於以往的『競技練舞』方式,而是一種修行、體驗,逐步地融入普渡的特異情境。」

身爲台灣的一份子,我們深切期待林麗珍的《醮》,並想探知她將如何揮灑、呈現震憾人心的風貌。也許,林麗珍這樣的創作者,是無法令人預測衡量的,也唯有靜靜地融入《醮》的深遠情境之中,才能尋得屬於《醮》的本質。

 

特約撰述|張維倫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林麗珍作品年表

舞蹈作品:

1970 《三人行》、《月光》

1971 《空缺》、《葬花吟》

1972 《白痴》、《愚夫愚婦》

1976 《乘風破浪》

1977 《哈薩克神殿》

1978 《不要忘記你的雨傘》

1980 《燕子》

1982 《我是誰》

1989 《天祭》

1990 《鏡中女》、《茶山情歌》

1991 《節慶》

戲劇作品:

1983 《代面》蘭陵劇坊

1985 《九歌》蘭陵劇坊

1989 《螢火》蘭陵劇坊

電影作品:

1983 《搭錯車》

1984 《帶劍小孩》、《笑匠》

1985 《台北神話》

其他:

1991 「原住民布農族樂舞篇」藝術總監

1992 赴美林肯中心「向中華民國致敬」藝術指導

Authors
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