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名家訪談
從激進學生到時刻反省的藝術家 專訪日裔美籍舞蹈家永子(Eiko)
永子與高麗是當今在紐約相當有名的一對舞蹈家夫婦。他們早期曾是舞踏大師大野一雄門下的愛徒,也到過德國接受現代舞的洗禮,不過永子與高麗不以舞踏或現代舞稱自己的作品,透過簡約無飾、且通常極緩慢的舞蹈,和雕塑優美的姿態,他們希望聽隨身體自然的呼喚,表達出他們對自然界與人類基本需求的體認。
-
名家訪談
四手指尖美音展 拉貝克姊妹
雙鋼琴演出,演奏者除優秀的琴藝外,更須具備良好的默契。拉貝克這對合作已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姊妹,對雙鋼琴的演出型式、詮譯方式,以及演出曲目有著精采獨到的見解,透過此篇訪問,展現了她們少爲人知的另一面。
-
紐約
《殘酷生活四景》事件 讓.阿錫和他的「痛苦劇場」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界之奇,盡在紐約。甚麼樣的表演不能發生呢?裸體早就不是新聞了。現在新的玩法是:拿剃刀割自己的臉。關於生活的殘酷,讓.阿錫會吿訴你。
-
台前幕後
做減法的導演 訪森崎偏陸談寺山修司
日本一代怪才導演寺山修司,以其充滿實驗性和批判性的劇場/電影美學,留給世人永遠的驚嘆(本刊二十一期、二十五期曾詳加介紹)。今年金馬獎國際影展放映寺山電影作品,曾長期和寺山工作,並爲寺山義弟的森崎偏陸來台參與寺山實驗短片演出,本刊特別把握此一難得機會專訪森崎,請他以自身的體會,談一談寺山的創作方式和創作理念。
-
台前幕後
曼妙弦音製造者 訪提琴製作者張瀚心
「一般人總認爲提琴之昻貴在於它擁有最優美的樂音,若爲此,那對提琴的認識祇有一半;唯有在提琴的製作流程中,才能領會這『樂器之王』的珍貴之處。」
-
里程碑 Milestone
舞台大寫意 黃佐臨和他的寫意戲劇觀
大陸劇界有「北焦南黃」之譽的兩大巨人,北京人藝的焦菊隱先生早已作古,上海人藝的黃佐臨先生則於一九九四年六月以八八高齡逝世。劇壇二巨的故逝,是否意謂著一個戲劇時代的結束?以佐臨先生而言,長期以來他鍥而不捨地在舞台上反復實驗及敷演寫意戲劇觀的內涵,仍待有志者繼續完成。
-
里程碑 Milestone
天空的一片雲 紀念台灣的民族舞蹈家許惠美冥誕
一月二日,是舞蹈家許惠美的生日。可惜!親朋好友已不能再爲她唱「生日快樂」,只能仰望藍天,猜猜哪朶白雲是她的化身。
-
文化政策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由文化環保促進會舉辦,針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通過的第二場討論會,與會的四、五十名藝文界人士提出了對未來基金會董事人選,及補助項目、方向的強烈質疑與積極建議。
-
書介
台灣舞蹈文學的新里程 《舞書》評介
在台灣貧瘠的舞蹈文學園地,任何一本有關舞蹈的著作都是敎人深切盼望的。而在舞蹈界耕耘近十年,身兼編舞家與評論者雙重身份的陶馥蘭,其舞論的集結出版更是令人期待的一件大事。先不論其展現的成果如何,單只這本集子的出現就已爲舞蹈評介與論述在台灣舞蹈史上記下重要的一筆。
-
戲曲
仙氣下凡,雅俗共賞 觀賞上海崑劇團訪台演出
崑劇的題材雖然都屬歷史古裝戲,與現代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上崑」的演出,仍然能夠提供十足的娛樂與藝術感受。
-
戲曲
梳理蕪和菁 從上崑演出看崑劇整本戲的改編
愈能借重折子戲的,就愈能保存崑劇的特色,使人看到崑劇的精華所在;完全沒有折子戲依據的,離崑劇的風格就遠了。這裡說的「借重」,不但借重其文學劇本,更重要的是表演上、舞台美學上的承傳。
-
戲曲
《孽緣報》的光與影
當古希臘文化所孕育的悲劇力量跟中國的傳統戲曲結合,却產生種種不搭調的缺陷。這不免令人再度回顧中西文化的差異。
-
戲曲
忠於傳說背離原劇的《孽緣報》
拆解了《伊底帕斯王》的結構,《孽緣報》卻恰恰病在劇幅鬆散以及爲唱、唸、做、打而使出的混身解數。
-
戲劇
還有沈瀲更深的「環」 《海山傳說.環》觀後
一如編導者其他作品的風格,此劇無疑地亦呈露了若干單純、童稚的純度和淸亮之感。
-
戲劇
一齣令人坐立難安的戲
生活經驗或生活點滴直接入戲,直接在舞台上呈現,其本質早已有了轉換,被賦予了新的劇場價値,對觀衆而言,因爲演員在舞台上的現存形象,那仍是廣義的戲的一部份。
-
舞蹈
不斷成長的光環 《舞田》觀後感
《舞田》是光環舞集邁入第十一年的最新作品。觀衆從中不僅看出舞者間良好的默契,更可以從劉紹爐較早的《大地漫遊》和《奧林匹克》片段,感到劉紹爐致力於舞蹈藝術的精神。
-
音樂
陷阱重重的人聲考驗 《杜蘭朶公主》
《杜蘭朶公主》劇中的杜蘭朶公主與卡拉富王子是兩個「殺手」級角色,七日的演出,飾演卡拉富的義大利男高音賈柯米尼在第三幕時便發生聲音開叉的遺憾,而女高音芭塔妮的杜蘭朶公主唱來亦覺如屢薄冰
-
專欄 Columns
一九九四年幾齣突出的舞台劇
從以上四個劇目看來,翻譯/改編和模仿/創作各半,如專以劇作而論,並不算豐收,台灣的劇作家尙待努力;但從導演、表演而論,一九九四年的成績頗爲突出,足以與揚眉國際的國產電影媲美了。
-
專欄 Columns
演奏家與「名琴」
一位仍在初一音樂班學小提琴的學生,因爲「琴藝」似乎久久不能突破,家長不知從那裡來的「靈感」,認爲必定與琴有關,於是一個大手筆花了三十五萬美金買了一把「名琴」給這位「神童」練習之用。沒多久,這位同學的「琴藝」似乎已不是問題了,因爲每次演出或與友人談起這位同學時,家長逢人就說:「小犬手中的琴,可是三十五萬美金的名琴哩!」
-
專欄 Columns
Sleeping, No Sleeping
近來看戲又體會到中場休息的另一妙用,那就是可以提前開溜。有一天晚上,有一個難看到令我過度驚訝而無法入睡的演出現場,我沒有提前離開。那是一齣頗有野心的新作,藉著多線敍事、拼貼的舞台區位等堪稱「現代」的手法,針砭當前的社會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