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馬克敎堂的贊助下,舞蹈空間企畫以及一九六六年成立的「詩的企畫」和「聖馬克劇場存在論」,三者共同使聖馬克敎堂成爲多面向的藝術中心。
聖.馬克敎堂(St. Mark's Church)座落在紐約下城區的東村(East Vil-lage),第二大道和第十街交叉口。這座有二百年歷史的敎堂和美國現代舞的淵源可追溯回二〇和三〇年代。鄧肯、葛蘭姆、聖.丹妮斯和魏德曼都曾在此演出過。如此由敎會支持現代舞的例子,在當時的美國社會算是罕見。
一九七四年,「舞蹈空間企畫在聖.馬克敎堂」(Danspace Project at St. Mark's Church)正式成立。至今二十年,一直以聖.馬克敎堂爲表演廳。在一九七八年的一場大火之後,重建的敎堂外觀依舊保持原殖民地時代的設計,內部則爲順應舞蹈演出,拆除原有的敎堂座席換上嶄新的舞蹈地板,並重新裝置了劇場燈光和音效系統。自此,在聖.馬克敎堂的贊助下,舞蹈空間企畫以及一九六六年成立的「詩的企畫」(Poetry Project)和「聖馬克劇場存在論」(Ontological at St. Mark's Thea-ter),三者共同使聖馬克敎堂成爲多面向的藝術中心。
支持「個體戶」編舞家發表作品
以下將就「舞蹈空間企畫」的經營做概要的介紹:
「舞蹈空間企畫」創立的宗旨是,支持「個體戶」編舞家,使其有實驗創作的舞台。每一季(半年)大約製作二十個星期不同的節目,每一套節目以一個星期四場演出爲主。
節目的選擇主要決定在執行製作。現任執行製作是從一九九一年上任至今的勞瑞茵.烏佩査德。烏佩査德在七〇年代曾是武井慧(Kei Takei)舞團的資深舞者,八〇年代開始從事舞蹈藝術行政工作。
烏佩査德希望和藝術家的合作關係是基於信任和共識。她從不審査節目,也未曾因任何演出遭受非議。她在意的是:希望編舞家能意識到聖馬克敎堂的空間特色,並能在此非傳統的劇場空間做最大的嘗試。因爲聖馬克敎堂是一個敞開式的空間,觀衆可被安置在表演場的任何一面、兩面、三面或四周,它雖無法做到許多傳統鏡框式舞台的燈光和戲劇效果,表演者和觀衆互動的空間運用卻有極大的可能性。此外,敎堂內傳音極爲敏銳,也適合發展器樂、聲音和肢體動作整合的實驗演出。烏佩査德鼓勵創作,也儘量給予每一位編舞家同等的宣傳和重視,至於是否每一位編舞家的嘗試都必須成功,則是次要的課題。
贊助邀請與租借協辦節目兼顧
在每一季的節目中,百分之七十屬於贊助邀請的性質,百分之三十則屬於租借協辦。受邀請的編舞家將至少獲得一千一百美元的保證演出費或是一半的票房收入(門票一律十美元,賣座平均每晚九十席),舞蹈空間企畫包辦所有的行政工作,並提供燈光設計師和技術人員。至於租借協辦則以優先登記的方式,編舞家付出二千美元的場租,舞蹈空間企畫只協助印製宣傳目錄和提供票房會計,其餘一概由租借者自行負責,無保證演出費,但獲票房的全部收入。
除以上正式節目之外,「値得考量的事情」(Food for Thought)是「舞蹈空間企畫」提供給年輕編舞家的表演櫥窗。觀衆以罐頭食物代替門票,演出所得則捐獻給社區的慈善機構。「草稿」(Draftwork),是星期日下午非正式的免費演出,呈現「創作中的過程」(Work-in-Process),並在演出後舉行討論會,使創作者和觀衆有進一步交流和對話的機會。
「非賺得收入」佔預算一半以上
就財務上而言,舞蹈空間企畫的收入分爲賺得的(Earned)和非賺得(Un-Earned)的收入:
賺得的收入主要來自票房,佔總收入的35%〜40%,比起一般營利劇場50%〜60%的票房收入低許多。
非賺得的收入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政府:國家藝術基金會,紐約州藝術協會和紐約市藝術協會。二、私人企業和基金會。三、個人捐贈。個人捐贈佔總收入不可忽略的百分之十,主要來源是定期舉辦的義演。
以上的募款工作,「舞蹈空間企畫」的董事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董事會的成員是屬於邀請和自願性質,包括百分之五十的藝術家、律師、會計和社區名流等,董事們的重要責任是和政府、社區基金會等,建立良好的聯繫,許多私人捐贈也來自於董事會的社會關係。
「舞蹈空間企畫」現只有烏佩査德爲全職的行政人員,一名文書、一名財務、二名燈光設計皆屬兼職,其優點是以小本經營,服務社區,其影響卻深植於紐約許許多多的編舞家。
特約撰述|余承婕
「舞蹈空間企畫」基本檔案
成立年間:一九七四年
節目特色:
小型、跨劇種、跨文化之劇場表演
特別企畫:
1.「値得考慮的事情」(Food for Thought)邀請年輕編舞家發表作品,演出收人捐給慈善機構。
2.「草稿」(Draftwork)以免收門票的方式讓藝術家提供正在發展中的作品,演出後有討論會。
劇場設施:
使用聖馬克敎堂爲演出場地(可容納觀衆一百人左右)。
募款來源:
政府、私人基金會、企業及個人捐贈。
募款演出晚會(票價美金一百五十元)。
演出票價:美金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