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
與潛意識密談 音樂劇場新觀點
音樂劇場在我們這個世紀是個新創的概念,背棄了傳統音樂的原則,形成了一個包括文字、音樂、舞台的組合。十一月朱宗慶打撃樂團,結合林克華的燈光、舞台設計及陳揚的作曲,給予「夢和風鈴」大家所熟悉的事物,一個新的符號,讓大家重新思考、重新感覺,建構出現代人的心靈圖像。
-
焦點
國際舞台上的亞裔音樂家
「東方人能奏好西洋音樂嗎?」小澤征爾、馬友友的音樂成就和國際令譽,已是旣有見證;胡乃元、鄧泰山亦以國際大賽盟主博得肯定;陳萬榮則以演奏古鋼琴開創音樂前程。他們都是傑出的亞裔音樂家,這個月都將蒞台演出,愛樂者有幸接連聆賞東方人的西方古典音樂成就,意義不凡。
-
藝術之旅
到維也納去
一趟電車,一條環狀大道,時空迅變。新哥德式的感恩大敎堂,希臘神殿式的國會大厦,匍匐如甲蟲似的城堡劇場這些十九世紀的建築,在形體及涵容上卻是不盡風華的歐洲文化及歷史。漫步其間,不經意照面布拉姆斯、貝多芬、莫札特等音樂家的雕像,曾經,走在這裡的是他們的屐履,他們的馬車
-
藝術之旅
掌握風向的鼻子 歌舞劇在維也納
世紀初,《風流寡婦》將維也納輕歌劇輸向百老滙;八〇年代,《貓》帶領百老滙歌舞劇進駐維也納。這兩種原是同根生的表演型態,極其稱職的在歐、美大陸雙向落戶生根。
-
新浪潮
奇才!蒙克! 一個歌唱、舞蹈、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家
瑪若迪斯.蒙克把自己的表演形式稱爲音樂劇場(Musical Theater),她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強烈的個人風格,已爲自己奠立了大師的地位。在「新浪潮」的新闢單元裡,我們將邀請國內編舞家爲讀者陸續介紹心目中影響當前舞壇思維的重量級人物。
-
里程碑 Milestone
玻璃男孩的「悲愴」世界 柴可夫斯基逝世一百周年
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六日(註),死神以「霍亂」爲由,從世界帶走了一個悲慟的生命,留給世人他珍貴而豐富的音樂遺產,憑人哀悼。百年後的今天,自最近陸續被公開的書信中,柴可夫斯基的確切死因逐漸浮現──同性戀引起的社會壓力使他的身體與靈魂承受著莫大的苦痛,甚而瀕臨崩潰自殺。他的一生都活在社會與情感的邊緣,而卻只有音樂能夠釋析出他心靈深處的孤獨與祕密
-
里程碑 Milestone
尋訪大師的故鄕 談柴可夫斯基的生平、音樂、女人
今年九月,曹永坤先生應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邀請,陪同樂團到俄國的兩大古城莫斯科和彼得堡,參加紀念柴可夫斯基逝世一百周年的音樂盛會,帶回來了新版柴可夫斯基「傳奇」的第一手資料。
-
入門
百家「爭鳴」的鍵盤樂器
本月二十九日,華裔音樂家陳萬榮將帶來一場古鋼琴(Forte Piano)演奏會,百年的骨董琴音必能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談起琳瑯滿目的鍵盤樂器,因其發音原理殊異而各具特色:撥弦的各式鍵琴,唱起歌來不慍不火;切弦棒的裝置讓Clavichord的音量小得如根針掉落地上。之後,融合各家優點慢慢改良發展出的Piano,則因能「敲」出強(forte)、弱(piano)音而壓倒群芳,贏得音樂家的眷愛。這一段百家爭鳴的發展,賦予了音樂不同的詮釋「聲」段。
-
台前幕後
鋼琴的親密愛人 音樂廳調音師劉嘉哲
掌聲,永遠不屬於他;出場,也永遠只在「中場休息」時。調音師──一份寂寞卻富有的工作,劉嘉哲「坐擁」兩廳院二十四部名牌鋼琴,令人羡慕卻也有其辛苦的一面。
-
面對大師
從問題靑年到指揮大師之路
九月八日的晚上,中正紀念堂廣場上,擠滿了來聽音樂的人。音樂會堂管弦樂團藝術總監李卡多.夏伊輕輕舉起指揮棒,晶瑩剔透的音符便從荷蘭樂師們的手中流洩出來。九月八日的早晨,我們在福華飯店訪問了這位年輕的指揮家。他幽默的言談、機智的對答、親切的態度,讓我們看到領導者的氣質。
-
劇場思考
三個觀衆就夠了 默劇大師底庫魯斯和他走過的路
被稱爲「現代默劇之父」的艾提那.底庫魯斯(Etienne Decroux, 1899-1991),不但是一個偉大的表演者,也是一個偉大的默劇敎育家。他致力提昇默劇藝術,使其達到詩意和哲學的層次;並運用融合東西方的獨特訓練方式,以身作則引領學生進入神聖的劇場殿堂。
-
劇場思考
劇院裏的戲劇學家
劇院裏設置「戲劇學家」的做法,大陸早已行之有年。林克歡以他擔任「靑藝」文學顧問三十年的經驗,說明一個戲劇學家不但要有深厚的學養,解答創作上各種美學問題,同時也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提供創作者思考;更重要的,是和導演一起挖掘「彼時彼地」的劇目在「此時此地」演出的現實意義。
-
舞蹈
舞蹈禮讚
十一月的舞蹈節目不多,但都很新,卻也很舊,古老的題材中有嶄新的詮釋和表達。串聯其中的是舞者對舞蹈的執著和禮讚。
-
音樂
今月星光燦爛
台灣的樂迷愈來愈有眼福了,聞名世界的指揮、樂團及音樂家踏著音符,施施然自音箱中走出來,藉著他們的肢體語言和精湛的技巧,或許能讓我們有一番新的體認,觸發稍縱即逝的現場感動。
-
戲劇
傳統與創新
誠如本刊專欄作家馬森先生所言,一切藝術都是在突破前人的規範和建立自己的規則中拔河,本月的戲劇節目倒也都符合這個觀察。
-
藝術節 Festival
松本古城的音樂祭 齋藤秀雄和他的弟子們
四百年的古城松本市自一九九二年始又多了一個音樂祭,不但益加吸引旅人的停駐,更重要的是紀念大半生獻身於日本音樂敎育的齋藤秀雄──指揮家小澤征爾的老師。
-
日本篇
傳統與西洋交會的舞台 日本表演藝術現況與文化補助
如何保存並發揚傳統國粹,是所有曾被或深或淺「西化」的東方國家在文化領域的共同關切,日本在這方面的省思與努力可爲我國借鏡與參考。本文除探討日本的文化補助政策外,並概述其當前表演藝術現況。
-
戲劇
送舊迎新,非關曹禺
姚樹華導演的《北京人》,意欲將寫實主義形式的曹禺原作改頭換面,把主題從四〇年代的北京人原始主義,轉換爲九〇年代的台北文化評論;在形式上則轉換成後布萊希特的風格。然而,由於導演無法在中國/台灣文化落差中,尋找到眞正內在的共同核心議題,使得演員的夾議夾敍成爲說書人的扯談,無法推展眞正布萊希特式的辯證效果。
-
舞蹈
廻望舞展
郭嘵華的《迴望長安》由三支新舊舞碼構成,展現編舞者四年來的轉變及發展歷程。
-
舞蹈
「舞之雅集」的四種風貌
來自南台灣的現代舞團「舞之雅集」,是國家劇院秋季舞展的壓軸。他們推出四個截然不同的舞碼,各有其獨特的節奏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