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花蓮
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在綠地中自在歌唱
富里的地景多是山谷,不像大部分稻米產地,有寬闊大片的土地。如鍾雨恩所說:「如果你沒有彎進這個小道,根本不知道原來裡面別有洞天。」也是這樣的景緻,每年吸引著旅客回到富里,回到「穀稻秋聲音樂節」。這個音樂節由鍾雨恩和幾個返鄉、留鄉的年輕人所組成的「富里983」主辦,在這之前,他們對於如何舉辦音樂節毫無概念,能夠完成第一屆,完全是「問」出來的。 因為父親生病,身為獨子的鍾雨恩回家幫忙,研究所念的是社會福利,他放不下台北的理想,卻也放不下家中的稻米事業。前半年還是台北花蓮兩頭跑,直到指導教授一席話:「透過協助農友改善生活,何嘗不是另一種實現社會福利的方式」,讓他決心返鄉。從父親開始的有機農業與產銷班,並且以「天賜糧源」為品牌行銷稻米。鍾雨恩身上背負著執行長一職,除了務農,更重要的是要將米賣出去,但國人食米量逐年減少,返鄉頭幾年米賣不出去一直是他的壓力來源,也是想增加賣米的機會,才有了音樂節的念頭。 給富里人的不間斷音樂會 2015年花蓮農改場提議:不如來寫個地產地銷的計畫,當時,「天賜糧源」屋外的大草皮剛整理好,看著這片漂亮的草皮,他們心想,如果在這邊辦野餐市集應該很不錯吧!興沖沖寫好計畫,卻被一句「誰要大老遠跑到這裡來逛市集」退件,於是他們改了「找人來唱歌」的念頭。問了部落的朋友,部落朋友再去問他們的朋友,豈知,部落朋友的朋友竟然是舒米恩、紀曉君這樣的頗有名氣的歌手! 第一屆「穀稻秋聲2015富里山谷草地音樂會」,就在「富里983」這個團隊的「勤問」下,從市集攤商與演出者邀約、場地規劃、交通配套都由團隊包辦,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團隊將預算切割成好幾個補助計畫,剩下的就靠販售紀念品。也許正如舒國治所說「做你喜歡的事情,全世界都會來供養你」,穀稻秋聲音樂節的第一屆就損益兩平,也開啟音樂節的籌辦模式:不假他人之手。即使現在有KK BOX(售票系統KKTIX、表演經紀KKLIVE)的加入,鍾雨恩仍堅持直接與演出者或經紀人溝通,「也許透過其他人,可以邀請到更大的卡司,但這些人可能無法替我們訴說『穀稻秋聲』的理念,富里在做什麼,我們希望到這裡來的人,都是有同樣想法,支持我們理念的人。」 看似舉辦給外地人享受的音樂節,其實本體是富里鄉民。富里族群多元,原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台東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望向在地的未來
14年前,池上只是台灣數百個鄉鎮之一:以池上便當著稱、人口外流的米鄉;14年後,池上成了一種生命態度、一種生活方式的範例,透過「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以下簡稱「池上秋收」)等四季文化活動的策辦,具體而微地展現藝術節如何源自地方、在地生根並醞釀出今日獨一無二的池上面貌,而這段地方創生的歷程,也成了吸引青年移居至此的隱形力量。 凝聚地方共識、共感的藝術節 催生「池上秋收」的推手「台灣好基金會」,從2009年走進池上起,協助規畫和推動以四季為主題的文化活動:春耕野餐節、夏季辦桌、秋收藝術節和冬藏講座,秋收藝術節是當中規模最大的活動。文化活動的成形,始於池上鄉親的想法及需求,經雙方討論取得共識後,胼手胝足齊力共創出來的成果。 「『池上秋收』純粹是從農村生活長出來的點子,提案人是池上鄉親,並非受到哪一個藝術祭的影響。」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說道:「基金會沒有預設想像和作法,也沒預料它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想建構的不是一個藝術節的概念,『池上秋收』是鄉親凝聚共識、共感的舞台,希望透過藝術節展現出他們的生活樣貌,希望大家喜歡、認同並且願意經常回到池上,這就變成它的風格,也是它難以複製的原因,功能遠大於藝術節。」 雖然稱作「藝術節」,卻只有1個節目、2場演出。(註)不同於一般藝術節規劃琳琅滿目的節目內容,「池上秋收」鼓勵人們在觀賞演出之外,能徜徉在池上的好山好水享受好無聊的放空,體會「慢」生活的步調。經過14年打磨,池上彷彿真有股魔力讓人不斷回訪,成了非池上人的「心靈故鄉」,而這也何以「池上秋收」5,000張票啟售即秒殺,基金會都不曾接納「多辦幾場或拉長活動時間」的外部建議:「因為這是老天爺賞飯吃的活動。」李應平說。 2022年「918地震」台東交通中斷,基金會沒有接到任何詢問活動停辦或退票的電話,觀眾以具體行動表達支持,背後也傳遞出對池上價值的認同。有別於一般藝術節每年忙著找策展人、找主題,「池上秋收」自始至終堅守一個價值:跟土地連結,「這是起點,也是未來能否永續的關鍵。當理念走在前端,舞台上不管放什麼節目都不違和,因為觀眾都是看到天地萬物合一、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天然舞台,這是在其他地方無法感受到的心靈力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彰化
今秋藝術節:回到日常,創造留下來的選擇
「原來鹿港的生活不是這麼無聊,它不是只是『場景』,而是可以『生活』的地方。」鹿港巷弄似乎正驗證著今秋藝術節策展單位「鹿港囝仔文化事業」執行長張敬業說的這句話。 從鹿港少見的家庭餐廳「禾火食堂」出發,沿路走向酒吧「勝豐吧」這是今秋藝術節重要夥伴許鉅煇改造家族街屋,初始是作為今秋藝術節的展覽空間,後來因藝術節察覺年輕人需求而開設。接著是老宿舍群改建的「和興青創基地」,然後穿過錯綜巷道,在大街經過「鄭興珍餅舖」,新修整的櫥窗是藝術節合作的街區策展,最後繞進市場,停在「鹿九酒專賣」。我們告別,然後張敬業又「回到日常」這是今秋藝術節作為藝術節、又不只是藝術節始終努力又顯得自然的意義。 鹿港,為什麼要有藝術節? 2009年,張敬業即將完成藝術管理學業前,隨著舞團到義大利,開啟他對藝術節如何改變一個地方的想像,但也明白自己的故鄉鹿港要集結藝術節的資源是有難度的。所以,2012年回到鹿港開始「保鹿運動」,先累積社區動能與集合年輕人,終於在2015年展開第一屆藝術節(當時命名為「鹿港藝術節:今秋會」)。 鹿港,本就是擁有觀光與文化資源的城鎮。張敬業認為2012年舉辦的「台灣燈會」將其觀光推到高潮,卻是比較「不健康」的,因為這導致人們對觀光、乃至於文化想像停滯在一個比較樣版的樣貌。今秋藝術節並不是非得要與鹿港有直接關係(但張敬業強調,參與的人都是鹿港的夥伴店家),而是要找到更多面向來觀看鹿港,去回應豐富的地方層次感。也不該是單次性的,而有綿長且有機的關係,讓接觸到今秋藝術節的觀眾都有不一樣的體驗,再到鹿港繼續追問、或產生新的聯繫。 數年累積下,張敬業大概歸結出前來今秋藝術節的多半是外地人,雖說他對今秋藝術節的想像是要辦給「在地人」的,但也清楚台灣人的習性「唯有透過外面的人重視,在地人才會重視。」不過,對本地人而言,是逐漸習慣這個日常生活的地方有了這樣一個藝術節,無須去探問「為什麼」;同時,藝術節也讓他們與其他店家有連結的機會,不一定得透過舊有的商圈組織、或社區營造協會,尋求共同目標,以相應的資源支持藝術節本身。這也影響策展團隊的策略轉換:「把更多的行銷能量都放在外部,地方上就變成平常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
2019年,行政院宣示當年為「地方創生元年」,並推出地方創生相關政策。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面向,便是推展移居、返鄉於地方,期望創造更多的青年們在台灣各地實踐,藉由新世代的創意、創新、創業,以「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相關的政策推動至今,開始廣泛於全台各地建立「青年培力工作站」,並集結各部會推展地方創生工作。 若有心想要投入地方創生工作,或想嘗試移居的創作者、創意者們,本文也介紹兩處有別以往駐村的單位,可以讓大家藉由駐村試行。
-
戲劇
劇場散步筆記:迷走在現場的觀察絮語
邀觀眾置身現場,或不坐固定位置漫遊欣賞,此展演形式早已不是新鮮出奇的演出類型。然而,《PAR表演藝術》2020年的觀察回顧曾提及:「移動╱漫步與地方╱空間,是走入後疫情時代的台灣下半年劇場生態的關鍵字。」指出當時因疫情趨緩加上國內旅遊復甦,相關創作似乎替悶在家中的人找到出口,有大爆發的現象產生(註1)。近兩年疫情起伏,去年又再度從高峰緩解,就近期演出而言,過去的觀察於現在來看仍相當適切。 伴隨過往環境劇場(environmental theatre)、漫步劇場(promenade theatre)與特定場域表演(site-specific performance)等形式在台灣已有一定發展程度,或搭上近年創生地方的意識引入與變遷,接連興起另一波在地節慶策辦熱潮。可發現到,遊走式演出與非典型空間的展演創作,近來格外受到歡迎頻繁出現。蓬勃發展之際,可從幾檔製作看出幾項清晰的實踐路徑。 觀眾親臨現場移動,多半不只是單純遊走,而是被納入演出考量,建構觀演意識重要的環節。某些甚或從中連結藝術節策劃宗旨,成為主辦單位、策展人或藝術總監部分的理念落實。致使,為何行走、何處停留、移動範圍及參與模式等規劃,隱含各式各樣先決的條件,考驗著創作者處理空間的切入觀點,及調度觀眾身體與思維協作的能力,以期帶來流暢、連貫並扣合作品命題與演出場域,全面性的觀演體驗。當觀眾不只是觀者,更是投身並交融於演出中,與作品、與節慶、與環境同在的一分子,那麼從「移動」方方面面的布局來反思這類展演形式的現況,將可一探在各種創作路徑下,藝術家究竟如何連結,並回應空間、命題與觀眾三者交互作用的關聯,以重新定義三者合而為一的整體經驗。 路徑一:玩味稀鬆平常的空間 由空間出發,是此類創作常見的起心動念。也許是深耕地方的團隊邀請,或源自創作者長期經營的形式與主題。對焦空間與人的關係,於某特定場域進行文史踏查、住民訪談,或可能在一定時間內蹲點生活,進而轉化當地風土與生活空間為創作文本,部署一道看似尋常卻耐人尋味的遊走路線展演作品。此路徑的曖昧之處,正在於路線沿途可能蘊含演出,更多的是非經排練的日常景觀也將一併納入。 近年活躍南部的「斜槓青年創作體」可謂此路徑代表。2019至2021年間,受屏東縣政府主辦「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近年,青年返鄉╱移居或投入在地產業復興的浪潮,讓「為什麼回家?」及「回家做了些什麼?」成了被廣泛討論與關注的焦點。為了自由、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感覺山就在身旁、為了家人或也沒有太偉大的理由,只是單純想回家。或許回家╱移居的理由各異,路徑也大不相同,但這群「返鄉青年」都抵達了一個喜歡的地方,用自己最擅長的方法,造了自己的家。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我們嘗試從不同的地方座標出發,追蹤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們在返鄉╱移居的旅程中所遭遇的幸福與挑戰,看各地風土如何造就藝術與家的千姿百態;而藝術的影響,又是如何銘刻於地方紋理之中。另一方面,我們也嘗試用另一種方式觀看近年成為顯學的地方藝術節,並從花蓮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台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彰化鹿港今秋藝術節從無到有的開辦歷程,掌握深入「產地」的鋩角(m-kak)與祕訣;並藉由楊富民、林昆穎的對談,嘗試梳理藝術╱家╱地方的糾纏關係,從中探詢新想法、新作法、新協作模式的可能性,期盼未來更多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能看見更多美好的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新竹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一個人的願望可以發揮多少影響力 ?先從結果看起去年的國慶音樂會、今年的總統府音樂會,在總統、各院院長與外交使節前表演的,不是知名職業樂團,而是來自風城的新竹青年國樂團。同樣位於新竹的水源國小、龍山國小國樂團在每年舉行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中,至今已拿過超過10次的合奏全國特優第一名,近年來更囊括多項個人項目的特優第一!指揮家閻惠昌多年前率香港中樂團團赴台灣演出時,還親自指揮水源國小國樂團排練,在得知全校只有200位學生,卻有如此優秀的國樂團更是驚嘆;而龍山國小也曾受邀到香港參與香港中樂團主辦國際青年中樂節演出⋯⋯如此現象難以想像,只能說不可思議! 所有的成果始於一個人,那就是指揮劉江濱。問他就究竟有什麼法寶,他竟幽默地說:「因為,我很懶!」 無法放下對音樂的要求 一進到劉江濱的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簽名。牆上、空心磚上、琴房玻璃⋯⋯連大門上都留著字跡。走近一看,只能被嚇得倒退,因為到訪過的客人,全是名震八方的人物。整排的獎盃放在工作桌旁,音響、黑膠唱片圍繞著所有的空間。 劉江濱一面播放唱片,一面說:「我從高中時代就對音響痴迷。只要我在家的時間,音樂就不曾間斷。」這幾年碰上疫情,許多演出工作都停止,他卻樂得鎮日在家。從早上醒來到晚上就寢,除了到吃飯時間,都泡在工作室中。有時倚靠著沙發陷入沉思,有時跟著旋律輕拭灰塵保養唱片,大量吸取的聲響不是數年,而是數十年不斷。所有的音樂語言與想像,都從唱片中堆疊累加。 雖說現在以一位返鄉耕耘的指揮為人所知,他卻語出驚人:「其實我從沒離開過新竹!」原來,在臺北市立國樂團任職嗩吶演奏員期間的他,將近10年,天天從新竹通車上班。早上搭上6點半的客運,接著騎預先停在台北的機車,趕上9點的排練。他笑道:「因為辛苦,就不想上班了」 進入北市國,對許多國樂人算是終極殿堂了!但對他來說,熱情卻隨時間一點一滴地流逝。「音樂的處理、樂團的聲響⋯⋯這些小點加總起來,就是國樂讓人覺得不好聽的一大點了。」劉江濱嚴肅地說:「我還是沒辦法放下自己對音樂、聲音的要求。」 <p
-
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台中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由豐原車站,車行入台三線豐勢路,矮房夾著公路,聚焦著視線前方的山。公路略有起伏,隱藏著24年前九二一大地震改變地貌的線索,除此之外,居民已經在時間的河道裡完成家鄉重建,而許多相遇,也是在當時展開李秀珣,即在災後來到石岡協助重建,並從2000年起留居至今。 經由九二一重建牽起的緣分 對於李秀珣而言,與石岡的緣分是如此自然。1999年跨年夜,她因故離開江之翠劇場,卻因緣際會參與了差事劇團在石岡的重建計畫。帶著前一份劇場經驗的挫敗,李秀珣來此重新開始,卻意外感到舒服自在石岡讓她想到過往跟著江之翠劇場前往福建學藝的日子:當時南音藝師張在我正好退休回鄉,每次過去,李秀珣都在福建待上至少3個月,農村的生活感與求藝回憶相互交織。 重建進駐期間,差事劇團在土牛村租房子,那時的石岡雖美,空氣中卻有一股死寂。不過開始跟媽媽們工作、認識媽媽後,益發滋長她留下的想法。《戲台頂的媽媽》演出後,參與的媽媽們想要成立劇團,更成為李秀珣的完美藉口。而這一留,就是23年。 起初,李秀珣跟著來自各地參與重建的青年們共租了1棟透天危樓。1年後,因重建而來到石岡的人逐漸離開,只剩下李秀珣跟1條狗。透過石岡媽媽們的協助,繼續在梅子社區租房8年,直到房東收回。又逢媽媽們合夥經營的餐廳「來園」決定停業,李秀珣整理來園後搬入,一住又是12個年頭。再度遭遇房東改建房屋自用收回租屋,這次她決定在石岡買地,因緣際會,透過另一位石岡媽媽買到現在的地。 石岡這塊土地,似乎也希望她留下:「很多東西都銜接地剛好,剛好發生,後來就會覺得其實不用去想這麼多,老天爺要怎樣就怎樣,順著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彰化
很難,但我不是一個人
2018年初冬的某天早晨,彰化的陽光仍如炙暑,吳思瑋為了聲舞團創團作《XQ kreuz und quer》與受員林演藝廳之邀創作《我知道我是誰》已待在台灣4個月,這是她17歲離家,遠赴德國求學、工作以來,待在故鄉最久的一回。 那天,她躺在每年固定只有暑假才會使用到的老家床鋪上,睜開雙眼,一個念頭輕如飛燕,在心上落了腳:「住在台灣沒那麼可怕嘛。這樣的生活沒有不行。」她起身,下樓,見著母親正在忙活,還來不及思考,話已吐出口:「我好像可以搬回來了。」 這麼好的地方,怎麼可以沒有舞團?! 吳思瑋所謂的「這樣的生活」,是離開歐洲劇院專職舞者的穩定工作,在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街市裡,結識一群如自己離家又返鄉的戰友,一起嘗試為自己所喜愛的家鄉做些什麼的生活。 在返國之前,吳思瑋是德國不來梅劇院(Theater Bremen)舞團的專職舞者,更之前,她是自由舞者。自青少年時期獨自遠赴德國就讀福克旺藝術大學舞蹈系以來,移動是這位舞蹈工作者更熟悉的生命節奏,旅德期間,她和伍國柱、吳俊憲、 Susanne Linke、 Johannes Wieland 、Eddie Martinez等舞蹈家合作,參與不同的專案帶著她到不同的城市,遇見各領域的創作者。 「他們在乎的事情、瘋狂的點、腦袋運作的方式都跟我完全不一樣,」她笑著加重語氣,「我開始認識表演藝術不是我原本想的那樣,也發現自己的身體裡有我未曾知曉的狀態,讓我在表演上願意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成為專職舞者後,宛如共和國的舞團逼使她更直面自己,「人們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狀態、不同國籍、不同年紀。我必須在這裡找到自己,這個尋找非常困難,我花了很多時間。」但漂泊的生活也看似穩定了下來,待在舞團的2年間,她住在不來梅劇院附近,早晚上下班,跟著舞團每年固定演出3件新作,重演3、4件作品的節奏,生活在某種循環中,讓從小就chill慣的她逐漸緊繃,感覺一堵高牆正在成形,圍住了生命與生活。 2016年的夏天,她按慣例回家放暑假,某日閒散地坐在武德殿石階上,前廣場婆婆媽媽們正在跳舞,她心想:「我這麼喜歡彰化,這麼好的地方怎麼可以沒有舞團?!」她皺眉,這問題的解法單純到不需第二個選項,「好吧,那我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藝術青年返鄉/移居,在地方創造出何種藝術風景?讓我們聽聽在地居民怎麼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藝術青年返鄉/移居,在地方創造出何種藝術風景?讓我們聽聽在地居民怎麼說。
-
上海
上崑以全本《牡丹亭》迎接解封後的春天
近半年受到疫情政策所限,許多演出不得不推遲,作為滬上演出標竿的上海大劇院,先是重磅推出新編崑曲《重逢牡丹亭》,以倒敘雙夢的意象解構經典;接著政策全面開禁之際,上海崑劇團全力打造獻演了湯顯祖全本55齣《牡丹亭》,兩天3場長達8小時、上中下3本的接力演出,在上海大劇院掀起了觀演熱潮。上崑此時推動龐大的演出陣容,既顯現上座率和售票的限制逐漸鬆解,更意味明春的演出市場有望回溫,相較於其他臨時喊卡的劇團而言,全本版的公開彩排與順利上演,無疑是幸運且極具指標意義。 1999年上崑縮編35齣經典版的導演郭小男,此番再度執導,打出了「極致的回歸」美學理念,媒體和觀眾讚賞是傳承40年建團氣象、溯源經典崑曲之心、呈現精緻華麗之相貌。而嶄新的旋轉舞台,表演區域的四分割設置,不暗場、不使用二道幕,演員替代道具檢場人,轉場時自然過渡到下一場景無疑考驗場景調度與演出節奏的掌控,依循原作原汁原味使用集唐詩,更是首度現身也頗具古韻情調。 至於舞台上多媒體投影和小橋扶欄,甚至對於著名曲牌,不同程度的濃縮精減,尤其〈驚夢〉一齣中,流光溢彩的多媒體設計和滿台生輝的大花神嶄新造型,整個舞台的極致唯美和花團錦簇,引發了首演後種種對東方古典美學和現代視覺表達的熱烈討論,同時因為報紙、電視和網媒的宣發助力,有關上崑和全本《牡丹亭》獻演的熱議,竟然一夜間便達到數十萬人次的閱讀討論流量。相信如能維持熱度,借力在日後的演出裡,再度展現明代市井風情各個階層長篇史貌,上崑的非物質形象的藝術傳承,想必會走得更豐美圓滿。
-
北京
沉浸式戲劇在主旋律的另一端召喚疫後人心
雖然預期中共20大之後放寬防疫措施勢在必行,但一夜之間的解放,卻也使得表演藝術界欣喜得有點手足無措。這3年對民間表演藝術界的打擊沉重且徹底,疫情後能夠恢復到什麼程度尚待觀察,但這種關注市場機制的力量相對於國有院團的非市場目的的演出來說非常重要。這幾年國有院團的節目占據大幅被壓縮的市場,雖然在製作上有足夠的資源做到賞心悅目,但主旋律與紅色題材的清一色內容,就藝術觀賞及娛樂性而言,這種偏狹遠遠無法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 3年隔絕的心理反彈,就具體展現在沉浸式演出的體驗。沉浸式戲劇在疫情前就已經是最受關注的演出形式,創作者與製作方順應大勢的心理可以體會。「開心麻花」在2021年年初就推出了新空間系列喜劇,希望用不同於傳統劇場的空間,翻轉觀眾觀賞的體驗。首部作品《偷心晚宴》除了沉浸式體驗之外,也根據劇情設置了互動情景,讓觀演者代入角色,成為演出的一部分。這種方式見仁見智,端看文本與互動的機制是否為大多數觀眾認可。可惜的是疫情反覆無常,演出無法持續,迄今還沒見到真正有效的觀眾反饋和票房效益。但可以預見的是,處於主旋律與紅色主題演出光譜另一端的沉浸式演出,肯定將會承接疫情後觀眾對表演藝術的期待。 疫情後樂觀的估計,中國演藝產業的產值在2025年將達到680億元人民幣的歷史高點。疫情期間對表演藝術的出路有各種的思考與試驗,但囿於臨場體驗的本質,只能注滿對疫情結束的渴望,表演藝術會不會迎來報復性的消費,2023年上半年就可見分曉了。
-
戲劇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
台灣布袋戲歷經不同時期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現形式與風格。以舞台形式來說,早期的傳統彩樓與鏡框式繪景舞台,一直是布袋戲主要的舞台形式。然而近年來,除了一般外台民戲和公演外,進入現代劇場,也成為各團在規劃演出時的選項之一。當布袋戲進入現代劇場,傳統彩樓與鏡框式舞台已無法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劇評人紀慧玲便認為:「今天新形式的布袋戲顯然超越了過去規範,觀眾的欣賞方式向現代劇場靠攏,必須閱取『舞台』全部空間裡更多訊息,組構觀賞美感。」(註1)換言之,如何藉由現代劇場敘事轉化布袋戲傳統,連結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或許是每個布袋戲團在進入現代劇場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目前布袋戲在劇場中,最常見到的舞台形式,主要是以黑色平台為主。舞台上通常會有兩個以上的黑色平台,連接的平台會與兩側、上方的布幕,形成一大型鏡框,上舞台則會懸掛布幕或布景。此種舞台的好處在於,平台至上舞台間,能保有較大的表演空間,演師可在此空間來回穿梭、走動,呈現精采的武打戲和複雜的特效場面,或是利用布景、道具台車,在畫面上製造出景深的效果。值得一提,此類平台多為可移動式,依劇情需要進行翻轉或移動,在表現形式上更為多樣開放(註2),也讓整體舞台畫面更具流動感。 當布袋戲離開傳統彩樓,打破鏡框式舞台後,表演空間的擴大,為當代布袋戲迎來豐富的表現形式,但同時也衍伸出值得思考的問題:傳統的小戲偶如何在偌大的劇場裡被看見?在打開舞台空間後,如何建構布袋戲的表演邏輯?當演師走到觀眾面前時,如何與戲偶、觀眾建立非傳統單一的觀演關係?而在表演空間的運用上,是否有其他的可能?當然,這些問題並非本文所能全面回答。以下,試著聚焦臺北木偶劇團《水鬼請戲》、同黨劇團《上帝公的香火袋》,以及不貳偶劇《戲頭》,透過不同劇團推出的布袋戲作品,或許能開始思考上述問題,一窺布袋戲在現代劇場裡的舞台風景。 舞台風景第一景:有限空間創造多重視角《水鬼請戲》 臺北木偶劇團於今年推出的《水鬼請戲》,編劇周玉軒以嘉義大莆林水鬼傳說為本,藉由蒐集當地民間傳說,轉化為劇中角色人物。劇中人物眾多,主要人物江一泉與藝妓清子的愛情故事,以及小孩水鬼甘蔗對母親的思念,是全劇情感描寫的核心。《水鬼請戲》的導演伍姍姍,長期投入光影劇場和偶戲的創作,這也是繼《白賊燈猴天借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
我就是回來闖的 座標:菲律賓花蓮 Jim,30-35歲,選物店老闆 搭訕地點:花蓮市花蓮火車站 我大學開始做國際志工,退伍到非營利組織上班,做青年培力也透過平台擁有和世界夥伴交流的機會,我選了有點像老家花蓮的宿霧,渡過6年菲律賓台灣兩地居的生活,直到疫情爆發才回花蓮,把阿公過世留下老宅再利用,開一間南北雜貨選物店。 我人生規劃是30歲前探索,30歲後穩定。有些長輩質疑我怎麼不出去闖?其實我就是回來闖的。40歲後或許會移民去其他國家,而這10年就要在花蓮累積移居的經濟基礎。我還在摸索返鄉路怎走,但成年之後返鄉像過客,現在終於好好認識家鄉也很棒。 想把專業回饋家鄉 座標:台南花蓮 Sean,25-30歲,研究生 搭訕地點:花蓮市花蓮火車站 我媽是台北人,台北、花蓮我都住過,不習慣台北的快節奏,我選節奏相對慢的台南讀大學。畢業拿到3縣市職缺,我不滿意台南給我的工作待遇,北、花工作性質類似,我決定返鄉,喜歡近山親海之外,住家裡能存更多錢。 花蓮局限的就業市場把人往外推,幾乎只剩國營企業或軍公教,而我的解決方案是考本地研究所進修。心理諮商的工作場域彈性,醫院、社區、公部門合作或自己開業都行。無論選哪個,我就是想把專業回饋家鄉,即使去離花蓮市區很遠的玉里工作也可以,花蓮始終是我的優先順位。 我不覺得會一直留在這 座標:中國花蓮 Hsiang,40-45歲,影視製片</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近年開始出現移居與返鄉的風潮,這股風潮逐漸擴大,甚至影響許多青年。不過,當他們來到鄉村地區的時候,赫然發現,地方的文化能量、藝文資源遠遠比他們想像得還要豐厚;甚至長出與傳統認知的都會藝術有所區別,這背後有許多不同的脈絡,其中一個難以忽視的,即是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 另一種系譜社區中的藝術、文化與表演 台灣的社造自1994年啟動,今日的文化部將社造政策分為1.0及2.0,其中前後各自包含兩期政策。社造1.0有第一期的社造始動與第二期的「新故鄉社區營造」,其中最重要的內涵,是凝聚對土地的認同、復振地方文化。 當時的工作面向,包含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充實鄉鎮展演空間、輔導縣市建立文物館藏等等。這些政策的實踐,幫助許多社區成立自己的文物館、典藏館,一步步完整社區文史的保存。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案例,即是宜蘭二結王公廟的「千人移廟」。 二結王公廟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近200年左右的歷史,也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之一。他們在1990年代左右決議重建,但在社區營造的推動下,當時的宮廟管理委員和居民們共同討論,決定將舊廟整棟保存,並「橫移」至鄰近,原址另建新廟。於是為保存舊廟,他們花了4年的時間,逐漸將舊廟的地基挖出;直到1997年,號召近1,200名居民共同合力,用著粗大的麻繩權當拉繩,原木作為滾輪,一點一滴地拉動舊廟到新址。舊廟後來遂成為「二結庄生活文化館」,展示的當地宮廟的文化,以及社區營造的歷程。 第二期社造政策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自2008年到2015年間,以社造行政化、社區文化深耕,以及社區創新實驗3大方向共同推動藝文社造。在社區文化深耕上,2008至13年間,產出文化保存記錄1,267項、影像記錄1,678卷,更是補助高達383場社區劇場。(註1) 383場的社區劇場少見於當代的藝術史中,也少有戲癮者知曉,甚至也非如我們想像中的「落地掃」或南北管那樣的農村戲劇系譜,它們不在黑盒子裡、不在舞台上,也不是由專門的演員演出,而是由社區的居民在晚上練習、排戲,並在廟埕與社區的活動中心廣場上展演;觀眾是鄰里、自己的孩子、父母,不圖能留在名為藝術的豐碑,只期待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定根、漂流,或一株可能遷移的樹?!
近年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下,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成為顯學趨勢,對應台灣現代劇場生態的發展歷程,亦曾有相似的標幟。然而,隨著藝文環境的日新月異,所謂的地方性劇團經營策略或立案模式出現了多樣的面貌,包括表演藝術個人工作者的自由流動度,時至今日,返鄉或出走、駐地或移動,於近30年來劇團生態中的「地方性」指標,早有各種不同的位移可能,已經不再是二元對立的單一選擇題。 從在地生根開始 首先必須指出,從上世紀迄今,城鄉發展失衡仍然是官方文化資源補助政策必須面對的議題。於是,1990年代的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曾經相繼提出「社區劇團活動推展計畫」(19911993)、「社區營造總體計畫」(1994),確實成為1980年代以台北為主要場域的小劇場運動之外,影響全國各地萌發劇運的重要力量之一,促成了若干存活至今的表演團體。諸如高雄的南風劇團、台東的台東公教劇團(後改名為台東劇團)、台南的華燈劇團,都受惠於這系列公部門資源挹注而踏穩成立初期的腳步,然後,帶著所謂「社區劇團」的身分,以在地文史取向的創作主題穩健茁壯,爾後努力走向現代劇場藝術的品牌定位。 上述中的「華燈劇團」,源起於當時天主教神父紀寒竹以影像藝術專長成立「華燈藝術中心」,舉辦當時地方稀少的藝文活動,滋養了在地青年學子心靈,並不斷組成各種藝文社團,後來看到台北小劇場運動蓬勃新興,派員前往蘭陵劇團研習,1987年籌組成立劇團,吸引有興趣的年輕人聚集,其中包括今天仍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許瑞芳、李維睦、邱書峰、蔡明毅(蔡阿炮)、謝汶錡(阿嬌)等人。因為受到紀神父和藝術中心空間的支持下,劇團開始邀請卓明、劉克華等台北劇場師資南下授課、導戲,大有從玩票性質走向專業的意味。 接著,1992年獲文建會社區劇場計畫補助,大幅穩定成長,強調在地台南人一起做劇場,以風土故事為創作題材的台語演出為走向,至1997年正式改名為「台南.人劇團」(現通稱為「台南人劇團」),一直都是在地生根的鮮明形象。也因此,至2012年初,由於劇團成立了台北辦公室,引發了各方高度熱烈關切「台南人劇團不在/不再台南了!?」事實上,時隔10年後的今日回看這個話題,回歸個別劇團的層面而言,應屬2000年後因應創作核心成員和相關表演製作成員組成地緣背景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謙信X周韋廷
山東野表演坊X斜槓青年創作體 我們在地方做戲,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上)
離開台北,我們對劇場的想像是什麼? 這些在地創作、或現地創作其實是多元且繽紛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間中,例如廢棄大樓、原民部落、市場等,可能需要遊走與參與,可能是在地故事,繼承地方紋理。當這樣的「多元」成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嗎?我們對在地創作與地方劇團會不會需要更多想像空間? 我們從學校的戲劇專業教育開始思考,透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對「社區劇場」、「教育劇場」這些有別於其他學校的訴求,重新思考畢業後的學生回到、或是來到「地方」如何進行創作?這次邀請到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以及斜槓青年創作體的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四位畢業自臺南大學的學生,回頭檢視自己的教育背景,回應到現在的創作模式,乃至於整體生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謙信X周韋廷
山東野表演坊X斜槓青年創作體 我們在地方做戲,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下)
離開台北,我們對劇場的想像是什麼? 這些在地創作、或現地創作其實是多元且繽紛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間中,例如廢棄大樓、原民部落、市場等,可能需要遊走與參與,可能是在地故事,繼承地方紋理。當這樣的「多元」成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嗎?我們對在地創作與地方劇團會不會需要更多想像空間? 我們從學校的戲劇專業教育開始思考,透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對「社區劇場」、「教育劇場」這些有別於其他學校的訴求,重新思考畢業後的學生回到、或是來到「地方」如何進行創作?這次邀請到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以及斜槓青年創作體的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四位畢業自臺南大學的學生,回頭檢視自己的教育背景,回應到現在的創作模式,乃至於整體生態。
-
首爾
業界呼籲以表演活動哀悼梨泰院踩踏事件
萬聖節前夕,首爾梨泰院一帶發生震驚國內外的大規模踩踏事故,造成嚴重傷亡。這是繼 2014 年4月「世越號」船難後,韓國再度經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也再一次葬送了許多無辜生命。 梨泰院踩踏事件發生後,總統尹錫悅於翌日宣布全國進入為期7天的哀悼期。由於遇難者多為10至20多歲的年輕人,年輕人熱中參與的各種活動主辦方,多數選擇自主性取消活動或延期。然而嚴重災害後的集體創傷,自然不是7天的哀悼就能夠痊癒,全國哀悼期過後,公演界仍呈現低氣壓,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接連被告知演出取消或無限延期,生計大受影響。擔憂以停止活動表現哀悼將過度流於形式化,多名學者及業界相關人士紛紛提出建言,並發起表演形式的哀悼活動。 木浦大學國文系教授李京燁(이경엽)向媒體表示,在韓國固有的傳統習俗中,有許多以歌曲和舞蹈為社會共同體帶來安慰的儀式活動,例如珍島的傳統葬禮「Dasiraegi」(다시래기)是在喪家院子裡上演的話劇,透過充滿歡笑與神祇力量的劇情,互相安慰,一起走出悲傷。 複合文化空間「燕子茶房」(제비다방)自11月第2週至12月第4週,每週三舉辦「名為音樂演出的一種『哀悼』型態」系列活動,由多名音樂人接力演出,不收入場費及任何經費贊助。「燕子茶房」於活動說明中寫道「哀悼的方式因人而異,我們抵制壓迫音樂演出的行為。現場音樂並非音樂家的單向填充,而是演出者與觀眾透過相互溝通,成為彼此的力量。我們想告訴世人,音樂演出可以是一種哀悼的型態,我們和懷著相同信念,靠舞台維生的人們將繼續進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