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眾和樂團都在音樂廳內坐定後,音樂隨著漸暗的燈光緩緩浮現。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多達上百人一同創造音響時,擁有同樣的基準音顯然是人們關心的第一要務。畢竟若各自有各自的音高標準,一個樂團便不再是一個樂團,而是幾十個獨立的個體。
現在我們已然熟悉調音的「官方」流程,但細思之後往往會發現其中已習慣成自然的舉動我們竟不知從何而來,雖然知悉與否對於音樂的鑑賞毫無相關,但能知其來由或許也能在未來踏入音樂廳時為我們增添一部分樂趣。
1. 調音為什麼用A(La)當標準音?
管絃樂團的發展,某方面來說可視為絃樂重奏的延伸,而以A作為標準音自然而然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這是唯一一個每種樂器都有的空弦音,以下為4種樂器的空弦音:小提琴—GDAE,中提琴—CGDA,大提琴—CGDA,低音大提琴—EADG,我們可以看到每種樂器都有A的存在,也因此這個音便成為了統一音準的標準。
延續這個脈絡,發展較晚的管樂器很自然地也以A為標準,不論是製作樂器時的技術考量或者是為了方便而與絃樂使用同一音的音律思維,都讓這個音成為所有音樂會的第一個聲響。
2. 為什麼要選雙簧管當標準音?
雙簧管作為全團的標準其來有自,雙簧管的調音由於是靠調整簧片而來,相較之下比其他樂器來得費時費力,但同時雙簧管在音準上相較於其他樂器更不容易偏動,因此成為理想的基準。
另外一點則是考慮到雙簧管的音質,當樂團在調音時需要同時演奏並聆聽藉此來判斷音準與否,而這種樂器的音質也讓其他樂器能在試音演奏的同時更加容易被聆聽。
但若有更加難以調整音準的樂器(如鋼琴)在台上時,樂團便會由首席彈奏鋼琴上的A音來作為全團的調音標準。
解說人
吳曜宇,現任國家交響樂團協同指揮(Associate conductor)、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曾獲重要獎項有:2013年第53屆貝桑頌國際指揮大賽首獎、樂團獎、觀眾獎,以及2023年第二屆香港國際指揮大賽二獎、觀眾獎及當代作品最佳演繹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