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曼谷
曼谷國際雙年展延展 維繫藝文動能
第二波疫情來襲,泰國也爆發群聚感染,半數以上的博物館、表演廳、藝術中心皆自行閉館以減輕虧損。至此,藝文界真正進入冬眠狀態,狀態較去年更增愁雲慘霧。
-
檳城
檳州劇壇孕育新血的比賽前景未卜
2012年從吉隆坡移師檳城舉行的「全國DIY戲劇觀摩賽」,是一個限定主題與道具的自由創作演出,一直由NOISE劇團承辦,2016年一度停辦,2019年與剃刀實驗劇場聯合復辦,並開放給非中學生參與。
-
新加坡
郭寶崑創立的「電力站」還會是藝術之「家」嗎?
郭寶崑是新加坡華人文化中重要的戲劇家,當年與「郭生」一同創作的「實踐同仁」(「實踐劇場」成員)都是華語劇場中堅分子,他們一起探索多元文化的劇場,也從華語出發推廣多元的新加坡文化,追求優質藝術發展。
-
上海
演出協會定出規矩讓劣跡藝人沒「戲」唱
近年來中國一些知名藝人從偷稅漏稅到醉駕逃逸、從嫖娼劣跡到家暴出軌、從學術造假到抄襲侵權、從虛假代言到假唱欺騙負面消息層出不窮。
-
外百老匯音樂劇台灣重製 《LPC》挑戰連演33場紀錄
號稱《六人行》、《慾望城市》音樂劇版的《I Love you ,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被劇迷暱稱為《LPC》,從2月26日開始,將以固定演出(long run)方式連續演出5週共33場,為台灣音樂劇再添新頁。
-
兩廳院與駐館藝術家攜手 回應當下的文化發展與社會脈動
2021年,國家兩廳院邀請三位藝術家進駐場館,包括阮劇團創辦人汪兆謙、劇場與影視編劇詹傑與導演暨教育工作者黃郁晴,三人將藉由兩年的駐館期間,與場館攜手打造屬於下一個世代的劇場。
-
賴聲川、張震、蕭艾、胡德夫 再續《暗戀》江、雲前緣
《暗戀桃花源》演出35年,走遍世界各地,保守估計一萬多場。很多人詢問江濱柳跟雲之凡之間的故事,他們於《暗戀》的留白在表演工作坊新戲《江/雲.之/間》可以解答。
-
2021 TSO Classic樂季啟動 殷巴爾與北市交再現樂聖經典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2021年上半年樂季「TSO Classic─殷巴爾 in Taipei」開季音樂會「100%貝多芬」於3月5日在台北市中山堂登場,首席指揮伊利亞胡.殷巴爾將帶來貝多芬最受歡迎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及第七號交響曲,以美好歡快的樂音拉開新樂季序幕。
-
春美歌劇團X金枝演社夢幻聯演 《雨中戲臺》打造胡撇仔美學新篇章
202021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大戲《雨中戲臺》,由春美歌劇團及金枝演社南北天團夢幻聯演,經過延期一年的等待,即將於農曆年前登場,不只要帶領觀眾走進歌仔戲的奇情世界,更要揭開戲曲伶人的悲歡人生。
-
時光的漸層堆疊中 李其叡不斷蛻變
甫從德國回台演出的鋼琴家李其叡,將以「時光命題」為音樂會主題,突破一般的獨奏會與室內樂形式劃分,安排兩套以「一、二、三」漸層堆疊方式進行的曲目,分享她對音樂本身及表演的看法。
-
北市國、瘋戲樂合力打造《當金蓮成熟時》 本週首演
臺北市立國樂團與瘋戲樂工作室共同製作原創音樂劇《當金蓮成熟時》,將於本週在台北中山堂演出,本劇以「幽默詼諧」的基調,重新詮釋傳統文學與一般人所認知的「蕩婦潘金蓮」。
-
朱宗慶「玩真的」 是口頭禪,也是人生準則、價值觀
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劇場《泥巴》巡迴演出甫結束,創辦人朱宗慶緊接著宣布全新專書《玩真的!朱宗慶的藝術文化必修課》正式上架。
-
兩廳院與口罩國家隊聯手「罩」顧聽損人士 傳遞微笑
受疫情影響,配戴口罩成為生活的日常;然而,這層保護似乎無形中隔絕了部分情感傳遞。於是,國家兩廳院與口罩國家隊台灣康匠合作,推出看得到前台工作人員嘴型的「透明口罩」,讓溝通過程需要辨識嘴型以掌握口語溝通的聽損朋友藉由透明口罩減少溝通障礙。
-
古名伸、李小平舞戲相映《星圖》 穿梭生死照見彼此生命
舞蹈家古名伸與戲曲演員暨跨界創新導演李小平聯手,歷時三年磨出跨界新作《星圖》,兩位國家文藝獎得主以各自深厚的創作能量共同探索表演本質,創造全新的劇場與肢體語彙。
-
獨腳戲《崔氏》細訴春秋大悲夢 黃宇琳引爆內在小宇宙
202021臺灣戲曲藝術節「重生代──為你活落去!」自元月開始重磅出擊,其中完美體現「為你活落去」精神的《崔氏》,本事劇團匯集黃金陣容為黃宇琳量身打造當代狂想獨腳戲。
-
《樓蘭女》重現舞台 魏海敏、吳興國登峰對決
新象.環境文創攜手當代傳奇劇場再現經典大戲《樓蘭女》,重回1993年首演的台北國父紀念館,隨後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高雄衛武營國家歌劇院演出,讓全台戲迷一飽眼福。
-
攜手本土知名漫畫《冥戰錄》 老字號明華園呈現新Young貌
明華園戲劇總團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攜手推出改編自同名暢銷漫畫的《冥戰錄》,為歌仔戲界少有的跨界突破。原定二〇二〇年演出的《冥戰錄》雖受疫情影響延期,但好戲不懼等待,經歷時光的醞釀回歸,激盪出更精采狂野的火花。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究竟,我們需要一本什麼樣的表演藝術雜誌?」
2020下半年,在我們緊鑼密鼓地展開雜誌改版工程之際,一位表演藝術界的朋友這樣提問。 過去一年的疫情讓全世界按下暫停鍵,讓劇場經歷過停擺又重啟的過程,這位朋友因而試圖翻找出18年前SARS疫情相關史料,想了解當年劇場界的因應,是否有任何能夠教會我們的事?這才發現當時數位資料庫的概念並不普及,《PAR表演藝術》雜誌成了見證當時的重要依據之一。 這句提問,像是一記警鐘,也是個提醒,讓我捫心自問,在這個資訊橫流、眾聲喧嘩的年代,作為一本國家級場館的刊物,《PAR表演藝術》雜誌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雜誌是否該增加對產業生態及文化政策討論?是否需要帶入更多以台灣、亞洲為中心的思考?甚至是積極地將台灣劇場經驗記錄下來? 於是,我開始諮詢專業人士,團隊也經過無數推翻與討論,我們發現,當雜誌試圖扮演拉近讀者與劇場距離的橋梁,其實也在探問劇場之於觀眾的重要性,因此,藉由改版首刊號的封面故事〈Open for All:劇場與你之間的距離〉,我們希望能打開公眾與劇場的對話,也拉大公眾對雜誌的想像。 「劇場的誕生,最初的定義是討論公共事務,後來才出現戲劇。」戲劇最早源自於古希臘雅典城邦,將其標準放諸於台灣檢視,觀點落差在所難免。因此〈Open for All:劇場與你之間的距離〉專題,不從西方研究理論著手,而是藉由盤點如火車站、大廟前、騎樓下等,這些在台灣你我熟悉的生活場所,凝聚大家對公共空間的想像與界定範疇。旋即,再將場景轉換成劇場空間,盤點如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牯嶺街小劇場等場館,檢視你我與劇場之間的距離。我們也透過劇場導演許哲彬帶路,了解歐陸是如何思考劇場的公共面貌,最後再邀請了劇作家李屏瑤、藝術家周依與蘇品文、數位藝術創作者王連晟,讓想像力奔馳,在紙上提出兼顧公共性的劇場提案。 2020的疫情,也讓我們將自身目光望向台灣、看向自己,讓人更好奇台灣劇場這幾年的發展及累積。也因此,〈劇場ㄟ冷知識〉透過劇場燈光設計師莊知恆現身說法,帶著我們了解燈光設計上工需要的小道具,也藉此窺得台灣劇場長期自我訓練的變通能力,最後研發出來的職人結晶。〈職人的門道〉則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製偶師們的技藝中發現,原來他們也得進行身體訓練、關照生活,才能製作出栩栩如生的偶。
-
劇場ㄟ冷知識
要有光,就有了光——施展光影幻術的劇場法寶
一齣光彩絢人的劇場表演,除了我們熟知的編導演員外,實則仰賴眾多部門的專業技術投入與協力合作才能成就。這些看似冷門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方法,以往或許不足為外人道,但它們恰恰是標記劇場職人精神的重要內涵。 〈劇場ㄟ冷知識〉每期揭露各式表演藝術的內行人冷知識。首次,邀來燈光設計師莊知恆現身說法,在飛快變異的科技發展中,如何透過消逝中與進行中的設備器材賦予劇場「要有光,就有了光」的神奇魔法。
-
跨界對談 布拉瑞揚X阿爆
用母親的舌頭,回家找自己的文化
我們來到「Buliblosan」,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排灣族語中,bu 是多,libosan 為霧,山城多樹,多雲霧,如多數都市原住民都曾在求學階段離開家,布拉瑞揚、阿爆兩人在往全世界四處跑之前,這裡是他們的家。 這對相差9歲、不同世代的表兄妹在不同時間點離家,錯過了彼此的青春期,童年記憶中各自面貌模糊,都得透過家中長輩口語拼湊遠方親人樣貌。沒想到,繞了一個大彎,長大成人後,各自走向創作之路,作為編舞家與音樂創作歌手回望血脈與家,也讓兩人開始有了交集,更能誠實交流彼此對作品的想法,在創作的路上,一起陪伴、成長。 兩人在2020 年末滿檔行程中,偷了個小空,相約回家,描摹童年的形狀,日常瑣事,相遇的人,在意的事,正在進行的計畫讓生活中的拋接與滾動,化為各種創作可能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