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芷蔚:「人情味」是台灣藝術行政的文化基因(邱垂仁 攝)
佇遮 ê 門道

李芷蔚:「人情味」是台灣藝術行政的文化基因

「藝術行政」是個繁複的職稱,要能多方溝通,也要懂得靈巧付諸行動。而這名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的畢業生,為何捨棄聚光燈下的舞台,遠赴台灣從事藝術行政與管理工作?關於港、台藝術生態的幕後門道,聽聽李芷蔚怎麼說。

「藝術行政」是個繁複的職稱,要能多方溝通,也要懂得靈巧付諸行動。而這名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的畢業生,為何捨棄聚光燈下的舞台,遠赴台灣從事藝術行政與管理工作?關於港、台藝術生態的幕後門道,聽聽李芷蔚怎麼說。

選擇來台灣念藝術行政,起因於小時候的一次台灣行。那時,雲門舞集在兩廳院廣場公演,李芷蔚見著一個阿公帶孫子,白天就在廣場上等著傍晚的節目,「我問阿公看得懂嗎,他說其實不太懂,但他依然可以為這件事情等待一天,這讓我很震撼。」由此開始,她察覺港台對表演藝術的氛圍不盡相同,與香港講求快速、效率與精緻的緊湊節奏相異,台灣稍緩而日常親和的藝術步調有種親切感,來台灣的念頭於是萌芽。

談起香港的表演藝術生態,李芷蔚認為,香港政府的大方向以提供民眾文化藝術接觸機會為主,資源分配較側重於大型重點演藝團隊,及官方單位「康文署」轄下的公有演藝場地營運。獲得官方資源挹注的主要九大演藝團體,則多以品牌化路線經營,節目規劃或觀眾群的光譜設定都一定程度帶菁英品味的美學感受;而台灣有著官方與私人的文化獎補助環境,實驗感重的小劇場、關注議題不同的本土藝術家獲得資源的管道相對來得多元,兩者文化氛圍定位並不一樣。「至少我離開的時候,香港藝術推廣的方向比較像是要滿足民眾的文化需求……很多藝術節的大型節目,都是劇院跟政府直接去購入進來的。」

來台接案進入藝術行政領域後,劇場行政要負責的各種細節,讓她感到吃驚。「我覺得很狂的是,行政要負責劇場人員的便當,香港較常會是自理的方式……台灣很多行政設定較有人情味,在乎團隊平時跟觀眾的聯繫、前台感受跟整體體驗細節,至少我來的時候,感覺是比較仔細地在溝通。」

談起入行的緣由,是大學時期觀察香港本地舞蹈學生與外地學生,李芷蔚發現本地生大多起步時間稍晚,因此資源累積上也較薄弱,職涯發展有所落差。「這也讓我去想,香港的創作者該用怎樣的方式去做屬於自己的創作?」這樣的念頭,讓她在圖書館外文書堆裡首次讀到「Art Management」概念,覺得一扇大門開啟。她主動與學校老師提案,希望往藝術行政領域探索,老師也支持她,同時讓她從學校的外展藝術活動裡開始累積實戰經驗。

李芷蔚雖還是學生,卻已身經百戰。「台灣的表演藝術圈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運轉的邏輯……我經常覺得沒有必要比較其他國家的做法,從文化裡找到自己的步調跟自豪的部分,反而更重要。」她認為,台灣的藝術家在面對國際平台時大可勇敢堅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她很享受陪伴創作者一起思考、轉化的過程。她說:「我享受跟台灣藝術家工作蠻大的理由,有可能是人的特質,有時候可能是文化,有時候可能是大家理解的不一樣,而創造出當中的藝術性。」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profile

移人:李芷蔚

職業:藝術管理、執行製作

簡歷: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士。有著全港唯一表演藝術學校畢業舞者的響亮抬頭,但比起聚光燈下,更在乎製作如何成形,還有那些在節目現場與售票之間可能發生的事。現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