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實踐劇場慶祝五十五周年 五十五小時臉書直播活動不間斷
新加坡實踐劇場將從十一月廿七日下午三點起至廿九日晚間十點止,進行一場長達五十五小時的「實踐55」臉書直播活動,透過實踐劇場多年來的成就、社群和馬拉松式的節目設計,紀念實踐劇場成立五十五年的重要里程碑。
-
娩娩工作室《歲月靜好》 願現世安穩
娩娩工作室《歲月靜好》為編導魏匡正從事劇場工作以來首次擔綱導演、編劇及整體視覺設計的作品,同時也是演員賴玟君(亮亮)首次挑戰單人長篇演出,本週末登場。
-
兩廳院與廣達電腦攜手打造 OPENTIX售票啟動試營運
由國家兩廳院與廣達電腦、廣達研究院共同打造的全新售票平臺「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即將於十一月廿日啟動試營運,二〇二一年四月全面上線,接棒已服役十六年的「兩廳院售票」系統。
-
NSO駐團指揮張尹芳X鋼琴家胡瀞云 「琴戀.彼得洛希卡」精采交鋒
國家交響樂團「琴戀.彼得洛希卡」音樂會,NSO駐團指揮張尹芳將攜手旅美鋼琴家胡瀞云帶來蕭邦燦爛浪漫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同場也將首演由客家委員會委託創作作品:陳可嘉《客家故事》及斯特拉溫斯基從俄國農村取材的芭蕾舞劇配樂《彼得洛希卡》。
-
為貝多芬慶生 在聖誕節聽歌劇
在溫馨的歲末,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鋼琴大師白建宇為期八天的全套「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獨奏會及浦契尼經典歌劇《波希米亞人》,「2020遇見巨人」兩檔壓軸製作,與樂迷歡度聖誕並且為樂聖致敬。
-
台灣舞蹈屢受世界矚目 丞舞製作團隊獲頒專業評審特別獎
編舞家蔡博丞今年六月甫獲法國表演藝術專業評論協會頒發年度最佳新興編舞家,所率領的丞舞製作團隊B.DANCE近日也以匯集四支經典舞作榮獲義大利NO hma劇院第十一屆Teatro Nudo國際獎項Premio speciale della giuria degli esperti專業評審團特別獎。
-
持續相遇 讓我們更加在此 2020臺南藝術節「地方相遇」 邀藝術工作者與社區一同創作
「2020臺南藝術節」帶領觀眾進入台南的不同場域,探索更寬廣的城市地圖,同時也是對台南歷時已久的在/現地創作與藝術生態,製造不同刺激。
-
翃舞製作《再 見》 所有微小的生命體驗
翃舞製作全新作品《再 見》,刻畫編舞者賴翃中的生命經驗,透過舞作轉化感受、建構畫面,帶領觀眾重現生命歷程中每個渾沌而生、倏忽而逝的不可預期場景。
-
「霜降到清明」 第一屆人權藝術生活節十一月廿一日展開
為呼應「國際兒童人權日」及「世界人權日」宗旨與理念,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於十一月廿一日至十二月六日舉辦第一屆人權藝術生活節。
-
朱宗慶打擊樂團卅五周年 《泥巴》再現「家」的共鳴
朱宗慶打擊樂團選擇《泥巴》作為卅五周年代表作品,與一路走來的不變信念及不懈奮鬥相互呼應,邀請觀眾走進劇場,一同為我們的家園注入溫暖與希望。
-
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 迷離生命的深情對話
唐美雲歌仔戲團改編《源氏物語》推出《光華之君》,由唐美雲詮釋光華君外,更邀請王金櫻、小咪等資深演員及黃宇琳助陣,展開一場迷離夢幻的生命對話。
-
幕聲合唱團「木林之森」 三位台灣作曲家譜寫森林樂章
即將邁入第十五年的幕聲合唱團,近期推出以關懷土地環境為題的台灣作曲家系列「木林之森」音樂會,於十一月二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十一月廿九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演出。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我們賴以為生的想像
貝多芬,應該是多數人第一個認識的音樂家吧!? 在台灣,有兩段旋律無疑是最深植人心的:一是《給愛麗絲》Fr Elise,因為它提示我們,垃圾車快到了,要趕緊抓起垃圾狂奔;另一則是《第五號交響曲》,也就是《命運交響曲》,常被用來加強晴天霹靂的心情與遭遇,出現於某段時期的學生作文或是戲劇橋段。所以,那個耳朵失聰、頂著爆炸頭的形象,隨著各種可能與貝多芬著實無關的場景,帶著強大衝擊力道,出現在我們眼前。 今年是貝多芬兩百五十周年誕辰,世界各地都預計舉辦相關音樂會,雖因疫情影響而有所變動,但台灣仍舊風風火火,各大樂團無不用音樂來回應對貝多芬的紀念。因此,本期雜誌將從「影響」的角度去思考貝多芬於不同領域的貢獻,除音樂演奏、創作與他的共鳴外,也包含舞蹈、戲劇等方面的再創,更有貝多芬因對莎劇的喜愛而啟發的創作。最後,我們在回溯與紀念裡,通過鋼琴家白建宇的思索、音樂家江恬儀與編舞家蘇威嘉的跨域對談,及董昭明、邱浩源與陳立立三位作曲家從貝多芬得到的啟示,試圖開啟貝多芬與當代表演藝術的對話契機,同時更創造無限的想像。 這樣跨越時間、國度、文化的想像,不只是創作者賴以為生的能量,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 因此,在本期雜誌的另一企畫「台灣X藝術X妖怪 冒險搜查線」裡,我們派出妖怪搜查員帕帕,先返回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日本,追溯妖怪學的起源,再到現代的不同藝術型態與作品裡找尋妖怪變身後的蹤跡,最後則讓藝術家們用文字與繪圖創造出自己(可能遇見過)的妖怪反映著,看似來自遠古民間傳說的妖怪,隨著居住環境、人心善惡、科技發展而有不同形貌,真正的源頭都是人類自身的生命狀態與心境變化,以及我們與世界的某種連結,然後因想像才化成具體樣態。 不只從貝多芬到妖怪,最後我們還要跟著編舞家的腳步「去排灣」,看看他們又從地磨兒部落的土底中,深掘出什麼不同的想像。
-
思想不短路
無限之戰:快閃時代中,藝術如何沉澱
廿世紀前,古典音樂原即存活於貴族和上層社會的小眾市場,只因當時社會結構的特性,讓這些能品味風雅的小眾族群來定位該時代的主流藝術價值。如今社會主流已轉移到普羅大眾,想做一個真正卓爾不群的藝術家,難道就得忍受寂寞?即連一生享盡風華的李斯特,邁入晚年藝術昇華的階段時,也曾不只一次對著身旁友人感慨道:Ich kann warten.(我可以等待!)
-
蜉蝣ㄘㄗ
旱溪底曾經滾動的石礫聲
肩負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官方如果踏實認真,早該好好整理讓古稀劇種、音樂得以重新認識的方式再次復育於一方舞台,儘管關心觀賞者勢必小眾,仍須慎大壯為。旱溪溪底仍有生命脈脈,儘管入目都是水泥封阻,人們如何打開思維重新親水、禮敬自然呢?從漂浮的高架鐵道下看凡塵,太多太多真實故事與文化內容,不在建築那邊,在無聲的另一邊。
-
挑戰邊界
我們不要再「看戲」
當觀眾是來「體驗戲」而非「看戲」時,將有什麼不同的期待?看似只是語義不同,但如理論家茱蒂斯.巴特勒在《受激的言說:一個關於展演的政治》中所說:「我們用語言做事,用語言產生效果,且為語言做事,但語言同時也是我們所做出來的。語言是我們所做之事的名字:是我們所做的事(特定動作的名稱)也是我們所影響的事,既是我們的行為也是後果。」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沒有小劇場的城市
在牯嶺街小劇場閉館的這段日子,好像也碰巧是一個機會練習,練習:如果我們沒有小劇場。在這段日子裡我常會想,哇,一座作為首都的城市怎麼會連一個小劇場都沒有呢?這樣的提問好像也類似於:如果一座城市沒有獨立書店、如果一座城市沒有Live House、如果一座城市沒有選物店、如果一座城市沒有性別友善廁所、如果一座城市沒有同志酒吧如果我們可以用:有沒有誠品、有沒有星巴克、有沒有麥當勞來對一個地方進行衡量;那「有沒有小劇場」,對一個地方的衡量是什麼?
-
黑夜白
過程批評的批評
我沒說清楚的是,當一個作品尚在發展階段,評論者難以給出評價,以至於演後座談從一個論斷的終結時刻,變成一種不斷的討論過程;當最具毀滅性的批評都有可能在下一階段質變為建設性,甚而變成作品的一部分;當觀眾參與和回應(response)得愈來愈多,作者的責任(responsibility)是否變得愈來愈模糊呢?
-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展演《如實曲徑》 多元舞者參與演出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張,在九月時呈現了三場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如實曲徑》。為防疫情,大都會有許多管制,之前七天開放,現在每週休息一天來消毒,《如實曲徑》的演出,就是在休館的週三。這次展演並與美國著名編舞家比爾.提.瓊斯合作,對舞者的挑選也強調膚色、性別、性向上的多樣性。包括瓊斯舞團的台裔舞者劉奕伶也參加了演出。
-
柏林
雷寧廣場劇院新劇季《每個女人》 告別生命但不告別劇場
由導演米洛.勞與演員厄斯娜.拉迪合作的《每個女人》原是薩爾斯堡藝術節委託創作,但疫情打亂計畫,卻也因此給予《每個女人》和米洛.勞這次創作特別的轉機。在雷寧廣場劇院新劇季開幕演出的《每個女人》,透過劇中角色「想在離世前參與演出」的動機,揉合製作過程一度中斷、當前劇場演出時的時間、演員距離和觀眾數量等限制,使得「再參演一次戲」的請求,讓《每個女人》在各種限制下復生,成為一個「為劇場續命」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