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聽聽製作人怎麼說
製作人聚會,成為分攤煩惱、思考未來的充電站
「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
焦點專題 Focus 聽聽製作人怎麼說
製作人跨國結盟,打造線上平台帶獨立藝術家突圍
「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
焦點專題 Focus
當獨立製作人進入場館,串連亞洲:我們結合不再只為了生產
「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
焦點專題 Focus 聽聽製作人怎麼說
我們如何思考「亞洲連結」?
由國家兩廳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韓國國立劇場(National Theater of Korea, South Korea)及日本東京藝術劇場(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 Japan)4大場館攜手規劃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簡稱ACPC)於2021年8月底展開。經4館討論及遴選後,共有8國、16位表演藝術領域製作人入選。在「亞洲連結」為前題下,本刊專訪來自台灣、泰國、印尼、越南等4位入選者。透過他們的個人生命歷程與製作計畫,試圖了解亞洲4國製作人發展現況,以及他們如何跨出國門,尋求連結資源網絡的製作心法。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張寶慧X黃雯
製作人的那些事
對於表演,人們總愛將幕前╱幕後一切為二,但在創作與非創作之間,還有許多珍貴的模糊地帶,比如製作人與製作。身為劇場製作人,不僅要參與作品發想、計畫、預算、排練,還要對票房及未來發展做規劃。最特別的是,他們有時獨立接案,有時進到機構服務,有時更是兩者同時發生。 除了本期特別企畫「製作人在亞洲」討論製作人的亞洲連結網絡,讓我們認識了製作人工作的多元樣態。為了更深入了解他們工作的細節,我們也特邀人力飛行劇團行政總監張寶慧與獨立製作人黃雯進行對談,讓兩位以相異生產狀態遊走於表演藝術圈的跨世代製作人,暢談體制的內外、時代的變遷、亞洲的連結,以及邊做邊學的一路走來。
-
少年往事
此生接觸音樂的意義,我已有答案
數月前,在台灣疫情逐漸升高之時,日本三度饋贈疫苗,以答謝311日本大地震獲得台灣的援助。雪中送炭的背後有不少人付出心血,但第一時間在背後奔走的關鍵人物不是外交官、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位台裔醫師三船文彰。當初看到台灣情況危急,他打電話向好友日本眾議員山下貴司提議。在多方運作下,快速獲得日本朝野的認同。這一切的機緣,要回到三船文彰的另個身分作為大提琴家與音樂製作人以樂會友的愛好,而他的音樂養成則源自台南柳營的出生地。在那裡,有父執輩孕育的藝術沃土,也有他少年時期移居日本前的一段故事
-
ARTalks
星空如此美麗,是因為人抬頭看
編按:在展覽「封閉世界的設定集」中,吳其育以情境規劃的角度展開研究,作品自歷史與小說描述的事件集合成一系列資料,透過亂數生成不同的封閉世界情境,開發出更多反烏托邦的想像,重新反思人類、環境及歷史之間動態關係。
-
續聊天
重思「倦怠社會」
也許放在藝術文化領域,亦可作如是說?我們習慣把「探索未知」、「開創可能性」掛在嘴邊,尤其是跨領域被文創化的今天。等到未知真正來臨,例如疫情,我們又渴望以報復性消費、你說的「虛擬暴食」等等,回到那個我們其實早已非常倦怠的日常。我覺得台灣錯失的良機,正是在相對不嚴重的疫情下,可以更沉得住氣地「自行參照廣義的傳統」,反思你提到的、藝文節慶過剩的績效至上主義,整理出貢獻全世界的無為模式。
-
華彩奏
夢見羅馬戰士音樂的小丹尼爾
大多音樂家小時候都會夢想登上偉大的音樂舞台,這些夢想不外乎:登上卡內基音樂廳、英國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或澳洲雪梨歌劇院。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真的幸運踏上這些表演舞台,每個人內心都充滿對自己無限的驕傲和對這些莊嚴的場館無上的敬畏。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疫情時不免會想該轉行了嗎?
30歲之後大量同輩劇場從業同伴的厭世,「我不知道為什麼要一直演戲。」「不曉得為什麼要一直為了創作而創作。」「今年等明年,明年等不知道在哪。」「大學時我以為未來我演的是像伊沃.凡.霍夫《彗星美人》這樣的戲,但沒有。」我嘗試在大慕影藝開始的「找樣造劇」,目的就是以劇場作品為核心的IP轉換。
-
對話體
音韻
古文述及,音律制定本根據人的聲音,聲調的生理結構,因此可深究出語音其實是人內心聲音的外顯,抑揚頓挫是心情的跌宕起伏,快樂時高亢忘情,悲傷時低沉暗啞,如果筆順、心順,情思就能在吟詠間自在流露。
-
練物闢
觀眾席
劇場的觀眾席應該是由劇組設計過的:會讓觀眾入場時,感受到空氣是在最舒適的28度;開演前,聽到入場樂、開演須知;正式開演時,上方光線漸漸變暗,身邊人們漸漸因為黑暗而消失,燈光再起時,只剩台上的世界。
-
腦海裡的旋律
假戲真做?演員的大腦小宇宙
大腦科學家還真的做了研究,發現入了戲的演員大腦簡直是充滿驚奇的小宇宙。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團隊近年發現,當戲劇演員站上舞台,自我是被壓抑的,整個人會被所詮釋的角色取代。
-
入戲的觀眾
秋天,Shemodgoma
梅拉伯最喜歡的歌之中有一首叫〈Shemodgoma〉的民歌,Shemodgoma,也就是喬治亞文的「秋天」,不曉得哪個粉絲把它「潑」上YouTube。
-
愛丁堡
愛丁堡藝穗節重新開張
今年的藝穗節規模較小,有近800檔演出,而這些演出的三分之一都會透過線上呈現。
-
亞維儂
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紀念安端.維德志之作
今年也是奧利維耶.畢(Olivier Py)擔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的最後一年。明年起將由葡萄牙導演及里斯本多娜瑪莉亞國家劇院(Teatro Nacional D. Maria II)總監提亞哥.侯迪格(Tiago Rodriques)接任。
-
柏林
超級選舉年 舞蹈家也參戰
數年來積極地兼顧舞蹈工作和政治參與的希勒布蘭德及「都會黨」夥伴們,雖然不見得這次就能一躍獲得席次,但仍值得讓人期待極度「認真」參政的他們,能夠把這些訴求傳遞到多遠。
-
紐約
多元背景劇場人出任林肯中心藝術主管
唐柯對藝術多樣性與民主性的關注對不同表演類型與風格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不同傳統、相異背景的藝術家們所具備的淵博知識與尊重,令人印象深刻。
-
首爾
線上劇場如何推動付費收視及脫穎而出?
業界人士認為,要使線上表演藝術節目在體裁上具備競爭力,不僅需要在拍攝上下足功夫,以高水準的攝影技術補強臨場感,也必須在影像中體現演員與觀眾互動的氛圍。
-
香港
虛擬實境如何在技術與構作間取得平衡
Paprika Studio於8月演出的《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也需觀眾參與虛擬實境體驗,虛擬場域敘事與被消失的文明和城市相關,現場演出則從忽必烈和馬可.孛羅的一場西洋棋對弈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