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
壓軸之聲 永誌心中
蕭斯塔可維奇在史達林時期被監視與軟禁,無法按照自由意志創作,因此在此曲中暗藏DSCH,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創作,由經歷過蘇聯時期的小提琴家娓娓道來,霎時令人陷入悲傷、苦悶的情境。這場音樂會是凡格羅夫在台演出中最精采的一次,然而一首成功的協奏曲演出,不僅要優秀的獨奏家,亦要盡全力配合的樂團,指揮也展現深厚的功力,因此這是一場可遇不可求的音樂會。
-
新銳藝評 Review
眾身體的植被:《極相林》作為一種生成—舞蹈
這是一齣關於生成的舞蹈,但卻不由雀躍的手足所慶祝,而是被舞者匍匐、擱淺於舞台上那不良於行的拍擊聲響歌頌著。或者,如時而閃現於舞台上的綠色光束,既是與肢體角度相互折射的藤蔓,同時也是刺穿身體、使之無法動彈的標本針。何曉玫作品的問題正於此展現──舞蹈如何作為拒絕與擺脫意志加諸於身體的表達?
-
回想與回響 Echo
轉角相遇,共同穿越偶戲風景
第二屆的利澤偶聚祭雖然年輕小巧,在策展思考上卻十分完整,展現了無獨有偶工作室在台灣近廿年的偶戲耕耘,亦可見其五年下來在利澤的社區融入。然以「親近民眾」作為目標時,選擇上難免稍嫌保守,尤其國外邀演作品,多仍聚焦在個人情感與想像的翻轉上,雖然技藝精湛,可創作主題上稍嫌單薄。期待一屆屆的積累後,偶聚祭真能成為一個當代偶戲的交流據點。
-
ARTalks
在妖怪世界解決人類問題
然而,也是在這般以妖怪作為多重隱喻的企圖下,讓論述失焦而落入左支右絀之境地。劇中缺乏一明確世界觀,得以合理收納諸多變異的妖怪形象與象徵。於是,我們時而見到妖怪是被他者化的敵方陣營,是外來者,是在我們之間的少數;有時卻又化為人類心中的恐懼,人類在現代化過程中所產生的變異行為,或是人類社會結構之反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平台接軌國際 音樂扎根永不嫌晚
從自身在國際參賽的經驗出發,鋼琴家嚴俊傑從二○一七年開始,連續三年舉辦大師鋼琴音樂節,邀請國內外名師共聚一堂,為音樂學子開設大師班與名家講座,並舉辦音樂會,讓學員能夠深度與名師交流學習,也搭起他們走上國際的橋梁。這樣的音樂節活動,為鋼琴界注入新生命,並給予許多國內對未來茫然、或空有才華卻無力向外拓展的學生一個邁向世界的新方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亞洲播種 如何繼續繁花盛開?
聞名國際的音樂人才溫床紐約茱莉亞學院,將在中國天津市成其第一個海外分校,預計今年開辦大學前先修班,明年正式推出碩士課程。音樂一流學院在亞洲開辦,當然是著眼於資源、人才,及聆賞與學習西洋古典樂人口的亞洲化或中國化,而在堅持師資水準之外,如何積極吸引亞洲各國尖端學生,以保有茱莉亞學院之國際化音樂繁花盛開的美名,或許正是下一步的挑戰。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一步一舞台 踏出疆界、邁向無限
即將在二月廿一日揭幕的第四十七屆香港藝術節,以「一步一舞台」為主題,為觀眾帶來在創作歷程上位處不同階段的藝術家,呈獻多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重要製作。本刊特邀前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現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以專業眼光切入今年的繽紛節目,選出他心中不可錯過的絕妙演出,與讀者分享他獨到的「個人意見」!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走過身體的歷史 打開另一扇門
明年將屆滿五十五歲的喬楊,是從十二歲開始習舞迄今,仍不停下舞步的舞者。二○一六年,台灣編舞家周書毅在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工作坊與喬楊相遇,牽引出合作的契機,於是有了獨舞《Almost 55 喬楊》。喬楊觸動周書毅的,是一份慢而不變的價值,她的身體呈載的是一段跨世紀的舞蹈歷史,周書毅說:「愈來愈覺得自己不是在編舞,而是在一個人物主題中旅行,從中找到養分,然後轉化到身體裡,與舞者和創作夥伴撞擊,最後在劇場作品中反射出當下的生命。」
-
企畫特輯 Special
銀髮很青春 唱跳迸發無敵活
配合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揭幕,去年於十月下旬演出的《花 young 65三次方》,特別找來六十五位來自台中市各區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表演六十五分鐘。精心策劃的四段節目,透過公開徵選與三個月的訓練排演,展演出老人家自信、自覺、自由三大精神,不管是走秀、唱跳、與年輕人共舞,《花 young》像極了一段奇幻旅程,讓老人家體認到「表演藝術」並非遙不可及、敢於思考「下個人生階段還可以實現什麼」。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世界盡頭,與「非人類」一同舞蹈
曾於二○一六年來台演出《龍之憂鬱》的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於二○一八年底在南特爾-亞蒙迪劇院演出新作《墜機樂園,島嶼的一生》,劇中以墜機在小島上的倖存者為主角,鋪陳人類重新建構歷史的過程,也讓人思考:當人類不再是世界的主角,人類與「非人類」(自然與其他物種)如何建構和平共處的未來。
-
藝視窗 News
呂紹嘉2020年卸任 國家交響樂團展開音樂總監徵選
【台灣】 呂紹嘉2020年卸任 國家交響樂團展開音樂總監徵選 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宣布將於2020年8月卸下音樂總監一職,揮別與NSO總計10年的緊密關係。與此同時,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也展開NSO下一任總監的公開徵求推薦音樂總監人選作業,收件時間自即日起至2月20日止。 依NSO音樂總監遴選辦法,被推薦人需有以下資格之一:曾擔任NSO客席指揮並獲本樂團團員過半同意推薦者,或曾任或現任國外職業交響樂團專任指揮並獲董事會推薦。被推薦人需準備資料包含:報名表、推薦函、被推薦者之職業交響樂團工作經歷之資料(包括演出、排練之現場影音資料及曲目表。影音資料請提供光碟或影片連結網址),上述相關資料,請於2019年2月20日前,寄送至:台北市100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國表藝董事會辦公室;或寄至信箱npac33939777@gmail.com。亦可洽詢劉秘書02-33939503。(莊珮瑤) 指揮家水藍接任國臺交首席客席指揮 去年底,在歲末音樂會的宣告記者會中,國臺交團長劉玄詠正式宣布指揮水藍從2019年1月1日起,擔任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一職。 曾被《美國唱片指南》評論為「帶領樂團晉升為世界級的指揮大師」的指揮家水藍,從1997年開始擔任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7年至2016年是哥本哈根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17年轉任榮譽指揮,在世界各地的樂團擔任客座指揮,並有大量的錄音作品,迄今為BIS錄製已超過35張唱片,指揮事業如日中天。期間他也曾於2011至2014年擔任國臺交藝術顧問,為樂團注入國際樂壇動態的思維,亦發揮其擅長帶領樂團的特長,對樂團不論演奏或整體形象皆有顯著提升。回顧水藍與樂團合作的時期間已長達十五年,頻繁地來台讓他感覺「從來沒有離開過」,這麼長的時間,國臺交也已經成為他另一個家。此次來他深刻感到團員的演奏技巧與凝聚力有顯著提升,未來他將以新的首席客席指揮身分帶領樂團,共同再創新局。<st
-
專題
當食物遇上表演藝術 我吃,故我演
不管是新曆年還是舊曆年, 是圍爐聚餐,或尾牙春酒, 準備好一享口福、飯飽酒足了嗎? 食物,遇上了表演藝術, 那些看來嚴肅拘謹、不苟言笑的音樂大師們, 私下都愛吃些什麼呢? 又有哪些食物能夠使他們打開心房, 甚至如有神助地完成演出? 而劇場前後、舞台上下, 作為一個工作與創作的場域, 食物,當然也是藝術家們的必備燃料, 是填飽肚子、好好演出的基本需求, 是招待飲宴、慶功享樂的片刻悠閒。 嘴裡吃遍四方、腦中胡思亂想的創作者們, 更嘗試把食物搬上台:結合料理的表演、 創造歡鬧的辦桌,或以食材做偶、用食器做戲, 就讓我們在演出裡,以食而「聚」。
-
專題
餐桌上的音樂課 感官的救贖 靈魂的鬆綁
西貝流士能作曲能指揮,非凡成就與香檳脫不了關係?埃里克.薩提作品古靈精怪,因為他都吃「白色食物」?巴爾托克沉默寡言,但自家製作的手工果醬、酪梨,或他沒吃過的魚,就能打開他的心房?對音樂的品味與理解,若往生活裡尋,會更有滋味,作曲大師也是人,只有從人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音樂,才能有更深刻的領受,與作品產生獨一無二的親密關係。
-
專題
獻給大師們的兩道自創食譜
巴爾托克的酪梨沙拉 當年巴爾托克在洛杉磯吃到人生第一顆酪梨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自己嘗了一種「大小和顏色像小黃瓜,質地像奶油,而且可以抹在麵包上的水果。」還說:「風味類似杏仁,但沒有甜味。做沙拉很適合,能配綠葉蔬菜、蘋果、芹菜、鳳梨、番茄還有美奶滋。」讓我們就照巴爾托克的想像,為他量身打造一道酪梨沙拉吧! 材料(1人份) 酪梨1/2個、小黃瓜1條、紅洋蔥1/4個、小番茄10顆、羅勒葉少許、檸檬汁半顆量、海鹽適量、黑胡椒適量、冷壓初榨橄欖油3大匙、蒜泥少許 作法 先調沙拉醬汁:均勻混合檸檬汁、橄欖油、海鹽、黑胡椒、蒜泥。 將酪梨去皮去核、小黃瓜洗淨後切成適合入口的小塊,紅洋蔥切絲,小番茄對切。 混合步驟2食材後,拌入羅勒葉,最後再加醬汁調味即可。
-
專題
餐桌上的心理學 抓住他的心,得先抓住他的胃?
對接待人員來說,受邀來台演出的音樂家,不管是個人演奏家及音樂團隊,要讓他們在短短的來台期間,不但要有台上的精采表現,也希望給他們賓至如歸的體驗,費心打點他們的「胃」,正是其中關鍵。但國情不同文化有異,大餐未必合胃口,所以指揮大師可能也愛喝永和豆漿,演奏家可能更愛烤香腸攤,而台灣之光的水果香蕉,也會是交響樂團團員人人爭嚐的美食!
-
專題
舞台後的便當學 吃得安心,才能跳得優雅美麗
雲門舞集一年到台在海外巡演,兩三個月走過數個國家、十幾個城市是常態,在這樣旅途倥傯的行程中,如何讓舞者順利用餐,好好上台,可說是藝術行政的重要工作。雲門國際事務組長莊婷琪表示,訂便當看似小事,也是大事,出國前就得上網做功課找好店家,到了當地還要盡量實地走訪、溝通餐點內容等需求,也需掌握便當送抵時程,以免耽擱大家的工作。
-
專題
餐桌上的天文學 將食材端上舞台 讓差異玩耍對話
如果在這個宇宙中,有一個星球,上面的一景一物,都是各種食材的組合這就是以色列小偶劇院打造的《雞蛋星球》,創作者Zvi Sahar因為一次家人聚餐而激發的奇想,開始尋找食物、宇宙、機械零件與音樂連結的可能路徑,加上他們擅長的即時投影與現場擬聲音效,呈現一則發生在太空深處的友情故事,蘇聯機器太空人與外星青蔥人的相遇,冷硬機械與自然食材的交流,鋪陳雖然差異,也能和諧的對話
-
專題
餐桌上的神話故事 微觀亞洲的現代化旅程
在新作《餐桌上的神話學》裡,導演Baboo邀請了台灣、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等五種不同國家、六位創作者在桌前聚首,共同進行一場關於「神話」的餐敘交流,而他們面前的料理,便是神話。桌上的食材成了他們的素材、手邊的食器餐具是各種講述故事的道具,他們一起解構再建構、詮釋又轉譯,拆解符碼,導入文化背景、個人觀點,彼此問答、辯證,更將整體概念指向更為廣泛的國族、地域、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
-
藝@展覽
踏訪洋上村 向水墨前賢致敬
受水墨畫家余承堯啟迪甚深的李賢文與林銓居,在「原鄉溯寫」聯展中,呈現兩人循著余承堯憶繪故里的彩墨《永春洋上鄉形勢圖》,先後前往福建永春縣洋上村造訪的見聞寫生與創作。三位分屬不同世代、生長背景的水墨創作者,透過筆墨交流、也傳遞對前賢的孺慕之情。
-
藝@電影
銀幕上的表演藝術 迎向二○一九
揭開新的一年,這個月就有好幾部與表演藝術相關的電影作品。有翻拍恐怖片經典、以舞蹈學校為背景的《窒息》,有韓戰戰俘收容所裡的踢踏舞《搖擺男孩》,有小說家陳玉慧首度執導、以劇團為背景的《愛上卡夫卡》,還有好幾部與音樂家或搖滾樂相關的電影,讓你進電影院也能離表演藝術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