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原創小戲接軌產業 「知音音樂劇大賞」以劇會友
以「原創華文音樂劇」為教育目標的台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讓學生在音樂、戲劇、舞蹈三大導師帶領下循序漸進學習創作音樂劇,而創作的作品也可能西進中國更龐大的音樂劇市場。台師大更主辦比賽「知音音樂劇大賞」,邀請來自各大學表演藝術相關系所,透過全新的故事、六首以上的原創歌曲,以競賽的形式互相激勵與切磋,第二屆將在十一月中下旬登場。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原民古調到蒙古呼麥 國境之南星光閃耀
屏東演藝廳計畫於十二月三日正式開幕,自十月底起,已然啟航的「開幕藝術季」,以法國鋼琴家夏瑪尤,及來自捷克的SKETY人聲樂團打頭陣。接下來,從本月直至年底,還有更多國內外的演奏家、創作者與表演團隊,將陸續登台、合力慶賀這全新誕生的表演地標,歌頌獨屬南方的文化風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埕」的概念出發 開啟藝術的想像
將於十二月三日開幕的屏東演藝廳,將其主要功能鎖定在音樂類的演出型態;在建物內部規劃上,也備有九個大小不一的排練空間,因應地方團體的各種需求;整體設計以開放作為一種想像、讓互動成為一個目標,由左右兩棟建築環繞擁抱著露天中庭廣場,建築師姚仁喜希望「讓演藝廳成為當地人真正實用的場所,而不是只為了所謂的高雅文化,而精雕細琢的表演場域而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解放自由到釋放自在
這次的「聲音表演訓練工作坊」,邀請到國際聲音訓練大師克莉絲汀.林克雷特親來講課,透過她的帶領,讓學員重新認識呼吸、身體、聲音的關係,根據聲音、身體表演與感知等面向,帶領學員找回自然呼吸的發音方法與表演技巧,開發表演者演出時的聲音潛能。林克雷特希望學員時時保持放鬆而專注的狀態,並要向內傾聽,從身體和心靈中找到自己的聲音。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要大家掏錢 要做得比你想的多更多!
最近很夯的「群眾募資」,其實並非現在才有,早在十九世紀時戲劇界就已經藉由預售票制度的發展而有所體現。但隨著網路時代興起,各式群眾募資網站興起,讓許多創業、創作者得以藉此闡述理念,尋求知音贊助,也蔚為潮流。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群眾募資」發展迄今少見令人滿意的成功案例,但在英國卻是行之有年也頗有成效,可資借鏡,讓我們看看到底表演藝術的「群眾募資」要注意什麼?如何說服贊助者掏錢?如何讓提案者與贊助者雙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呼應難民議題 技術依然前衛
第十次造訪由作曲家華格納創立的拜羅伊特樂劇節,知名劇場導演楊世彭特地為本刊讀者介紹這次他所觀賞的「非《指環》系列」製作世界首演的新製作《帕西法爾》與前兩年首演的《崔斯坦與伊蘇達》。前者呼應難民議題,導演勞芬博格在劇中討論基督教、回教、猶太教是否可以在今日的世界共存。後者由華格納曾孫女、樂劇節總監卡塔琳娜.華格納執導,卻詮釋出不同於曾祖父的風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古希臘身體美學 廿一世紀的末日雕塑
今年八月至九月舉辦的「新加坡國際藝術節」,邀請到曾為雅典奧運執導開幕式的希臘編舞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作品Still Life,舞作以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被詛咒推石上山終日徒勞的故事為本,視覺藝術背景的編舞家如創作雕塑,舞台上每一瞬間的意象創造,皆精雕細琢,以複合身體的肢解、拼接、延伸,創造出蒙太奇的視覺幻象,帶有神話般的超現實色彩。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中性時尚駭客軍團vs. 高科技社會控制
德國藝術家安.英霍芙於九月中在柏林當代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大廳演出的大型行為表演《焦慮II》,整夜的行為表演是類歌劇三部曲的第二部,揉合時尚走秀、神秘宗教遊行、大型銳舞派對、馬戲團表演,或她所說「如歌劇的展覽」,混搭聲光、各式物件道具等複合媒材,最受注目應屬遙控無人機和蒙著眼的老鷹。
-
藝視窗 News
NSO「30小時不斷電」 號召樂迷一起演出薩替作品Vexations
【台灣】 NSO「30小時不斷電」 號召樂迷一起演出薩替作品Vexations 為了慶祝30周年,國家交響樂團(NSO)規劃了「30小時不斷電」活動,內容除了跨年音樂會、講座、影片欣賞、樂器體驗工作坊等之外,更將舉辦「840人鋼琴馬拉松」音樂會,號召840位樂迷,從2017年元旦凌晨1點開始,以鋼琴獨奏的方式接力演出作曲家薩替的作品《煩惱事》Vexations,「演出」地點則於國家演奏廳舞台上。 想當NSO客席演奏家,與音樂總監呂紹嘉一起創下歷史紀錄者,可於即日起至11月11日前繳費報名。可獲贈《麻煩事》客席演奏家證書乙紙、《30 Hrs熱古典》音樂會票券2張、《麻煩事》演奏廳入場券10張、演出實況影音紀實等。意者請洽nso.pianomarathon@gmail.com、02-3393-9888。(李秋玫) 文化部多個表演藝術補助項目 11月起受理申請 文化部11月份有多個表演藝術相關補助項目開始受理申請,包含「臺灣品牌團隊計畫」、「表演藝術類活動補助」、「表演藝術製作提升排練補助計畫」與「媒合演藝團隊進駐演藝場所合作計畫」等,皆自11月1日起,至11月30日截止。 「106年度臺灣品牌團隊計畫」係透過資源挹注,提升具國內外展演能量的團隊,成為臺灣對國際的文化品牌;並期待團隊能帶動其他表演團隊共同成長。凡曾獲「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作業要點」卓越級補助之團隊,皆可申請。 「表演藝術類活動補助」是針對「整合性表演藝術活動」(計畫內包含五個以上團隊之五項以上製作,或計畫內包含十五場以上演出)與「有助於培育表演藝術專業人才、促進表演藝術國際交流發展,在國內地區辦理之國際研討會或國際性表演活動」提供補助,此次為106年度第一期申請,受理1月至6月的活動。 「表演藝術製作提升排練補助計畫」旨在協助製作單位加強整體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布景與意境
然而,亦恰恰是把道具與陳設的「展覽性」放大提高到超越戲劇需要的比例,布景便由空間變成景觀,甚至奇觀,目的已經不是服務劇情,卻是化身某種展覽物,旨在滿足慾望投射。它的「假」,在於設計的鉅細無遺沒有發揮應有或更大的想像力,而只有讓空間在觀眾嘖嘖稱奇的讚歎中,扮演了唯肖唯妙的玩具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一五九○年代,年輕的英倫人想要認識世界,會走進環球劇場看莎士比亞。 一九三○年代,柏林奧運期間,首次以電視直播賽況,世界進入觀眾客廳。 千禧年初,首屆Web 2.0大會舉辦,標誌互動、分享、關係的網路世代展開。 二○一六年,社群媒體龍頭Facebook開啟直播功能,將真實物理空間消解更徹底,社群興起,電視退位,自媒體的戰國時代已吹起號角,而七年前環球劇場開跑的NT LIVE浪潮也在這年席捲台灣影城。 在垂直分眾最極致的時代,吸引人的直播關鍵是什麼?又對強調現時現地的劇場有什麼影響?直播是可利用的工具、可發展的藝術形式,還是瓦解劇場現場的雙面刃? 本刊除了就直播經濟分析產業與劇場現況外,也邀請了三組創作者──王翀、許哲彬、達康.com談談他們對直播的想法與觀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有人流就有優勢 內容創新投入分眾市場
這兩年,「直播」風潮掀起,無疑成為網路最夯趨勢與話題,直播平台如雨後春筍冒出,但在社群網站巨頭紛紛加入戰局後,無法掌握人流的平台顯見衰退;而直播的獲利模式,除了中國「打賞」機制造就的「網紅經濟」,也衍生出「直播+電商」的新面貌。而如何能讓這股直播風潮健康地持續壯大?策劃優質與分眾的內容,會是可能的生存關鍵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去,還是不去劇場? 這是一個問題
透過Podcast、YouTube或FB粉絲頁,以現場連線將活動訊息拋給閱聽大眾,這種以宣傳與連結觀眾為目的的直播形式其實很早就開始了,但真正將演出內容直播給非原演出場館內的觀眾欣賞,要從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開始,後來英國劇院也趕上潮流,現今NT Live 已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劇場直播品牌,甚至日本寶塚歌劇團也效法推出現場直播,以饗海外粉絲。但劇場直播會不會排擠掉劇場觀眾量?或是成為另一種藝術形式?都值得繼續觀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王翀:戲劇空間的自由無法直播
新科技如VR、3D列印等技術介入劇場,不僅改變了「現場」的概念,也對作品產生質變。對王翀而言,可能性增加了,物理邊界消解了,花招可以百出,但如何讓劇場的本質依然在科技浪潮中存在,才是劇場創作者的終極關懷,「即便因新科技,讓觀眾可以在家看演出,我們還是必須透過劇場的手段和空間產生關係,要不然,劇場就失效了,就消失了,死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許哲彬:我感興趣的是直播背後的集體心理狀態
新科技總是炫目,許哲彬也指出了運用上的危險:「大家對直播這件事很熟悉,所以一旦用到劇場,觀眾會先入為主以為你就是要嘲諷某件事,笑一笑之後呢?」他認為,直播科技呈現當代「人人想被注意」的焦慮,「直播背後的那種集體心理狀態是我感興趣的,但如果沒有把這件事想透,貿然用到劇場裡,就只會流於一種表面的技術而已。」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達康.com:需要觀眾笑聲的漫才,不適合做直播
原以為簡單的搞笑是最易移植到網路上的表演,卻意外地水土不服,「達康.com」的康康說:「有一種漫才是快速的一問一笑,在問答裡展現機智和幽默,這種類型比較不吃氣氛,也許比較適合直播。」以達康的例子來看,他們不做網路直播,擔心無法呈現作品的氣氛,唯一可以接受的做法是:「如果現場是有觀眾在場,那我們可以接受做直播。」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五百棵檸檬樹 藝術實踐的擴張
對農業議題的關注,是藝術家黃博志近五年來創作最大的轉向,他從母親的生命經驗出發寫成《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一書,間接反映五十年來台灣農業與經濟、社會體制的變遷,近期更透過檸檬樹種植計畫,試圖跨出藝術實踐與社會對應的局限。初步成果正在北美館展出,除了六棵檸檬樹,也陳列了耕種過程中在田地、廢置農舍裡發現的各種物件、文字書寫及目前釀造出的五百瓶檸檬酒。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金馬起跑 大師的自我挑戰
整個十一月是金馬國際影展的月份,今年我們看到許多導演做出了不同以往的嘗試,改變長久以來的習慣,去挑戰未知,不僅僅是導演個人生涯的突破與刺激,也將帶給觀眾煥然一新的驚奇!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他的人生三支柱 盡在其中
奧地利鋼琴家英格夫.溫德是二○一○年蕭邦鋼琴大賽第二名得主,當年的鋒頭差點蓋過首獎得主阿弗蒂耶娃,他曾說「蕭邦、李斯特、華沙是我自己人生的三個支柱。」他的人生能以鋼琴家身分展開,與此三者息息相關,於是在DG唱片公司錄的這張《蕭邦、李斯特在華沙》,可說是意義非凡。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方法:工作中的舞蹈戲劇顧問
什麼是「戲劇顧問」?戲劇顧問在一個創作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戲劇顧問在創作過程中,透過觀察與對話,協助作品找到更多層面的意義連結,建立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在卡塔琳.特蓮雀妮的《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以五十個歐美各個領域範疇的實際案例,探討現代劇場中之文本、製作、翻譯、舞蹈、策展、集體創作等,高度溝通與多面相的新形態工作模式。本刊特地選摘精采段落,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