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專訪《第十二夜》導演
阿圖.庫瑪 從自身源流 找到喜愛與真實的戲劇
即將帶著《第十二夜》造訪台灣的印度導演阿圖.庫瑪,本身的藝術歷程就是活生生的跨文化範例他接受過傳統印度武術、歌舞的訓練,也曾到歐洲受過義大利即興喜劇、默劇及肢體劇場的訓練,東方與西方的表演藝術在他身上激盪,也讓他在創作跨文化戲劇時有更深刻的思考。他以印度本有的Nautanki戲劇形式改編《第十二夜》,濃厚的節慶氣氛,風靡了世界各地的觀眾!
-
即將上場 Preview 兩廳院聖誕音樂會
蕾茜.沃克 天使降臨的純淨嗓音
聽膩了懷舊風的聖誕歌曲嗎?從網路爆紅、來自美國的美聲少女蕾茜.沃克,將受邀來台為兩廳院「天使之聲」聖誕音樂會演出,將以聖誕節、迪士尼、讚美詩三大主題獻唱,甜美清亮的歌喉,讓老歌煥然一新,也將帶來經典歌〈Let It Go〉,讓觀眾真的感受到天使的降臨!
-
即將上場 Preview NTSO「海神家族與巨人」
馬勒與賴德和 「標題」交響曲的大膽相遇
馬勒在廿七歲完成的《第一號交響曲》是他最常被演出的作品之一,把這般宏偉的曲目,和另一首交響曲擺在同場音樂會一起演出,是相當新鮮而大膽。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音樂會「海神家族與巨人」,將馬勒《第一號交響曲》與台灣作曲家賴德和根據小說《海神家族》創作的同名交響曲同台演出,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場音樂會的重頭戲不是馬勒交響曲,而是一部真正的「標題交響曲」的世界首演。
-
即將上場 Preview 「驅動城市」舞蹈平台 展演三地作品
台日舞作 以舞省思「三一一」災變
由編舞家姚淑芬在二○一一年啟動的亞洲舞蹈交流計畫平台「驅動城市」,今年以台北為軸心,另邀日本、韓國各一個作品參演。其中,由姚淑芬編創的《吉光片語》與日本編舞家矢內原美邦的The World has Shrunk, and Only a Certain Fact Remains,都從日本「三一一」災變出發,省思生命課題。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在古老的碰碰聲中
《織布│男人X女人》 織動傳統與當下的記憶
TAI身體劇場的新作《織布│男人X女人》,從原住民的織布傳統,汲取舞步整經、捲線、踏腳織布的動作分解成數字,數字編碼記憶,召喚織者身體的圖像。編舞家瓦旦.督喜搬出家中久未使用的織布機,織布機、經線、織者的身體,在舞台上轉九十度,站成一道立面,舞者只有黑與白,任何曾經的鮮豔,都被收入了主題是傳統與當下的記憶。
-
即將上場 Preview 《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
四種身體文本 交織多樣的存在
思考另一種身體表演形式美學可能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今年來到第十屆,本次除了有「表演人權論壇」,另有《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演出,以四種身體樣態為文本,由三位身障者與一位常人演員同台,從身體介面表述身障者形象,到兩兩一組的平衡協調,不斷變換、轉化,構成繁複的身體風景。
-
企畫特輯 Special 「唱歌集」首推影集式音樂劇
《紐約台客》 唱出大蘋果生存記
由音樂家詹喆君領軍的「唱歌集音樂劇場」,將推出影集式音樂劇《紐約台客》,用流行、爵士、百老匯等不同曲風的音樂,療癒每個在異鄉為夢想打拚的遊子。劇情背景設定為「四名台客在紐約的街頭生存記」,以輕鬆詼諧的手法,觸碰人種文化、東西差異、社會階層與價值觀等議題。劇情走向仿效電視影集,透過情境喜劇的框架,每集處理不同主題,反映當下生活與社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6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開幕,啟動中台灣藝術潮 處處華格納,台灣歌劇要起飛? 與國際導演合作,啟發台灣演員什麼思考? 「戲劇顧問」角色浮現,豐實了創作厚度? 走出台北,藝術家駐地扎根 特定場域表演,打開劇場的多樣可能 不再編導至上,「製作人」時代來臨? 邀請素人跳舞,編舞家在想什麼? 前輩大師紛凋零,傳統戲曲界展開新世代培植 身體的真實展演,是表演藝術還是行為藝術?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朱宗慶 蔡博丞 劉建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地標節目精采 餘各場館工期延宕
現象1: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開幕,啟動中台灣藝術潮
歷經近兩年的修繕,臺中國家歌劇院終於開幕了!歌劇院從興建到開幕,風波不斷,雖然最後歸屬中央,但仍肩負「民眾展演平台」的責任,必須照顧台中市民並連結在地的表演團體,讓表演藝術可以深入當地,期待翻轉整個中台灣的藝文環境,從開幕季節目的安排上,亦可以看到營運團隊的用心與接地氣的努力。相較於中台灣新地標的落成啟用,臺北藝術中心在年底爆發的包商倒閉,與臺灣戲曲中心的開幕延後,卻在今年的表演藝術圈,投下了震撼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指環相關製作頻繁 今年盛況只是「巧合」
現象2:處處華格納,台灣歌劇要起飛?
連續兩個月,分別在台中與台北,各有一檔《萊茵黃金》演出,此前不久,還有國臺交的「愛的超脫與永恆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歌劇音樂會,彷彿令人有錯覺「台灣是除了拜魯特音樂節之外,上演最多華格納作品的地方」,這是否表示台灣的歌劇發展即將起飛?畢竟華格納的作品可是歌劇的重要指標呢!雖然「華格納」近年來在台灣頗受藝術家青睞,其他領域也對重新詮釋他的理念有極度的興趣,但細究之下,今年的盛況,也只是「巧合」而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面刺激文化震盪 重新思考自我定位
現象3:與國際導演合作,啟發台灣演員什麼思考?
隨著「國際共製」的模式愈趨頻繁,台灣演員也有愈來愈多機會與他國導演合作,今年除了兩廳院、臺北藝術節,嘉義阮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的劇團等民間團隊也推出自己的跨國製作。在與國際導演的合作經驗中,工作模式、思考方式的「文化激盪」可以想見,台灣演員從其中所獲得的體悟,除了刺激創作思考外,也促使他們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身為「台灣演員」,他們可以帶給世界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劇組內打造創作對話 委製共製助長相關需求
現象4:「戲劇顧問」角色浮現,豐實了創作厚度?
近年隨著歐陸劇場製作的訪台,國外劇組中常見的「戲劇顧問」概念也導入了台灣,也逐漸在本地製作中實現,不少製作的演職員表上,出現了「戲劇顧問」一職,這個角色是陪同創作者一起思考的另一種聲音;而在日益增多的「委製」或「國際共製」的案例中,戲劇顧問更是協助達到命題目標,或協助連結國際與在地文化脈絡的關鍵人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洄游後重新認識土地 演出推廣尋共享
現象5:走出台北,藝術家駐地扎根
近年來,不少藝術家離開台北,或洄游返鄉,或移地駐紮,在「新故鄉」、「公民社會」的社會趨勢中,也顯現與都會劇場團隊不同的創作與工作模式。他們不自限用創作來表達,也自許打造藝術基地,透過工作坊、講座、演出、策劃藝術節等方式,與在地脈絡連結,分享也交流,創造「地方」,尋找「集體」,這些創造與尋找,也可能反過來影響創作上的美學表現,有意無意間,亦重新測量劇場在當前社會中的位置與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超越有距離的觀演關係 空間文本說更多故事
現象6:特定場域表演,打開劇場的多樣可能
現地製作、環境劇場、參與式劇場,走出正規的劇場空間,在山野、巷弄、公寓、老屋,劇場有了新的樣貌,觀眾也有了新的體驗。這一年來,多樣的環境演出頻繁,如因應兩廳院整修的「2016國際劇場藝術節」、台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等,都不乏類似作品,但如差事劇團《返鄉的進擊台西村的故事》、銅門部落的「Snbaux」藝術發表、山東野表演坊的《福品旅店》等,以在地演出與在地的土文連結,自有其不可分離的意義,空間作為文本,抑或更積極地勾引觀眾的參與性及主觀經驗,亦成了新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腳踏實地拚藝術 人才需求僧少粥多
現象7:不再編導至上,「製作人」時代來臨?
這兩年表演藝術圈出現了製作人當家的新趨勢,有別於以往以導演掛帥的經營模式,由製作人/主創者雙軌並進的製作方式浮現,創作者更無後顧之憂也開創跨團、跨域合作之可能,比如莎妹劇團與日本第七劇場共製的《交換手札》、耳東劇團《服妖之鑑》、創作社《四情旅店》等,製作人也不只控管預算監督行政,更要高瞻遠矚通曉全局。而當製作環節更受到重視,是否代表大環境已往更完善更健全的目標邁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破「美」的框架 尋索如何成為「人」
現象8:邀請素人跳舞,編舞家在想什麼?
美國六○年代的後現代舞蹈家,曾推動業餘者跳舞,藉此提出對於舞蹈走向形式僵化與機制的質疑;而這兩年推出素人跳舞作品的台灣編舞家林素蓮、劉冠詳與林宜瑾,又是在怎樣的思考下進行這樣的創作?出身科班的他們,他們的叩問指向「台灣專業舞者的反思」:何以專業舞蹈訓練出來的舞者們,會忘了為何而動?會難有人性的展現?以及難以反映台灣在地性的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找老師找舞台 為「接班人」打造未來
現象9:前輩大師紛凋零,傳統戲曲界展開新世代培植
傳統戲曲界今年痛失多位大師,更讓人感到後繼者培植之迫切。包含京劇界的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歌仔戲界的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春美歌仔戲、秀琴歌劇團等,紛紛推出新秀培植計畫與劇碼,讓戲曲接班人能夠透過舞台實戰,精進技藝,也及早被觀眾看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愈來愈「真」 虛實疆界模糊難辨
現象10:身體的真實展演,是表演藝術還是行為藝術?
這一年中有不少演出,愈來愈趨近「行為」而非「再現」,「實踐」而非「表演」,「經驗」而非「詮釋」,與行為藝術的疆界愈趨模糊。主動或被動的身體實踐是行為藝術的核心,而《他媽的茱麗葉》、《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神遊生活》、《中性》的表演中,表演者以身體親歷的感受傳達訊息,犀利提問;或是如夏瑪茲的《吃》、溫帕許的《如飢似渴》以身體操作的(反)極限運動,運動誘發的觀眾身體感或許在敘事不再獨霸表演藝術的年代,身體實踐帶來了更大的自由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6
朱宗慶 台灣的榮耀 也榮耀了台灣
個人超過卅年的努力,不但以擊樂出發拓展無限可能,更讓台灣成為全球打擊樂重鎮。獲得世界打擊樂最高榮譽「PAS名人堂」的肯定,非但是台灣的榮耀,也榮耀了台灣!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6
蔡博丞 國際舞壇新星 創製並重昂然前行
作為近年備受矚目的年輕世代編舞家,蔡博丞未以官方新秀補助為標的,而以自身手腕與能力,戮力以作品投石問路,從而登上國際舞台。除了計畫性地編創了短篇、中篇、長篇作品,以面對國際市場的不同需求外,亦同時連結國內外網絡,串起交流可能,創作、製作並行,未來發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