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妹《踏青去Skin Touching》 展現女同戀日常生活切面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今年二十歲了,本週末將經典重現徐堰鈴初執導筒的作品《踏青去Skin Touching》,全劇探討戀人式的遊戲性格,展現女同戀情在日常生活中的切面。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今年二十歲了,本週末將經典重現徐堰鈴初執導筒的作品《踏青去Skin Touching》,全劇探討戀人式的遊戲性格,展現女同戀情在日常生活中的切面。
以極具跨越與突破的實驗精神,專注於東方音樂當代詮釋的香港無極樂團,應2015第四屆香港週邀請,帶來意境音樂劇場《落花無言》,也為香港週的表演藝術節目揭開序幕。
唐美雲歌仔戲團年度大戲《文成公主》,除了唐美雲、許秀年、小咪鐵三角精采演出,更邀請劇場編導王嘉明跨界執導,以及太陽劇團舞者張逸軍為這齣戲量身編舞,激盪出燦爛火花。
脫離法案的成立、跳脫制度,動見体編導王靖惇精心打造家庭三部曲最終章《想像的孩子》,以荒謬戲謔為基調,建構一場超乎人性的社會預言喜劇,帶領觀眾進入「後多元成家」時期。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本週再度在台北演出,其中,最末章〈冬枯〉演繹人與自然間的對話,是最精華的段落。編舞家林麗珍指出,生命的過程就像一場奇蹟,充滿冒險與無限可能。
單簧管女王莎賓‧梅耶應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吉博‧瓦格的邀約再度來台,帶來傳奇爵士單簧管家班尼‧古德曼委託美國作曲家柯普蘭創作的《單簧管協奏曲》,與北市交一同搖擺。
紙風車劇團九月上演的《紙風車幻想曲2015》,將呈現台東基督教醫院創辦人譚維義感人的行醫事蹟,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表示,台灣人應向譚維義學習全心付出的態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自今年十月起,將和藝人李千娜、梁文音、林曉培等攜手展開音樂劇《懷疑愛・症候群》與《受不了,我就是瘦不了》的兩岸巡迴演出。
成軍八十六年的明華園,本週將推出以小旦角色貫穿全場的武俠愛情偶像劇《流星》,並融入現代女性愛情觀,檢視陽剛殺伐的武俠世界,為明華園的江湖帶來一絲柔情與細膩。
德國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應臺北藝術節之邀,與楊景翔演劇團合作演出劇作家安雅.希苓的第四個作品《雨季》,以輕鬆詼諧的方式,關注較嚴肅的人生課題。
老觀眾凋零、新編戲成為市場新寵兒,無論是京劇、歌仔戲、豫劇或崑曲,都力求改革創新。原本「演員中心」的傳統戲曲舞台,遂出現了西方現代劇場的編制:編劇、導演、演員,乃至作曲編腔、舞台美術、燈光設計、服裝設計、多媒體設計,皆配套而來,一應俱全。然而,攸關一齣戲好看與否的關鍵因素,還是劇本。戲曲的唱唸做打自成一套程式,舞台美學又以虛擬為表現手段,劇本的寫作,除了要會說故事、寫對白,還要能編唱詞、掌握表演系統、熟悉劇種特色與條件,編劇的要求門檻更高,培養亦更不易。 放眼國內戲曲界,資深劇評人紀慧玲分析,不論資深或新進,台灣的戲曲編劇大抵分為三種養成管道:一是從演員晉身編劇,二是為劇團而編,三是應邀編劇。若要觀察戲曲編劇人才及作品動向,就得與國內現存戲曲生態、劇團作連結,「因為,不僅截至目前為止幾乎沒有固定自主創作、作品待價而沽的戲曲編劇,更因為劇本的實踐脫離不了舞台,沒有劇團奧援與製作,提供資源與實踐平台,根本很難誕生、養成成熟的編劇與作品。」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自二○○二年上任以來,便意識到戲曲編劇人才荒的問題。十三年來,王安祈一方面修編舊戲,一方面創作新戲,同時邀請劇場老將紀蔚然、周慧玲,新秀趙雪君、林建華等人,一同打造國光的文學京劇新美學。王安祈說:「演員還有戲曲學校可以供給,但編劇、導演人才呢?」她除了在任教的台大戲劇系開設「戲曲編劇」課程,也提供國光的資源提攜有潛力的新秀。今年國光廿周年,更找來風格另類的戲曲編劇劉建幗,兩人合作新編《十八羅漢圖》。 戲曲編劇也有學院、民間的派別之分,前者多能引用中西編劇手法,融鑄一爐,講求文學性;後者說故事功夫一流,謹守藝術感動觀眾的天生守則,講求戲劇性。因為面對的觀眾不同,高低優劣,毋須定論。不過,跨劇種的資深編劇施如芳提醒,編劇一定不能忘記「人」,「人為什麼要看戲?因為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她自許幫「編劇」的角色在當代戲曲立個位置,「一定要創造原來生態沒有、甚至造成影響,戲曲編劇才有存在價值。」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特別邀來五位備受關注的新世代戲曲編劇:以跨劇種、跨文化、跨現代與傳統為創作路線的劉建幗;擅長賦予傳統老戲新觀點的李季紋;半路出家,重視表演工法與古典劇作精神的邢本寧;演而優則編導,大玩戲曲元素的拼貼、解構的許栢昂;出身明華園家族,外台戲歷練豐富
兩大黨幾大派的毛病在哪?我這個年紀的閱歷,再也不迷惑了,什麼人在電視上說什麼事,心裡想的又是另一回事,大致都能看穿聽穿他們,因為我計較,所以我開始不佩服他們,而且看著他們就不快樂,政治人物不管什麼黨和派的,也少有看到快樂的面孔。
眼看著這些娛樂事業包容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先進的技術,以及想當然爾最龐大的資金,不斷地突破所有的極限,我就不禁要在一旁喝采。當然以部分類似的條件;擁有最優秀的人才、獨到的見解、以及不斷鑽研的決心,雖然不見得需要龐大的資金去研發昂貴的技術,也可能產生極其卓越無法比擬的作品。這時就算看不懂、不賺錢,也都令人刮目相看。所以說重點到底在哪裡?
因為蘇迪勒颱風造成了全台好幾百多萬戶停電,而我家從前一個晚上也一樣成了「受災戶」,所以我坐在車裡等著手機充飽電,並且用鉛筆在白紙上寫著這篇專欄。突然間,腦子中閃過李斯特的《暴風雨》這首樂曲。這是一首描寫暴風雨或是颱風的曲子,我現在很能想像李斯特在風雨中,就著微弱的燭光,拿著羽毛筆,沾著墨水在寫這首曲子的情景。
光,是相信,讓我們相信自己眼前所看見的人、事、物為真,相信劇場上演員的情感為真,相信我們看到眼前所有的想像都是真實的,即使虛假,也是因為在光的照耀之下,才得以顯露,才得以相信我認為「他是虛假」的判斷為真。至於為何「光」是相信?因為祂是光。
廣播節目的錄製,也可以是受歡迎的現場演出?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舉辦了兩年的「愛廣播節」,還有兩個「播客」節,把受歡迎的廣播節目錄製現場搬到劇場中,在今年夏天的票房都是滿座。原來熱門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就像明星一樣受歡迎,能夠買票進場看他們現場主持錄製廣播,就像親見偶像一般,讓人趨之若鶩。
每年八月的舞蹈盛事「舞在八月」舞蹈節,今年以後現代舞蹈大師露辛達.柴德茲經典舊作《現場光》作為開幕演出,當年與極簡音樂大師約翰.亞當斯、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合作、在美術館演出的舞作,可說是後現代舞的里程碑,當年的前衛出土,卻能引起當代觀眾的共鳴,讓編舞家驚喜不已。
因為主角班乃迪克.康柏拜區的高人氣,巴比肯中心製作的《哈姆雷特》去年票券開賣就創下秒殺奇蹟,八月初終於開始預演。因為太受矚目,連媒體也不顧與劇團間的默契,搶先刊登評論與劇照,甚至看預演的觀眾也違規拍照、錄影,就是想在社群網站中搶得爆料先機,致使班乃迪克.康柏拜區還要親自出馬呼籲:大家別再拍了啦!
法國有舉世少見的、針對劇作家的常態性補助,是由「戲劇作家與作曲家協會」的周邊組織「博馬榭協會」所提供,且補助對象不限於傳統定義的劇作家,包含劇場、舞蹈、馬戲、街頭藝術等六大領域的廣義劇作家都可接受補助。除了補助寫作計畫,該協會也組織讀劇會,補助劇本出版、翻譯與演出製作,並建立寫作資源資料庫,還根據每年劇本送審的結果彙整注意事項,幫助年輕劇作家認識自我盲點對創作的培植與經營,可說是相當全面。
原名「東方劇院」的「北京喜劇院」於七月中開幕,為北京的專業分眾劇場更添氣勢;喜劇院委託國家大劇院管理經營,成為國家大劇院蛋殼外的第五劇場,並由著名喜劇演員陳佩斯主持,前景被大多數人看好。天橋藝術中心的大劇場也將在十一月十七日開幕,硬體就是為音樂劇演出而設計,是中國第一個音樂劇專業劇場的範本。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