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里長伯的關愛中長大
食堂主人 洪老闆 食客 驫舞劇場:陳武康、葉名樺、蘇威嘉 談到該店頗具特色的招牌果汁「香蕉雞蛋汁」,蘇威嘉一邊啜飲一邊說:「我記得有次我感冒了,要求冰加少一點,老闆就說不行,冰就要這麼多,雞蛋才會熟。他的意思就是要冰到很冰,雞蛋才不會壞掉。」洪老闆被武康戲稱為里長伯,他說這家店不只東西便宜好吃很實在,更重要的是人情味。很多畢業班級演出需要籌募資金,都會來找老闆幫忙,他也很常鼓勵學生而伸出援手,「就看誰先卡位誰先贏,我們班當時就有提早來卡位,得到老闆贊助。」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眼挑嘴也挑 藝評人的一本食堂經
看完演出,正是消夜時刻,沒感覺的表演,讓人提早飢腸轆轆,令人心靈飽足的演出,更需要幾道美食搭配話匣與人分享所感藝評人眼光挑剔,嘴巴更挑剔,要搭上他們的評論胃口的食堂,恐怕也是「沒有三兩三,哪敢上梁山」。這回,我們就邀請三位藝評人,分享他們的一本食堂經。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年的對話關係 「慾望」的三種呈現
藝術家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表演1983-84(繩子)》,啟發了策展人邱俊達設計了「一年對話實踐」的創作規則,邀請三組藝術團隊,將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對話」賦予想像,重新思考對話背後的慾望、期待與潛力,探問對話在當代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從個人需求擴展成為對社會的行動方式。成果展出名為「梅爾汀計畫」,以三道主軸「線、鬼故事、逃離」各自呈現。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差異共振 對照文化異境
今年台北電影節中,有不少以異文化相遇為背景、呈現文化對照的影片。異鄉人與在地文化的碰撞,另一種眼睛看到的熟悉中的陌生,營造了戲劇性強烈的氛圍,跟著電影,我們也進入了文化的異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傳藝者的街頭商學課
作者藤拓宏之所以有資格提供這樣的「智慧財」,並不是因為他在音樂之外還擁有什麼商學學位,他的開店智慧事實上最初源自自己開展教室時慘痛的「街頭」經驗而開始累積。妙的是,藤拓宏在這本書裡提及的個人主張,倒也與一些商學潮流中的重要行銷及市場觀點能相互輝映。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東方大師合輯 引人懷想當年
他與她都是東方臉孔,卻能屹立西方古典樂壇,以美好樂音征服跨世紀的全球樂迷將滿八十的日本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與韓國小提琴天后鄭京和最近都出了大套的錄音合輯,收錄了他們全盛時期的精采作品,讓四到六年級的愛樂聽眾珍惜不已,也激勵七、八年級的青年們,勇於跨越界限,跟隨前人的腳蹤,在無國界的音樂舞台上盡情展現。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詭 跡.Wind Scar》 探索「似曾相識」的平行存在
「存在」幾乎是編舞家羅文瑾的創作母題了,從《鑰匙人》(2010)、《單身》(2012)等,至今年《詭跡.Wind Scar》靈感來自存在主義大師沙特的《嘔吐》,「人必須選擇存在的意義,但存在主義告訴我們,活著沒有意義。」羅文瑾對存在的虛無與偶然性感觸特別深刻,「每個人都是莫名其妙地被丟到這個世界,焦慮是必然的,活著的每一刻又逼迫我們去選擇。」 從「選擇」出發,羅文瑾藉由以雙人舞呈現「平行時空」如Dj vu(似曾相識)一般的詭異感知,以編舞家的說法是「詭跡」──強烈地感覺到有人在某處正和你做同樣的事情,而周遭「物件」的存在強過人自身,將淹沒人的主體。「詭跡」讓人噁心嘔吐,也讓人反思存在。 有趣的是,本次與羅文瑾共舞的李佩珊,兩人有相似的身形,兩人扮演互為「另一個時空的自己」恰如其分,而三角形的舞台不僅對舞者的移動造成局限,也強迫觀者用傾斜的角度觀看演出,演出中漏水聲響貫穿全場,賦予空間的不安定感。值得一提的是,以「存在」為題,本次音樂設計卻避開了使用極簡音樂的固定公式,而邀請爵士樂手以各種變形,現場演出《嘔吐》書中迴返往復的曲子〈Some of these days〉。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仲夏《夜遊》 體驗花蓮「夜之美」
從超親密小戲節、戲遊@大稻埕到台南的321小戲節,以表演藝術結合在地人文地景的演出形式在各地遍地開花。在花蓮深耕十五年的「山東野表演坊」從去年的「夜市劇場」得到啟發,今年自發主辦《夜遊》,每晚九點半開演,帶觀眾漫步遊走在花蓮最早開發的市中心溝仔尾一帶。 《夜遊》以「夜晚」為創作靈感,將一齣六十分鐘長的連續劇,拆解成數集,觀眾按著地圖路線行走,拼湊出屬於自己的夜遊故事。演出過程將探訪花蓮溝仔尾的巷弄,深入體驗花蓮文創園區、choco choco手工巧克力、私人住家屋頂及廟埕等空間。 導演曾恕涵表示,《夜遊》召集花蓮的藝術工作者,並在里長和店家老闆的協助下,挖掘在地生產的藝術創作,讓藝術從「個人參與」引發「地方參與」,激起更大更多元的創作能量。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頑劇場《月亮媽媽》
最近在王嘉明的《查理三世》裡擔任操偶員的黃凱臨,把物件玩得栩栩如生,在現實與虛幻裡,交錯地令人驚豔。這回她成立了「頑劇場」,透過面具、默劇、偶,來創造一個魔幻的劇場空間《月亮媽媽》,在月亮的魔性引力裡探討老與死亡的議題。這個議題非常沉重且龐大,我想會是她未來不斷挖掘的主題之一,我喜歡看著創作者成長、看他們如何面對生命的更迭並將之轉化為作品,或許因為自己也是創作者, 因此這次的處女秀更是不容錯過。 在戲劇中的肢體,總是能吸引我的眼光與好奇心,舞蹈的肢體講求的是流暢、力度與美感,而戲劇的肢體更多的是真實性及內在狀態,在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Ecole internationale de thtre Jacques Lecoq)進修三年的黃凱臨,如何將她過去所學的,揉合成自己的劇場美學,是我所期待的。從小劇場出發,也是一種探索實驗的精神,小小的黑色空間裡,簡易的燈光、舞台,一點點的經費與滿滿的熱情及創造力,這正是小劇場迷人的地方,處處充滿著意想不到的驚喜,燃起的是無限的火光,在裡面你能看見無懼與誠實的夢想正在試圖飛翔。期待黃凱臨的天馬行空,能打造一個奇幻且具有思考性的《月亮媽媽》。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Mamma Luna月亮媽媽》 探索生死議題
月亮因太陽與地球相對位置的改變,有著如人的生命般週而復始的變化,而天氣變化、雲層覆蓋也讓月亮的樣貌有所不同,如同生活中不可抗拒的意外與變故。 由劇場演員黃凱臨創立的頑劇場,首部作品《Mamma Luna月亮媽媽》以月球表面的光亮與黑暗,隱喻人的新生與衰亡,未知的人生、遺落的記憶、無可抗拒的老去與死亡,隨著謎一般的月亮,揭露一則真實的故事。 黃凱臨曾負笈法國,接受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的訓練,也曾前往義大利學習義大利即興喜劇與面具製作 回台後持續創作、表演及教學。 頑劇場諧音「玩具廠」,意在提供一個玩耍、實驗的空間,激盪創意並付諸實踐。 《Mamma Luna月亮媽媽》將由黃凱臨獨角演出,運用小丑、面具、默劇、物件等元素,發展一齣精煉、簡單,詩意的劇場作品。
-
音樂新訊
打造動人新曲 詮釋天后絕代風華
廣藝愛樂自成軍以來遵循「創意」、「年輕」、「新視界」三個訴求,在各地舉行多場音樂會、精心設計主題、委託作曲家創作,並且積極參與音樂劇、科技表演藝術等跨領域表演。今年樂團推出的「台灣靚樂計畫Ⅴ」更將以「風華絕代」為題,以四位華語樂壇天后鄧麗君、蘇芮、江蕙、張惠妹作為創作核心,發表四大新創交響協奏曲。 首先,是由近年來創作力豐富的作曲家李哲藝,以鄧麗君的璀璨及丰采為主創作,並邀請中國小提琴家呂思清以琴音詮釋她令人難忘的嗓音。而跨足作曲、指揮、二胡演奏的才子王乙聿,也將創作並親自詮釋江蕙帶給大家那般深刻的土地芬芳。接著,擅長電影配樂製作的作曲家彭彥凱,則以蘇芮的〈酒矸倘賣無〉、〈花若離枝〉編寫創作,交由新生代大提琴家歐陽娜娜詮釋。最後,作曲家王倩停與蘇打綠鍵盤手龔鈺祺(阿龔)攜手,遊走古典與流行音樂之間,讓張惠妹的魅力、活力和爆發力展露台上。四位作曲家、獨奏家的串連,在台上各自展現時代精神,也為一個世代的四位天后致上敬意。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耶路薩冷絃樂四重奏
我很喜歡絃樂四重奏,恰到好處的組合。四把高低音域不同的絃樂器融合時,到達純粹的極致;需要層次分明時,四把樂器又可各自獨立,聲部清晰可辨。聽到好的絃樂四重奏演出,感覺像是聽好的鋼琴獨奏一般。(嗯,這大概是鋼琴家的偏見了,哈!) 耶路薩冷絃樂四重奏於二○一三年首度來台,除了熄燈演出的蕭斯塔可維奇最後一首絃樂四重奏,還有貝多芬與鮑羅定的經典。現場聆聽,這組中生代組合優異的音樂表現力、執著的熱情,及堅若磐石的合奏默契,令人深受震撼。 此次再度來台演奏的曲目,依然很有看頭。台北場三首風格各異的經典曲目,都出現在此團五月份歐洲巡迴的曲目中。舒伯特《死與少女》與雅納捷克《親密書簡》,他們都發行了錄音。其中,《親密書簡》則是他們二○一四年最新發行的專輯。我非常期待再次聆聽耶路薩冷絃樂四重奏的現場演出!
-
音樂新訊
吉博.瓦格與林昭亮 攜手演出蕭斯塔可維奇精采樂章
台灣旅美小提琴家林昭亮,以他卓越的技巧及音樂的感染力著稱。他所灌錄的唱片曾經獲得留聲機唱片獎「最佳協奏曲錄音」、「英國企鵝評鑑三星帶花」獎、美國Stereo Review雜誌年度最佳專輯等肯定。而在二○○○年時,更獲Musical America雜誌評選為年度器樂演奏家。在獨奏生涯之外,他無論在管絃樂、獨奏、室內樂或教學都有相當的成就。長年來,他對於自己出身的台灣極為重視,不但將亞洲巡迴列入他固定的演出行程,近年也回國與國內樂團合作擔任音樂營藝術總監暨客席指揮、駐團等,更是嘉惠無數新血。 此次他受TSO所邀,將與首席指揮吉博.瓦格與合作,演出蕭斯塔可維奇《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這首作曲家題獻給當時小提琴家歐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的樂曲有極度的炫技、抒情、淒厲的琴聲,絕非浪得虛名。此外,樂團也將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合唱交響曲《鐘》,以「出生」、「婚姻」、「恐懼」和「死亡」四個樂章,描述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
-
戲劇新訊
堅持原文演唱 葉卡捷琳堡國家歌劇院帶來《弄臣》《托斯卡》
俄籍評論家安東.史畢欽(Anton_Spitsyn)評述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國家歌劇院為超越莫斯科波修瓦大劇院(The Bolshoi Theatre)的一流劇院,除了票價親民外,使用原文演唱更是在俄羅斯的劇院中少見的堅持(許多地區性的劇院為招徠當地觀眾,會將歌劇翻譯成該國語言演唱)。作為「俄羅斯最古老的劇院之一,被視為俄羅斯國際傳統音樂的看守者鼓勵俄羅斯傳統音樂發展之下,試圖結合並發揚現代藝術及古典文化遺產」的葉卡捷琳堡國家歌劇院,除了堅持傳統、同時結合現代藝術發展,尋求更開闊的表演世界。該劇院不但獲得重要國家獎項,更是孕育頂尖藝術家的搖籃,培育出許多國際級指揮、導演與演唱家。 葉卡捷琳堡國家歌劇院身為「傳統的維護者,同時也不斷地尋求傳統藝術得以在現代發展的創新元素」,因此每年積極推出嶄新製作,以吸引愛樂者的目光。此次該劇院將帶來兩大製作威爾第的《弄臣》與浦契尼的《托斯卡》,台灣樂迷對這兩齣歌劇並不陌生,尤其《弄臣》的上演次數遠超過《托斯卡》,葉卡捷琳堡國家歌劇院挾百年歷史與過往傲人成績,想必會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戲。
-
《Dear God》 聯結人與人關係
導演傅裕惠首度呈現自我,將對這世界充滿憤怒的情緒,透過創作社新作《Dear God》,探討人的罪惡感、贖罪、恨與寬諒,並擴及恐怖攻擊、福島核災與大海嘯、基因病變等嚴肅議題。
-
FreeSteps自由步 視覺與聽覺的無限遐想
劇場裡,舞者依循燈光的方向左右搖擺。驫舞劇場團長蘇威嘉耗時兩年打造的《FreeSteps自由步》,以九段音樂訴說九段遐想,七位舞者在台上自然發展出動作自由與心靈契合的作品。
-
黎煥雄《星光劇院》 演繹三代劇場人的故事
導演黎煥雄以自身生命體悟,在人生即將邁入下一階段時面臨的無助與恐慌,寫下原創劇本《星光劇院》,描述父子兩代同為劇場導演的人生故事,從劇場人角度訴說生命的浪漫與沉重。
-
2015臺北藝術節 探尋人的存在狀態
2015臺北藝術節,來自八國的藝術家,帶來十一齣精采作品。其中,日本青年團與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新作《蛻變──人形機器人版》,坎城影后伊蓮‧雅各將首度來台擔綱演出。
-
新點子劇展《阿拉伯之夜》 魔幻寫實呈現都市人疏離感
大樓突然停水,開展出魔幻寫實的故事。導演廖若涵選用了德國當代劇作家羅蘭‧希梅芬尼同名作《阿拉伯之夜》,以對位的視覺意象與聽覺聲響,結構出都市叢林內人們疏離的生活圖像。
-
1+1雙舞作 何曉玫與林文中挑戰極限
今年國家兩廳院「1+1雙舞作」系列,邀請編舞家何曉玫與林文中分別帶來最新力作《假裝》和《空氣動力學》,讓觀眾透過舞作感受劇場強大的表演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