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塚歌劇團最經典的歌舞秀,通常是在正劇結束後演出,也是寶塚粉絲最期待的時刻——大階梯上邊舞邊走的娘役與男役,華麗無比的羽毛與亮片服裝……這種叫做“revue”的演出形式,原是來自一九二○年代的歐洲,但在寶塚歌劇團的呈現中,更像日本人想像中的西方世界,從《我的巴黎》一劇伊始,就奠定了寶塚打造非寫實理想國度的表演風格。
“revue”的法文原義,指的流行於十九世紀歐美的一種綜合型態、高娛樂性的舞台表演,結合舞蹈、歌唱及篇幅短小的喜劇,並有挖苦、諷刺時事的意味,也不乏情色裸露的內容,雖在紙醉金迷的一九二○黃金年代,看一場revue,必須負擔非常高的費用,但觀眾趨之若鶩。
“revue”的另一個意義,指的是一九二七年,寶塚歌劇團一齣跨時代的歌舞秀《我的巴黎》Mon Paris為寶塚劇團帶來嶄新的表演形式,最初的revue是一種高度女體展示並帶著猥褻表演性質,當然不可能出現在「清、正、美」的寶塚舞台,但是寶塚歌舞秀裡,華美的布景裝置、羽毛裝飾、大腿舞、燕尾服等經典元素的確取之於歐美的revue,到底西方的revue如何被轉化成寶塚的revue?
日本人想像中的西方世界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吹起一股洋風,吃洋食、穿洋服、聽洋樂成為一種新型態的生活方式,一九○九年及一九一一年,三越百貨店與白木屋百貨店相繼推出「少女音樂隊」,以「逛百貨可以同時享受時髦的西洋音樂,並且免費」,成功留住人潮製造消費商機。一九一四年寶塚歌劇團成立時,並未明確設定節目演出方向,初期演出內容是融西洋樂於日式舞蹈、傳統日本戲劇;到了一九一八年,小林一三在《歌劇》雜誌正式提出「新國民劇」概念,希望使用西洋古典音樂,同時留住日本傳統歌舞伎的美好,創造適合闔家觀賞的表演,寶塚舞台其實一開始就存在高度的跨文化結合。
一九二五年,小林一三派遣一批劇團人員到歐美見習,岸田辰彌從法國回日後以其遊歷經驗編導出《我的巴黎》,造成轟動,寶塚歌劇團至此確立了新的演出風格:一字排開的大腿舞、羽毛、亮片、撐著陽傘優雅步行的淑女、英姿煥發風度翩翩的燕尾服紳士……這些表演形式取材自歐洲的revue,但又超越revue,去除掉腥羶色,寶塚的revue歌頌自由戀愛、勇於追夢的價值,帶著對西方生活滿滿的美好想像。而舞台上扮演西方人的演員,穿著講究、舉止高尚,但是他們都不開口說話——對這個設定,岸田表示他無法想像這群人該說什麼台詞,因為他完全無法理解西方人,尤其是他們的生活價值觀、思考方式等,《我的巴黎》其實更像是日人想像中的西方世界。從《我的巴黎》始,寶塚歌劇團建立起屬於自己的revue風格,從音樂到舞台、人物設定、造型,莫不是傾力打造出一個非寫實的理想國度。
燕尾服男役深深吸引女性觀眾
特別的是,revue表演中著男裝的「男役」逐漸成為矚目焦點,其理想化的男性形象,深深吸引著女性觀眾。也因此寶塚歌劇團的觀眾男女比例從初期的男多於女,轉成女多於男,同時明星現象開始出現了。這樣意外的粉絲效應,身為創辦人的小林一三其實是反對的,但歌舞秀的魅力無法擋,尤其是大階梯及燕尾服男役,成為寶塚演出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