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塚劇場歌劇博物館牆上展示的歷代明星照片,都是寶塚歌劇團一手培植出來的人才。(黎家齊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訪夢幻星花園—寶塚歌劇團A to Z/寶塚A to Z

Stars

明星的培育 經營的王道

為了讓劇團能夠永續經營,創辦人小林一三很早就認知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於是創立了「寶塚音樂學校」,以紮實的訓練,打造出舞台上熠熠生輝的無數明星。想考入音樂學校需經過三關考驗,而一旦放榜錄取,「生徒」就開始成為粉絲關注的焦點,而在成為STAR的路上,粉絲也將一路相伴、扶持成長……

為了讓劇團能夠永續經營,創辦人小林一三很早就認知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於是創立了「寶塚音樂學校」,以紮實的訓練,打造出舞台上熠熠生輝的無數明星。想考入音樂學校需經過三關考驗,而一旦放榜錄取,「生徒」就開始成為粉絲關注的焦點,而在成為STAR的路上,粉絲也將一路相伴、扶持成長……

每年三月底,日本兵庫縣寶塚市總是有這番獨特的風景——一群穿著白衣的少女,引領期盼望著整齊劃一的隊伍帶來的榜單,榜單開啟的瞬間,尖叫聲四起,伴隨著喜悅與感傷的眼淚,這陣陣充滿期許的尖叫聲為春天開啟了序幕也代表又有一群寶塚少女即將帶著勇氣踏入逐夢之旅,名為夢想的花朵即將含苞待放。

寶塚歌劇團為一全女性劇團,發展至今分為五組「花、月、雪、星、宙」(依成立順序)全年進行公演,時光回溯百年多前,日本關西箕面有馬電器軌道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新開通了從大阪梅田到寶塚的路線,因載客率不佳,為了招攬顧客上門,時任專務職責的小林一三以「三越少年音樂隊」為靈感,創立了「寶塚歌唱隊」,在七月十五日招收了十六名學生,聘請專家教導其歌唱技巧,同年十二月,再招收了四名團員,經過半年嚴格的訓練,大正三年(1914)「寶塚歌唱隊」改名為「寶塚少女歌劇養成會」,並於四月首次於婚禮博覽會公開演出。

寶塚歌劇團在創立初期,遭受「不專業的」、「業餘的」等負評,於是,大正十四年(1924)寶塚歌劇團派遣人員前往歐美留學,昭和二年(1927)九月甫從法國遊歷回來的導演岸田辰彌推出了日本有史料記載以來最熱門的作品《我的巴黎》,這部作品也被認定為日本的第一部輕歌劇。

歷經變革,寶塚歌劇團已成為擁有四百名演員,每年公演超過兩千兩百場,年累積觀眾人數達兩百五十萬人的龐大規模商業劇團。

人才培育是劇團永續經營的王道

寶塚歌劇團如何在長期經濟不景氣下依舊締造高賣座率?曾有研究認為,重要關鍵即是寶塚歌劇團有其獨特的觀眾維繫方式,將觀眾分層並建立戲迷成長參與制度,可分三個階段來探討:第一階段為強化觀眾對劇團的知曉度,第二階段是舞台演出品質的維持,第三階段則是促進觀眾前往劇團的頻率,而寶塚歌劇團就是以龐大的粉絲俱樂部,將明星系統與粉絲的心理緊密結合(註1)。

寶塚歌劇團在成立之初,主張呈現親近大眾的題材、以婦女與兒童作為主要對象、全女子的演出形式,常得到外界「不專業、不協調、沒有藝術性」的負評,小林深知人才培育是劇團永續經營的必須之道,寶塚歌劇團從最一開始的業餘歌劇隊到現在的規模,成功因素有其中一點即是依據人才教育戰略所創立的寶塚音樂歌劇學校(現寶塚音樂學校)(註2)。

想成為寶塚歌劇團的團員,唯一的方式就是考入其附屬的寶塚音樂學校。二○○九年因應少子化,寶塚歌劇團對寶塚音樂學校的入學考試內容進行了變更。新式考試方式分為以下三關:

第一關:面試在東京神奈川縣川崎市昭和音樂大學北校舍與兵庫縣寶塚音樂學校分別舉辦面試。面試依據容貌、口語表達、儀態、應對、舞台存在感等為基準,鑑定考生是否適合寶塚舞台。

第二關:面試、歌唱、舞蹈第一關考試合格者,全體至兵庫縣寶塚大劇場進行第二階段考試。除了面試外,更多的是以寶塚歌劇團公演方針所需的人才術科測驗。術科測驗分為歌唱與舞蹈:歌唱考試針對指定曲鑑定考生之音質、音量,並搭配新曲試唱審查考生的視譜能力;舞蹈測驗則就考生的韻律感、協調性、柔軟度及西洋舞蹈(芭蕾)能力進行審查。此外,考試當天會由高年級學生示範指定舞序。

第三關:面試、健康檢查第二關考試合格者在隔天接受第三次考試。榜單則會在第二天由音樂學校低年級學生帶至寶塚音樂學校前揭榜。此揭榜往往吸引大批媒體前來報導,藉由觀看媒體報導,觀眾得以搶先觀看寶塚歌劇團未來的明日之星。

除此之外考試服裝也有嚴格規定。三關考試統一上半身為七分袖黑色圓領素色芭蕾緊身舞衣,下半身為粉紅色舞襪(不可穿片裙及短褲)與粉紅色芭蕾軟鞋。禦寒用外套與毛線衣也請攜帶。考試當天禁止化妝。頭髮請勿蓋住額頭與耳朵,可選擇全數往後梳成包頭或是三股辮,不可以緞帶或是大型髮飾來裝飾。

從放榜入學起就是粉絲關注焦點

學生進入寶塚音樂學校後,要接受為期兩年的訓練。寶塚音樂學校授課時數主要放在每週十二小時的音樂課程(含發聲、獨唱、合唱、音程練習、樂器演奏等)與廿四小時的舞蹈課程(含芭蕾、日本舞、爵士舞、現代舞、踢踏舞與課輔舞蹈課程)。而在這之中,演技課程卻只有六小時,相對於前兩項篇幅少得多。值得注意的是,因應考試制度改變,特別增設皮拉提斯與基礎發聲方法課程,筆者推測,應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

寶塚音樂學校的學生,從放榜當天即獲得粉絲關注,在校期間學校漸進式地讓學生得以曝光。從五月開始的すみれ募金,全體學生穿著日式制服,在寶塚大劇場裡面排排站,為慈善機構募款;七月,二年級的學生參與寶塚國際室內合唱競賽擔任特別出演磨練演出經驗;到了十一月,在學校舉辦的秋天音樂會首次正式曝光。隔年二月舉辦畢業前的「畢業展」(文化祭)是在寶塚小劇場展現他們兩年來所學習到的技能;四月份以初舞台生的身分正式踏上寶塚大劇場。入團後又是新的一段旅程。

長年來,寶塚歌劇團靠的是觀眾與演員及劇團間緊密的連結感,觀眾一旦成為粉絲,將成為忠實的顧客,並且連結更多粉絲成員;而劇團從人才培育、發展明星制度、直至發展週邊產品、宣傳模式等等,無不是加強粉絲與劇團的聯結。從考入寶塚音樂學校開始,觀眾陪著音樂學校學生一同成長,一路見證巨星的誕生,也見證了寶塚的一百周年。

註:

  1. 古曉融,《日本商業劇團顧客關係行銷模式之研究—以劇團四季與寶塚歌劇團為例》,2004,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2. 津金澤聰廣、田鈿きよこ、名取千里編,《タカラズカという夢1914-2014》,2014,東京:青弓社。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