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龍男.以撒克.凡亞思 拍的是表演,更是生活
拍過《海洋熱》、《誰在那邊唱》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等與音樂、表演相關的紀錄片,身為阿美族原住民的龍男,記錄片中的主軸就是「原住民」,透過記錄原民歌手、音樂家,他呈現了台上的精采演出,更呈現了台下的生活與現實人生。
-
焦點專題 Focus
不只為當下 也為了更長遠的未來
在視覺當道的數位時代,「拍短片」是許多團隊選擇的自我宣傳方式,但效益卻未比能如預期。是否需要拍短片,「必要性」與「合適度」都應該考量;而與其把短片當作短期宣傳工具,不如眼光放長遠,將之視為「資料庫」,對當下創作、能量累積都有助益。
-
焦點專題 Focus
周東彥 讓認識表演藝術可以很輕鬆
除了是備受矚目的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也拍實驗影片與紀錄片,並多次獲得台北電影獎入圍肯定。今年他與他所帶領的狠主流多媒體,為國家兩廳院製作了NTCH to go系列短片,即將在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雜誌的官網,透過免費的Youtube的免費頻道連結,於九月中與大家見面。藉由輕薄短小的篇幅,周東彥想「把台灣的表演藝術說好,讓大家可以沒有負擔地認識這個圈子。」
-
焦點專題 Focus
林婉玉 與被攝者一同完成作品
林婉玉是非常年輕的影像創作者,○六年的《樂生活》拍攝樂生療養院的故事,是她第一部紀錄片作品,她說:「拍了紀錄片,看到太多現實,比任何劇場、小說都還要真實、深刻。後來,我就決定要花更多時間去看,去感受,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主動產出的位置。」花了兩年拍周先生與舞者們的「舞蹈旅行」、還有音樂工作者黃大旺的紀錄片,這些過程都像是與被拍攝的創作者一同完成作品。
-
焦點專題 Focus
美麗的風景,就在眼前……
不管是台上精湛的演出,還是幕後創作的痛苦,或是台下種種生活的難熬艱辛,都是美麗的表演風景;即將上映的幾部片:《與風共舞》、《絕美極限》、《裸足的佛朗明哥》,帶你看到藝術,不只是唯美
-
企畫特輯 Special
勇闖秘密基地 藝術大進擊!
二○一四年的地景藝術節,在曾為保衛台灣安全而存在的神祕海軍桃園基地特有景觀烘托下,伴隨陽光、冒險、探索與體驗。以遼闊的基地為場域,邀請國際知名戶外藝術作品,展現桃園的活力與熱情。本次策展理念為「以藝術為媒介,融入在地特殊時空」、「多面向藝文活動,構築民眾參與氛圍」、「開放海軍桃園基地,展現桃園航空文化」、「提升藝文生活,積極接軌國際」。 今年的藝術節破天荒將國際大師李真、洪易、張洹、徐冰、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的作品在軍事基地共同展出,為國際上首例。期望引領民眾自文化藝術角度,體驗與基地內自然環境的微妙平衡與互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4-2015全球樂季導聆(上)—台灣篇
當大夥甩開包袱放暑假時,各大樂團的樂季手冊卻一本一本地來到手中。 放眼樂團新動態:團慶、比賽、新官上任、還有就任周年好不鬧熱! 精美的手冊中,無論西樂國樂,無不絞盡腦汁,吸引觀眾上門。 指揮、演奏家、歌劇、新作品總讓人目不暇給、又眼花撩亂, 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音樂會日記嗎? 那就請我們的行家,來替您先做功課吧! 熱騰騰的推薦名單出爐,本月先送上「台灣篇」! 下一期再帶各位看官,巡遊世界樂季大未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夢幻組合氣象新 周年拚場展絕藝
對國內各大樂團來說,今年,無非是個喜氣洋洋的一年。北市國和臺灣國兩個國樂團適逢卅五和卅周年慶;北市交在音樂總監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的帶領下,已呈現一番新氣象。國臺交在藝術顧問水藍屆滿後,請來了大將簡文彬坐鎮;而國家交響樂團在音樂總監呂紹嘉即將約滿的最後一年,宣布首肯續任。生日的歡慶、新任音樂總監的就任總有一番轟轟烈烈、爭奇鬥豔的菜單,而得利的,總是張大眼睛、豎起耳朵的廣大樂迷們。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推薦焦點一:指揮
棒下點出亮眼火花 八位指揮要讓人驚豔
指揮若能與所選曲目擦出有化學變化的火花,詮釋出令人驚豔的演奏,就值得樂迷拭目期待!新樂季中,NSO的安東尼.維特與音樂總監呂紹嘉,TSO的史爾泰茲與首席指揮吉博.瓦格,NTSO新任藝術顧問簡文彬與多利安.威爾森、法蘭切斯可.柯爾悌,還有芬蘭指揮大師潘努拉,棒下會變出怎樣的音樂魔法,就得到現場才能眼見為憑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推薦焦點二:名家
女神、大師、腦殘二人組! 誰會讓你一世難忘?
名家到了門口,樂迷豈可錯過?!新樂季中有女神小提琴家貝芭.絲凱德、大提琴家薇勒絲坦,有大師西班牙鋼琴家阿邱卡羅、小提琴家布拉赫,還有腦殘二人組大家很熟悉、讓人又愛又恨又爆笑的伊古德斯曼和朱鉉基,五位名家誰能讓你一生難忘?不到現場難見真章!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推薦焦點三:歌劇
史特勞斯繼續發燒 簡文彬再掀音樂會歌劇潮
理查.史特勞斯誕辰一百五十年的熱潮不歇,繼上個樂季NSO以《莎樂美》壓軸,北市交則是接棒在今年底推出史特勞斯的《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而簡文彬接掌國臺交藝術顧問後,就在新樂季推出三檔歌劇音樂會,除了大家熟悉的《蝴蝶夫人》,還有兩齣台灣首演:布列頓的《碧廬冤孽》及威爾第的《假面舞會》;加上NSO的《費黛里歐》與北市國的《孟小冬》,歌劇迷可有得忙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推薦焦點四:現代音樂
古典現代對比鮮趣 東西舞樂同台撞激
就音樂欣賞與美感新意的角度而論,北市交的「貪戀長號──吉博.瓦格與林柏格」、NSO的「唐吉軻德」與北市國的「我要高飛」都令人相當期待。或是以長號為主角,展現古今多元曲目;或是並列三時代作曲家,來個超級比一比;最令人好奇的是「我要高飛」,東西樂音還有現代舞,到底會碰撞出什麼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推薦焦點五:國人作品
定睛等待《舞詠曙光》 《埃及豔后》演給你看
樂團演奏國人新作,也是打造自己的未來經典與特色。新樂季中,NSO在開季音樂會將首演林京美的管絃樂曲《舞詠曙光》,該曲「多媒體」的標題,已令人期待現場的豐富畫面。另北市國的「音樂劇場埃及豔后與凱撒」中,將首演兩部年輕作曲家的新作:張瓊櫻的《舞之祭》和林金丞的《埃及豔后》,如何以打擊樂表現豔后與凱撒的故事?已引動樂迷的強大好奇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推薦焦點六:明日新星
大賽得主、歐陸新星 拿手好曲造訪台灣
每個樂季中邀來哪些明日之星,也是備受關心世界樂壇發展的樂迷最關心的一件事。這個樂季將有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鋼琴大賽○七年首獎得主鋼琴家維妮斯可雅、備受指揮大師巴倫波英提攜的大提琴家薇勒絲坦、柏林愛樂日籍首席樫本大進、用腳演奏的法國號演奏家克立澤、備受歐陸矚目的大提琴家穆勒-修特等到來,這些「未來大師」將帶著拿手曲目造訪,會給樂迷怎樣的驚喜?令人期待。
-
企畫特輯 Special
《臺北紐約之小王的後宮任務》 一夫三妻的瘋狂喜劇
以「創新多元的表演藝術來推廣劇場」為創團宗旨的花雅劇坊,將於十月初推出創團作《臺北紐約之小王的後宮任務》,邀請了兩岸三地的夢幻卡司王柏森、Janet、楊紫嫣、侯怡君、唐從聖,同台飆演這齣一夫三妻加司機小王的瘋狂喜劇,編導王敬聰期待讓觀眾笑著走出劇場,還想讓觀眾在這部戲裡也看見某部分的自己。
-
企畫特輯 Special
鳳凰戀老枝 昂揚奔晴空
有一說,台南,曾經就是台灣。這聽來氣派而又令人玩味的一句話,濃縮了數百年來,台南作為長時間的政經中心,府城之所以為府城的歷史意義。 一九八○年代,是台灣意識、本土意識高漲的年代。在文學上,熬枯受淡,信奉「沒有土地,哪有文學」的葉石濤先生,完成《台灣文學史綱》一書,成為「台灣文學研究的見證者與奠基者」。那也是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十年,機械化與企業多角化的新經營模式,為台南的鹽業帶來新的困局與變局,機械化鹽灘計畫使得承曬工與雇曬工們紛紛失業。當然,有落就有起。在安平,塑膠業及玩具製造業大展鴻圖,在中正商圈,名建築師李祖原設計的「臺南中國城」開啟十年繁華光景,成為台南人的消費記憶。 趁這次的特輯製作,訪談了詩人、作詞人鍾永豐老師,他說,「台南恐怕是全華人地區,後現代與前現代接合得最舒服的地方。」 舊與新,傳統與現代的並置,向來毫無違和地存在於台南的城市肌理、日常情調。老靈魂,從來就是文化古都的精神內核。台南人暗示我們,「務實而優雅」才是生活的姿態與節奏。 創建於一九八四年的臺南文化中心,是府城最早的現代化表演場館,也是標誌在地表演文化生態發展的重要場域。走過卅年,它如何在優雅務實的台南人文化生活中,接合古今,展望未來?且讓我們藉由這次特輯,一同探尋
-
企畫特輯 Special
文化的古都 表演的重鎮
一九八四年創立的臺南文化中心,是文化古都台南的第一座現代化展演場館,包含了國際會議廳、音樂廳、展覽廳,也是當時極少數能夠讓表演團體將運輸道具舞台的卡車直接開到後台的劇場。走過開拓觀眾的艱困,卅年來以「以活動養活動,以節目養節目」的營運方式推動票房;○九年更改裝國際會議廳為「原生劇場」,讓年輕的創作者、中小型演出、團體,有了新的揮灑空間。走過卅年的臺南文化中心,如何走向下一個卅年,令人期待!
-
企畫特輯 Special
回憶風景/人的一生當中 只要好好地開一朵花
我來自於教育背景,在文化中心籌備之前,我在臺南市立圖書館擔任了三年館長,當時圖書館裡有表演用的育樂堂,還有後來我創設的中正藝廊,這些空間正好構成一個微型文化中心的概念,算是一種職前操練。站在早期籌備的角色上,我自己覺得有一份責任把臺南文化中心的過往丰采與經營過程忠實地記錄下來,所以用自己的工作日誌與記憶整理出版成書,也提供給接手經營的人,作為工作上的參考。 我想臺南文化中心最令人引以為傲的,應該就是演藝廳了。記得當年為了使劇場有最好的演出品質,因此對音效的要求很高,對劇場的聲音回響效果測試是非常嚴謹的,只要有一點不對,就重新調整。我們做到了「一枚銅板掉在地板上,三樓聽到的聲音,與一樓聽到的聲音是一致的」,所以測試過程雖然花了很長的時間,但我想這是值得的。記得民國七十年代,賴聲川與李國修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台南首演,因為場地設備的優質,演出不必透過麥克風,表演者直接在舞台上對話,呈現出自然又飽滿的聲音,三樓也可以聽得一清二楚。每一個到劇場表演過的團隊,都對此讚賞有加,肯定它是國際級的表演劇場。 為了提升藝術欣賞人口,我們還深入到學校,鼓勵以藝文活動的欣賞,當作對學生的獎勵。經過那段日子的努力,藝術欣賞人口漸漸有了改善與質變。在文化中心經過幾年運作之後,我覺得應該好好深耕在地藝術團隊,於是陸續成立了青少年室內管弦樂團、民族管弦樂團、兒童合唱團、教師合唱團、魅登峰老人劇團等,這一切的概念都來自於「既然我們擁有那麼好的劇場與設備,就應該充分利用、培養自己的團隊」。我一直在想,人生難得有這麼好的際遇,可發揮所長,接任文化中心的籌備角色,即便當初草創工作非常辛苦,我也盡力取得家人的諒解與認同,因為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要在我手中誕生。我認為人的一生當中只要好好地開一朵花就好了,更何況它又是一朵最美的、永不凋謝的花。這樣人生就圓滿了,不是嗎?
-
企畫特輯 Special
回憶風景/它讓我擁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
我從民國八十年開始在文化中心擔任志工,到現在已經廿三年了。這幾年的變化很大,臺南文化中心一直擁有最好的音響設備,但早期民眾因對表演藝術停留在「富人休閒」的觀念上,還未建立平常休閒的觀演習慣,當初一些團體也因票房的關係,不太願意到台南演出。但經過文化中心長年經營與努力,民眾生活習慣漸漸改變,現在台南的觀演人口已有大幅增長,也深受表演團體的肯定。 早期欣賞人口的主力是學生族群,最受歡迎的節目則是戲劇,像屏風、表坊的戲幾乎每一場都會爆滿,當時場內還會三層樓全開,不像現在有些劇團考量觀眾的觀賞品質,有時只開兩層樓。那時觀眾都會提早來排隊,人潮都排到噴水池那邊,印象最深刻的是屏風的《京戲啟示錄》與《女兒紅》,現場有兩千多人。那時還是原創版本,演出後全場起立鼓掌長達十多分鐘,由於太感人,後來演出前,我們還在進場時先發面紙給觀眾。李國修老師對臺南文化中心的感情也是特別深厚的,常常在這邊特別安排演講。他曾經對我們說,他從台南觀眾身上獲得的感動,是最深刻的。 我學生時代就喜歡看電影、看表演,文化中心草創時期進來擔任志工的人,也幾乎都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凝聚起來有很深厚的感情與向心力,通常表演結束後,大夥還會相約到附近茶坊,繼續聊天討論。由於這個團體很早就有情感面的穩定基礎,後來更建立了明確的志工組織章程制度,這也是最早建立志工服務機制的文化單位,所以在獲得文化部團體金質獎表揚後,很多團體都曾來觀摩與見習。 目前一個月我至少會來值勤四、五次,雖然本身還有工作,但時間是自己控管的。有興趣就一定排得出時間。當志工最大的動力,其實也是來自家裡支持與團體凝聚的向心力。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家人也帶進來。由於太太與小孩也很認可這樣的時間投入,所以平常也會一起購票欣賞演出。對我來說,藝術可以拓展我們的生活視野,當志工不僅在服務觀眾中學習互動、同理心與獲得感動,更擁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
-
企畫特輯 Special
回憶風景/我們見證了這裡的蛻變
我以前在台北念書與工作,一九八九年回來跑新聞後,就一直待在台南。從大學時期就受到表演藝術的啟發,雖然那時表演還不是很普遍,但我一直都有蒐集節目單的習慣,現在一整個抽屜也都是滿滿的收藏。一九九二年我搬到臺南文化中心附近定居,離它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也因此看表演,成為我與家人生活的一部分,也算是看著文化中心一路演變到現在的模樣,感觸非常深。臺南文化中心有三個重要性階段,包括籌備奠基時期、重新整修演藝廳、到庭園環境的革新與原生劇場的建立,讓文化中心變得更可親,也會帶寵物到這邊散步休閒。 我個人有三場最深刻的觀演經驗。有一次是雲門舞集剛復出到台南表演,演出後林懷民表示他們因為經營得非常辛苦,加上台南票房不好,以後可能再也無法到台南演出了。當時我非常難過,因為在台北一路看著他們演出,結果回到家鄉聽到這樣的話,真的很震撼,當時也做了很大的報導。那時的台南人也許還沒有藝文消費的習慣,但近幾年有了很大的轉變。第二場印象深刻的是屏風表演班的《合法犯罪》,當天演出到一半,工作人員突然推出了一個蛋糕,原來是李國修的生日。那天是樊光耀主持的,李國修一開頭就哭了,現場非常溫馨感人。還有一場是二○○六年台南人劇團的《K24》,總共是六小時的演出,所以我在臺南文化中心度過了跨年夜。由於戲太好看了,六個小時竟然不覺得久,那天大家倒數完後擁抱,一起到了二○○七年的第一天,是非常難忘的觀演經驗。後面這兩個經驗,剛好跟第一個經驗形成對比,也顯示了台南藝文人口比例的改變。 這個地方對我和家人都有很大的影響,因為看戲、看展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女兒從小就跟我一起到文化中心,看演出長大,演出後我們還會一起討論,一邊散步回家。現在她在美國工作,忙碌之餘也很喜歡觀賞展演,我想是這裡的環境對她的啟發。而我父母平常也很喜歡到文化中心的音樂圖書館聽音樂。這裡對我們來說,是有著深厚情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