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樂團碰撞 當代藝術的視聽盛會
由作曲家趙菁文策劃邀請,西方當代音樂天團「荷蘭新室內樂團」與活躍於台灣當代國樂展演的小巨人絲竹樂團將聯手演出「跨樂新視界」與「畫韻」兩場音樂會,藉由影像設計與類劇場的導引,將帶領觀眾遊歷現實、夢境與未知世界,進入超現實聲響異境。
由作曲家趙菁文策劃邀請,西方當代音樂天團「荷蘭新室內樂團」與活躍於台灣當代國樂展演的小巨人絲竹樂團將聯手演出「跨樂新視界」與「畫韻」兩場音樂會,藉由影像設計與類劇場的導引,將帶領觀眾遊歷現實、夢境與未知世界,進入超現實聲響異境。
德國小提琴家布拉赫既是獨奏家也曾擔任柏林愛樂首席,並演奏兼指揮與馬勒室內樂團錄製過多張精采專輯。這次應NSO之邀訪台,他將獨奏兼指揮演出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以樂團首席身分帶領樂團演奏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曲》與巴爾托克《嬉遊曲》,一人兼三角的挑戰,讓樂迷引領以待!
在新任藝術顧問簡文彬的規劃下,國台交即將在台灣首演亞洲難得一見的《碧廬冤孽》。這部英國作曲家布瑞頓的作品取材自亨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說,描繪一場大宅院中的愛情鬼故事,將由女高音陳美玲擔綱主角女家庭教師,還特邀兩位來自英國的青少年歌手演出。
在睽違台灣四年後,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在度帶著在這方音樂地圖上探索的成果獻給樂迷,將呈現各民族間交流特性的樂曲,如由《傑翠爾》、《夜思》、《編織》與《千馬奔騰》等文化傳統迥異的四首樂曲所融會的《絲路組曲》、雅各森《祭火廟》、阿德勒《皇家宮廷之樂》、達斯《史麗絲提》、法蘭克《萬歲!現代印加帝國指南》等,展現累積的深度思維與寬闊視野。
歌劇史中的「莊嚴歌劇」和「喜歌劇」可說是完全相反的兩種風格,在歌劇創作上也各自造成一些問題。而相關的論戰持續不休,直到葛路克強調歌劇要回到戲劇初衷,表達人類真實的情感,從而開創全新風格;而莫札特更將兩種風格融於一爐,打造多齣經典;理查.史特勞斯寫作《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時,則將這兩種歌劇風格,堂而皇之搬上了同一個舞台,把兩者之間的差異攤在觀眾面前,刻意將競爭白熱化。
當「莊歌劇」加上「喜歌劇」,就產生了「胡撇仔戲」?!一場大宅門裡的歌劇演出,兩組歌劇團本來是要輪番上台拚場,因為「時間有限」變成同台演出,於是幕後是作曲家、音樂老師、舞蹈老師、男女高音等等各出奇招,台上是風騷娘子與她的四位情人跑到納克索斯島上力勸哭個不停的棄婦阿麗雅德妮,最後到底是誰止住了阿妮小姐的淚泉?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提修斯與阿麗雅德妮是如何認識進而相戀?提修斯後來又是為了什麼拋棄了阿麗雅德妮?這些在希臘神話中都沒有被交代。現今的版本是:路過納克索斯島的酒神戴奧尼修斯偶然見到了阿麗雅德妮並愛上了她,於是娶她為妻,並讓她成為天界一員。阿麗雅德妮的題材不論在繪畫界、音樂戲劇界、舞蹈界都受到相當的喜愛,比較特別的是,繪畫界與舞蹈界比較偏愛描摹她與酒神戴奧尼修斯的結合,而音樂劇場界則鍾情於她與提修斯這段沒有結果的苦戀。
劇作家霍夫曼.史塔和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藉著《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一劇,對藝術呈現、通俗娛樂、附庸風雅及表演工作者的百態做深刻的描繪與諷刺。我們可以在其中聽到各種不同聲部、不同性格的歌聲,如同一場豐富多彩的人聲饗宴。而作曲家僅僅使用卅六件樂器來呈現出室內歌劇的氛圍,然而劇終阿麗雅德妮和酒神相見的場景,仍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壯麗的音響效果。
這齣充滿作曲家與劇作家黑色幽默的《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本就是形式自由、連音樂也挑戰傳統的創作,導演麥可.斯特明格決定將喜劇的場景移到廿一世紀的現代來,然後將歌劇的部分轉換成中國唐朝的時空,「最重要的是要用服裝來融合兩者,讓喜劇與悲劇發展出更新、更寬廣的想法」。
樂團的實力是什麼?在本場音樂會的開場曲,西貝流士的《夜騎與日出》之中,呂紹嘉與NSO就作出了最好的示範。儘管尚在暖身,但從內外聲部平衡的織體,主題動機的揭示與穿梭,不僅代表NSO對於此曲已經充分掌握,也顯示呂紹嘉對作曲家了然於胸。
陳其鋼《逝去的時光》,聽似傳統,實卻充滿精細地堆疊與安排,匯流傳統與現代。演奏過程中,卡普頌凝神靜氣,持弓穩定,並巧妙地以肩背支持,不經意地發出巨大的呼吸聲響,足見他的戰戰兢兢。在創作抒情寫意的內外,在演奏詮釋的理性與感性之間,皆充分展現出細膩的鋪陳與紮實的訓練。
近年「進念」似乎面對後勁不繼的挑戰,作品的概念深度往往追不上華美包裝的力度。一個關乎《金剛經》的主題實在可以有力地支撐反劇場或後劇場的探索,但在這作品中未見有刻意著墨。「舞蹈空間」一眾年輕舞者身體柔軟,爆發力和持續能量均強,他們演出「是舞蹈」,卻沒有向「非舞蹈」邁進;與松島誠和楊永德相比,他們的舞台存在感不強,舞蹈於他們仍然是技巧展現。
像火車般的轆轆行進聲中,三人齊齊地一起動作。語彙隱晦,但迷人非常!畫面壯大了起來,如同非洲的戰鼓加上玻璃杯盤的碰擊聲。三人團團轉。無論是情感、敘事、燈光,或是設計、內涵上,這部距前作一年多後的新作已蔚然成家,有了自己完熟的風格,田孝慈成為一位可以期許的編舞家,值得我們正視。
就整支舞作的編排而言,林文中成熟地掌握了動作的節奏,並循序地運用不同人數的舞者組合與空間配置,使舞作於縝密的結構中進行,手法熟練卻不落俗套。至於結尾前的高潮,顯示出編舞者的肆意和爆發力,也是對舞者體能的一大考驗。《長河》一作的副標題「身體最長的一天」,至此真真實實地可被感受到。
從○七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後,「營收赤字」、「申請破產」、「罷工」、「關門」等字眼相繼伴隨著歐美音樂團體;而這兩個月幾件歐美樂團發生的關團、罷工事件,風雨欲來的態勢,讓人不免擔憂:難道古典音樂團體的美好未來不再?如指揮家伊凡.費雪所言,傳統樂團的經營與形式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樂團也須以不同的樣貌因應。本文將從八大面向切入,來觀察國際樂壇的發展
從十月上旬在高雄起跑的2014衛武營玩藝節,內容除了有精采的國內外演出,也有不時在衛武營園區中發生的各種藝術活動,誘引大大小小的民眾參與與感動。而持續之前台北華山藝術生活節的國際鏈結策畫,此次更以三個場地來讓團隊展現更多可能,讓國際策展人看見。藝術,於是從在地起跑,親近人心,進而被世界看見,這是一個亟待表演藝術界同心攜手前進的美好未來
台灣的兒童表演藝術演出發展多年,成果豐碩,蓬勃時期團隊眾多,演出票房場場滿座;不過近年來因為景氣不佳,導致親子表演市場的萎縮,而在創意方面,也令人期待能有更新穎的展現。相對於臺北兒童藝術節所引進的多樣化國際演出,國內團隊在經營與創意耕耘上,面臨什麼困難?期待什麼改變環境的可能?本刊與臺北兒童藝術節合作,邀請國內團隊、學者、劇評人齊聚一堂,交流對當前兒童表演藝術創作的看法,並對當下的環境,交換意見提供建言。
出身視覺藝術的何采柔,因緣際會踏入劇場領域,從舞台繪景/設計到劇場導演,她的戲劇作品長於打造極具影像感的劇場空間,在曖昧中為觀眾在戲與現實之間創造距離。十一月她將與郭文泰聯合執導演出《千圈の旅》,向草間彌生這位亞洲最具知名度的女性藝術家致敬。
有一半台灣血統的周善祥,是難得一見、才智縱橫於科學、數學與音樂之間的「神童」,身兼鋼琴家與作曲家,不僅是鋼琴大師布蘭德爾唯一的入室弟子,在作曲方面也頗受讚譽,得獎連連。訪談間流露睿智言談的他,因為他把許多早年作品獻給他小時候心愛的寵物小雞,也讓人發現他天真的赤子心。
今年八月在「德國拜羅伊特樂劇節」演出的《指環系列》,是去年紀念華格納兩百年誕辰的製作,由德國人民劇院藝術總監、知名導演卡斯多夫執導。這組《指環》製作過程命運多舛,換了好幾個導演;而喜愛顛覆解構的卡斯多夫,本也想在此次如法炮製,但遭藝術節兩位總監反對而作罷;即便如此,他仍把諸神與凡人爭奪權力與財富的神話情節,改為以開採石油(黑色黃金)及黑幫鬥殺為劇情主線,這樣的變動,也讓傳統劇迷難以接受。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